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201606)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 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 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 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第Ⅰ卷阅读 甲必做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 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 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 熏炉)表明,早在四五干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 文,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然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 香的形象注解。 春秋战国时,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 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丰富,但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有很多,有熏烧 (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 入酒等方法。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 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我国第 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 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惠州市 2017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卷(2016.06)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 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 写在答题卷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 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第Ⅰ卷 阅读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香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它的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 考证,甚至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距今 6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古人就以燃 烧木柴和其他祭品的方式来祭祀天地诸神。近几十年考古发现的各类文物(如陶 熏炉)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古人就已经使用香品了。作为活化石的殷商甲骨 文,早在 3000 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柴”字,意为“手持燃烧的祭礼”,堪称祭祀用 香的形象注解。 春秋战国时,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 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丰富,但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有很多,有熏烧 (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 入酒等方法。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不乏记述采掇香药香草的歌谣, 如“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我国第 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其中 就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尚书》有至 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 来痛斥奸邪,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战国时期香文化的—些梗概。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后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交融。当时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 地的各种香料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种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班 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有“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ˆ等语句, 可见当时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ˆ,“含鸡舌香伏奏事 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 掘了马王堆汉墓,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 等物品,其中都装有药物。这些药物经研究鉴定为辛夷、桂、花椒等香药。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由于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 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都用焚香来礼佛敬神),香药的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公元971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当时香药居进口货物首位。 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ˆ。宋朝的税收,仅仅市舶司香药税 率收入一项,从宋初的1600余万,至南宋淳熙末增至6000余万,成为南宋朝廷 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唐宋时期香受到文人的高度推崇,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物必 以香薰,被褥必以香暖;公堂之上以香饰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展其儒雅;调弦 抚琴,以清香一炷佐其心志,导其韵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生
