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命题教师:黄有莲考试时间:2017年11月9日上午试卷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五四”以后,西风狂飙。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 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礼教从古代文化 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 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 之不及;但说起“礼仪”,人们却并不反感。 ②“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 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 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子曰:“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 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③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 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 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 待人接物等。 ④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岀则悌,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 韵文读物一—《弟子规》。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 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⑤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 健康成长。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亲有过,谏使 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只有子女单方 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这太不公平! ⑥看来,反对者们恐怕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误解。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把人纳 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的。因此,一个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时是儿子、父 亲、丈夫、领导、下属和朋友。若强调这位男子作为儿子的义务,并不涉及什么 平等不平等的问题。另外,就“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而言,对成人的要求其实 比小孩子高得多。 ⑦很多人都认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孩子至今仍接受着既多又严的规矩和 纪律的教育,丧失了自由之个性;西方则没有礼教,孩子们没有束缚,比较自由 任性。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阶层相对固化的西方,“礼不下庶人”,贫民阶 层在礼仪和规则的教育上确实比较随意;但精英阶层的孩子都必须接受非常正规 而严格的训练。无论是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上,还是在礼仪规范的训练上,英美那 些优质私立中小学的要求都远远高于贫民区的公立中小学。为培养出懂礼仪、有 修养的绅士或淑女,英国的不少私立中小学甚至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体罚制度 ⑧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当然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周 虽旧邦,其命维新。”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
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 2018 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命题教师:黄有莲 考试时间:2017 年 11 月 9 日上午 试卷满分: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近代以来,西风东渐。“五四”以后,西风狂飙。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 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统礼教自然成了众矢之的。礼教从古代文化 价值体系的高处跌落下来,变成抬不起头的概念。时至今日,一提到“礼教”, 似乎就意味着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唯恐避 之不及;但说起“礼仪”,人们却并不反感。 ②“礼仪”源自典籍《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 “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然而,在今天的汉语语义场中,礼仪仍是一 个正面、光辉的词语,而礼教则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礼教所遭受的不公正 待遇,造成了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时的尴尬。子曰:“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以礼乐教化人心本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自现代以来, 却长期无法名正言顺。 ③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 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里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 是礼教,也就是学习在家里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礼仪,比如如何为人处世、 待人接物等。 ④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了一本浅易的 韵文读物——《弟子规》。这本久已不闻的小册子,近几年重新兴起,受到市场 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它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 ⑤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 健康成长。比如,从“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到“亲有过,谏使 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里只有子女单方 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这太不公平! ⑥看来,反对者们恐怕存在一个很重要的误解。在古代,中国人一般都是把人纳 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的。因此,一个男子的身份可以同时是儿子、父 亲、丈夫、领导、下属和朋友。若强调这位男子作为儿子的义务,并不涉及什么 平等不平等的问题。另外,就“父慈子孝”的伦理要求而言,对成人的要求其实 比小孩子高得多。 ⑦很多人都认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中国孩子至今仍接受着既多又严的规矩和 纪律的教育,丧失了自由之个性;西方则没有礼教,孩子们没有束缚,比较自由 任性。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阶层相对固化的西方,“礼不下庶人”,贫民阶 层在礼仪和规则的教育上确实比较随意;但精英阶层的孩子都必须接受非常正规 而严格的训练。无论是在知识能力的学习上,还是在礼仪规范的训练上,英美那 些优质私立中小学的要求都远远高于贫民区的公立中小学。为培养出懂礼仪、有 修养的绅士或淑女,英国的不少私立中小学甚至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体罚制度。 ⑧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当然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周 虽旧邦,其命维新。”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
相适应的,但是,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 对他人的尊重”,则是普遍和永恒 的 (节选自2016年08月06日《光明日报》钱翰的文章,略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 统礼教因此广受批判 B.“礼教”的本义就是礼仪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以礼乐教化人心,但近现代 以来,却逐渐被国人误解,成了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 C.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 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沉渣”。 D.作者认为,朱熹所说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即教会学生在家里 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礼仪”源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与“礼教”的境遇大不相同,至 今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 素 B.《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 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出来的 本韵文读物 C.近几年,《弟子规》重新兴起,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书宣扬 愚忠愚孝,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害。 D.在中国,古人一般会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当强调某人作 为某一身份的义务时,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教”不应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有为“礼教”正名之意。名正言顺 有利于今天的国人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的礼仪教育 B.实际上,西方精英阶层十分重视礼仪和规则方面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必须得 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但贫民阶层对礼仪和规则的教育却显得比较随意。 C.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会有所不同,但是礼的精神实质一一 对他人的尊重一一是一致的 D.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但礼教 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 【答案】1.C2.A3.D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 考査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项曲解文意。选项说造成国人在传承 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 沉渣”。原文第五节中说“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 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意思是“斥之者以为”,并非是客观事实。 结尾对举例评价“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这太不公平!”分明对斥之者的看法不以为然。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 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
