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走、跑 、健身跑(走) 1.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质,采取差异分组办法,进行健身跑 要求:1)用脚尖跑,避免脚跟跑:2)手臂前后摆动与两脚的协调:3)呼吸要求深吸气、慢吐气,但忌 闭气;4)身体跑动时协调、放松。 2.运动量:400~3000米不等 3.运动强度:小,以自身的自我感觉与心率来确定 4.方法:多种形式的跑,如蛇形跑、螺旋形跑、对角线跑等 组织教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地点在体艺部教室(体育场看台下)。方法以教师讲解、提问和学生发言、 提问为主。健身走跑在田径场 课后小结:
6 二、健身走、跑 一、健身跑(走) 1.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质,采取差异分组办法,进行健身跑。 要求:1)用脚尖跑,避免脚跟跑;2)手臂前后摆动与两脚的协调;3)呼吸要求深吸气、慢吐气,但忌 闭气;4)身体跑动时协调、放松。 2.运动量:400~3000 米不等; 3.运动强度:小,以自身的自我感觉与心率来确定; 4.方法:多种形式的跑,如蛇形跑、螺旋形跑、对角线跑等。 组织教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地点在体艺部教室(体育场看台下)。方法以教师讲解、提问和学生发言、 提问为主。健身走跑在田径场。 课后小结:
第三周第三次课班级:体育保健班,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体育保健的概述:健康的概念:健康的评价;2体育游戏 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 课的内容: 体育保健的概述 )健康的概念: 人们都习惯地把健康理解成为“不生病”或“不虚弱”即为健康的表现。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生活中常有 许多外表健康的人,实际都处于潜在感染之中,所以没有疾病并不都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 1946年对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也就是健康是指个体生理的、心理的和精神与内外环境处于良好的适应状态。 人体的健康与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说,身体 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 二)健康的评价 健康的评价指标: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因素 其中个体健康评价指标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和疾病情况。生理方面包括身体发育,如身高 体重、血压、营养状况等;心理方面包括人格、智力、智商、情绪和情感、适应能力、意志品质等:社会 方面包括行为的模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疾病情况是为了评价个体健康水平对各个有关的健康指标 制订了相应的正常的标准范围,以供对比分析。同时心理学上有精神生理疾患或“身心疾患”,是指那些 与精神因素特别有关的身体疾病,如髙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肠炎。中国医学也十分 重视内伤“七情”。何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有“情志相胜理论”——“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巩伤肾”之说。(举例:范进中举)另外,目前还有“亚健康”现象。 2.具体国际上常用的健康评价指标有 1)形态指标:人体形态,即体格内、外部特征,由长度、宽度、厚度、围度、质量、性征和骨骼形状或 发育特征来反映。常用测量指标有身高、坐高、肩宽、骨盆宽、皮褶厚度、胸围、头围、体重、第 性征、背型、骨龄等。如对生长发育水平的评价,主要采用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 2)生理指标:有心血管、呼吸、运动、感觉、神经等系统的指标。常用测量指标有血压、脉搏、肺活量 肌力、视敏度、听力、反应时、基础代谢指标等。 3)身体素质指标:机体的各种身体活动能力。包括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素质。常用的测试 指标有50米、800米或1000米耐久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反复横跳、立位体前屈等。 4)能力指标:能反映大脑皮层动能的工作水平与潜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指标。常用的一般 有智力测验,多采用记忆能力、推理能力、操作能力、数字和言语能力等 5)个性心理指标:个性心理指决定一个人通常的行为倾向或方式的个性心理结构。如动机、兴趣、爱好、 情感、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 6)社会健康指标。 7)躯体健康指标 8)营养指标 、体育游戏:实心球掷准 游戏目的:增强身体力量与协调性 2.游戏方法:在场地画一同心圆,分别标出相应得分。游戏者手拿实心球位于距同心圈10米处 圆投掷,实心球落到不同的圆圈内得相应的分数。若干轮后得分高者为胜。 3.游戏规则:1)不准踩线及越线,否则违规处理;2)罚则。 4.游戏变动:1)采用双手正面抛球练习;2)采用双手背面抛球练习;3)采用单手类似铅球投掷练习; 4)采用侧向滑步类似铅球投掷练习。 课后小结:
