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2014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焙烧/蓓蕾 整饬/炽热 模样/模范 B.沸腾/吹拂 愤慨/气概 劲头/干劲 C.贻误/怠慢 回溯/宿愿 字帖/服帖 *D.羸弱/赢利 蹊跷/骁勇 稽首/滑稽 (A. bei chi mu/mo: B. fei/fu kai/gai jin; C. yi/dai su tie/tieD. lei/ying qiao/ xido qi/j】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马理明是干部家庭出生,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是南方大学著名的伦理学 教授,讲课艺术极佳。他能把司空见惯的伦理学现象讲解得生动深刻,深受广大 莘莘学子的喜爱,以致大家每次都提前到教室等候他的到来。 A.出生 *B.司空见惯 C.莘莘学子 D.以致 【A.应为“出身”,指人早期的经历或身份。“出生”侧重于自然属性,如“出 生于20世纪初”。C.“莘莘”即众多,与“广大”重复。D.“以致”用在 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 3.下列一段话中加线部分,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最髙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7日公布的《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抢夺公私财物价值1000元至3000元以上、3万元至8 万元以上、20万元至40万元以上的(A),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267条规定 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B),可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 刑、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C)。该《解 释》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髙级法院、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 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县体数额标 报最高法院、最髙检察院批准(D) 米C.【语序不当。应该说“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中国古 代思想家认为,“生”就是“仁”,“生”就是“善”。中国古代思想家又认为, ①这种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美” ②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很多作品中,都创造了“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 ③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 ④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 ⑤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⑥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A.③⑤②①④⑥ B.②④③⑤①⑥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②① 【对自然本体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思想在文学艺术上的 影响】
广东省惠州市 2014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焙烧/蓓蕾 整饬/炽热 模样/模范 B.沸腾/吹拂 愤慨/气概 劲头/干劲 C.贻误/怠慢 回溯/宿愿 字帖/服帖 *D.羸弱/赢利 蹊跷/骁勇 稽首/滑稽 【A.bèi chì mú/mó;B.fèi/fú kǎi/gài jìn;C.yí/dài sù tiè/tiē D.léi/yíng qiāo/xiāo qǐ/jī】 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 分) 马理明是干部家庭出生,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是南方大学著名的伦理学 教授,讲课艺术极佳。他能把司空见惯的伦理学现象讲解得生动深刻,深受广大 莘莘学子的喜爱,以致大家每次都提前到教室等候他的到来。 A.出生 *B.司空见惯 C.莘莘学子 D.以致 【A.应为“出身”,指人早期的经历或身份。“出生”侧重于自然属性,如“出 生于 20 世纪初”。 C.“莘莘”即众多,与“广大”重复。 D.“以致”用在 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情况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 3.