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有 不均衡的方面。如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 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学记》里有一句话:“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 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明从古人开始就已经认识到了学习的最佳 期问题,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期,学习的效果就会差。同时人的身心发 展还有关键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的进行要善 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与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 展。 5、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 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 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 理机能之间。 第三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 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 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规定出的总要 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教有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的层次:第一层次为 教有方针;第二层次为教有育目的;第三层次为培养目标;第四层次为 各育目标:第五个层次为单元教学目标:第六个层次为每节课的目标。 2
25 (2)、在心理发展方面:儿童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和最佳期,发展有 不均衡的方面。如 2、3 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期,4、5 岁是学习 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学记》里有一句话:“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 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明从古人开始就已经认识到了学习的最佳 期问题,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期,学习的效果就会差。同时人的身心发 展还有关键期。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了教育的进行要善 于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与合适的教育,以促其得到更好的发 展。 5、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 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 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 理机能之间。 第三节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 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发展结果,或发生怎样的积极变 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一个国家对教育活动的结果规定出的总要 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教育目的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的层次:第一层次为 教育方针;第二层次为教育目的;第三层次为培养目标;第四层次为 各育目标;第五个层次为单元教学目标;第六个层次为每节课的目标
二、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1教育日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还要符合受教有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2003年我国提出的教有新方针(目的)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有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坚持政治思想 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价值取向的具有核 心意义的部分: 第二,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 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 及其结构的规定: 第三,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 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 1、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体力, 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 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26 二、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 1 教育目的的确立首先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 还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 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2003 年我国提出的教育新方针(目的)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有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坚持政治思想 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这是反映教育价值取向的具有核 心意义的部分; 第二,教育目的要求培养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发展,要求在脑 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是对教育对象身上要形成的各种素质 及其结构的规定; 第三,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 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 1、体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体力, 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 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 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德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的教育。 4、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 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有。 美育的工作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 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 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五有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 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 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 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第四节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出现的背景 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素质教育理论,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 长期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象提出的。复杂性表现
27 2、智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 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3、德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的教育。 4、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 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的工作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内容: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 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 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五育之间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 中相互渗透的特征,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 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 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第四节 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出现的背景 形成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素质教育理论,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中 长期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象提出的。复杂性表现
在与诸如地理、政治、人口、生态、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 的问题都紧紧联系在一起。素质教育理论形成于现代,但其思想却是 渊源流长的。目前,虽然理论界对于素质的定义、构成、素质教有的 内涵、特征,素质教有与全面发展教有,素质教有与创造教有等问题 还未达成共识。但是,人们一致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适应人的发 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关 键。 首先,世界战略格局的转变导致以国民素质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 竞争。 第二,保持上升势头的新技术革命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第三,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的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方兴未艾。 第四,经济转型要求教育转型一一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第五,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需要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 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 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 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 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①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 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 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
28 在与诸如地理、政治、人口、生态、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 的问题都紧紧联系在一起。素质教育理论形成于现代,但其思想却是 渊源流长的。目前,虽然理论界对于素质的定义、构成、素质教育的 内涵、特征,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创造教育等问题 还未达成共识。但是,人们一致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适应人的发 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关 键。 首先,世界战略格局的转变导致以国民素质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 竞争。 第二,保持上升势头的新技术革命不断对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第三,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的世界性教育改革浪潮方兴未艾。 第四,经济转型要求教育转型——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第五,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需要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要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素质。素质的含义有 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 念,即“遗传素质”。《辞海》写道:“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 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 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 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①这是关于狭义素质的 典型解释。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在先 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
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 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等。”②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有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 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 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 受教有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 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 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 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 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 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 教有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 教育的完善。 三、素质教育的特征 素质教有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 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开发学生 的智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有。它的特征是: 1.主动性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素质教 育就是要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要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学生
29 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 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 劳动技能素质等。”②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 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 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 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 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 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从根本上说具有一致性。全面发展教育 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地、主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 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素质教育同样把教育工作的重点 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这两种教育观所达到的 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 教育的完善。 三、素质教育的特征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 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注重开发学生 的智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的特征是: 1.主动性 教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素质教 育就是要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 要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强调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