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9年5月杜威来华讲学,到1921年7月离开中国,美国教 育学在我国影响渐占上风,日益超过德国教育学。继杜威来华之后, 1920年罗素来华,1921年孟禄来华,对中国接受西方教育理论都有 一定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杜威。不仅因为杜威亲自到中国来宣 传他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在我国曾直 接作为教育学或哲学教材,除译本外,反映杜威教育思想的我国学者 编著的教育学著作占支配地位。 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我国一些教育学 者也开始了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初创阶段。1929 年杨贤江编写了《新教育大纲》,1930年2月由上海南强书局出版。 这是一本唯物论教育学的导论,导向深入、更完备的教育理论的启蒙 读物。1934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钱亦石编写的《现代教育原理》一书, 这是力图用唯物论来说明教育原理的教育学著作。在教育理论研究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延安于1941年在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研究室。这 对以后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教育学的编写开了一个好头。当 时中央研究院教育研究室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创建新教育理论。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就开始了全国范围的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 教育理论的创建工作,从学习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到学习前苏联的教 育经验;都是向这一目标前进。 (三)凯洛夫《教育学》模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教育的研究新时代,以 凯洛夫教育学传进中国为其标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 学》一书,1948年译成中文出版。这一时期我国自编的教育学讲义 的体系结构全照抄苏联,没有自己的特色。凯洛夫的《教育学》对中 国教育理论界的影响
10 自 1919 年 5 月杜威来华讲学,到 1921 年 7 月离开中国,美国教 育学在我国影响渐占上风,日益超过德国教育学。继杜威来华之后, 1920 年罗素来华,1921 年孟禄来华,对中国接受西方教育理论都有 一定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杜威。不仅因为杜威亲自到中国来宣 传他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他的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在我国曾直 接作为教育学或哲学教材,除译本外,反映杜威教育思想的我国学者 编著的教育学著作占支配地位。 由于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我国一些教育学 者也开始了试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初创阶段。1929 年杨贤江编写了《新教育大纲》,1930 年 2 月由上海南强书局出版。 这是一本唯物论教育学的导论,导向深入、更完备的教育理论的启蒙 读物。1934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钱亦石编写的《现代教育原理》一书, 这是力图用唯物论来说明教育原理的教育学著作。在教育理论研究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延安于 1941 年在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研究室。这 对以后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教育学的编写开了一个好头。当 时中央研究院教育研究室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创建新教育理论。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们就开始了全国范围的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 教育理论的创建工作,从学习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到学习前苏联的教 育经验;都是向这一目标前进。 (三)凯洛夫《教育学》模式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教育的研究新时代,以 凯洛夫教育学传进中国为其标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 学》一书,1948 年译成中文出版。这一时期我国自编的教育学讲义 的体系结构全照抄苏联,没有自己的特色。凯洛夫的《教育学》对中 国教育理论界的影响
进入80年代,介绍外国的教育学说还是以介绍前苏联的教育理 论为主,如对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和他的《教学与发展》进 行了广泛的介绍和研究:之后,教育学界就开始广泛地积极地介绍苏 霍姆林斯基,从1981年起就开始出版他的多种著作的中译本;还有 巴班斯基的《教育学》等都译成中文出版发行。 在此期间,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也为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 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有理论 界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对教育学中的许多理论问题都进行了广泛的 讨论与研究,活跃了学术思想,打破了长期的僵化局面,清除了教有 思想上的一些“左”的影响。但教育理论的发展还落后于教育实践发 展的需要,因此各级教育工作者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为建设具有中 国特色的教有学体系而贡献力量。目前,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 认真总结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继承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借鉴国外 有益的教育经验,加强教育学的理论建设。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水平, 努力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的概念,理解教有的本质 2、了解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其中的一些教育常识 3、掌握教育的两大规律,能运用教育规律的原理解释教育问题 4、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了解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理解我国的 教育目的及特点
11 进入 80 年代,介绍外国的教育学说还是以介绍前苏联的教育理 论为主,如对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和他的《教学与发展》进 行了广泛的介绍和研究;之后,教育学界就开始广泛地积极地介绍苏 霍姆林斯基,从 1981 年起就开始出版他的多种著作的中译本;还有 巴班斯基的《教育学》等都译成中文出版发行。 在此期间,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也为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 体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理论 界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对教育学中的许多理论问题都进行了广泛的 讨论与研究,活跃了学术思想,打破了长期的僵化局面,清除了教育 思想上的一些“左”的影响。但教育理论的发展还落后于教育实践发 展的需要,因此各级教育工作者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为建设具有中 国特色的教育学体系而贡献力量。目前,我国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 认真总结我国的教育实践经验,继承我国宝贵的教育遗产,借鉴国外 有益的教育经验,加强教育学的理论建设。提高教育学的科学水平, 努力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的概念,理解教育的本质 2、了解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掌握其中的一些教育常识 3、掌握教育的两大规律,能运用教育规律的原理解释教育问题 4、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了解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理解我国的 教育目的及特点
5、了解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的背景:掌握素质教育的概念以及特点: 了解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困惑问题 6、树立一个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问题启发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 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 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年轻 代身心发展特点,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 品德、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产生 1、产生教育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教有学在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上,不是武断地做结论 的。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开始制造工具与前, 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古猿),属于动物的范畴。猿人是人类刚刚从 动物界脱离出来的最初的始祖。人由古猿的无意识发展到猿人的有意 识状态,提供了进行教育的一项最基本条件:与此同时,伴随劳动产 12