人们对香木香草不仅取之用之,而且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尚书》有“至 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孔子家语﹒六本》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 来痛斥奸邪,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战国时期香文化的一些梗概。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张骞通西域后,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外文化出现了空前的大交融。当时东南亚、南亚和欧洲等 地的各种香料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种类,推动了香文化的发展。班 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中有“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等语句, 可见当时香料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汉官曲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 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1972 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 掘了马王堆汉墓,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熏囊、绢袋、绣花枕和熏炉 等物品,其中都装有药物。这些药物经研究鉴定为辛夷、桂、花椒等香药。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由于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 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都用焚香来礼佛敬神),香药的用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公元 971 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当时香药居进口货物首位。 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宋朝的税收,仅仅市舶司香药税 率收入一项,从宋初的 1600 余万,至南宋淳熙末增至 6000 余万,成为南宋朝廷 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唐宋时期“香”受到文人的高度推崇,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物必 以香薰,被褥必以香暖;公堂之上以香饰其庄严,松阁之下以香展其儒雅;调弦 抚琴,以清香一炷佐其心志,导其韵致;品茗论道、书画会友无不以香为聚。生
活上,书中置芸香草避虫而有书香”,以麝香、丁香入墨而有“墨香”,以沉香树 皮作纸而有香纸”,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摘编自《中国香文化概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石器时代,古人通过燃烧木柴等祭品来祭祀天地诸神的形式,可以看作 是香文化的起源。 B.春秋时期,香木香草的种类虽然不够丰富,但人们发明了许多使用方法, 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C.《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体现了古人使用香药香草的智慧。 D.文人偏爱香木香草,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屈原就曾在《离骚》《九歌》 等作品中借香草来讴歌忠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期,政治局面的稳定,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 到了推动作用。 B.《汉官曲制》规定,向皇帝奏事的尚书郎事先要用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 含香料。 C.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南亚、欧洲等地的香料开始传入我国,香药成为当 时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D.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装有香药的熏囊、熏炉等物品,说明熏香风习在民 间已较为普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宗教用香等因素使得香药用 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B.宋朝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促进了香药的进口,使香药 成为主要进口货物。 C.唐宋时期,“香”已经渗入到文人的生活中,其不仅是芳香之物,更能启迪 性灵,濡养身心。 D.香文化萌芽于石器时代,成长于春秋,发展于汉,鼎盛于宋,伴随着民族 的发展,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自称退士”, 不复出,父力勉之。天圣八年,始擢进土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有大狱 历岁不决,沆数日决之。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 州将至移疾不敢岀,沆奏罢怀信。再迁太常丞、直集贤院,岀知衡州。大姓尹氏
活上,书中置芸香草避虫而有“书香”,以麝香、丁香入墨而有“墨香”,以沉香树 皮作纸而有“香纸”,凡此种种,举不胜举。 (摘编自《中国香文化概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石器时代,古人通过燃烧木柴等祭品来祭祀天地诸神的形式,可以看作 是香文化的起源。 B.春秋时期,香木香草的种类虽然不够丰富,但人们发明了许多使用方法, 在《诗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C.《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书中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治病方法, 体现了古人使用香药香草的智慧。 D.文人偏爱香木香草,歌之咏之,托之寓之,屈原就曾在《离骚》《九歌》 等作品中借香草来讴歌忠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秦汉时期,政治局面的稳定,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 到了推动作用。 B.《汉官曲制》规定,向皇帝奏事的尚书郎事先要用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 含香料。 C.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南亚、欧洲等地的香料开始传入我国,香药成为当 时中外贸易的重要商品。 D.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些装有香药的熏囊、熏炉等物品,说明熏香风习在民 间已较为普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代,中药成药的广泛流传、香疗法的普及、宗教用香等因素使得香药用 药数量大幅度增加。 B.宋朝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促进了香药的进口,使香药 成为主要进口货物。 C.唐宋时期,“香”已经渗入到文人的生活中,其不仅是芳香之物,更能启迪 性灵,濡养身心。 D.香文化萌芽于石器时代,成长于春秋,发展于汉,鼎盛于宋,伴随着民族 的发展,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人。及长,倜傥任气。举进士不中,自称“退士”, 不复出,父力勉之。天圣八年,始擢进士第二,为大理评事、通判舒州。有大狱 历岁不决,沆数日决之。章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 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奏罢怀信。再迁太常丞、直集贤院,出知衡州。大姓尹氏