下列一段话中加线部分,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17 日公布的《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 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抢夺公私财物价值 1000 元至 3000 元以上、3 万元至 8 万元以上、20 万元至 40 万元以上的(A),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 267 条规定 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B),可判处 3 年以下有期徒 刑、3 年以上 10 年以下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C)。该《解 释》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法院、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 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上述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 报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批准(D)。 *C.【语序不当。应该说“10 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强烈的生态意识。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中国古 代思想家认为,“生”就是“仁”,“生”就是“善”。中国古代思想家又认为, 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种意象世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生态美” ②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很多作品中,都创造了“人与万物一体”的意象世界 ③大自然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生意 ④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 ⑤这种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 ⑥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 A.③⑤②①④⑥ B.②④③⑤①⑥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②① 【对自然本体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思想在文学艺术上的 影响】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重修棂星门移置瑞光楼记 欧阳熙 人才生为世用,不偶然也,必汲山川之秀而得天地之灵。故三苏生而眉山草木枯, 韩相出而日下五云见,由古而然,岂诬也哉? 博罗,广东之名邑。其学宫在浮碇之麓而居县治之左,东北负象山之胜,西北据 罗浮之雄,南则大江横带于几席之下。渡江而南,层峰叠嶂拱护若子孙之卫父母, 而肃肃焉有序也。一峰突起者曰“狮峰”,峰之下,龙湫水积墨色而深不可量, 世传有灵物隐其间。岁时,静夜境清,或有珠如斗,下上狮峰,荧然而岩谷可鉴, 传以为骊龙之珠,出则为学宫俊髦擢科之征。或一出则一应,或二出则二应,或 三五,或六七,而皆然不爽也,邑人奇之。 宋时王公亘来知县事,神其事而于学宫创为瑞光楼,所以示为佳征而望于贤俊也 深矣。正统间,监察御史欧阳公洙按临是邑,见楼久敝,加为修葺,复大书“瑞 光”二字楣于楼上。公之侄玠以成化乙巳来知县事,适佥宪金川陈公英视学,见 棂星门卑陋不堪,曰:“是何足以章斯文耶?”既而见瑞光楼蔽于棂星之前,又 慨曰:“是足以寒文风矣。急为之计,未可缓也。”乃命玠任其事,玠奉命惟谨, 又得二尹陈胜、判簿林秀协心赞襄,遂市材鸠工,撤棂星门而新之,高大雄伟, 加倍于前。 复移瑞光楼于棂星之左地高势隆侈冠一邑于悬揽结山川之秀勃兴俊之志。是 年骊珠呈祥者五,丙午秋闱而邑士领荐者如其数。传诵远迩,咸谓地灵人杰之相 符信不谬矣。 予退老于家,复为罗浮之游。司训张君聿、顾君宗美过予而道其始终,且曰:“是 不可以无记,愿公为之记。”予高陈公之识见而喜吾侄玠之善承公志,且嘉张顾 公之请也,不可得而辞 今博邑棂星之门既新而伟,瑞光之楼亦得其所而壮丽焉。吾知狮峰骊珠之瑞将无 时而不见也。士之应祥而起,殆将联翩而多薏。 选自(《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八)文纪二) 【参考译文】 人才生来为时世所用不是偶然的,一定是取得了山川的秀气并且得到了天地的灵 气。所以三苏出现眉山的草木就干枯了,韩琦考中进士唱名时日下就显现了五彩 云,从古代以来就有这样的感应,难道是虚妄的吗? 博罗是广东的的名县。它的学宫在浮碇岗的山麓,居于县治的左边,东北凭依优 美的象山,西北据有雄伟的罗浮,南边则有大江横着绕过,如同就在几案坐席之 下。渡江向南行,一重重的山峦拱护着就像子孙护卫着父母,肃然有序。有一突 起的山峰叫做“狮峰”,山峰下面,龙湫的水积成墨色深得不可测量,世人传说 有灵异宝物隐藏在那里。某些年份当中,夜空静谧环璄清幽,有时岀现宝珠,大 小如斗,在狮峰上上下下,明亮得山岩山谷都可以照清楚,传说中认为是骊龙宝 珠,一出现就成为学宫才俊登科的征兆。