相适应的,但是,礼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对他人的尊重”,则是普遍和永恒 的。 (节选自 2016 年 08 月 06 日《光明日报》钱翰的文章,略有改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以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进一步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中国的传 统礼教因此广受批判。 B. “礼教”的本义就是礼仪的教育,其核心内容是以礼乐教化人心,但近现代 以来,却逐渐被国人误解,成了束缚人、摧残人的坏东西。 C. 今天国人在传承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礼教早已 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沉渣”。 D. 作者认为,朱熹所说的小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礼教,即教会学生在家里 和社会的日常生活中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等基本礼仪。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礼仪”源自儒家十三经之一的《仪礼》,与“礼教”的境遇大不相同,至 今仍是一个正面、光辉的词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 素。 B. 《弟子规》是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 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编写出来的 一本韵文读物。 C. 近几年,《弟子规》重新兴起,但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书宣扬 愚忠愚孝,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害。 D. 在中国,古人一般会把人纳入到一个“关系网络”中来考量,当强调某人作 为某一身份的义务时,并不涉及什么平等不平等的问题。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教”不应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作者有为“礼教”正名之意。名正言顺, 有利于今天的国人更好地传承我国古代的礼仪教育。 B. 实际上,西方精英阶层十分重视礼仪和规则方面的教育,他们的孩子必须得 接受非常正规而严格的训练,但贫民阶层对礼仪和规则的教育却显得比较随意。 C. 虽然礼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时代和社会里会有所不同,但是礼的精神实质—— 对他人的尊重——是一致的。 D. 今天,我们重新重视传统的礼教,不是要复古几千年前的礼仪规范,但礼教 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 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 项曲解文意。选项说造成国人在传承 古代礼仪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于礼教早已成为人们避之不及的 “沉渣”。原文第五节中说“斥之者以为它所宣扬的是愚忠愚孝的腐朽礼教,这泛 起的沉渣必将毒害儿童的健康成长。”意思是“斥之者以为”,并非是客观事实。 结尾对举例评价“这里只有子女单方面对父母的义务,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 这太不公平!”分明对斥之者的看法不以为然。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 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
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 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如该题C中,原文是“斥之者以为”,选项表述成“其根本原因在于”,成了肯定正 确的事实了。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这是 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中,礼教即礼仪的教育。礼仪和礼 教关系十分密切,双方不可能撇清关系。从本质上来说,礼教之所以被视为“封 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的坏东西”,正是礼仪中的某些具体规定存 在问题。因此,不能说礼仪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 素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 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 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礼仪中“毫 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说法绝对,因为第二节讲述 了礼教与礼仪的关系,“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以礼乐教化人心本 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 3.试题分析:题目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査学生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后半句无中生有。