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 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 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 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 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 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 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 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 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 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 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 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 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 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 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 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鷹、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 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 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一一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 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 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 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 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 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 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 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 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 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 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刚”“柔”“忠”“义” “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 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 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 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江西省赣州市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 随处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 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 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 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 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 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 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 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 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 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 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 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 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 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 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 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 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 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 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 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 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 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 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 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地反映在中 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 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 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刚”“柔” “忠”“义” “谦”“贤”“德”等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 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 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 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摘编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 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竹子后来被视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 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 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 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 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髙标、清 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 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 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 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 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 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 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 的地位。 【答案】1.C 2.B 3.A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原文表述“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 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一一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 韵文的形式诞生的”可知C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表述 不符合文意。“高峰时期”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只说“蔚成风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原因 表述与文本不符。由原文“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 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可知这才是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 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的原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与作者观点不符。作者认为“同其它林 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 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 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A. 竹子后来被视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 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 《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 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 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 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 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 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 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 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C.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 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 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 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 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 “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 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 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 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 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 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 的地位。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依据原文表述“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 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 韵文的形式诞生的”可知 C 项“竹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表述 不符合文意。“高峰时期”在文中找不到依据。原文只说“蔚成风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 试题分析:“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原因 表述与文本不符。由原文“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 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可知这才是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 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的原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 试题分析:“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与作者观点不符。作者认为“同其它林 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 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 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堂·诗魂 (1)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2)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 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一一文章憎命达! (3)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 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一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 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 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 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 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 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 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 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 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 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 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 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 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 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 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 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 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5)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 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 理想色彩—一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 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 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 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 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 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一—锦 城一一夔州一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6)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 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 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 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 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堂·诗魂 (1)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2)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 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3)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 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 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 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 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 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 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 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 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 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4)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 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 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 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 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 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 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 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 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5)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 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 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 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 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 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 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 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 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 城——夔州——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6)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 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 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 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 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 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
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 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⑦)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通过详细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 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 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 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 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 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 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 主义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 现实意义。 5.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6.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4.BD 5.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2)杜甫的苦寒人生(3)中国 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6.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 的对比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 遇的对比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 的对比。 (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 现更加集中。 【解析】 4.试题分析:A项的问题在于概括不准。文章的确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朝 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但是,这不是通过 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层层对比来表达的。C项的问题 也在于概括有误。文章列举了杜甫的许多著名诗篇,只是为了说明杜甫诗歌写作 的巨大成就,从而说明“文章”和“命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对这些诗篇的历 史意义展开探讨。E项的前一句分析不准。“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说波澜 壮阔尚可,说体现了“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则不准确。恰恰相反,“深潭照物 应该是指真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是现实主义手法而不是浪漫主义手法。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答案范围在第4段。“从开元到天宝,……这些是不必说的”为 个方面,讲杜诗的价值。“但仅仅如此……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是第二方面 暗示杜甫的悲剧人生。“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是第三方面,讲透过杜甫的人生所揭示的深层意蕴。在概括每一点时要注意抓准 要点,找出能鲜明、具体而有确切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词语。避免用过于抽 象笼统的词语,譬如第一点,用“杜甫的不朽、辉煌和价值”就没有用“一代诗 史再现了一个时代”具体而确切
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 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7)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4.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通过详细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 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 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 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 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 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 意义。 D. 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 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 中心突出。 E. 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 主义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 现实意义。 5. 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6. 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答案】4. BD 5. 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国 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6. 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 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 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 的对比。 (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 现更加集中。 【解析】 4. 试题分析:A 项的问题在于概括不准。文章的确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朝 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但是,这不是通过 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表达的,而是通过层层对比来表达的。C 项的问题 也在于概括有误。文章列举了杜甫的许多著名诗篇,只是为了说明杜甫诗歌写作 的巨大成就,从而说明“文章”和“命达”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对这些诗篇的历 史意义展开探讨。E 项的前一句分析不准。“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说波澜 壮阔尚可,说体现了“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则不准确。恰恰相反,“深潭照物” 应该是指真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是现实主义手法而不是浪漫主义手法。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5. 试题分析:答案范围在第 4 段。“从开元到天宝,……这些是不必说的”为 一个方面,讲杜诗的价值。“但仅仅如此……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是第二方面, 暗示杜甫的悲剧人生。“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是第三方面,讲透过杜甫的人生所揭示的深层意蕴。在概括每一点时要注意抓准 要点,找出能鲜明、具体而有确切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词语。避免用过于抽 象笼统的词语,譬如第一点,用“杜甫的不朽、辉煌和价值”就没有用“一代诗 史再现了一个时代”具体而确切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试题分析: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问题干中的“哪些方面”,它告诉我们本文的 对比不止一处,要统观全篇,不要只限一点。而对第二问“分析对比手法的好处” 的回答,一定要扣住文章中心,从艺术手法为文章中心服务这个角度切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D。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 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 中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 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年,他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 的中国学者。 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 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 不通的人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 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 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一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 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 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 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硏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 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 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 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 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 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 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 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我们的阅读 视野中。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 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 密”。“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 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 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在儿子眼中,李济相当 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6. 试题分析:需要注意的是第一问题干中的“哪些方面”,它告诉我们本文的 对比不止一处,要统观全篇,不要只限一点。而对第二问“分析对比手法的好处” 的回答,一定要扣住文章中心,从艺术手法为文章中心服务这个角度切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 赏评价 D。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 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 中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 22 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 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6 年,他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 的中国学者。 1930 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 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 不通的人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 年至 1937 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 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 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 掘,对 20 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 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 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 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 60 年的岁月里,一开始 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 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 观了。李济在 1948 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 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 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 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 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我们的阅读 视野中。但他曾对 1949 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 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 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 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 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在儿子眼中,李济相当 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