7 第三周 第三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体育保健的概述:健康的概念;健康的评价;2.体育游戏 教学任务:使学生了解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 课的内容: 一、体育保健的概述 (一)健康的概念: 人们都习惯地把健康理解成为“不生病”或“不虚弱”即为健康的表现。这种理解是片面的,生活中常有 许多外表健康的人,实际都处于潜在感染之中,所以没有疾病并不都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 1946 年对健康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 也就是健康是指个体生理的、心理的和精神与内外环境处于良好的适应状态。 人体的健康与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从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说,身体 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体现。 (二)健康的评价 1.健康的评价指标: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因素。 其中个体健康评价指标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和疾病情况。生理方面包括身体发育,如身高、 体重、血压、营养状况等;心理方面包括人格、智力、智商、情绪和情感、适应能力、意志品质等;社会 方面包括行为的模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疾病情况是为了评价个体健康水平对各个有关的健康指标, 制订了相应的正常的标准范围,以供对比分析。同时心理学上有精神生理疾患或“身心疾患”,是指那些 与精神因素特别有关的身体疾病,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过敏性结肠炎。中国医学也十分 重视内伤“七情”。何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有“情志相胜理论”——“怒伤肝, 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巩伤肾”之说。(举例:范进中举)另外,目前还有“亚健康”现象。 2.具体国际上常用的健康评价指标有 1) 形态指标:人体形态,即体格内、外部特征,由长度、宽度、厚度、围度、质量、性征和骨骼形状或 发育特征来反映。常用测量指标有身高、坐高、肩宽、骨盆宽、皮褶厚度、胸围、头围、体重、第二 性征、背型、骨龄等。如对生长发育水平的评价,主要采用身高、体重、胸围等指标。 2) 生理指标:有心血管、呼吸、运动、感觉、神经等系统的指标。常用测量指标有血压、脉搏、肺活量、 肌力、视敏度、听力、反应时、基础代谢指标等。 3) 身体素质指标:机体的各种身体活动能力。包括速度、耐力、力量、灵敏、柔韧等素质。常用的测试 指标有 50 米、800 米或 1000 米耐久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反复横跳、立位体前屈等。 4) 能力指标:能反映大脑皮层动能的工作水平与潜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指标。常用的一般 有智力测验,多采用记忆能力、推理能力、操作能力、数字和言语能力等。 5) 个性心理指标:个性心理指决定一个人通常的行为倾向或方式的个性心理结构。如动机、兴趣、爱好、 情感、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 6) 社会健康指标。 7) 躯体健康指标。 8) 营养指标。 二、体育游戏:实心球掷准 1. 游戏目的:增强身体力量与协调性 2. 游戏方法:在场地画一同心圆,分别标出相应得分。游戏者手拿实心球位于距同心圈 10 米处,向同心 圆投掷,实心球落到不同的圆圈内得相应的分数。若干轮后得分高者为胜。 3. 游戏规则:1)不准踩线及越线,否则违规处理;2)罚则。 4. 游戏变动:1)采用双手正面抛球练习;2)采用双手背面抛球练习;3)采用单手类似铅球投掷练习; 4)采用侧向滑步类似铅球投掷练习。 课后小结:
第四周第四次课班级:体育保健班,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按摩基础:按摩的基本理论介绍:人体的基本生理、解剖知识:2.太极拳辅助动作学习 教学任务:1.使学生初步了解按摩的基本理论知识;2通过对太极拳辅助动作的学习,使学生逐渐掌握太 极拳的特点,为学习24式简化太极拳打下基础。 课的内容: 1.按摩基础 1)按摩发展简史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在与野兽搏斗中或劳动中,必定有一些外伤,导致发生疼痛,原始人自然地用手去 抚摸,逐步收到效果。人类本能地重复应用一些能够祛病的抚摸手法,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总结,这些 手法得到发展和积累。约在几千年前,我国祖先为按摩术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我国的按摩术。战国时 期,我国最早的医书《皇帝内经》对按摩术有所记载,其中《素问异法方宜记》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 温,…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说明我国当时已有推 拿按摩术,起源地在黄河流域,那时称按摩为按跷。由于操作简便,所以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都得到了迅 速发展 2)按摩术的形成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不发达,所以一些抚摸的手法,形成了早期医疗的雏形。随着原始 社会的瓦解,以及奴隶社会的形成,在当时医事管理方面,按摩术已成为一科。因为夏商时期生产力水平 提高,医事有所发展,出现了中药,按摩术与中药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医疗方法。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 众多学派医学思想,并对按摩治疗疾病有所记载,如《韩非子》、《老子》、《墨子》、《史记·扁鹊传》等对 按摩术都有记述,并且形成了一些手法。