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593) 第一章新政权的特征…(594) 第二章与苏联的关系从同盟至决裂… (597) 第三章与苏联决裂至毛泽东去世………(602) 6
序 言 本书的目标一一毋宁说本书的奢望一是作为华夏世界史的 入门。本书要展示:华夏世界形成的各阶段,其累积的经验,全 球各地历代对华夏世界的奉献,华厦世界产生的影响及其对世界 历史之贡献①。 中国目前状况其实是漫长历史的产物与结果。徜若毫不了解 自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以来由何种因素促成欧洲各国,则不 可能自称洞悉上述诸国;对于中国,其理亦同:一旦抹去其独特 历史,中国当前情状如何,也会茫然无知。 中国之所以举足轻重,不限于其人口数量,亦不限于此拥有 12亿人口大国之能量(其中大部分尚是潜能)。其重要性包括多方 面,既归因于过去,也离不开现在:华夏文明激发过广大人类,它 给人类带来文字、技术、人生观与世界观,带来宗教与政治制度。 中国本土、朝鲜、日本、越南,均属同一文明集体。但中国的影 响范围要广得多:传至蒙古与阿尔泰之突厥人、蒙古人、通古斯 人,远播至中亚、西藏乃至整个东南亚。其影响还波及更为遥远 ①应考虑到此种情况:大家缺乏任何课本,亦不具备关于中国的基本知识,错 误魂念与偏见且撤开不提:故此必须逐步阐述,将史实置于其历史背景之中,并竭力 显示各个不同方面演变之关系: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华夏世界与其他东亚文化之 关系、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技术、精神生活,等等。一原注。 ·1s
的地域一一 西方。后者迄今仍借鉴中国而却未意识到此点。西方 并不了解从中国获得的益处,徜无此借鉴,西方就不会有目前的 局面。 概括综合殊为困难,本书只能是个尝试。中国、日本、西方 的学者对华夏世界史及中国文明史已作过大量研究,虽则其份量 不如吾人探求古代与欧洲诸国之鸿篇巨著,但此类著述亦已十分 繁多,无法一一披阅与利用。总览延绵三千五百年如此丰富驳杂 的史实,存在疏漏、不足与错误之处自是势所难免。 除上述难处之外,尚有另一类困雄。欲想探讨东亚诸国的人 士尚缺乏起码的知识积累,无论来自无意习得的日常生活知识或 是来自正规教育的知识均告阙如。虽然有三分之一人类生活在这 片土地上,虽然当前在日渐变小的世界中,中国已成为我们的邻 居,然而,我们仍然固执坚持“西方文化至上论”。其实欧洲不外 是欧亚大陆之组成部分,其历史也只是作为欧亚大陆史的一方面, 要站在如此角度规察问题,是须要费一番想象力的。 地域与居民 华厦世界史涉及十分广表的地域:从西伯利亚至赤道,从太 平洋沿岸至欧亚大陆中央,各地情况甚不相同。此片辽阔地区显 示出多种地理条件,对此如无认识,则无从了解中国历史。但这 里只限于指出其基本之点:整块大陆高原性质明显,西南部为连 绵高耸的群山与高原,由喜马拉雅山褶皱构成,呈弧形状,从兴 都库什山脉一直延伸至印度支那半岛,广阔的草原(更准确地说 是牧场)地带间杂沙漠,覆盖着西伯利亚森林与华北耕作区之间 的地段,存在着由大江大河冲积层构成的肥沃平原(满洲松花江 流域与辽河流域,占地30万平方公里之华北大平原,长江中下游 2
地带,广州地区平原①,越南红河流域以及印度支那半岛其他流 域,等等);海岸线漫长,从黑龙江河口直至马来半岛;有着成珠 串状的大小岛屿,从日本群岛直至连成更大片的印度尼西亚各大 岛屿(菲律宾群岛、婆罗洲②、西里伯斯、大巽他各岛、苏门答 腊)。除此种多样性之外,气候状况亦不同:东部与南部地区受季 风交替影响,迥然异于亚洲内地干燥的大陆性气候,而纬度影响 也并非无关紧要。因而中国既有西伯利亚的隆冬与严寒,亦有热 带地区的温湿与闷热。 栖息于世界上这些地区的居民驳杂繁多,其生活方式、文化、 语言各不相同。在各种差异中,首先要指出的恐怕是语言了。 东亚语言③ “阿尔泰”语言 东北亚语言 突厥语族 蒙古语族 通古斯语族 朝鲜语 日本语 维吾尔语 蒙古语 满语 哈萨克语 达斡尔语 锡伯语 乌孜别克语 赫哲语 塔塔尔语 撒拉语 郭伦春语 柯尔克孜语 裕固语 ①指珠江三角洲一译注。 ②即加里曼丹岛一译注。 ③除日语外,本表开列之所有语种均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台湾。请勿忘记:中 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有15000塔吉克人(属伊朗语族)和9?00俄稻人操印欧语言, ·3·
汉 语言 西载一缅甸语族 泰语族 苗一瑶语族 汉语族 西裁方言 暹罗语 中国西南部与 北方方言 缅甸语 老挝语 印支半岛的少 吴方言 中国西南部与 中国西南部与 数民族语言 广州方言 印支半岛的西 印支半岛的傣 闽南方言 裁缅甸少数民 族语言 闽北方言 族语言 客家方言 湖南方言 溴一亚(洲)语言(孟一高棉语) “马来一波利尼西亚”语言 高棉语(柬埔寨语) 马来语 占语(越南与東埔寨东岸之少数民 爪哇语 族语言) 印尼“马来一波利尼西亚”的其他 孟语(下缅甸语) 语言 云南、印支半岛以及尼科巴群岛的 台湾少数民族语言 孟一高棉少数民族之语言 东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口头语言隶属于五个不同语族,其 地理分布相当明显。唯中国南部与印支半岛例外。此两地的语言 异常重叠交错。 1.自西伯利亚至华北地区,属华夏语言文化的人口占大多数, 居民不限于中亚、而是大大超越于中亚区域,其语言隶属于突厥、 蒙古、通古斯语族(从前称为“乌拉尔一阿尔泰”语)。 2.朝鲜语与日语是与众不同的语族,从语言学观点来看,大 异于汉语及与汉语有亲缘关系的语言,虽然二者都似乎表现出与 突厥语、蒙古语、通古斯语有若千相近之处。 3.操汉藏语之居民分布于以下各地:喜马拉雅山系整个高山 和高原地带、印支半岛各国、中国本土,即从黑龙江流域、蒙古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