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发展心理学理论 本章主要讲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各个理论流派与观点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指以心因性为机制的 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及其理论和潜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因创始人是弗洛伊德,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 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 *在发展心理学方面有代表性观点的: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生平: 1856年出生于德国的弗莱堡小镇(现属捷克) 4岁时全家移居奥地利维也钠 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并在此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 1885年任维也纳大学神经病理学讲师 先后跟随沙可、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术,并与布洛伊尔合作从事癔病的治疗与研究 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出版了《造病研究》→精神分析的开端 1900年《梦 的解析》一神分析理论框架形成 198年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召开,成立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一精神分析学派正式形 1909年应霍尔的邀请赴美做演讲→精神分析理论得到国际承认 主要著作: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 《性学三论1905 图腾与禁忌》1913 《群体心理 学与自我分析》192 自我与负 特》192% I92 《文明及」 弗洛份能的入》 1930 早期理论:意识与无意识 晚期理论:本我、自我与超我 生物本能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生物本能:生命本能/死亡本能 (这两种本能是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来源)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儿童在学前阶段,本我、自我、超我所建立的关系决定着人的基本人 格面貌:如三者平衡则意味着人格健康成长:而过强的本我则使儿童变得自私而不尊重 他人:过强的超我会使儿童变得过于自责而谨小慎微,甚至引起心理疾病。 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性心理的发展,他把性本能看作构成生命本能的最重 要的成分。 *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不只是人类的生殖活动,还包括许多诸如吮吸、咬嚼、排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本章主要讲述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各个理论流派与观点。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指以心因性为机制的 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及其理论和潜意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因创始人是弗洛伊德,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 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 *在发展心理学方面有代表性观点的:弗洛伊德、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生平: 1856年出生于德国的弗莱堡小镇(现属捷克) 4岁时全家移居奥地利维也纳 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并在此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 1885年任维也纳大学神经病理学讲师 先后跟随沙可、伯恩海姆学习催眠术,并与布洛伊尔合作从事癔病的治疗与研究 1895年与布洛伊尔合作出版了《癔病研究》→精神分析的开端 1900年《梦的解析》→精神分析理论框架形成 1908年第一次国际精神分析大会召开,成立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精神分析学派正式形 成 1909年应霍尔的邀请赴美做演讲→精神分析理论得到国际承认 主要著作: 《梦的解析》1900 《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 《性学三论》1905 《图腾与禁忌》1913 《精神分析引论》1917 《超越快乐原则》1920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1921 《自我与伊特》1923 《幻想的未来》1927 《文明及其缺憾》1930 1、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早期理论:意识与无意识 晚期理论:本我、自我与超我 生物本能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 生物本能:生命本能/死亡本能 (这两种本能是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来源)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儿童在学前阶段,本我、自我、超我所建立的关系决定着人的基本人 格面貌:如三者平衡则意味着人格健康成长;而过强的本我则使儿童变得自私而不尊重 他人;过强的超我会使儿童变得过于自责而谨小慎微,甚至引起心理疾病。 2、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性心理的发展,他把性本能看作构成生命本能的最重 要的成分。 *弗洛伊德所说的“性”,不只是人类的生殖活动,还包括许多诸如吮吸、咬嚼、排
泄等简单的身体动作,总之凡能引起身体快感的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性有关,都可称 为”性 *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做力比多(Libido),力比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器 官或部位,激这些区域就可引起快感。 *在个体发展中,力比多是不断流动的,它集中的身体部位随之发生变化,性感区也 随之发生转移。性感区位置的变化决定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发展中如果出现“停滞”,即发生“固着”或“退化”,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 因此,弗洛伊德将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一1岁) 儿童发展的第一个性感区是▣整,里比多的释放集中于▣唇 “无对象”时期(0-6个月):没有意识到其他人对他是分离存在的。 “有对象”时期(6-12个月):6个月开始出现“认生现象”,将口唇的吸吮与母亲的现象结 合起来 如果发展出现停滞,形成口腔性人格特征: (2)肛门期(1一3岁) 力比多的释放集中于肛门。快感:紧张 生物油新会需求之间无盾,排值练是五要的教育内容父母从儿童1岁开始): (3)前生殖器期(36岁) 性别角色获得的关键期 里比多的释放主要集中在生殖器部位(游戏的方式) 性别鱼色获得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一阉割恐惧一男孩 plex) 阴茎嫉妒 113岁 居): 不然, 可能也是“自恋”的起源。 比多潜伏下来 在儿童发展中不起多大作用 13岁以后 力比多可以通过社会认可的方式释放,并逃离父母 个体容易 生性的神动 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 安娜·弗洛伊德:禁欲和升华。 3、评 开创性地提出儿童早期生活经验对成年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引起人们对儿童身心健 康的重视。 同限性 研究方法上是通过成人的回忆,事实的可靠性不够: 研究对象为病人,能否代表正常人,科学性值得怀疑: 过分强调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完全忽视社会因素。 二、埃里克森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祖籍丹麦,生于法国,1933年起定居 美国:师从安娜·弗洛伊德和柏林汉:自我心理学的最杰出代表人物:强调人类心理发 展过程中自我的作用: 代表著作:《童年期与社会》、《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理论基点: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