有时出现一次,就应验一人登科,有时 出现两次,就应验两人登科,有时三五次,有时六七次,都是这样对应,没有差 错,县里的人对此感到奇异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重修棂星门移置瑞光楼记 欧阳熙 人才生为世用,不偶然也,必汲山川之秀而得天地之灵。故三苏生而眉山草木枯, 韩相出而日下五云见,由古而然,岂诬也哉? 博罗,广东之名邑。其学宫在浮碇之麓而居县治之左,东北负象山之胜,西北据 罗浮之雄,南则大江横带于几席之下。渡江而南,层峰叠嶂拱护若子孙之卫父母, 而肃肃焉有序也。一峰突起者曰“狮峰”,峰之下,龙湫水积墨色而深不可量, 世传有灵物隐其间。岁时,静夜境清,或有珠如斗,下上狮峰,荧然而岩谷可鉴, 传以为骊龙之珠,出则为学宫俊髦擢科之征。或一出则一应,或二出则二应,或 三五,或六七,而皆然不爽也,邑人奇之。 宋时王公亘来知县事,神其事而于学宫创为瑞光楼,所以示为佳征而望于贤俊也 深矣。正统间,监察御史欧阳公洙按临是邑,见楼久敝,加为修葺,复大书“瑞 光”二字楣于楼上。公之侄玠以成化乙巳来知县事,适佥宪金川陈公英视学,见 棂星门卑陋不堪,曰:“是何足以章斯文耶?”既而见瑞光楼蔽于棂星之前,又 慨曰:“是足以寒文风矣。急为之计,未可缓也。”乃命玠任其事,玠奉命惟谨, 又得二尹陈胜、判簿林秀协心赞襄,遂市材鸠工,撤棂星门而新之,高大雄伟, 加倍于前。 复移瑞光楼于棂星之左地高势隆侈冠一邑于是揽结山川之秀勃兴俊髦之志。是 年骊珠呈祥者五,丙午秋闱而邑士领荐者如其数。传诵远迩,咸谓地灵人杰之相 符信不谬矣。 予退老于家,复为罗浮之游。司训张君聿、顾君宗美过予而道其始终,且曰:“是 不可以无记,愿公为之记。”予高陈公之识见而喜吾侄玠之善承公志,且嘉张顾 二公之请也,不可得而辞。 今博邑棂星之门既新而伟,瑞光之楼亦得其所而壮丽焉。吾知狮峰骊珠之瑞将无 时而不见也。士之应祥而起,殆将联翩而多焉。 选自(《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八)文纪二) 【参考译文】 人才生来为时世所用不是偶然的,一定是取得了山川的秀气并且得到了天地的灵 气。所以三苏出现眉山的草木就干枯了,韩琦考中进士唱名时日下就显现了五彩 云,从古代以来就有这样的感应,难道是虚妄的吗? 博罗是广东的的名县。它的学宫在浮碇岗的山麓,居于县治的左边,东北凭依优 美的象山,西北据有雄伟的罗浮,南边则有大江横着绕过,如同就在几案坐席之 下。渡江向南行,一重重的山峦拱护着就像子孙护卫着父母,肃然有序。有一突 起的山峰叫做“狮峰”,山峰下面,龙湫的水积成墨色深得不可测量,世人传说 有灵异宝物隐藏在那里。某些年份当中,夜空静谧环境清幽,有时出现宝珠,大 小如斗,在狮峰上上下下,明亮得山岩山谷都可以照清楚,传说中认为是骊龙宝 珠,一出现就成为学宫才俊登科的征兆。有时出现一次,就应验一人登科,有时 出现两次,就应验两人登科,有时三五次,有时六七次,都是这样对应,没有差 错,县里的人对此感到奇异
宋朝时王亘来任知县,觉得这件事很神奇,就在学宫创修了瑞光楼,用来彰显吉 祥征兆,也可见知县对于贤才俊杰的期待之意很深长。正统年间,监察御史欧阳 洙巡察来到博罗,看见楼已经破败很久了,就加以修葺,又写了“瑞光”两个大 字安置楼上作门楣。欧阳公的侄子欧阳玠在成化乙巳年间来任知县,正赶上佥都 御史金川人陈英来视察学政,看见棂星门十分低矮简陋,说:“这怎么能够用来 彰显文化呢?”不久又看到瑞光楼隐藏在棂星门前,又慨叹说:“这很可能使尚 文的风气冷却消退啊。赶紧谋划这事,不能耽搁。”于是命令欧阳玠主持这件事 欧阳玠接受使命后十分勤谨,又得到副手县丞陈胜、判簿林秀的同心协助,于是 购买材料征集工匠,撤除旧的棂星门然后新建,新门高大雄伟,比之前的规模加 倍 又把瑞光楼移建到棂星门左边,地势髙峻气势雄伟,豪华气派居一县首位。从此 新楼聚集了山川的灵秀,激发了才俊的心志。这一年骊珠五次呈现祥瑞,丙午(乙 巳年的第二年)乡试县里的秀才中举的也符合五人之数。远近广为传诵,都说地 灵人杰相符合确实不差啊! 我告老退休在家,又来罗浮游览。司训张聿、顾宗美探访我,给我说起这件事的 前后情况,并且说:“这楼不能没有一篇记,希望您为它作记。”我认为陈公见 识高明,为我的侄子欧阳玠善于领会实现陈公的心意感到高兴,并且嘉许张顾 人的请求,无法推辞就写了这篇记。 现在博罗县棂星门又新又雄伟,瑞光楼也建在了合适的位置,十分壮丽。我知道 狮峰骊珠的祥瑞将会时时呈现,士人应祥瑞而登科,定可期待连续不断,越来越 多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韩相奏名而日下五云见 见:显现 B.渡江而南 南:向南行 米C.监察御史欧阳公洙按临是邑 按:按照 D.予高陈公之识见而喜玠之善承公志高:认为高明 【巡察,巡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肃肃焉有序也 瑞光之楼亦得其所而 壮丽焉 B.人才生为世用,不偶然也 所以示为佳征而望于贤俊也深 矣 C.而南则大江横带于几席之下 高大雄伟,加倍于前 必汲山川之秀而得天地之灵 其学宫在浮碇之麓而居县治之左 【表并列。(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表陈述、赞叹语气。B.表判断、肯 定;表句中停顿。C.介词,在;介词,比。)】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复移瑞光楼于棂星之左地高势隆侈冠一邑于是揽结山川之秀勃兴俊髦之志 A.复移瑞光楼于棂星之左/地髙势隆侈冠/一邑于是揽结/川之秀勃兴/俊髦之 志 B.复移瑞光楼于棂星之左地/髙势隆侈冠一邑/于是揽结山川之秀/勃兴俊髦之志 C.复移瑞光楼/于棂星之左地高势隆/侈冠一邑/于是揽结/山川之秀勃兴俊髦之
