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奴隶社会重教育的阶级性,非统治阶级的子弟 不能或无权接受正规的教育,劳动人民子女只能在生产和生活中,通 过长者和师傅的言传身教,接受自然形态的教育。到了封建社会,各 国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鲜明的等级性和宗教性,等级性表 现为统治阶级子弟也要按家庭出身、父兄官职的高低进入不同的学 校,学校的等级与出仕为官、权力分配紧紧联系在一起。宗教性主要 指西方中世纪时期,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 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 4、内容丰富,方法落后 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经验不只物化在生产工具生活工具上,而且开始了知识形态的积累并 将知识传给下一代。但这时期教育方法和落后,中国古代的教育以读 书死、死读书为学校、私塾先生的基本教学方法,这是与当时社会的 人才选拔形式直接相关的。 5、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等 古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个层次。地方官学指由地方官府所 办的学校,学校经费源于官费。中央官学创始于汉,盛于唐,衰于清 末。与官学并行,行与民间的教育则为私学。私学起于春秋,孔子、 少正卯都是私学的创始者。中国的私学伴随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个 个历史形成。 (二)近代教有
15 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奴隶社会重教育的阶级性,非统治阶级的子弟 不能或无权接受正规的教育,劳动人民子女只能在生产和生活中,通 过长者和师傅的言传身教,接受自然形态的教育。到了封建社会,各 国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又加上了鲜明的等级性和宗教性,等级性表 现为统治阶级子弟也要按家庭出身、父兄官职的高低进入不同的学 校,学校的等级与出仕为官、权力分配紧紧联系在一起。宗教性主要 指西方中世纪时期,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世俗教育被扼杀,学校附设 在教堂,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及为宗教服务的专门人才。 4、内容丰富,方法落后 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经验不只物化在生产工具生活工具上,而且开始了知识形态的积累并 将知识传给下一代。但这时期教育方法和落后,中国古代的教育以读 书死、死读书为学校、私塾先生的基本教学方法,这是与当时社会的 人才选拔形式直接相关的。 5、官学和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等 古代官学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个层次。地方官学指由地方官府所 办的学校,学校经费源于官费。中央官学创始于汉,盛于唐,衰于清 末。与官学并行,行与民间的教育则为私学。私学起于春秋,孔子、 少正卯都是私学的创始者。中国的私学伴随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个 个历史形成。 (二)近代教育
十六世纪以后,世界进入到了近、现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 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三)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 进入到20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的对垒,电器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 世界的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 潮流。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呈现了如下特点: 1、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 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种种教育,学校教 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终身教有既有专业性的教有, 也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的形式外,终 身教育还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的一般规律 6
16 十六世纪以后,世界进入到了近、现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 的一系列变化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特别表现在: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三)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 进入到 20 世纪以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的对垒,电器化革命在主要国家已完成,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 世界的格局,民主化、工业现代化、国家主义成为世界三股最强大的 潮流。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呈现了如下特点: 1、教育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各个 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如正规的和非正规的种种教育,学校教 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等。终身教育既有专业性的教育, 也有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的形式外,终 身教育还与社会文化活动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 教育的一般规律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定教育的发展 (1)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的结构和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科学知识再生产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继承发展需要通过教育实现。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集中体现在决定教育的性质即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培养的人为谁 服务上,具体地表现在: (1)决定教有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权:(3)决定教有目的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1)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的舆论、道德风尚,直接间 接地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三)教育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
17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定教育的发展 (1)生产力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的结构和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通过科学知识再生产及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继承发展需要通过教育实现。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集中体现在决定教育的性质即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培养的人为谁 服务上,具体地表现在: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权;(3)决定教育目的 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 (1)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2)通过传播一定的思想意识影响社会的舆论、道德风尚,直接间 接地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三)教育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
教育除了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有密切联系以外,还与政治、 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它 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有的思想、内容和方法 2、教育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起重要作用 总之,教育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最 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为 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 1、教育内容的继承: 2、教育方式的继承: 3、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五)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1、教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2、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总之,在我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 必须依靠教有。”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教有与社会关系的正确反映, 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二、教有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18 教育除了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有密切联系以外,还与政治、 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它 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社会意识形态影响教育的思想、内容和方法 2、教育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传播起重要作用 总之,教育和社会意识形态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四)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最 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还表现为 教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继承性上,具体表现在: 1、教育内容的继承; 2、教育方式的继承; 3、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 (五)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1、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2、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总之,在我国,“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 必须依靠教育。”这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正确反映, 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制约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人的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教育学要研究的是个体从7岁到18、19岁即个体从儿童期,少年期 到青春期这个阶段,即个体的基础教育阶段。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遗传: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 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 也叫遗传素质。这里的生理特点是指功能的特点,解剖的特点是结构 的特点。 (2)、人的哪些因素能遗传,哪些不能? (3)、遗传给人带来的差异有多大?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人 的遗传素质大部分处于常态,它在身心发展中便不起决定作用了。然 而处在常态两端的各占3%一一5%的个体来说常常具有决定作用。 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不同阶段作用也不同,前苏联心 理学家鲁利亚经研究指出,到学龄中期,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方式, 遗传对它几乎没有影响了。原因有两个:一是发展作为从潜在到现实 的过程随时间推进,潜在已成为现实或潜在错过了变为现实的过程, 潜在因素的作用就变弱了。二是随着个体的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 素逐渐增多与增强,人的心理发展也趋向高级复杂,故遗传的作用就 相对减弱了。 (4)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19 人的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教育学要研究的是个体从 7 岁到 18、19 岁即个体从儿童期,少年期 到青春期这个阶段,即个体的基础教育阶段。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的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遗传: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 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 也叫遗传素质。这里的生理特点是指功能的特点,解剖的特点是结构 的特点。 (2)、人的哪些因素能遗传,哪些不能? (3)、遗传给人带来的差异有多大?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人 的遗传素质大部分处于常态,它在身心发展中便不起决定作用了。然 而处在常态两端的各占 3%——5%的个体来说常常具有决定作用。 遗传素质对人的影响在人的发展不同阶段作用也不同,前苏联心 理学家鲁利亚经研究指出,到学龄中期,人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方式, 遗传对它几乎没有影响了。原因有两个:一是发展作为从潜在到现实 的过程随时间推进,潜在已成为现实或潜在错过了变为现实的过程, 潜在因素的作用就变弱了。二是随着个体的发展,影响个体发展的因 素逐渐增多与增强,人的心理发展也趋向高级复杂,故遗传的作用就 相对减弱了。 (4)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