泄等简单的身体动作,总之凡能引起身体快感的活动都直接或间接与性有关,都可称 为“性”。 *弗洛伊德把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做力比多(Libido),力比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器 官或部位,刺激这些区域就可引起快感。 *在个体发展中,力比多是不断流动的,它集中的身体部位随之发生变化,性感区也 随之发生转移。性感区位置的变化决定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发展中如果出现“停滞”,即发生“固着”或“退化”,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成为各种神经症、精神病产生的根源。 因此,弗洛伊德将心理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 (1)口唇期(0—1岁) 儿童发展的第一个性感区是口腔,里比多的释放集中于口唇。 “无对象”时期(0-6个月):没有意识到其他人对他是分离存在的。 “有对象”时期(6-12个月):6个月开始出现“认生现象”,将口唇的吸吮与母亲的现象结 合起来。 如果发展出现停滞,形成口腔性人格特征: (2)肛门期(1—3岁) 力比多的释放集中于肛门。快感:紧张——>放松(伴随着能量释放); 生物冲动与社会需求之间矛盾,排便训练是重要的教育内容(父母从儿童1岁开始); (3)前生殖器期(3—6岁) ——性别角色获得的关键期 里比多的释放主要集中在生殖器部位(游戏的方式) 性别角色获得: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阉割恐惧—男孩 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阴茎嫉妒—女孩 途径或方式:认同(自居);不然,可能也是“自恋”的起源。 (4)潜伏期(6—11/13岁) 力比多潜伏下来,在儿童发展中不起多大作用; 这时,超我进一步发展。 (5) 青春期(11/13岁以后) 力比多可以通过社会认可的方式释放,并逃离父母; 个体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 安娜·弗洛伊德:禁欲和升华。 3、评述: 开创性地提出儿童早期生活经验对成年人格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引起人们对儿童身心健 康的重视。 局限性: 研究方法上是通过成人的回忆,事实的可靠性不够; 研究对象为病人,能否代表正常人,科学性值得怀疑; 过分强调心理发展的生物基础,完全忽视社会因素。 二、埃里克森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祖籍丹麦,生于法国,1933年起定居 美国;师从安娜 · 弗洛伊德和柏林汉;自我心理学的最杰出代表人物:强调人类心理发 展过程中自我的作用; 代表著作:《童年期与社会》、《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 ◇理论基点: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的因素;
认为:每个人在生长的过程 都普遍体验着生物 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 发展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 循 所进原则贯穿于人的一生。 ◇自我的发 (Erik 自我发展:心理发展不同时期,自我必须发展其特定的自我能力以适应社会要求。 自我 人以良好适应的方式将经验和行为融合为一体的能力(1963)。 自我有躯体自我、自我理想和自我同 性三个方面(1968) 自我同一性是人们在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对自己的意象。 ◇与弗洛伊德发 观的不同 1)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心理的发展: 2)自我在儿童期是极其脆弱的,但到了青少年期后它就开始形成并获得能量,影响以后的个 体反楼: 3)补充和扩展了弗洛伊德的阶段理论,提出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8个阶段。 1、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1)婴儿期(0一1.5岁)(相当于口唇期) 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基本信任感:对他人、社会、环境的信任 主要影响者: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 主要影响因素:亲子关系(依恋)对儿童信任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口腔并用(要与世界交互作用) (2)儿童早期(1.5一3岁) 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和克服羞怯感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自主感对羞怯感) 主要影响者: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 主要影血因素:父母的数养方式对于白主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渴望探索新的世界 (3)学前期/游戏期(3一6岁) 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独立感,克服罪孩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主动感对内疚感) 主要目的: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 主要影响者:仍然是主要抚养者 通常是父母 自居和游戏 这一受的我 父母对 (4)学龄期 12 发展任务:获得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勒奋感对自卑感) 一阶段儿童进入学校,社会要求儿童学会作为 立的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 能 成头为他日 常性活动 主要影响者: J: 教育建议:教师和父母的正确的评价标准、教育观的重要 :建立自我 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忠诚于社会或职业)(自 我认同感对角色混固感 主要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自我同一性需要整合的七个方面: (1)时间观对时间混乱(如急躁、拖拉) (2)自我肯定对冷漠无情(如缺乏信心) (3)角色试验对角色固定(如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出现一种超人感,或虚幻自我)