D项“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 凭借,并兼顾中西”说法不妥。原文只是说“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 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当”,不能因为文中提到了一些中华文化经典和西方教 育,而臆造出“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的说法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査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 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 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比如D 项,原文中是说“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 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放生羊(节录) 次仁罗布 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的让我咋舌。 你的手从我的手心里消融,整个人像一缕烟雾消散 桑姆——”我大声地喊你。这声叫喊,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全身已是汗涔涔 你去世已经十二年了,一直没有投胎,这,我真的不曾想象过 早晨五点,我起床,把手洗净,从自来水管里接了第一道水,在佛龛前添供水 点香,合掌祈求三宝①发慈悲之心,引领你早点转世。 我把供灯、哈达、白酒等装进布兜包里出门。桑姆,你听着,我会一路上祈求莲 花生大师②,让他指引你走向转世之路。 你看,天空已经开始泛白,布达拉宫已经矗立在我的眼前了。 等我全部拜完时,时间已经临近中午。又渴又饿,我走进了一家甜茶馆 出了甜茶馆,我走进一个幽深的小巷里,与一名甘肃男人相遇,他手里牵四头绵 羊。当甘肃人从我身边擦过时,有一头绵羊却驻足不前,脸朝向我咩咩地叫唤
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 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如该题 C 中,原文是“斥之者以为”,选项表述成“其根本原因在于”,成了肯定正 确的事实了。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这是 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中,礼教即礼仪的教育。礼仪和礼 教关系十分密切,双方不可能撇清关系。从本质上来说,礼教之所以被视为“封 建、腐朽、落后、不平等,是束缚人的坏东西”,正是礼仪中的某些具体规定存 在问题。因此,不能说礼仪中“毫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 素”。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 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 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礼仪中“毫 无封建、腐朽、落后、不平等等令人反感的因素”,说法绝对,因为第二节讲述 了礼教与礼仪的关系, “‘礼教’,其原义就是礼仪的教育。”“以礼乐教化人心本 来是礼教的核心内容” 。 3. 试题分析:题目问“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学生筛 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后半句无中生有。D 项“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 凭借,并兼顾中西”说法不妥。原文只是说“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 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当”,不能因为文中提到了一些中华文化经典和西方教 育,而臆造出“礼教的内容应以传统经典为凭借,并兼顾中西”的说法。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 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 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比如 D 项,原文中是说“礼的具体内容,总是要与时俱进,跟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 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放生羊(节录) 次仁罗布 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的让我咋舌。 你的手从我的手心里消融,整个人像一缕烟雾消散。 “桑姆——”我大声地喊你。这声叫喊,把我从睡梦中惊醒,全身已是汗涔涔。 你去世已经十二年了,一直没有投胎,这,我真的不曾想象过。 早晨五点,我起床,把手洗净,从自来水管里接了第一道水,在佛龛前添供水, 点香,合掌祈求三宝①发慈悲之心,引领你早点转世。 我把供灯、哈达、白酒等装进布兜包里出门。桑姆,你听着,我会一路上祈求莲 花生大师②,让他指引你走向转世之路。 你看,天空已经开始泛白,布达拉宫已经矗立在我的眼前了。 等我全部拜完时,时间已经临近中午。又渴又饿,我走进了一家甜茶馆。 出了甜茶馆,我走进一个幽深的小巷里,与一名甘肃男人相遇,他手里牵四头绵 羊。当甘肃人从我身边擦过时,有一头绵羊却驻足不前,脸朝向我咩咩地叫唤
