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20174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 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 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 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第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社会流动,简而言之,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社会流动是社会自我 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 人感慨颇多:“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饿饥。”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主要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政治上:“贱不必不贵”。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 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别可 以转化。宋太宗曾叹息:“大臣子孙皆鲜克继祖父之业。” 宋代政治上的社会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和唐代不尽相同,宋代“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 “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并影响到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一类的旧习俗有所改变。 其二,经济上:“贫不必不富”。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 经济有所发展。时至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商品经济竞争性强,胜负盈亏难料。 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往往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 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明 显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
惠州市 2017 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2017.4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 位号填写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2.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必须写在答题卷 的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 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所谓社会流动,简而言之,是指人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变动。社会流动是社会自我 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面对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 人感慨颇多:“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饿饥。”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主要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政治上:“贱不必不贵”。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 唐代没有根本性改变。宋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士庶界限趋于消解,官民之别可 以转化。宋太宗曾叹息:“大臣子孙皆鲜克继祖父之业。” 宋代政治上的社会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和唐代不尽相同,宋代“取士不问家世”, “一切考诸试篇”,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仕进的可能性增大。明代学者胡应麟 说:“五代以还,不崇门阀。”宋代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人们更加看重科举和官职,并影响到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前士庶不通婚、不交往一类的旧习俗有所改变。 其二,经济上:“贫不必不富”。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 经济有所发展。时至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商品经济竞争性强,胜负盈亏难料。 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舍”。政治权力往往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 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明 显加快,以致“庄田置后频移主
如今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其实,宋时已有此一说:“此今之富民,鲜有三世之久 者。”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贫富久必易位”。与社会竞争 日益激烈相适应,人们格外重视教育后代:“人生至要,无如教子”,以此来防止家道衰败。 其三,职业上:“士多出于商”。在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一—士农工 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等级差别明显,高低贵贱分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旧格局被打破,出现了“贫富贵贱,离而为四”的新趋势。四民 由四种不同的身份逐渐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且有相互转化的可能。 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由于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 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宋仁宗时出任都转运使的郑骧、宋神宗时官拜参知政事的冯 京就是两个突出的实例。宋人说:“钱如蜜,一滴也甜”。在金钱的诱惑下,官吏经商成风, 甚至一身二任。 最后应当指岀,社会流动与社会控制是社会自我调节的两翼,社会流动绝非越大越好 尤其是经济上的上下流动,一旦规模过大,贫困户猛增,暴发户飙升,势必造成社会动荡。 宋代多数时间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正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 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有学者称之为 “单线社会流动”,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 野的鸿沟。 (张邦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有删改) 1.下列有关宋代社会流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前代相比,作为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的社会流动,其趋势在宋代增大,主 要表现在政治、经济以及职业等三个方面。 B.政治上“不崇门阀”,习俗上门第观念相对淡薄,故而宋代科举取士“一切考诸试篇”, 平民子弟也能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 C.苏洵曾说:“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这正是对宋代经济上社会流动趋 势增大的感叹。 D.随着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士商相混。有的商人成为士,担 任朝廷官员,甚至一身二任。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宋代社会上的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但士庶间在通婚、交友等方面的旧习俗并没有 完全改变
如今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其实,宋时已有此一说:“此今之富民,鲜有三世之久 者。”对于经济上的社会流动,宋人概括道:“富儿更替做”;“贫富久必易位”。与社会竞争 日益激烈相适应,人们格外重视教育后代:“人生至要,无如教子”,以此来防止家道衰败。 其三,职业上:“士多出于商”。在我国古代,人们的身份被固化为四大类别——士农工 商。士列四民之首,商居四民之末,等级差别明显,高低贵贱分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旧格局被打破,出现了“贫富贵贱,离而为四”的新趋势。四民 由四种不同的身份逐渐演变为四种不同的职业,且有相互转化的可能。 随着商人地位的提高,宋代士商相混。由于某些贱商旧规被突破,商人之子摇身一变而 为士,再变而为官者大有人在。宋仁宗时出任都转运使的郑骧、宋神宗时官拜参知政事的冯 京就是两个突出的实例。宋人说:“钱如蜜,一滴也甜”。在金钱的诱惑下,官吏经商成风, 甚至一身二任。 最后应当指出,社会流动与社会控制是社会自我调节的两翼,社会流动绝非越大越好。 尤其是经济上的上下流动,一旦规模过大,贫困户猛增,暴发户飙升,势必造成社会动荡。 宋代多数时间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流动尚属适度。这正是宋代既富有活力,又不曾发生 全国规模的民众反抗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宋代的社会流动是有限的,有学者称之为 “单线社会流动”,贫者贱者上升的概率不大,远远不足以填平贫富贵贱分化、阶级阶层分 野的鸿沟。 (张邦炜《从社会流动看宋代社会的自我调节与活力》,有删改) 1.下列有关宋代社会流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前代相比,作为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之一的社会流动,其趋势在宋代增大,主 要表现在政治、经济以及职业等三个方面。 B.政治上“不崇门阀”,习俗上门第观念相对淡薄,故而宋代科举取士“一切考诸试篇”, 平民子弟也能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 C.苏洵曾说:“富者之子孙或不能保其地,以复于贫。”这正是对宋代经济上社会流动趋 势增大的感叹。 D.随着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商人的地位得以提高,士商相混。有的商人成为士,担 任朝廷官员,甚至一身二任。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宋代社会上的门第观念相对淡薄,但士庶间在通婚、交友等方面的旧习俗并没有 完全改变