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祖国医学逐步形成体 系,推拿按摩也随医学发展而形成独立体系,出现了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经》,它和《黄帝内 经》、《华佗别传》等著作记述了十几种按摩手法 3)按摩术的发展 经过漫长的岁月,按摩术在我国逐步得到了发展。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强盛时期,按摩术有了较大发 展,并且推出小儿按摩的新方法。在医事制度中,按摩术有专门编制,如隋时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2人, 唐代继承了这种制度,《唐六典》记载太医署有按摩工56人和按摩生115人。宋朝医学著作《圣济总录》 有独立篇对按摩进行记载,这说明推拿按摩比以前有了新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按摩术的发展,保健按 摩也取得了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省、市医院设立了按摩科,全国各地举办按摩培训班,并有按摩 专门培训基地。目前整理出按摩手法上百种亦但治骨科病、各种内科病,也用于保健强身,在坂店、浴池 等场所纷纷设立保健按摩。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按摩作为一门新兴行业,将会得到发扬光 大 4)按摩的注意事项 (一)按摩者要有良好的仪表仪容,注意个人卫生,手要保持清洁、温暖、光滑,指甲要剪短,以免损伤被 按摩者的皮肤,引起疼痛或造成感染 (二)为了保证按摩的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按摩者和被按摩者所处的体位和姿势,必须使被按摩者 肌肉放松,感到舒适:使按摩者用得上劲,便于操作 (三)保健按摩的方向,一般是按从上向下、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的方向进行。 (四)按摩时,要注意顺序,用力应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要随时观察被按摩者的表情,询问其自我感觉 以便及时调整按摩强度。 (五)点穴要讲究“火候”,经穴按摩是将点按穴位与各种手法结合起来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保健效果。所谓“火 候”,就是点按穴后,要有酸、胀、重、麻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得气”,点按穴位以达到“得气”为度 (六)经穴按摩有补、泻、和三大法则,在施术前先要辩明病症的虚实,然后根据“虚则当补,实则当泻” 的原则施行补法或泻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轻揉为补,重揉为泻”:“缓摩为补,急摩又泻”“顺经 为补,逆经为泻”;“一补一泻为之和”。临床实践认为以“阴经多补少泻,阳经多泻少补”为原则。所谓
8 第四周 第四次课 班级:体育保健班 学生人数: 教学内容:1.按摩基础:按摩的基本理论介绍;人体的基本生理、解剖知识;2.太极拳辅助动作学习 教学任务:1.使学生初步了解按摩的基本理论知识;2.通过对太极拳辅助动作的学习,使学生逐渐掌握太 极拳的特点,为学习 24 式简化太极拳打下基础。 课的内容: 1.按摩基础: 1)按摩发展简史 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在与野兽搏斗中或劳动中,必定有一些外伤,导致发生疼痛,原始人自然地用手去 抚摸,逐步收到效果。人类本能地重复应用一些能够祛病的抚摸手法,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不断总结,这些 手法得到发展和积累。约在几千年前,我国祖先为按摩术奠定了基础,并逐步形成我国的按摩术。战国时 期,我国最早的医书《皇帝内经》对按摩术有所记载,其中《素问.异法方宜记》指出:中央者,其地平以 温,……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这说明我国当时已有推 拿按摩术,起源地在黄河流域,那时称按摩为按跷。由于操作简便,所以在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都得到了迅 速发展。 2)按摩术的形成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不发达,所以一些抚摸的手法,形成了早期医疗的雏形。随着原始 社会的瓦解,以及奴隶社会的形成,在当时医事管理方面,按摩术已成为一科。因为夏商时期生产力水平 提高,医事有所发展,出现了中药,按摩术与中药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医疗方法。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 众多学派医学思想,并对按摩治疗疾病有所记载,如《韩非子》、《老子》、《墨子》、《史记·扁鹊传》等对 按摩术都有记述,并且形成了一些手法。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祖国医学逐步形成体 系,推拿按摩也随医学发展而形成独立体系,出现了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歧伯按摩经》,它和《黄帝内 经》、《华佗别传》等著作记述了十几种按摩手法。 3)按摩术的发展 经过漫长的岁月,按摩术在我国逐步得到了发展。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强盛时期,按摩术有了较大发 展,并且推出小儿按摩的新方法。在医事制度中,按摩术有专门编制,如隋时太医署设有按摩博士 2 人, 唐代继承了这种制度,《唐六典》记载太医署有按摩工 56 人和按摩生 115 人。宋朝医学著作《圣济总录》 有独立篇对按摩进行记载,这说明推拿按摩比以前有了新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按摩术的发展,保健按 摩也取得了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省、市医院设立了按摩科,全国各地举办按摩培训班,并有按摩 专门培训基地。