宋朝时王亘来任知县,觉得这件事很神奇,就在学宫创修了瑞光楼,用来彰显吉 祥征兆,也可见知县对于贤才俊杰的期待之意很深长。正统年间,监察御史欧阳 洙巡察来到博罗,看见楼已经破败很久了,就加以修葺,又写了“瑞光”两个大 字安置楼上作门楣。欧阳公的侄子欧阳玠在成化乙巳年间来任知县,正赶上佥都 御史金川人陈英来视察学政,看见棂星门十分低矮简陋,说:“这怎么能够用来 彰显文化呢?”不久又看到瑞光楼隐藏在棂星门前,又慨叹说:“这很可能使尚 文的风气冷却消退啊。赶紧谋划这事,不能耽搁。”于是命令欧阳玠主持这件事, 欧阳玠接受使命后十分勤谨,又得到副手县丞陈胜、判簿林秀的同心协助,于是 购买材料征集工匠,撤除旧的棂星门然后新建,新门高大雄伟,比之前的规模加 倍。 又把瑞光楼移建到棂星门左边,地势高峻气势雄伟,豪华气派居一县首位。从此 新楼聚集了山川的灵秀,激发了才俊的心志。这一年骊珠五次呈现祥瑞,丙午(乙 巳年的第二年)乡试县里的秀才中举的也符合五人之数。远近广为传诵,都说地 灵人杰相符合确实不差啊! 我告老退休在家,又来罗浮游览。司训张聿、顾宗美探访我,给我说起这件事的 前后情况,并且说:“这楼不能没有一篇记,希望您为它作记。”我认为陈公见 识高明,为我的侄子欧阳玠善于领会实现陈公的心意感到高兴,并且嘉许张顾二 人的请求,无法推辞就写了这篇记。 现在博罗县棂星门又新又雄伟,瑞光楼也建在了合适的位置,十分壮丽。我知道 狮峰骊珠的祥瑞将会时时呈现,士人应祥瑞而登科,定可期待连续不断,越来越 多。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韩相奏名而日下五云见 见:显现 B.渡江而南 南:向南行 *C.监察御史欧阳公洙按临是邑 按:按照 D.予高陈公之识见而喜玠之善承公志 高:认为高明 【巡察,巡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 分) A.而肃肃焉有序也 瑞光之楼亦得其所而 壮丽焉 B.人才生为世用,不偶然也 所以示为佳征而望于贤俊也深 矣 C.而南则大江横带于几席之下 高大雄伟,加倍于前 *D.必汲山川之秀而得天地之灵 其学宫在浮碇之麓而居县治之左 【表并列。(A.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表陈述、赞叹语气。B.表判断、肯 定;表句中停顿。C.介词,在;介词,比。)】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复移瑞光楼于棂星之左地高势隆侈冠一邑于是揽结山川之秀勃兴俊髦之志 A.复移瑞光楼于棂星之左/地高势隆侈冠/一邑于是揽结/山川之秀勃兴/俊髦之 志 B.复移瑞光楼于棂星之左地/高势隆侈冠一邑/于是揽结山川之秀/勃兴俊髦之志 C.复移瑞光楼/于棂星之左地高势隆/侈冠一邑/于是揽结/山川之秀勃兴俊髦之 志
复移瑞光楼于棂星之左/地髙势隆/侈冠一邑/于是揽结山川之秀/勃兴俊髦之 志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陈述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博罗学宫在象山东北,罗浮西北,南则靠近大江,依山傍水 B.正统间,监察御史欧阳洙创建瑞光楼,希望以此振兴文运 凇C.陈胜、林秀协助欧阳玠购买建楼所需木材、征集人工,又重建了棂星门。 D.重建重修瑞光楼、棂星门后,狮峰上的骊珠祥瑞更加频繁出现,贤士中举由 个、两个,到三五个、六七个,越来越多,应验了祥瑞。 【A.东北有象山,西北有罗浮山。B.宋时王亘开始修建瑞光楼。D.混淆重修 前后、既然事实与将然期待。】 9.(10分)(1)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4分)传诵远迩,咸谓地灵人杰之相符信不谬矣。 ②(3分)士之应祥而起,殆将联翩而多焉 (2)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重修瑞光楼、棂星门的积极意义。(3分) 【(1)①远近民众广为传诵,都说地方灵秀人物杰出两者相称确实不差啊!(关 注点:远迩、地灵人杰之相符、信不谬、句意。“地灵人杰”不译亦可,但不能 调换词序为“人杰地灵”。)②读书人应验吉兆而登科,必定会连续增多。(关 注点:应祥、殆、联翩。“应祥”可解释为“应验祥瑞、应验好兆头”等,“殆” 可解释为“必定、当然、大概”等,“联翩”可以解释为“连续不断、一个接 个、相继”等。)(2)答案示例:①可以提倡教化、尊崇教育事业。/②可以激 励读书人发奋用功。(答案于原文有据,有“积极”意味即可得3分。如答成“增 添当地灵气”“使得祥瑞更多出现”“增添读书人考中科举的运气”之类,于文 虽有据,而缺乏科学精神的,可酌给1分。)】 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汪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①己酉:即公元1129年。是年金兵南渡,占领建康(今南京) ②阴拱:暗中袖手观望 (1)请分析诗歌首联中的两个叠词的表达作用。(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4分) 【(1)“草草”凸显了宋军渡江南窜仓促慌乱的狼狈相,(1分)“悠悠”极 写敌人骑兵目中无人、趾高气扬的骄态。(1分)两个叠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突出表现了作者对于懦弱官军的失望、对嚣张敌人的憎恨。(2分)本小题最 多给3分。(2)①对侵略者金兵的憎恨,②对国破家亡的悲痛,③对有为君臣、 侄儿后辈力挽狂澜的赞许与期待,④对拥兵自重者的愤怒,⑤对沦陷区人民的同 情,⑥对天下安定朝廷北归的渴望。(答出四点即给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D.复移瑞光楼于棂星之左/地高势隆/侈冠一邑/于是揽结山川之秀/勃兴俊髦之 志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陈述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博罗学宫在象山东北,罗浮西北,南则靠近大江,依山傍水。 