要点:挺胸,塌腰,虚实分明。 ④仆步:两脚左右开立,右腿屈膝全蹲,大腿和小腿靠紧,臀部接近小腿,右脚全脚着地,脚尖和膝关 节外展。,左腿挺直平仆,脚尖里扣,全脚着地。两拳抱于腰间,眼向左平视。仆左腿为左仆步;仆右腿 为右仆步。要点:挺胸,塌腰,沉髋 ⑤歇步:两脚交叉靠拢全蹲,友腿全脚掌着地,脚尖外展。右脚前背着地,膝部贴近左膝外侧,臀部坐 于右脚接近脚跟外。两拳抱于腰间,眼向左前方平靓。左脚在前为左歇步,右脚主前为右歇步。 要点:挺胸,腰要直立,两腿靠拢贴紧。 组织教法:对按摩适应的理论部分采用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太极拳内容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 模仿练习为主。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集体或个别纠正 课后小结: 11
11 要点:挺胸,塌腰,虚实分明。 ④仆步:两脚左右开立,右腿屈膝全蹲,大腿和小腿靠紧,臀部接近小腿,右脚全脚着地,脚尖和膝关 节外展。,左腿挺直平仆,脚尖里扣,全脚着地。两拳抱于腰间,眼向左平视。仆左腿为左仆步;仆右腿 为右仆步。 要点:挺胸,塌腰,沉髋 ⑤歇步:两脚交叉靠拢全蹲,友腿全脚掌着地,脚尖外展。右脚前背着地,膝部贴近左膝外侧,臀部坐 于右脚接近脚跟外。两拳抱于腰间,眼向左前方平靓。左脚在前为左歇步,右脚主前为右歇步。 要点:挺胸,腰要直立,两腿靠拢贴紧。 组织教法:对按摩适应的理论部分采用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太极拳内容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 模仿练习为主。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集体或个别纠正。 课后小结:
第五周第五次课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学习按摩手法:推法与拿法。2太极拳简介:辅助动作学习 教学任务:1.使学生基本掌握推法与拿法这两种按摩手法并能够实践应用:2通过对太极拳辅助动作的学 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接触到太极拳 课的内容: 、按摩手法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受术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移动的方法,称为推法。分为平推法、 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 (一)平推法 平推法是推法中着力较重的一种手法 法操作 (1)拇指平推法: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循行或沿肌肉纤维走行方向 推进,可于穴位处配合缓和的按揉动作,反复操作数次 (2)掌平推法:术者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以掌根为重点,向一定方向推进,可用双手重叠增大 力度做缓慢的推进 (3)拳平推法:术者一手握拳,以第二、三、四、五指指间关节部着力,沿肌肉纤维方向缓慢推动 此法是平推法中刺激较强的手法 (4)肘干推法:术者屈肘,以鹰嘴突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与肌肉纤维方向平行的缓慢推移,是平推法中 刺激最强的一种。 2.手法要领: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 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介质,以保 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3.作用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1肖食导滞,解痉止痛 主:平推法与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直线运动,但平推是单向运动,对体表压力较大,速度亦较慢, 不要求皮肤出现潮红和温热。 (二)直推法 术者用指或掌按压在体表受术部位上,进行直线推移,叫直推法 1.手法操作 (1)拇指直推法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受术部位,沿经络方向或肌肉纤维平行方向,保持一定压 力的单方向推动,是按摩起始和结束的手法 令Q全掌直推法术者以全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五指微分开,腕部挺直,以单掌:双掌或双掌重叠加力 单方向推动的手法 (3)掌根直推法术者手腕上跷,适度背屈,五指伸直,用单手或双手掌根着力于施术部位直推的方法 如需加力可双手重叠 (4)鱼际直推法术者五指并拢,手腕伸直,以大鱼际小鱼际为中心,肘部灵活屈伸,以鱼际着力向前推 动。如需增加力度,可以另一手压于施术手上。 (5)肘直推法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或肌肉纤维走行方向进行直线单方向 推动。此法是直推法中刺激性最强的手法。 2.手法要领术者手指、掌或鱼际部位要紧贴施术部位皮肤,用力着实,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推 进速度和力度要均匀,持续,动作要协调,保持一定的与皮肤垂直的力度,做单方向直线推动,不可偏斜 用于胸、背、腹部时,要配合呼吸,间歇有序。 3.作用消积导滞,行气活血 (三)分推法 术者以两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施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分开推动的方法叫分推法