认为:每个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 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 自我发展遵循渐进原则贯穿于人的一生。 ◇自我的发展(Erikson) 自我发展:心理发展不同时期,自我必须发展其特定的自我能力以适应社会要求。 自我:一个人以良好适应的方式将经验和行为融合为一体的能力(1963)。 自我有躯体自我、自我理想和自我同一性三个方面(1968)。 自我同一性是人们在所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对自己的意象。 ◇与弗洛伊德发展观的不同: 1)强调人的社会性的一面,人的发展是社会心理的发展; 2)自我在儿童期是极其脆弱的,但到了青少年期后它就开始形成并获得能量,影响以后的个 体发展; 3)补充和扩展了弗洛伊德的阶段理论,提出了心理社会性发展的8个阶段。 1、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5岁)(相当于口唇期) 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信任感对不信任感) 基本信任感:对他人、社会、环境的信任 主要影响者: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 主要影响因素:亲子关系(依恋)对儿童信任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口腔并用(要与世界交互作用) (2)儿童早期(1.5—3岁) 发展任务:获得自主感和克服羞怯感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自主感对羞怯感) 主要影响者: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 主要影响因素: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自主感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渴望探索新的世界 (3)学前期/游戏期(3—6岁) 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独立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主动感对内疚感) 主要目的: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 主要影响者:仍然是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 性别角色的获得从两个方面来解释:自居和游戏 主导活动:游戏,并在游戏中完成发展任务 这一阶段的危险;父母对儿童的控制过严,要求过高 (4)学龄期(6—12岁) 发展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勤奋感对自卑感) 这一阶段儿童进入学校,社会要求儿童学会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 能,学习成为他日常性活动 主要影响者:教师和同伴 主导活动:学校学习和同伴交往 教育建议:教师和父母的正确的评价标准、教育观的重要 (5)青年期(12—18岁) 发展任务: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忠诚的实现 (忠诚于社会或业))(自 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感) 主要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自我同一性需要整合的七个方面: (1)时间观对时间混乱(如急躁、拖拉) (2)自我肯定对冷漠无情(如缺乏信心) (3)角色试验对角色固定(如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或出现一种超人感,或虚幻自我)
(4)成就预期对工作瘫痪(如成就不抱期望) (5)性别极化对性别混乱(如疏远异性或性生活随便) (6)领导和服从对权威混乱(如盲目反上、盲目服从) (7)意识形态信奉对价值混乱(如信仰危机) 价值观和职业目标的确立标志着同一性的建立。 重要概念:合法延缓期 积极同一性一 一消极同一性:自我同一性一一同一性混 合法延缓期 青年承续儿童期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 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 务,以避免认同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 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 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6)成年早期(18一25岁 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亲密感对孤独感) 主要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同一性的信令 “我们就是我们所爱的 例如 恋爱的体验激活亲密的共享感,否则产生自我专注,导致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 发展任务: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繁殖感对停滞感) 主要影响因素:环境与自我意识 繁殖感: 差有下一代 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创造事物或思想 (8)老年期(50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自我健康感对绝望感》 对整个 的回顾 和后 思 重要内容:调 生活日 2、 2)激励了大量关于儿童 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方向的后续研究 ☆局限:1)太注重临 去而不考虑其他 2)收集 理论解释太 3)使用的一些概念(自我、本我、超我、恋母情结等)都是描述性的,而非确切的 科学定义。 第二节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理论背景 经典行为主义:华生 新行为主义:赫尔、托尔曼、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新的新行为主义:班杜拉、罗推尔、米契尔 流行时间:20世纪初 -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后 ★社会背景 20世纪初:华生《行为主义者看到的心理学》 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大机器生产 千T 科学管理的诞生:(泰勒)生产效率的问题 女
(4)成就预期对工作瘫痪(如成就不抱期望) (5)性别极化对性别混乱(如疏远异性或性生活随便) (6)领导和服从对权威混乱(如盲目反上、盲目服从) (7)意识形态信奉对价值混乱(如信仰危机) 价值观和业)目标的确立标志着同一性的建立。 重要概念:合法延缓期 积极同一性——消极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同一性混乱 合法延缓期 青年承续儿童期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 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 务,以避免认同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 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 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6)成年早期(18—25岁) 发展任务: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亲密感对孤独感) 主要影响因素:自我意识 同一性的信念:“我们就是我们所爱的” 例如,恋爱的体验激活亲密的共享感,否则产生自我专注,导致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50岁) 发展任务: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繁殖感对停滞感) 主要影响因素:环境与自我意识 繁殖感:养育下一代; 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创造事物或思想。 (8)老年期(50—.) 发展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自我健康感对绝望感) 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回顾和反思。 重要内容:调整生活目标 2、评述: ☆贡献:1)强调对个体独特性的历史认识; 2)激励了大量关于儿童情绪发展和社会性发展方向的后续研究。 ☆局限:1)太注重临床法而不考虑其他研究方法; 2)收集证据不够严谨,理论解释太随意; 3)使用的一些概念(自我、本我、超我、恋母情结等)都是描述性的,而非确切的 科学定义。