B.正统间,监察御史欧阳洙创建瑞光楼,希望以此振兴文运。 *C.陈胜、林秀协助欧阳玠购买建楼所需木材、征集人工,又重建了棂星门。 D.重建重修瑞光楼、棂星门后,狮峰上的骊珠祥瑞更加频繁出现,贤士中举由 一个、两个,到三五个、六七个,越来越多,应验了祥瑞。 【A.东北有象山,西北有罗浮山。B.宋时王亘开始修建瑞光楼。D.混淆重修 前后、既然事实与将然期待。】 9.(10 分)(1)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4 分)传诵远迩,咸谓地灵人杰之相符信不谬矣。 ②(3 分)士之应祥而起,殆将联翩而多焉。 (2)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重修瑞光楼、棂星门的积极意义。(3 分) 【(1)①远近民众广为传诵,都说地方灵秀人物杰出两者相称确实不差啊!(关 注点:远迩、地灵人杰之相符、信不谬、句意。“地灵人杰”不译亦可,但不能 调换词序为“人杰地灵”。)②读书人应验吉兆而登科,必定会连续增多。(关 注点:应祥、殆、联翩。“应祥”可解释为“应验祥瑞、应验好兆头”等,“殆” 可解释为“必定、当然、大概”等,“联翩”可以解释为“连续不断、一个接一 个、相继”等。)(2)答案示例:①可以提倡教化、尊崇教育事业。/②可以激 励读书人发奋用功。(答案于原文有据,有“积极”意味即可得 3 分。如答成“增 添当地灵气”“使得祥瑞更多出现”“增添读书人考中科举的运气”之类,于文 虽有据,而缺乏科学精神的,可酌给 1 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 分) 己酉①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汪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阴拱②,苍生忍倒悬。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①己酉:即公元 1129 年。是年金兵南渡,占领建康(今南京)。 ②阴拱:暗中袖手观望。 (1)请分析诗歌首联中的两个叠词的表达作用。(3 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4 分) 【(1)“草草”凸显了宋军渡江南窜仓促慌乱的狼狈相,(1 分)“悠悠”极 写敌人骑兵目中无人、趾高气扬的骄态。(1 分)两个叠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更突出表现了作者对于懦弱官军的失望、对嚣张敌人的憎恨。(2 分)本小题最 多给 3 分。(2)①对侵略者金兵的憎恨,②对国破家亡的悲痛,③对有为君臣、 侄儿后辈力挽狂澜的赞许与期待,④对拥兵自重者的愤怒,⑤对沦陷区人民的同 情,⑥对天下安定朝廷北归的渴望。(答出四点即给 4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____,_____ __。”(《论语》) (2)______,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3)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 虚《春江花月夜》) (4)秦人不暇自哀,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 《阿房宫赋》) 【(1)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江畔何人 初见月/人生代代无穷己(4)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说“似 ①西洋绘画和中国古代绘画都讲究“似”。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 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所谓具象写意, 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化”与“心源”化 合为一,了无痕迹。 ②一个“似”字,其中潜存着厘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古代 绘画理论言“似”,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 应关系 ③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 象特性。“似”之本义即相像、近似。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以人物居先” 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似”。在这里,“似”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 求。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似”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 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讲“似”,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 “似”,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似”, 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④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 画艺术的写意趋势。