目前整理出按摩手法上百种亦但治骨科病、各种内科病,也用于保健强身,在坂店、浴池 等场所纷纷设立保健按摩。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按摩作为一门新兴行业,将会得到发扬光 大。 4)按摩的注意事项 (一)按摩者要有良好的仪表仪容,注意个人卫生,手要保持清洁、温暖、光滑,指甲要剪短,以免损伤被 按摩者的皮肤,引起疼痛或造成感染。 (二)为了保证按摩的顺利进行,取得良好的效果,按摩者和被按摩者所处的体位和姿势,必须使被按摩者 肌肉放松,感到舒适;使按摩者用得上劲,便于操作。 (三)保健按摩的方向,一般是按从上向下、由内到外、由近及远的方向进行。 (四)按摩时,要注意顺序,用力应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要随时观察被按摩者的表情,询问其自我感觉, 以便及时调整按摩强度。 (五)点穴要讲究“火候”,经穴按摩是将点按穴位与各种手法结合起来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保健效果。所谓“火 候”,就是点按穴后,要有酸、胀、重、麻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得气”,点按穴位以达到“得气”为度。 (六)经穴按摩有补、泻、和三大法则,在施术前先要辩明病症的虚实,然后根据“虚则当补,实则当泻” 的原则施行补法或泻法。一般有以下几种说法:“轻揉为补,重揉为泻”;“缓摩为补,急摩又泻”;“顺经 为补,逆经为泻”;“一补一泻为之和”。临床实践认为以“阴经多补少泻,阳经多泻少补”为原则。所谓
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例如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方向是由头走向足,掐按足三里时向足的方向使劲是 为补法 (七)按摩的禁忌症 在施行按摩前,必须先进行诊断,判断被按摩者是否患有禁忌症,若有下列禁忌症,则应禁止施行按摩 ①皮肤病及皮肤破损者不做患部按摩,例如湿疹、癣、疱疹、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 烧伤等。 ②有严重感染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 ③内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患者,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患者和各种恶性肿瘤患 者 ④放性损伤者,有血管、神经的吻合术者。 ⑤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例如恶性贫血、紫斑病、体内有金属固定物、新鲜骨折和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早期等 ⑥体质虚弱经不起轻微手法作用者,例如久病体虚、年老体弱者 ⑦极度疲劳、酒醉后神志不清、饥饿及饭后半小时内和发热者,不宜作全身按摩;妇女妊娠期和月经期均 不宜做腹部按摩 ⑧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者 5)人体的生理、解剖知识 人体各部位的名称 人体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 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人体常用的方位术语: 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 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 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接近足底称为下。 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 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 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 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 远侧:远离肢体根部的称为远侧 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 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 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 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体表标志: 躯干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软骨:椎 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上肢部的体表标志:肩胛骨—一—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一全长;肱骨一一肱骨内上踝、外上髁 尺骨—一鹰嘴、尺骨头、茎突:桡骨—一桡骨头、茎突:手骨一一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下肢部的体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股骨一一大转子;膑骨 前面:胫骨一一胫骨前缘:腓骨—一腓骨头和外踝:足骨—一跗骨、跖骨、趾骨。 6)按摩的作用
