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并领会这种观点对于克服死亡的恐惧及减少对生活中事物 的执着是很有帮助的。藏传佛教建议大家思惟此世犹如旅人 于旅馆中借宿一两霄,他可以享受这个旅馆的设备及房间 但却不会过度的执着于它,因为他不会认为这个地方是属于 自己的,他会随时上路。 我们下一世的生命形态及经历将受我们这一世的生活方 式所决定。有利于众生及正面的道德行为将会有美好的转世 及快乐的经历,然而负面及伤害性的行为将会有不幸的转世 及痛苦的遭遇 另一个影响我们下一个转世的关键因素是:我们临终时 的心灵状态。我们应该立下目标,于临终时保持正面及平静 的心态,以确保自己有好的来世。死亡的时候心中充满愤怒 执着或其他负面的情绪,在未来生中将会有不幸的际遇。这 也就是为什么为死亡做好准备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为了确 保临终时保持正念,我们必须现在开始学习如何保持自己的 心灵免受负面情绪的干扰,同时让自己尽可能习惯于保持正 面的心灵状态 生死两相安
!" 6 !"#$%&'()*+,-./01&23456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死自在是有可能的亭 凡夫众生在生死流转之间,不断地重复同样的错误,内 心一再陷入不满及困境之中。我们会陷入如此的局面是因为 我们当下的心灵状态充满了无明,这主要是受贪、嗔、痴三 毒的影响,我们在三毒的影响下所造作的行为会留下印记 (业)。 佛陀曾经也和我们一样受到轮回的束缚,但是他寻找到 解脱之道,并证得圆满的果位。他并不是为了自己个人而成 佛,而是为了一切的有情众生,因为他觉知一切的生命都有 成佛的潜质——这称为“佛性”,就是我们心中最真实纯净的 佛陀以最圆满及纯净的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他耐心教 导我们,使我们也能像他一样从痛苦中得到解脱并获得证 悟。这就是他的教诲,也是佛法的一切。佛法教导我们如何 从无明及业力中解脱出来,这是生、死及轮回中各种问题的 根源,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而证得无上究竟
7 !" !"#$%&' !"!#$%&'( !"#$%&'( !"#$%&'()* !"#$%&'()* !"#$%&'()*+, !"#$ !" !"#$%&'()#*+,-&./ ! !"#$%&'()*+,-./ !"# !" !"#$%& !"#$%&'() !"#$%&'() !"#$%&'() !" ! !" !"#$%&'() !"#$%&'()*+,-./01 ! ! !"#$%&'()*+,-./0+1 !"#$% !"#$% !"#$% !"#$%&'() ! !"#$%&' !"#$%&'()*+,-./+0123
的果位。在我们修持佛法以求证得无上究竟果位的过程中 牢记死亡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能量来源。 现在,让我们看看为自己的死亡做准备的一些方法 生死两相安
!" 8 ! !"#$%&'()*+,-./0123 !"#$%&'()*+,-. !!"#$%&'()*%+,-./
如何为死亡做准备 生与死的四个功课 克莉斯汀·尤雅可( Christine Longaker)是美国人,她协 助临终者已超过20年。她制订了四个功课以帮助我们为死亡 做准备,同时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及有意义。这四个功课 是 、了解并转换痛苦 基本上,这表示我们要全然接受生命中的各种问题、困 难及痛苦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进而学习如何去处理 它。如果我们能学习应付生命中所遭遇到较小的痛苦经历 那么当我们在面对死亡所带来的更大痛苦时,就能够处理得 比较好
9 !" !"#$% !"#$% ! (Christine Longaker) !" !"#$ 20 !"#$%&'()*+,- ! !"#$%&'()*+,-. !" !"#$ ! !"#$%&'()*+,-./0 !"#$%&'()*+,-. !"#$%& !"#$%&'()*+,-./012345 !"#$%&'()*+,-./01 !"# !
我们可以问自己:当我的身心出了问题时,我会如何反 应?我的反应是否正常及令人满意,抑或我还需要改善?是 否还有其他的方法能让我学习更好地处理问题? 藏传佛教建议的修持法中,包括安忍、思惟业果、慈悲 及自他相换(施受法一见附录一)。 有关这些修持的解说可参考喇嘛梭巴仁波切的《转念》 (Lama Zopa Rinpoche, 1993) 重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学习放下 这个功课是有关我们与他人特别是亲人及朋友所建立的 人际关系。这里的重点是我们必须学习以坦诚、慈悲及无私 的方式与他人沟通,进而化解始终存在于我们与他人之间的 问题。 想一想您与家人、朋友、同事等之间的关系,是否有未 化解的问题?您将如何开始化解这些问题? 建议:原谅观修法(见附录二)及化解问题 生死两相安
!" 10 !"#$ !"#$%&'( !" !"#$%&'()*+, !"#$%&' !"#$%&'()*+,-./012 !"#$%&'() !" !" !" ! !"#$ !"#$%&'()*+,-./0$ !" ELama Zopa Rinpoche, 1993) !"#$%&'()*+ !"#$%&'()*+",)-./0123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