12 5、了解提出素质教育概念的背景;掌握素质教育的概念以及特点; 了解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困惑问题 6、树立一个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时数:6 学时 教学方法:重点讲授法;问题启发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发展概况 一、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 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 德的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 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年轻一 代身心发展特点,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 品德、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教育的产生 1、产生教育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上,不是武断地做结论 的。恩格斯说:“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开始制造工具与前, 人类的祖先是类人猿(古猿),属于动物的范畴。猿人是人类刚刚从 动物界脱离出来的最初的始祖。人由古猿的无意识发展到猿人的有意 识状态,提供了进行教育的一项最基本条件;与此同时,伴随劳动产
生的语言,可使经验积累和传递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去完成。语言使 进行教育的另一项基本条件也已具备,故进行教育有了可能。 2、产生教育的需要 人类的教有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 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 社会需要。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生产本身又有 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 的工具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所以教育起 源于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关于教育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先介绍如下: 第一种说法: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 西能。他们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的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 活动。 第二种说法: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其主要观点 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够科学。 第三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起源论 认为教有起源于芳动,具体地说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的生产需要和 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三、教有的发展过程 教育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 展,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特点。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已经
13 生的语言,可使经验积累和传递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去完成。语言使 进行教育的另一项基本条件也已具备,故进行教育有了可能。 2、产生教育的需要 人类的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一道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 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 社会需要。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生产本身又有 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 的工具的生产;另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所以教育起 源于人的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关于教育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先介绍如下: 第一种说法: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的沛• 西能。他们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的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 活动。 第二种说法: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其主要观点 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够科学。 第三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起源论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地说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的生产需要和 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三、教育的发展过程 教育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 展,在人类社会的不同阶段又有不同的特点。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已经
有了教育现象,但这时学校教育还没有产生,又因为教育学主要是研 究学校教育现象的,因此我们研究教育的发展,总结其特点也是从学 校教育的产生开始的。 (一)古代教有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其特点主要有: 1、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学校教有产生于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 物,是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飞跃。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就有了 学校教育的萌芽,但是,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则 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 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 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 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 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 要专门教有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一经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统治阶级的特权后,两者便 由分离走向对立。教有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形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 3、阶级性和等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被统治阶级只能在民 间接受家庭教育。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的子弟入何等学校 14
14 有了教育现象,但这时学校教育还没有产生,又因为教育学主要是研 究学校教育现象的,因此我们研究教育的发展,总结其特点也是从学 校教育的产生开始的。 (一)古代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其特点主要有: 1、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 物,是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飞跃。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就有了 学校教育的萌芽,但是,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教育则 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 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第 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 活动的知识分子;第三、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 程度,是人类的间接经验传递成为可能;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 要专门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一经从生产实践中分离出来成为统治阶级的特权后,两者便 由分离走向对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形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对立。 3、阶级性和等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受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被统治阶级只能在民 间接受家庭教育。即使在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的子弟入何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