9 “顺经为补,逆经为泻”,例如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方向是由头走向足,掐按足三里时向足的方向使劲是 为补法。 (七)按摩的禁忌症 在施行按摩前,必须先进行诊断,判断被按摩者是否患有禁忌症,若有下列禁忌症,则应禁止施行按摩: ①皮肤病及皮肤破损者不做患部按摩,例如湿疹、癣、疱疹、脓肿、蜂窝组织炎、溃疡性皮肤病、烫伤、 烧伤等。 ②有严重感染者,如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丹毒等。 ③内科危重病人,如严重心脏病、肝病、肺病患者,急性胃十二指肠溃疡、急腹症患者和各种恶性肿瘤患 者。 ④放性损伤者,有血管、神经的吻合术者。 ⑤血液病及出血倾向者,例如恶性贫血、紫斑病、体内有金属固定物、新鲜骨折和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早期等。 ⑥体质虚弱经不起轻微手法作用者,例如久病体虚、年老体弱者。 ⑦极度疲劳、酒醉后神志不清、饥饿及饭后半小时内和发热者,不宜作全身按摩;妇女妊娠期和月经期均 不宜做腹部按摩。 ⑧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症者。 5)人体的生理、解剖知识 人体各部位的名称: 人体的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名称。头颈部的名称:头、颈;躯干部的名称: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 称: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称:臀、大腿、小腿、足。 人体常用的方位术语: 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人体各部位及其结构的位置变化,规定以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脚跟靠拢, 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为人体标准解剖姿势,并以上述姿势为依据,定出一些常 用人体方位的术语。 上:接近头部称为上。 下:接近足底称为下。 前:接近腹侧的称为前。 后:接近背侧的称为后。 内侧:接近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内侧。 外侧:远离身体正中线的称为外侧。 近侧:接近肢体根部的称为近侧。 远侧:远离肢体根部的称为远侧。 尺侧:前臂的内侧称为尺侧。 桡侧:前臂的外侧称为桡侧。 胫侧:小腿的内侧称为胫侧。 腓侧:小腿的外侧称为腓侧。 浅:接近皮肤表面的称为浅。 深:远离皮肤表面的称为深。 体表标志: 躯干部的体表标志: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软骨;椎 骨——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上肢部的体表标志:肩胛骨——肩峰、肩胛冈、肩胛下角;锁骨——全长;肱骨——肱骨内上踝、外上髁; 尺骨——鹰嘴、尺骨头、茎突;桡骨——桡骨头、茎突;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下肢部的体表标志: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耻骨联合、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膑骨 ——前面;胫骨——胫骨前缘;腓骨——腓骨头和外踝;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6)按摩的作用
各种按摩手法均是通过其手法的不断变化刺激人体的外部器官,通过穴位、经络或神经系统的传、导,直 接或间接地刺激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神经、血管,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的反应(变化),这种变化使 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机能逐渐趋于正常,增加人体抵抗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增强健康的目 的。 ①按摩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按摩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供氧,加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②按摩对呼吸系统的作用通过对穴位、经络、神经等的刺激及传导作用,影响肺的功能。如按摩肺俞、 膈俞和相关穴,能够调整胸膈、肺的状态,从而产生镇咳、平喘、化痰作用,可加深呼吸,增加氧气的吸 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恢复肺的弹性。同时使呼吸肌发达,增加肺活量,使肺保持良好状态。 ③按摩对消化系统的作用按摩的刺激,使胃肠道平滑肌的张力、弹力、收缩力增加,从而加速胃肠蠕动 同时通过交感神经的作用,使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兴奋,促进胃肠消化液的分泌。 ④对免疫系统的作用按摩可提髙人体的免疫力,使白细胞的数量增加,并能增强白细胞的噬菌能力 ⑤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局部按摩可使周围神经产生兴奋,加速传导反射作用,从而改变内脏的活动。如刺 激第5胸椎处,可使贲门括约肌扩张。 ⑥对血液系统的作用能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还可降低胆固醇、血脂。 ⑦对运动系统的作用按摩可使肌肉纤维被动活动,使被牵拉的肌肉放松,消除疲劳,由于血液循环加快, 从而使肌肉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促进了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泄,提高了肌肉的 运动能力。 ⑧其他方面的作用 对表皮的作用按摩首先与皮肤接触,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温度增高,使腺体分泌増加,故皮肤 润泽而有弹性,可施行美容按摩,因此有减少皮下脂肪堆积的功效,可为减肥手段之一。 对疼痛的作用按摩使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强,改变钾离子浓度,使疼痛症状缓解或消失 对淋巴循环的作用改善淋巴循环,加速水肿及渗出物等病变产物的吸收,有利于肿胀、挛缩的消除。 7)按摩的分类:保健按摩和治疗按摩 8)按摩的施术体位:仰卧位、俯卧位和坐位三种。 