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 性,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发展。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而环境和教育规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素质只是身心发展 的必要的生物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谈不上发展,但是,遗传为人的 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如狼 孩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由此可见必要的遗传素质并不能决定一个 人的发展。素质上的差异也不能决定一个人后天的成就大小。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认为“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 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美国的斯坦莱·霍尔也说:“一两的遗 传胜过一顿的教育”这些说法不适当的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并为 “血统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根据。 2、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直接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 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之 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主要由大气、土壤、水、 岩石、植物、动物、太阳等。社会环境主要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 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第二,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 20
20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前提和发展的潜在可能 性,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发展。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而环境和教育规定了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素质只是身心发展 的必要的生物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人谈不上发展,但是,遗传为人的 发展提供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如狼 孩的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由此可见必要的遗传素质并不能决定一个 人的发展。素质上的差异也不能决定一个人后天的成就大小。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认为“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人的智慧 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 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美国的斯坦莱·霍尔也说:“一两的遗 传胜过一顿的教育”这些说法不适当的夸大了遗传素质的作用,并为 “血统论”、“宿命论”提供了理论根据。 2、环境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直接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全部 外在因素。这些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之 环绕着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界,主要由大气、土壤、水、 岩石、植物、动物、太阳等。社会环境主要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 上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的发展程度和范围; 第二,社会的精神文化影响着个体的身心发展内容;
第三,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和性质,总是社会环境的不同可 能造成个体发展的巨大差异。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如何? 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对人的影响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 性,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人在接受环境的影 响的同时,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力,积极地改造环境,利用环 境。 环境决定论者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的作 用,我国古代的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 色亦变。”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些说法都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最终导致了机械唯物论。 3、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社会环境中的特 殊一部分。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 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原因在于: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 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还具有 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第三,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第四, 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充分发挥个体遗传 上的优势,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利用和发展一切积 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
21 第三,社会关系影响着人的发展方向和性质,总是社会环境的不同可 能造成个体发展的巨大差异。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如何? 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对人的影响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主观能动 性,人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人在接受环境的影 响的同时,又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力,积极地改造环境,利用环 境。 环境决定论者把人看成是环境的消极适应者,片面夸大环境的作 用,我国古代的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 色亦变。”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些说法都夸大了环境的作用,最终导致了机械唯物论。 3、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社会环境中的特 殊一部分。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 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原因在于:第一,学校教育具有明 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第二,学校教育还具有 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第三,学校教育还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第四, 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的自发影响,充分发挥个体遗传 上的优势,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因素的干扰,利用和发展一切积 极因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
但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 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他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 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说的: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 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是显然不 对的。 4、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 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 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 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 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做 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做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 身的发展预定出日标,并为实现自定的日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 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 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 的现实。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人们 只有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得到发展,离开这些活动,就谈不上任何发
22 但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 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他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 发展的客观规律任意决定人的发展。因此,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所说的: “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加以改变,或者使 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这是显然不 对的。 4、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 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 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所以,学生个体的主 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 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做 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做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 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 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 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 的现实。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人们 只有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得到发展,离开这些活动,就谈不上任何发
展。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 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生理方 面,身体的发展是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肌肉的发展是先大 后小,即先发展大肌肉后发展小肌肉;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是:由具 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无意注意到 有意注意,由喜、惧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神经系统的发展 是先快后慢,初生婴儿的脑重量是390克左右,为成人脑重量的三分 之一。儿童长到六岁,脑重量达到1200克左右,达到成人脑重量的 90%,以后的发展便缓慢下来。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 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品德的发 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 循序渐进等。 2、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 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教育工的基本依 据。换言之,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有工作的针对性,对不同年 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关于如何划分年龄阶段, 一般是根据生理年龄,结合心理发展特点来划分的,通常划分为乳儿 3
23 展。所以,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 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有顺序的,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在生理方 面,身体的发展是先头部后四肢,先中心后边缘,肌肉的发展是先大 后小,即先发展大肌肉后发展小肌肉;心理机能的发展顺序是:由具 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无意注意到 有意注意,由喜、惧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神经系统的发展 是先快后慢,初生婴儿的脑重量是 390 克左右,为成人脑重量的三分 之一。儿童长到六岁,脑重量达到 1200 克左右,达到成人脑重量的 90%,以后的发展便缓慢下来。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活动必须根据身心发展 的这一特点循序渐进的进行。无论是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品德的发 展,都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具体到抽象, 循序渐进等。 2、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总的发展过程中,不同 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教育工的基本依 据。换言之,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对不同年 龄阶段的儿童应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关于如何划分年龄阶段, 一般是根据生理年龄,结合心理发展特点来划分的,通常划分为乳儿
期(0一一1岁)、婴儿期(1一一3岁)、幼儿期(3一6岁)、儿 童期(6、7岁一一11、12岁)、少年期(11、12岁一一14、15岁)、 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 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的年龄 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正常儿童的发展须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由于人的遗传、社会 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其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 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个体的差异 也是多层次的。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 教。 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表现在: (1)、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如青少年 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期,第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是青 春发育期。在高峰期身高、体重发展较其它年龄阶段更为迅速。 脑重量的增长也是不匀速的,新生儿的脑重量是390克,是成人 的25%,出生后的脑重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增长速度是先快后慢, 第一年最快,以每天一克的速度增长,9个月的时候达到660克,2 到3岁,发展到900一一1011克,相当于成人的75%,以后逐渐缓慢 下来,6至7岁时为1280克,9岁约1350克,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12岁达到1400克,到12岁左右就停止生长了
24 期(0——1 岁)、婴儿期(1——3 岁)、幼儿期(3——6 岁)、儿 童期(6、7 岁——11、12 岁)、少年期(11、12 岁——14、15 岁)、 青年初期(14、15 岁——17、18 岁) 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的年龄 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3、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正常儿童的发展须经历共同的发展阶段。但由于人的遗传、社会 生活条件和教育、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使其发展的速度、水平以及发 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彼此间表现出发展的个别差异。个体的差异 也是多层次的。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决定了教育活动要因材施 教。 4、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个体发展具有非等速、非直线的特性。表现在∶ (1)、在生理发展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生长不均衡。如青少年 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高峰期,第一个是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是青 春发育期。在高峰期身高、体重发展较其它年龄阶段更为迅速。 脑重量的增长也是不匀速的,新生儿的脑重量是 390 克,是成人 的 25%,出生后的脑重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增长速度是先快后慢, 第一年最快,以每天一克的速度增长,9 个月的时候达到 660 克,2 到 3 岁,发展到 900——1011 克,相当于成人的 75%,以后逐渐缓慢 下来,6 至 7 岁时为 1280 克,9 岁约 1350 克,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12 岁达到 1400 克,到 12 岁左右就停止生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