肯定绘画要“似”,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在人物画占 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传神”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 “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谢赫称“画有六法”,居首者为“气韵生动”, 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传神”。由强 调“传神”延伸到厘分“神似”与“形似”,再延伸到重“神似”而轻“形 似”,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 ⑤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似”的阐发又出现了重要的 衍变。 ⑥新变之一是推重“神似”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所谓“物”之 神”,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 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显然,这种为“物”“传神” 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 ⑦新变之二是“不似之似”意识的确立。伴随着大写意技法的孕育和发展,明清 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形似”的同时,高张起 了“不似之似”的理论旗帜。 ⑧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对象保持形态 上的高度同一,故曰“不似”。“不似”者,乃“形”“不似”,是对写意趋向
(3)_____,江月何年初照人?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 虚《春江花月夜》) (4)秦人不暇自哀,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 《阿房宫赋》) 【(1)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3)江畔何人 初见月/人生代代无穷已(4)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说“似” ①西洋绘画和中国古代绘画都讲究“似”。与西洋绘画一度发展到极致的科学写 实精神不同,中国古代绘画开辟的是一条具象写意的创作道路。所谓具象写意, 非严格写实,亦非纯粹表现;不离物象,又不拘于物象;“造化”与“心源”化 合为一,了无痕迹。 ②一个“似”字,其中潜存着厘清中国古代绘画具象写意传统的重要线索。古代 绘画理论言“似”,主旨乃是在标示绘画作品形象体系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复杂对 应关系。 ③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肯定,实际上肯定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具 象特性。“似”之本义即相像、近似。宋代以前,绘画的题材一直“以人物居先”。 画人物,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似”。在这里,“似”被理解为绘画的恒常追 求。宋代以后,山水画、花鸟画繁盛,“似”的意识则一直不断延展,有新变, 但并未遭到过彻底的颠覆。讲“似”,意味着绘画作品不是绝对独立自足的;讲 “似”,强调了绘画作品需要以外在世界作为自身的基本参照系统;讲“似”, 引导着画家超越对抗关系而去追求与外在世界的一致。 ④另一方面,古代绘画理论通过对“似”的具体界定和阐发,准确揭示了中国绘 画艺术的写意趋势。肯定绘画要“似”,并不等于倡导极端的写实。在人物画占 据中心位置的阶段,借着“传神”目标的确立,古代绘画理论适度地拉开了 “似”同完全写实之间的距离。谢赫称“画有六法”,居首者为“气韵生动”, 而联系人物画的艺术实践可知,所谓“气韵生动”,强调的就是“传神”。由强 调“传神”延伸到厘分“神似”与“形似”,再延伸到重“神似”而轻“形 似”,这一历程带给中国古代绘画的直接结果,就是对严格写实的艺术超越。 ⑤到山水画兴盛以后,古代绘画理论与时俱进,对“似”的阐发又出现了重要的 衍变。 ⑥新变之一是推重“神似”的范围,由人物扩展到了山水景物。所谓“物”之 “神”,并非纯粹的客观存在,实乃画家对山水草木之生机天趣与文化底蕴的艺 术掌握,是物理与人情的统一,自然与艺术的统一。显然,这种为“物”“传神” 的要求本身,即已经潜移默化地将写实与写意两极,均衡地融为了一体。 ⑦新变之二是“不似之似”意识的确立。伴随着大写意技法的孕育和发展,明清 之际一些在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画家,在继续贬抑“形似”的同时,高张起 了“不似之似”的理论旗帜。 ⑧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自身的艺术形象体系,并不与外在世界的艺术对象保持形态 上的高度同一,故曰“不似”。“不似”者,乃“形”“不似”,是对写意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