声音里充满哀戚。它全身战栗,眼睛里密布哀伤和惊惧,羊粪蛋不能自禁地排泄 出来。我被绵羊的恐惧所打动,一腔怜悯蓬勃欲出。为了救赎桑姆的罪孽,我要 买回这头即将被宰杀的绵羊 甘肃人把钱揣进衣兜里,牵绳递到了我手里,牵着其它绵羊走了。 我的钱只够救你,想想我们还要过日子呢。”我说。你抬起了头,我看到一汪 清澈的泪水溢满你眼眶。真是奇怪,我的脑子里把桑姆和你混合成了一体,从你 的身上闻到了桑姆的气息,是那种汗臭和发香混杂的气味。这种久违的气息,刺 激着我的感官,让我对你滋生出百般的爱怜来 我带你回到了四合院,邻居们惊奇地望着我,小孩们兴奋地跑来围观。“爷爷, 这是你的绵羊吗?” “是我的。”“它吃什么呢?”“草和蔬菜 这下午为了你,我把窗户底下清扫了一遍。你一直用疑惑的目光注视我,粉色的 鼻翼不时嚅动 我从一个菜摊上买了十斤白菜,回到家切碎喂给你。你显得很优雅,低垂着头, 小口一小口地咀嚼,不时用你那晶亮的眼睛对视我一下。你的眼神变得柔和了 些,但不时还有犹豫和惊恐闪现。我心满意足地冲着你呵呵笑,我喜欢你一身的 白毛和敏感的双眼 这一晚,我睡得很不踏实,心里老是惦记着你,醒来过三次,每次都要开门去看 你。每次你都睡得很沉,在地上佝偻着身子,小脑袋缩在胸前,一副惹人爱怜的 模样。桑姆的睡觉姿势也跟你差不多,你俩是何等的相像啊!我蹲在你的身旁, 久久注视着你,心里充满温馨。 清晨,我解开套绳,牵你去转林廓③,你咩咩地叫。风马旗在徐风中轻轻飘扬 发出微微的声响;刻玛呢石④的人,盘腿坐在路边,在岩石板上叮叮咣咣地雕刻 六字真言。有个老太婆从自己的包里,抓点揉好的糌粑⑤坨,送到了你的嘴边。 你湿漉的鼻翅儿嚅动,伸出舌头舔舐糌粑。“可怜的绵羊,你是被放生的,谁都 不会伤害你,用不着害怕。”老太婆说着抚摩你的头。老太婆的手,轻轻地敲击 你的背部,你顺从地向山坡上走去。我匆忙牵着绳走在前面,人们的念经声嗡嗡 地在背后响起。 我突然想带你去小昭寺,让你拜拜觉沃米居多吉(释迦牟尼佛),争取来世有个 好的去处。你顺从地跟随我,你的目光落在慈祥的神佛和面目狰狞的护法神上, 种胆怯的虔诚表现出来,身子微弓,步伐轻柔。我从你的眼神里,发现你是 头很有灵性的绵羊,相信你跟着我会积很多的功德,这些以小积多的功德,最终 会给你好的报应。 你的身子很脏,羊毛都有些发黑,回到家我给你洗澡 你在自来水管底乖巧地站着,银亮的水从你的背脊上迸碎,化成珠珠水滴,落进 下水管道里。我赤脚给你打肥皂,十个指头穿行在茸茸的卷毛里,从项颈一直游 弋到肚皮底,你的舒服劲我的指头感受着。水管再次拧开,银亮的水顺羊毛落下 时变得很浑浊。我再次打肥皂,再次冲洗,你呀白得如同天空落下的雪,让我的 眼睛生疼。唉,十几年前,桑姆还健在的时候,我都是这样帮桑姆洗头,桑姆白 净的脖子也在阳光下这般地剌眼。那种甜蜜的时日,在我的记忆里已经空白了很 长很长。此刻,我又仿佛寻找到了那种甜蜜 这一夜我睡得很死,没有一个梦景出现 (该小说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声音里充满哀戚。它全身战栗,眼睛里密布哀伤和惊惧,羊粪蛋不能自禁地排泄 出来。我被绵羊的恐惧所打动,一腔怜悯蓬勃欲出。为了救赎桑姆的罪孽,我要 买回这头即将被宰杀的绵羊。 甘肃人把钱揣进衣兜里,牵绳递到了我手里,牵着其它绵羊走了。 “我的钱只够救你,想想我们还要过日子呢。”我说。你抬起了头,我看到一汪 清澈的泪水溢满你眼眶。真是奇怪,我的脑子里把桑姆和你混合成了一体,从你 的身上闻到了桑姆的气息,是那种汗臭和发香混杂的气味。这种久违的气息,刺 激着我的感官,让我对你滋生出百般的爱怜来。 我带你回到了四合院,邻居们惊奇地望着我,小孩们兴奋地跑来围观。“爷爷, 这是你的绵羊吗?” “是我的。”“它吃什么呢?”“草和蔬菜。”…… 这下午为了你,我把窗户底下清扫了一遍。你一直用疑惑的目光注视我,粉色的 鼻翼不时嚅动。 我从一个菜摊上买了十斤白菜,回到家切碎喂给你。你显得很优雅,低垂着头, 一小口一小口地咀嚼,不时用你那晶亮的眼睛对视我一下。你的眼神变得柔和了 些,但不时还有犹豫和惊恐闪现。我心满意足地冲着你呵呵笑,我喜欢你一身的 白毛和敏感的双眼。 这一晚,我睡得很不踏实,心里老是惦记着你,醒来过三次,每次都要开门去看 你。每次你都睡得很沉,在地上佝偻着身子,小脑袋缩在胸前,一副惹人爱怜的 模样。桑姆的睡觉姿势也跟你差不多,你俩是何等的相像啊!我蹲在你的身旁, 久久注视着你,心里充满温馨。 清晨,我解开套绳,牵你去转林廓③,你咩咩地叫。风马旗在徐风中轻轻飘扬, 发出微微的声响;刻玛呢石④的人,盘腿坐在路边,在岩石板上叮叮咣咣地雕刻 六字真言。有个老太婆从自己的包里,抓点揉好的糌粑⑤坨,送到了你的嘴边。 你湿漉的鼻翅儿嚅动,伸出舌头舔舐糌粑。“可怜的绵羊,你是被放生的,谁都 不会伤害你,用不着害怕。”老太婆说着抚摩你的头。老太婆的手,轻轻地敲击 你的背部,你顺从地向山坡上走去。我匆忙牵着绳走在前面,人们的念经声嗡嗡 地在背后响起。 我突然想带你去小昭寺,让你拜拜觉沃米居多吉(释迦牟尼佛),争取来世有个 好的去处。你顺从地跟随我,你的目光落在慈祥的神佛和面目狰狞的护法神上, 一种胆怯的虔诚表现出来,身子微弓,步伐轻柔。我从你的眼神里,发现你是一 头很有灵性的绵羊,相信你跟着我会积很多的功德,这些以小积多的功德,最终 会给你好的报应。 你的身子很脏,羊毛都有些发黑,回到家我给你洗澡。 你在自来水管底乖巧地站着,银亮的水从你的背脊上迸碎,化成珠珠水滴,落进 下水管道里。我赤脚给你打肥皂,十个指头穿行在茸茸的卷毛里,从项颈一直游 弋到肚皮底,你的舒服劲我的指头感受着。水管再次拧开,银亮的水顺羊毛落下 时变得很浑浊。我再次打肥皂,再次冲洗,你呀白得如同天空落下的雪,让我的 眼睛生疼。唉,十几年前,桑姆还健在的时候,我都是这样帮桑姆洗头,桑姆白 净的脖子也在阳光下这般地刺眼。那种甜蜜的时日,在我的记忆里已经空白了很 长很长。此刻,我又仿佛寻找到了那种甜蜜。 这一夜我睡得很死,没有一个梦景出现。 (该小说荣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注释】①三宝:佛法中称佛、法、僧为三宝。②莲花生大师:印度佛教史上最 伟大的成就者之一,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③转林廓:拉萨第三圈转经圣道, 绕拉萨市内转大圈,拉萨人称为“转林廓”。④″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 言经》″崦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⑤糌粑: 即青稞炒面,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梦见死后十二年都没有投胎的爱人桑姆的可怜形象,决定 去布达拉宫为她祈祷,自然引出后文买羊放生情节。 B.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全文以“我”的叙事视角直接揭 示人物内心世界,买羊、带羊去转林廓等细节描写真切感人。 C.小说中“我”叙述时,人称转换巧妙,为叙写抒情服务,在饱含情感“对话” 时用第二人称“你”,在客观叙述时称呼对方的名字 D.小说写“我”祈祷爱人转世投胎,买绵羊放生,带绵羊转经并希望它有“好 的报应”,反映了我的善良,同时也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5.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我”的形象。 6.小说题目是“放生羊”,而“放生羊”也的确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但小说中 始终不忘提到桑姆,这样写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D5.①“我”是一个充满信仰的人,相信桑姆能够转世投胎,相 信带放生羊转经能够使它将来有一个好的去处,相信“以小积多的功德”最终 会有“好的报应”。