B.宋代土地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而且政府也减少了对土地买卖、流通的限制、干预, 是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C.社会流动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社会流动性越大,标志着社会越有活力 发展越健康。 D.尽管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但贫贱者上升为富贵者的几率并不高。可见,宋代社会 的流动是有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如生活在宋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增大。 B.假如生活在宋朝,“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等现象在生活中还是不太可能流 行的。 C.假如生活在宋朝,“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人们重视教育后代勤俭持家」 D.假如生活在宋朝,“(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之类贱商的情形有所减弱,商人的地 位有所提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二十年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二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 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 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 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 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 家餐馆……” “那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 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20年前的今天晩上,”男子继续说,“我和杰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 杰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
B.宋代土地较多地进入流通领域,而且政府也减少了对土地买卖、流通的限制、干预, 是宋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C.社会流动是社会富有活力与否的重要标志。社会流动性越大,标志着社会越有活力, 发展越健康。 D.尽管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但贫贱者上升为富贵者的几率并不高。可见,宋代社会 的流动是有限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在宋朝,“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增大。 B.假如生活在宋朝,“婚姻不问阀阅”、“所交不限士庶”等现象在生活中还是不太可能流 行的。 C.假如生活在宋朝,“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人们重视教育后代勤俭持家。 D.假如生活在宋朝,“(吾商则何罪,)君子耻为邻”之类贱商的情形有所减弱,商人的地 位有所提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二十年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 夜间 10 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 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 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 20 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 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 20 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 一家餐馆……” “那餐馆 5 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 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20 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杰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 杰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
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 我们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 吗? “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 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 信,杰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 五十七分了。”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杰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 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 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 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杰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 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 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杰米·威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20年是 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 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顶呱呱,凡是我要的都给了我。你的变化很大啊,杰米,我从来没有想到你会长得这 么高,好像高了两三英寸。” “哦,我二十年以后长高了一些。” 杰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 我们俩约定:20 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 吗?” “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 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 信,杰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 五十七分了。”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杰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 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 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 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杰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 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 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杰米·威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20 年是 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 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顶呱呱,凡是我要的都给了我。你的变化很大啊,杰米,我从来没有想到你会长得这 么高,好像高了两三英寸。” “哦,我二十年以后长高了一些。” “杰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 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 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杰米·威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 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圆滑的 鲍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溜到我们这边来,跟我们通知说他们想跟你‘聊聊’。好吧, 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巡警威尔斯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 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 杰米 (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语言凝练,是本文一大特色。情节简单平铺直叙。前文写了鲍勃对自己和朋友的命运 的展望和分析,后面接着就被捕了。场景的布置和安排与主题紧紧相连,借墨如金。 B.结构严谨,作者的安排一环紧扣一环,将读者领进了故事使其无法自拔。最终一个小 字条解开了浓重的雾团,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尽管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的刻画生动逼真,跃于纸上。鲍勃为了财富不择手段 以致沦落为通缉的罪犯,经过 的奔波处事十分镇定 本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赞扬了鲍勃和杰米两人珍视友情、信守 承诺的人品 E.小说中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就是为了下文写杰米出场时的穿着“衣领向上翻 着”“盖住了耳朵”做铺垫的。 5.第2段画线语句(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有什么作用?请作简析。(4分) 6.故事结尾便条上的内容体现了作者讲故事的匠心。说说你对此的见解。(5分)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 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 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杰米·威尔斯。”他说,“20 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 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 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圆滑的’ 鲍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溜到我们这边来,跟我们通知说他们想跟你‘聊聊’。好吧, 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巡警威尔斯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 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 事。 ——杰米 (选自《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 语言凝练,是本文一大特色。情节简单平铺直叙。前文写了鲍勃对自己和朋友的命运 的展望和分析,后面接着就被捕了。场景的布置和安排与主题紧紧相连,惜墨如金。 B. 结构严谨,作者的安排一环紧扣一环,将读者领进了故事使其无法自拔。最终一个小 字条解开了浓重的雾团,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 尽管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的刻画生动逼真,跃于纸上。鲍勃为了财富不择手段 以致沦落为通缉的罪犯,经过二十年的奔波处事十分镇定。 D. 本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赞扬了鲍勃和杰米两人珍视友情、信守 承诺的人品。 E.小说中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就是为了下文写杰米出场时的穿着“衣领向上翻 着”“盖住了耳朵”做铺垫的。 5.第 2 段画线语句(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有什么作用?请作简析。(4 分) 6.故事结尾便条上的内容体现了作者讲故事的匠心。说说你对此的见解。(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