12 第五周 第五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学习按摩手法:推法与拿法。2.太极拳简介:辅助动作学习。 教学任务:1.使学生基本掌握推法与拿法这两种按摩手法并能够实践应用;2.通过对太极拳辅助动作的学 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接触到太极拳。 课的内容: 一、按摩手法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受术部位,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或弧形移动的方法,称为推法。分为平推法、 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 (一)平推法 平推法是推法中着力较重的一种手法。 1.手法操作 (1) 拇指平推法: 术者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循行或沿肌肉纤维走行方向 推进,可于穴位处配合缓和的按揉动作,反复操作数次。 (2) 掌平推法: 术者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以掌根为重点,向一定方向推进,可用双手重叠增大 力度做缓慢的推进 (3) 拳平推法: 术者一手握拳,以第二、三、四、五指指间关节部着力,沿肌肉纤维方向缓慢推动, 此法是平推法中刺激较强的手法。 (4)肘干推法:术者屈肘,以鹰嘴突着力于施术部位,做与肌肉纤维方向平行的缓慢推移,是平推法中 刺激最强的一种。 2.手法要领: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 实。推进速度宜缓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介质,以保 持皮肤滑润,避免损伤皮肤。 3.作用 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1 肖食导滞,解痉止痛。 注:平推法与擦法有相似之处,都是直线运动,但平推是单向运动,对体表压力较大,速度亦较慢, 不要求皮肤出现潮红和温热。 (二)直推法 术者用指或掌按压在体表受术部位上,进行直线推移,叫直推法。 1.手法操作 (1)拇指直推法 以一手或两手拇指指腹着力于受术部位,沿经络方向或肌肉纤维平行方向,保持一定压 力的单方向推动,是按摩起始和结束的手法 (2)全掌直推法 术者以全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五指微分开,腕部挺直,以单掌;双掌或双掌重叠加力 做单方向推动的手法。 (3)掌根直推法 术者手腕上跷,适度背屈,五指伸直,用单手或双手掌根着力于施术部位直推的方法。 如需加力可双手重叠。 (4)鱼际直推法 术者五指并拢,手腕伸直,以大鱼际小鱼际为中心,肘部灵活屈伸,以鱼际着力向前推 动。如需增加力度,可以另一手压于施术手上。 (5)肘直推法 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沿经络或肌肉纤维走行方向进行直线单方向 推动。此法是直推法中刺激性最强的手法。 2.手法要领 术者手指、掌或鱼际部位要紧贴施术部位皮肤,用力着实,重而不滞,轻而不浮。推 进速度和力度要均匀,持续,动作要协调,保持一定的与皮肤垂直的力度,做单方向直线推动,不可偏斜。 用于胸、背、腹部时,要配合呼吸,间歇有序。 3.作用 消积导滞,行气活血。 (三)分推法 术者以两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施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分开推动的方法叫分推法
1.手法操作 (1)指分推法术者以双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施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推动,叫指分推法。本法适 用于全身各部位。 (2)掌分推法术者以双手掌部,按压于施术部位,自内向外,沿相反方向,同时分别推动的方法,叫 掌分推法。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2.手法要领两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协调一致。施术时即可直线移动,亦可沿体表作弧形 3.作用调理肠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四)合推法 术者以两手指或两掌,从两个不同方向,位置相对地向中间点汇拢推进,称为合推法 1.手法操作合推法的手法操作和要求与分推法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此法多用于头部、胸腹部 2.手法要领术时两手推动合拢动作,用力要均匀、对称而持续。 3.作用调和脾胃,理气活血,平衡阴阳,扶助正气 拿法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合,呈钳形,持续而有节律地提拿施术部位的肌筋的方法,叫拿 法。是保健按摩常用的手法之一。 (一)手法操作 1.两指拿法术者以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动作。此法常用于 头颈、肩及四肢。 2.三指拿法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对合,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 律的拿提,叫三指拿法。’此法用于颈项、肩背、腰及四肢。 3.五指拿法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 提,叫五指拿法(图6-12) 4.掌拿法术者以掌心紧贴施术部位,进行缓慢拿揉动作的手法,叫掌拿法。 (二)手法要领 两指拿法拇指与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动作要连贯 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三)作用 通经活络,散寒祛邪,顺气活血,调节胃肠,分离粘连,缓解痉挛,止痛开窍,开导闭塞,消除疲劳, 促进新陈代谢。 太极拳: 辅助动作学习 ①抬臂练习 要求: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手心向下。 ②“抱球”练习 要求:上体保持正直,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 组织教法:按摩手法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和配对练习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帮 助;太极拳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提出要求,进行分解和完整教学进行。一般是先 教下肢动作,再上肢动作。学生进行个人和集体练习,教师进行个别和集体纠正 课后小结:
13 1.手法操作 (1)指分推法 术者以双手拇指或多指,按压在施术部位,向两侧相反方向推动,叫指分推法。本法适 用于全身各部位。 (2)掌分推法 术者以双手掌部,按压于施术部位,自内向外,沿相反方向,同时分别推动的方法,叫 掌分推法。此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2.手法要领 两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协调一致。施术时即可直线移动,亦可沿体表作弧形 推动。 3.作用 调理肠胃,消积导滞,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四)合推法 术者以两手指或两掌,从两个不同方向,位置相对地向中间点汇拢推进,称为合推法。 1.手法操作 合推法的手法操作和要求与分推法相同,只是方向相反,此法多用于头部、胸腹部。 2.手法要领 术时两手推动合拢动作,用力要均匀、对称而持续。 3.作用 调和脾胃,理气活血,平衡阴阳,扶助正气。 拿法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合,呈钳形,持续而有节律地提拿施术部位的肌筋的方法,叫拿 法。是保健按摩常用的手法之一。 (一)手法操作 1.两指拿法 术者以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动作。此法常用于 头颈、肩及四肢。 2.三指拿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对合,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 律的拿提,叫三指拿法。’此法用于颈项、肩背、腰及四肢。 3.五指拿法 术者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于施术部位,并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 提,叫五指拿法(图 6—12)。 4.掌拿法 术者以掌心紧贴施术部位,进行缓慢拿揉动作的手法,叫掌拿法。 (二)手法要领 两指拿法拇指与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动作要连贯 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三)作用 通经活络,散寒祛邪,顺气活血,调节胃肠,分离粘连,缓解痉挛,止痛开窍,开导闭塞,消除疲劳, 促进新陈代谢。 二、太极拳: 辅助动作学习 ①抬臂练习 要求: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手心向下。 ②“抱球”练习 要求:上体保持正直,两臂上下都要保持半圆形。 组织教法:按摩手法的学习主要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和配对练习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帮 助;太极拳的学习主要以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提出要求,进行分解和完整教学进行。一般是先 教下肢动作,再上肢动作。学生进行个人和集体练习,教师进行个别和集体纠正。 课后小结:
第六周第六次课班级:体育保健班,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学习按摩手法:复习推法与拿法;学习摩法、揉法和按法。2.太极拳:学习第一组(1-3)动 作 教学任务: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推法和拿法:通过学习基本掌握摩法、揉法和按法这三种按摩手 法并能够实践应用:2通过对太极拳第一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组动作要领 课的内容: 、按摩手法 复习推法、拿法。 1.推法的手法要领: 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 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介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 损伤皮肤。 2.拿法手法要领 两指拿法拇指与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动作要连贯 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学习摩法、揉法和按法 3.摩法 以手指掌面或掌贴附于体表施术部位,有节律地做直线或环形摩动的手法 )手法操作 1.指摩法术者手指并拢,指掌部自然伸直,腕微屈曲,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中节和末 节指腹贴附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做直线或环形摩动的手法,称指摩法,此法适用全身各部位。 2.掌摩法术者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放松,贴附于施术部位,以掌心和掌根为着力点,在腕及前 臂带动下,持续、连贯、有节奏地环转摩动,叫掌摩法。此法用于腰背部及胸腹部,如脐周围摩 (二)手法操作 摩动时,要压力均匀、一致,动作轻柔。指摩宜快,约每分钟120次。掌摩稍重、缓,以每分钟100次为 摩法可做顺时针摩动或逆时针摩动,以顺时针为主。“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三)作用 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疏散风寒,活血散瘀。 以指或掌吸定在施术部位,做环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手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 叫揉法 (一)手法操作 1.指揉法以指腹吸定在施术部位,着力作轻柔、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指揉法分为拇 指揉法:以拇指进行旋转揉动。此法着力均匀、连贯,由轻而重,逐渐扩大范 围,旋而不滞,转而不乱,揉而浮悬,动作深沉,作用面积小而集中;以食指、中指进行操作,称二指揉 法(图6-23);以食、中、无名指操作,称三指揉法 以掌根或鱼际部位吸定于施术部位,腕部放松,肘为支点,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部做轻柔和缓旋揉, 称掌揉法。掌揉因手作用的部位不同,又分为鱼际揉法、全掌揉法和掌根揉法。鱼际揉法:以鱼际部位吸 定施术部位,持续进行揉动,也可紧揉、慢移的操作,常用于头、面、肩背部;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 进行揉法,叫全掌揉法,既可吸定一处,又可边揉边缓慢移动,常用于腹部;以掌根着力进行揉法,称为 掌根揉法,主要用于腰臀部 (二)手法要领 术者指、掌皮肤与受术者施术部位皮肤相对位置不变,用力轻柔、种缓,由轻到重,再到轻。动作以顺时