2.太极拳 1)复习手型、步型 手型、步型介绍 )手型 ①拳:四指卷拢,大食指中节上。拳心向下为平拳,拳眼向上为立拳 要点:拳握紧,拳面平,直腕 ②掌:四指伸直并拢,大拇指稍节屈扣于虎口处。手腕伸直为直掌:向拇 指侧伸,掌指朝上为立掌:向拇指侧伸,小指侧朝前,掌指朝左(右)为横 要点:掌心开展,竖指 ③勾:五指尖捏拢屈腕 (二)步型 ①弓步:左脚向前一大步,脚尖微内扣,左腿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 膝不超出脚尖。右腿挺膝伸直,脚内扣斜向前方,全脚掌着地。上体正对前 方,眼平视,两拳抱于腰间。弓左腿为左弓步;弓右腿为右弓步 要点:前腿弓,后腿绷;挺胸;塌腰,沉髋:前脚与后脚成一直线,后脚不得拔跟。 ②马步:两脚平行开立(约本人脚长的三倍)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半蹲,膝部不超过脚尖,大腿接近水平 登脚着地,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拳抱于腰间 要点:挺胸,塌腰,脚跟外蹬 ③虚步:两脚前后开立,右脚外展45度,屈膝半蹲,左脚脚跟离地,脚面绷平,脚尖稍内扣,虚点地 面,膝微屈,重心落于后腿上,两拳抱于腰间,眼平视。左脚在前为左虚步:右脚在前为右虚步
10 各种按摩手法均是通过其手法的不断变化刺激人体的外部器官,通过穴位、经络或神经系统的传、导,直 接或间接地刺激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神经、血管,产生局部或全身性的反应(变化),这种变化使 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机能逐渐趋于正常,增加人体抵抗力,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增强健康的目 的。 ①按摩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按摩具有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肌供氧,加强心脏功能的作用。 ②按摩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通过对穴位、经络、神经等的刺激及传导作用,影响肺的功能。如按摩肺俞、 膈俞和相关穴,能够调整胸膈、肺的状态,从而产生镇咳、平喘、化痰作用,可加深呼吸,增加氧气的吸 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恢复肺的弹性。同时使呼吸肌发达,增加肺活量,使肺保持良好状态。 ③按摩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按摩的刺激,使胃肠道平滑肌的张力、弹力、收缩力增加,从而加速胃肠蠕动; 同时通过交感神经的作用,使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兴奋,促进胃肠消化液的分泌。 ④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按摩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使白细胞的数量增加,并能增强白细胞的噬菌能力。 ⑤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局部按摩可使周围神经产生兴奋,加速传导反射作用,从而改变内脏的活动。如刺 激第 5 胸椎处,可使贲门括约肌扩张。 ⑥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能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还可降低胆固醇、血脂。 ⑦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按摩可使肌肉纤维被动活动,使被牵拉的肌肉放松,消除疲劳,由于血液循环加快, 从而使肌肉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得到及时的补充,促进了乳酸等代谢产物的吸收和排泄,提高了肌肉的 运动能力。 ⑧其他方面的作用 对表皮的作用 按摩首先与皮肤接触,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温度增高,使腺体分泌增加,故皮肤 润泽而有弹性,可施行美容按摩,因此有减少皮下脂肪堆积的功效,可为减肥手段之一。 对疼痛的作用 按摩使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强,改变钾离子浓度,使疼痛症状缓解或消失。 对淋巴循环的作用 改善淋巴循环,加速水肿及渗出物等病变产物的吸收,有利于肿胀、挛缩的消除。 7)按摩的分类:保健按摩和治疗按摩 8)按摩的施术体位:仰卧位、俯卧位和坐位三种。 2.太极拳 1)复习手型、步型 手型、步型介绍 (一)手型 ①拳:四指卷拢,大食指中节上。拳心向下为平拳,拳眼向上为立拳。 要点:拳握紧,拳面平,直腕。 ②掌:四指伸直并拢,大拇指稍节屈扣于虎口处。手腕伸直为直掌;向拇 指侧伸,掌指朝上为立掌;向拇指侧伸,小指侧朝前,掌指朝左(右)为横 掌。 要点:掌心开展,竖指。 ③勾:五指尖捏拢屈腕 (二)步型 ①弓步:左脚向前一大步,脚尖微内扣,左腿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平; 膝不超出脚尖。右腿挺膝伸直,脚内扣斜向前方,全脚掌着地。上体正对前 方,眼平视,两拳抱于腰间。弓左腿为左弓步;弓右腿为右弓步。 要点:前腿弓,后腿绷;挺胸;塌腰,沉髋;前脚与后脚成一直线,后脚不得拔跟。 ②马步:两脚平行开立(约本人脚长的三倍)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半蹲,膝部不超过脚尖,大腿接近水平, 登脚着地,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间,两拳抱于腰间。 要点:挺胸,塌腰,脚跟外蹬。 ③虚步:两脚前后开立,右脚外展 45 度,屈膝半蹲,左脚脚跟离地,脚面绷平,脚尖稍内扣,虚点地 面,膝微屈,重心落于后腿上,两拳抱于腰间,眼平视。左脚在前为左虚步;右脚在前为右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