②“我”是一个充满救赎感的人,我祈求三宝和莲花生大师, 我解救一只待宰绵羊,就是要救赎爱人桑姆的罪孽,使她能够转世投胎;我买下 放生羊并带它转经,既是为桑姆,也是在救赎这只绵羊。③本质上,“我”是 个充满爱心的人,有悲悯情怀,无论对爱人桑姆还是对放生羊,都充满“百般的 爱怜”。 6.①有利于表现主体内容,放生羊和桑姆有必然的联系,“我”买放生羊, 个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救赎桑姆的罪孽”。②从情节构思上看,全文采用双线 结构,放生羊是明线,桑姆是暗线,双线交织,行文灵动,消除了单线结构的板 滞之感。③从人物塑造看,突出强化了“我”的形象。④从思想内容看,有利于 突出文章主旨,强化了“救赎”与“悲悯”的主题。⑤从艺术效果看,放生羊和 桑姆,一详一略,相互映衬,使内容和意蕴更丰富。 【解析 4.试题分析:“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错,小说实际上体现的是藏民族的宗教 信仰和民俗文化,与迷信无关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 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我祈求三宝和莲花生大师,我解救一只待宰绵羊,就是要救赎爱人桑 姆的罪孽,使她能够转世投胎;我买下放生羊并带它转经,既是为桑姆,也是在 救赎这只绵羊”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充满救赎感的人”的性格特征 6.试题分析: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人物)在文中 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 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 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 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此题注意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 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分析
【注释】①三宝:佛法中称佛、法、僧为三宝。②莲花生大师:印度佛教史上最 伟大的成就者之一,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③转林廓:拉萨第三圈转经圣道, 绕拉萨市内转大圈,拉萨人称为“转林廓”。④ "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 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⑤糌粑: 即青稞炒面,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我”梦见死后十二年都没有投胎的爱人桑姆的可怜形象,决定 去布达拉宫为她祈祷,自然引出后文买羊放生情节。 B. 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全文以“我”的叙事视角直接揭 示人物内心世界,买羊、带羊去转林廓等细节描写真切感人。 C. 小说中“我”叙述时,人称转换巧妙,为叙写抒情服务,在饱含情感“对话” 时用第二人称“你”,在客观叙述时称呼对方的名字。 D. 小说写“我”祈祷爱人转世投胎,买绵羊放生,带绵羊转经并希望它有“好 的报应”,反映了我的善良,同时也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5. 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我”的形象。 6. 小说题目是“放生羊”,而“放生羊”也的确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但小说中 始终不忘提到桑姆,这样写有哪些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我”是一个充满信仰的人,相信桑姆能够转世投胎,相 信带放生羊转经能够使它将来有一个好的去处,相信“以小积多的功德” 最终 会有“好的报应”。②“我”是一个充满救赎感的人,我祈求三宝和莲花生大师, 我解救一只待宰绵羊,就是要救赎爱人桑姆的罪孽,使她能够转世投胎;我买下 放生羊并带它转经,既是为桑姆,也是在救赎这只绵羊。③本质上,“我”是一 个充满爱心的人,有悲悯情怀,无论对爱人桑姆还是对放生羊,都充满“百般的 爱怜”。 6. ①有利于表现主体内容,放生羊和桑姆有必然的联系,“我”买放生羊,一 个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救赎桑姆的罪孽”。②从情节构思上看,全文采用双线 结构,放生羊是明线,桑姆是暗线,双线交织,行文灵动,消除了单线结构的板 滞之感。③从人物塑造看,突出强化了“我”的形象。④从思想内容看,有利于 突出文章主旨,强化了“救赎”与“悲悯”的主题。⑤从艺术效果看,放生羊和 桑姆,一详一略,相互映衬,使内容和意蕴更丰富。 【解析】 4. 试题分析:“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错,小说实际上体现的是藏民族的宗教 信仰和民俗文化,与迷信无关。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 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我祈求三宝和莲花生大师,我解救一只待宰绵羊,就是要救赎爱人桑 姆的罪孽,使她能够转世投胎;我买下放生羊并带它转经,既是为桑姆,也是在 救赎这只绵羊”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充满救赎感的人”的性格特征。 6. 试题分析: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人物)在文中 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 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 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 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此题注意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 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