14 第六周 第六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学习按摩手法:复习推法与拿法;学习摩法、揉法和按法。2.太极拳:学习第一组(1-3)动 作。 教学任务: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推法和拿法;通过学习基本掌握摩法、揉法和按法这三种按摩手 法并能够实践应用;2.通过对太极拳第一组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这组动作要领。 课的内容: 一、按摩手法 复习推法、拿法。 1.推法的手法要领: 施术手要紧贴于体表,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推动。平推法用力较重,着力要均匀,平稳着实。推进速度宜缓 慢。平推法必须直线推动,不可偏斜和跳跃。术前施术部位宜涂抹少量油性介质,以保持皮肤滑润,避免 损伤皮肤。 2.拿法手法要领: 两指拿法拇指与余指对合时着力应对称,用力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重而不滞,轻而不浮。动作要连贯 而有节律,用劲要灵活。拿法刺激较强。指腹着力为拿,指端着力为抠,应以区别。 学习摩法、揉法和按法 3.摩 法 以手指掌面或掌贴附于体表施术部位,有节律地做直线或环形摩动的手法。 (一)手法操作 1.指摩法 术者手指并拢,指掌部自然伸直,腕微屈曲,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的中节和末 节指腹贴附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做直线或环形摩动的手法,称指摩法,此法适用全身各部位。 2.掌摩法 术者手掌自然伸直,腕关节放松,贴附于施术部位,以掌心和掌根为着力点,在腕及前 臂带动下,持续、连贯、有节奏地环转摩动,叫掌摩法。此法用于腰背部及胸腹部,如脐周围摩。 (二)手法操作 摩动时,要压力均匀、一致,动作轻柔。指摩宜快,约每分钟 120 次。掌摩稍重、缓,以每分钟 100 次为 宜。 摩法可做顺时针摩动或逆时针摩动,以顺时针为主。“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三)作用 宽胸理气,健脾和胃,疏散风寒,活血散瘀。 4、揉 法 以指或掌吸定在施术部位,做环形或螺旋形的揉动,以带动皮下组织随手指或手掌的揉动而滑动的手法, 叫揉法。 (一)手法操作 1.指揉法 以指腹吸定在施术部位,着力作轻柔、和缓的旋转揉动,带动皮下组织。指揉法分为拇 指揉法:以拇指进行旋转揉动。此法着力均匀、连贯,由轻而重,逐渐扩大范 围,旋而不滞,转而不乱,揉而浮悬,动作深沉,作用面积小而集中;以食指、中指进行操作,称二指揉 法(图 6—23);以食、中、无名指操作,称三指揉法。 以掌根或鱼际部位吸定于施术部位,腕部放松,肘为支点,前臂旋转摆动,带动腕部做轻柔和缓旋揉, 称掌揉法。掌揉因手作用的部位不同,又分为鱼际揉法、全掌揉法和掌根揉法。鱼际揉法:以鱼际部位吸 定施术部位,持续进行揉动,也可紧揉、慢移的操作,常用于头、面、肩背部;以全掌着力于施术部位, 进行揉法,叫全掌揉法,既可吸定一处,又可边揉边缓慢移动,常用于腹部;以掌根着力进行揉法,称为 掌根揉法,主要用于腰臀部。 (二)手法要领 术者指、掌皮肤与受术者施术部位皮肤相对位置不变,用力轻柔、种缓,由轻到重,再到轻。动作以顺时
针为主,要有节律,速度均匀,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移动要缓慢 (三)作用 调和气血,疏筋活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松肌,消肿止痛,宽胸理气,消食导滞 5.按法:以手指、掌的不同部位或肘部,置于经穴或其他部位上,逐渐用力加压的手法 )手法操作 指按法以拇指指腹或食、中、无名指指腹,按压体表的施术部位的方法,叫指按法。指力不足,可用另 ·手拇指重叠按压,叫指腹按压,又称押法。如以指端按压,则称指端按法。食指屈曲,以指背按压,则 称为屈指按法 掌按法术者腕背屈,以掌根、全掌或鱼际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按压的手法,叫掌按法。按压后要 稍停留片刻,再重复按压谓之“按而留之”,使按压既平稳,又有节奏。按压时可双掌重叠,身体前倾 借助体重增加力度。 肘按法·以肘尖代替指和掌,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按压的手法,叫肘胺法。 (二)手法要领 垂直按压,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三)作用 疏松肌筋,温中散寒,理筋整复,调和气血 、太极拳:1-3动作 第一组 (一)起势 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向前平看。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 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沉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 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二)、左右野马分鬃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 在右手厂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在右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看右手。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 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 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⑧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 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脚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 平屈。 