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理论背景 经典行为主义:华生 新行为主义:赫尔、托尔曼、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 新的新行为主义:班杜拉、罗推尔、 米契尔 流行时间: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后 ★社会背景 20世纪初:华生《行为主义者看到的心理学》 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大机器生产——>手工 科学管理的诞生:(泰勒)生产效率的问题 行为控制的发展:行为主义 二、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Broadus 芝加 Watson,1878-1958) 学获得心 理子博 上学位 它评论 1913年 编辑 《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行为主义诞生 1914年,接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 一本专著《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 191 三,研究儿童心理: 1919年,出版第二本专著《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是他的行为主义观点最为全 面系统的阐述 1920年中断了红极一时的学术经历 1921年进入商界,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 1929年,出版《婴儿与儿童的心理照顾》 1925年他的《行为主义》一书出版这本书是华生行为主义的通俗表述。1930年修订,这是他在 心理学方面最后一项专业工作。 1958年逝世。(1957年,美心理学会给他颁发了金奖) 一生主要是心理学生涯只有17年 (二)长本点 】、行为主义的界定(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否认意识,研究行为 行为: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即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肌肉收缩与腺体分 冰 行为是一系列反应的联合,即反应系统。 引发有机体反应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而刺微必然属于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 行为产生的模式:S(刺激)一R(反应) 话应:指有机体通过运动改变了它的生理状态,使那个制激不再引起反应】 2、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否认责传的作用 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要论断 ★构造上的差异和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就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差异 ★教育万能论 “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 让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 练其成为 的 个医生 是怎 律师 术家, ★不 成为 乞丐或窃 行为都可以通过 基本模] 制外部刺激而形 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 一R(反 刺激替代/反应菩代 基本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行为疗法 3、 情绪是 内隐行为的 一种形式,主要是内脏和腺体动作。家庭在情绪发展中的作用。 中妇 发的 他通过实验研究 ,分析了这三种情绪主要是有由条件反射和习惯所形成 经典实验:小 尔波特实验 (2)关于儿童嫉妒和羞耻的研究 这两种情绪都是学习而来的 ◆嫉妒是一种行为,引起这种行为的刺激是“爱的刺激受到限制”,从而引起愤怒的反应。 ◆羞耻与手淫有关
(一)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 1903年,芝加哥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1908年,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心理学评论》编辑 1913年《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行为主义诞生 1914年,接触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第一本专著《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言》 1916年,研究儿童心理;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 1919年,出版第二本专著《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的观点看心理学》,是他的行为主义观点最为全 面系统的阐述 1920年中断了红极一时的学术经历 1921年进入商界,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 1929年,出版《婴儿与儿童的心理照顾》 1925年他的《行为主义》一书出版这本书是华生行为主义的通俗表述。1930年修订,这是他在 心理学方面最后一项专)工作。 1958年逝世。(1957年,美心理学会给他颁发了金奖) 一生主要是心理学生涯只有17年 (二)基本观点 1、行为主义的界定(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否认意识,研究行为 行为: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即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肌肉收缩与腺体分 泌。 行为是一系列反应的联合,即反应系统。 刺激:引发有机体反应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而刺激必然属于物理的或化学的变化。 行为产生的模式:S(刺激)→R(反应) 适应:指有机体通过运动改变了它的生理状态,使那个刺激不再引起反应。 2、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否认遗传的作用 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重要论断: ★构造上的差异和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就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差异。 ★教育万能论:“请给我十几个强健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放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 就可以训练其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业)及种族是怎样, 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或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 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Watson,1925) ★不管多么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控制外部刺激而形成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 基本模式:S(刺激)→R(反应) 刺激替代/反应替代 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行为疗法 3、行为主义的情绪研究 情绪是内隐行为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内脏和腺体动作。家庭在情绪发展中的作用。 (1)关于三种原始情绪:惧、怒、爱的研究 他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这三种情绪主要是有由条件反射和习惯所形成。 经典实验:小阿尔波特实验 (2)关于儿童嫉妒和羞耻的研究 这两种情绪都是学习而来的 ◆嫉妒是一种行为,引起这种行为的刺激是 “爱的刺激受到限制”,从而引起愤怒的反应。 ◆羞耻与手淫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