欺邻翁老子幼,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及邻翁死,遂夺而有之。其子诉于州 县,二十年不得直,沆至,复诉之。尹氏持积岁税钞为验,沆曰:“若田千顷 岁输岂特此耶?尔始为券时,尝如敕问邻乎?其人固多在,可讯也。”尹氏遂伏 罪。奉使契丹,馆伴杜防强沆以酒,沆沾醉,拂袖起,因骂之,坐是岀知潭州。 又降知和州,改右谏议大夫、知江州。时湖南蛮徭数出寇,至杀官吏。以沆为龙 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宜从事。沆大发兵至桂阳,招降二千余人, 而蛮酋降者皆奏命以官。又募土兵分捕余党,斩馘甚众。已而贼复出,杀裨将胡 ,坐降知鄂州。还,知审刑院,除知永兴军。顷之,以龙图阁学土权知开封府 数发隐伏。皇祐三年,拜参知政事。 文彦博、富弼复入为相。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士,弼监修国史沆迁兵部侍郎, 位在弼下。论者以为非故事,乃帖麻改沆监修国史,弼为集贤殿大学士。沆既疾 言事官,因言:“庆历后,台谏官用事,朝廷命令之出,事无当否悉论之,必胜 而后已,专务抉人阴私莫辨之事,以中伤土大夫。执政畏其言,进擢尤速。'沆 遂举行御史迁次之格,满二岁者与知州。御史范师道、赵抔岁满求补郡,沆引格 出之,中丞张升等言沆挟私出御史。时枢密使狄青亦因御史言,罢知陈州,沆奏 曰:御史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谋,臣莫测也。升等益论辨不已, 罢沆知应天府。迁刑部尚书,徙陈州。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 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节选自《宋史刘沆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持之以轩轾取事/论 者以此少之 B.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 以此少 C.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喇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 者以此少之
欺邻翁老子幼,欲窃取其田,乃伪作卖券,及邻翁死,遂夺而有之。其子诉于州 县,二十年不得直,沆至,复诉之。尹氏持积岁税钞为验,沆曰:“若田千顷, 岁输岂特此耶?尔始为券时,尝如敕问邻乎?其人固多在,可讯也。”尹氏遂伏 罪。奉使契丹,馆伴杜防强沆以酒,沆沾醉,拂袖起,因骂之,坐是出知潭州。 又降知和州,改右谏议大夫、知江州。时湖南蛮猺数出寇,至杀官吏。以沆为龙 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宜从事。沆大发兵至桂阳,招降二千余人, 而蛮酋降者皆奏命以官。又募土兵分捕余党,斩馘甚众。已而贼复出,杀裨将胡 元,坐降知鄂州。还,知审刑院,除知永兴军。顷之,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 数发隐伏。皇祐三年,拜参知政事。 文彦博、富弼复入为相。彦博为昭文馆大学士,弼监修国史,沆迁兵部侍郎, 位在弼下。论者以为非故事,乃帖麻改沆监修国史,弼为集贤殿大学士。沆既疾 言事官,因言:“庆历后,台谏官用事,朝廷命令之出,事无当否悉论之,必胜 而后已,专务抉人阴私莫辨之事,以中伤士大夫。执政畏其言,进擢尤速。”沆 遂举行御史迁次之格,满二岁者与知州。御史范师道、赵抃岁满求补郡,沆引格 出之,中丞张升等言沆挟私出御史。时枢密使狄青亦因御史言,罢知陈州,沆奏 曰:“御史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谋,臣莫测也。”升等益论辨不已, 罢沆知应天府。迁刑部尚书,徙陈州。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 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以此少之(节选自《宋史·刘沆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 者以此少之/ B.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 以此少之/ C.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 者以此少之/
D.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 以此少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名”是在出生时由父亲所取,“字”是在成人礼上后加的,出于礼貌,古人 往往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D.便宜从事,朝廷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权,遇事不必请示,可根据实际情况斟 酌处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沆为官善决断。任舒州通判时,将州里几年没有判决的案件几天就裁决 了 B.刘沆办案心思细密。曾有尹姓的大户人家,霸占邻居的房产二十多年,刘 沆从这户人家每年上缴的赋税判断田地买卖的契约是伪造的 C.刘沆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他曾因镇压湖南起义失利被贬鄂州,任职开封 府期间官职又几起几落。 D.刘沆痛恨言官,直言进谏。刘沆进言说,言官专挑别人隐秘不能争辩的事 情来中伤士大夫,令执政者忌惮,从而得到提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奏罢怀信。(5分) (2)御史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谋,臣莫测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李白《越女词(其三)》,回答问题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岀来。 [注释]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 8.诗中的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简析。(6分) 9.“佯羞”的意思是“假装害羞ˆ呢,还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或别的意思?试结 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以山水色彩的浓淡对比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 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句子是:“ (2)在荀子《劝学》篇中,有一句提及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 (3)杜甫在被誉为“七律之首”的《登髙》诗作中,表达自己四处飘零、老 病孤愁的凄凉人生境遇的诗句是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D.沆长于吏事/性豪率少仪矩/然任数/善刺探权近过失阴持之以轩轾取事/论者 以此少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名”是在出生时由父亲所取,“字”是在成人礼上后加的,出于礼貌,古人 往往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B.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天圣”,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一 个皇帝有且只有一个年号。 D.便宜从事,朝廷给予大臣的一种特权,遇事不必请示,可根据实际情况斟 酌处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刘沆为官善决断。任舒州通判时,将州里几年没有判决的案件几天就裁决 了。 B.刘沆办案心思细密。曾有尹姓的大户人家,霸占邻居的房产二十多年,刘 沆从这户人家每年上缴的赋税判断田地买卖的契约是伪造的。 C.刘沆仕途坎坷,宦海沉浮。他曾因镇压湖南起义失利被贬鄂州,任职开封 府期间官职又几起几落。 D.刘沆痛恨言官,直言进谏。刘沆进言说,言官专挑别人隐秘不能争辩的事 情来中伤士大夫,令执政者忌惮,从而得到提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内侍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奏罢怀信。(5 分) (2)御史去陛下将相,削陛下爪牙,此曹所谋,臣莫测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李白《越女词(其三)》,回答问题。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释]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 8.诗中的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简析。(6 分) 9.“佯羞”的意思是“假装害羞”呢,还是“因害羞而假装采莲”或别的意思?试结 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空 1 分) (1)王勃《滕王阁序》中以山水色彩的浓淡对比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 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荀子《劝学》篇中,有一句提及学与思的关系,这句是:“____ ____,________。” (3)杜甫在被誉为“七律之首”的《登高》诗作中,表达自己四处飘零、老 病孤愁的凄凉人生境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