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走腿自然伸直,成右弓步: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 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激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耍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 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 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尖角约成45度一一60度(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野 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行进的中线为纵轴,其 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 该保持在10—30厘米左右 (三)白鹤亮翅 ①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
15 针为主,要有节律,速度均匀,以每分钟 120~160 次为宜,移动要缓慢。 (三)作用 调和气血,疏筋活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理气松肌,消肿止痛,宽胸理气,消食导滞。 5.按法:以手指、掌的不同部位或肘部,置于经穴或其他部位上,逐渐用力加压的手法。 (一)手法操作 指按法 以拇指指腹或食、中、无名指指腹,按压体表的施术部位的方法,叫指按法。指力不足,可用另 一手拇指重叠按压,叫指腹按压,又称押法。如以指端按压,则称指端按法。食指屈曲,以指背按压,则 称为屈指按法。 掌按法 术者腕背屈,以掌根、全掌或鱼际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按压的手法,叫掌按法。按压后要 稍停留片刻,再重复按压谓之“按而留之”,使按压既平稳,又有节奏。按压时可双掌重叠,身体前倾, 借助体重增加力度。 肘按法·以肘尖代替指和掌,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按压的手法,叫肘胺法。 (二)手法要领 垂直按压,固定不移,由轻到重,稳而持续,忌用暴力。 (三)作用 疏松肌筋,温中散寒,理筋整复,调和气血。 二、太极拳:1-3 动作 第一组 (一)起势 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向前平看。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精神要集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左脚 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前平举,两手高与肩平,与肩同宽,手心向下。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蹲;、同时两掌轻轻下按,两肘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手指自然微屈;沉膝松腰,臀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中间。两 臂下落和身体下蹲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 (二)、左右野马分鬃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弧放 在右手厂手心向上,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在右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看右手。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 向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在右胯旁, 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左手。⑧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起,微向外撇, 随后脚掌慢慢踏实,左脚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重心再移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 平屈。 右手向左上划弧放在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 眼看左手。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走腿自然伸直,成右弓步;同时上体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向左下右上分开, 右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激屈;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耍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以腰为轴。弓 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 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尖角约成 45 度—一 60 度 (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野 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行进的中线为纵轴,其 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应 该保持在 10—30 厘米左右。 · (三)白鹤亮翅 ①上体微向左转,左手翻掌向下,左臂平屈胸前,右手向左上弧,手心转向上,与左手成抱球状;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