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四县(市)期中联考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 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 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 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 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 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 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 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 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囯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 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 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 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 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 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 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 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 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 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 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囯际经济、科技、教育、 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 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 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
2017-2018 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四县(市)期中联考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 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 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 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 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 走向趋同。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 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不同民族 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 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在经 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 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 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 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 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 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 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 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 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 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 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 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 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 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
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冋,最终拋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 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 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 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 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 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 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 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 生的背景 B.“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 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 体现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 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 细致的分析 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 骗性危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 作者深度思考。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 设性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 于失去了灵魂。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 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 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 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夜归人 [美国]爱伦·坡 年轻的妇人静静站在窗台前面,她像是盼望着什么似的,倾听着屋外的动靜 屋子里只有她一个人。窗外在下着大雪,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喜雪,大雪覆盖
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 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 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 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 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 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 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 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来源《人民日报》2018 年 03 月 14 日 07 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 生的背景。 B.“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 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 “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 体现。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 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 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 骗性危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 作者深度思考。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 设性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 于失去了灵魂。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 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 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 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夜 归 人 [美国]爱伦·坡 年轻的妇人静静站在窗台前面,她像是盼望着什么似的,倾听着屋外的动静。 屋子里只有她一个人。窗外在下着大雪,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喜雪,大雪覆盖
了窗外那荒寂的大草原。妇人隔着窗户痴痴地向外望去,但她什么也看不见,只 有单身孤影投在那锃亮的窗玻璃上。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寂和害怕。她 丈夫常常出门远走,一去就是好几天,只留下她一个人守在家里。但是,这次的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现在她已确知自己怀孕了。她恨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件喜事早 点告诉丈夫。 他已经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了,如果知道她已有了身孕,一定不会再出远 门的。然而她却不愿意让他为自己而焦灼。她回想起几小时前的一个插曲:他告 诉她关于那一包钱的时候,正是站在这个窗台前,双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膀上。 她丈夫是一个边区的税务员,把一大包税款拿回了家,放到一个饼干箱里,藏到 厨房的地板底下。 为什么呢? 唉,倒大霉了!小俩口自己的那一点存款,存在老远的一家农村银行里了 现在银行就要倒闭了,他只好赶快去取回他们的钱。然而他不敢随身带着公款跑 这么远,所以把它藏在家里了。 “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子,”他说,“不许让任何人进房 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 “好的,我答应。”她说。 现在,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了,天色已昏沉下来,夜幕降临了。大雪和黑 暗笼罩着孤寂的木屋。她听到了声音。这不是风声,风吹门窗的声音虽然像有人 想偷偷地进来,可是她能分辨得出,她听到的是一阵敲门声。声音很低,但很急 促。妇人把脸紧贴在窗户边,只见有一个人靠在门前。 她连忙走开,从壁炉边取下了丈夫的手枪,真倒霉,这是一支没有用的手枪, 好的那一支和火药筒都让丈夫给带走了。她只好拿着空枪,快步走到紧紧地锁着 的大门边。 是谁在外边?”她喝道。 “我是伤兵,迷了路,走不动了,请你做件好事,让我进来。 “丈夫吩咐我,他不在家,谁也不让进来。”年轻的妇人实实在在地告诉他。 “那么,我就只好死在你们家门口了。 再过了一会儿,他又恳求说:“你打开门看看我,就知道我不会伤害你的。” 我丈夫是不会饶恕我的……”她哭诉着,开门让他进来了。这伤兵的确已 筋疲力尽,似乎就要垮了。他高个子,步履踉跄;苍白粗糙的脸,手臂上包扎着 绷带,浑身是雪花。妇人让他到火炉边,坐在她丈夫的椅子上,替他淸洗伤口, 换绷带;又把准备自己吃的晚餐给他吃。等他吃完,她已经在后房里用地毯为他 铺了一张床,他往床上一倒,似乎马上就睡了。 真睡着了还是假的?是在骗她,等她去睡觉吗?妇人在自己卧室里走来走去, 心里忐忑不安,像是要出什么乱子。深夜里,万籁俱寂,只有炉火劈劈啪啪地低 声作响。忽然有一阵非常低的声音,很轻,显然是有人在干什么,鬼鬼祟祟地, 比老鼠偷啃东西的声音还要轻。这到底是哪儿来的声音呢?难道是隔壁房里的那 个男人?想到这,她拿起灯,轻轻地走到狭窄的通道,站着静听。伤兵的呼吸声 音不会那样响,准是故意装的。她把门推开,走进后房,俯身去看伤兵,只见他 睡得很甜。她走出房间,立刻又听到了那个声音。这次她知道了:有人在撬前门 的锁。妇人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丈夫的一把折叠式洋刀,然后轻轻摸到那伤兵床 边,推醒他。他哼了一声,睁开了眼睛。 “你快听!”她低声地说,“有人要偷进屋里来,你来帮我一下忙!
了窗外那荒寂的大草原。妇人隔着窗户痴痴地向外望去,但她什么也看不见,只 有单身孤影投在那锃亮的窗玻璃上。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寂和害怕。她 丈夫常常出门远走,一去就是好几天,只留下她一个人守在家里。但是,这次的 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现在她已确知自己怀孕了。她恨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件喜事早 点告诉丈夫。 他已经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了,如果知道她已有了身孕,一定不会再出远 门的。然而她却不愿意让他为自己而焦灼。她回想起几小时前的一个插曲:他告 诉她关于那一包钱的时候,正是站在这个窗台前,双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膀上。 她丈夫是一个边区的税务员,把一大包税款拿回了家,放到一个饼干箱里,藏到 厨房的地板底下。 “为什么呢?” 唉,倒大霉了!小俩口自己的那一点存款,存在老远的一家农村银行里了, 现在银行就要倒闭了,他只好赶快去取回他们的钱。然而他不敢随身带着公款跑 这么远,所以把它藏在家里了。 “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子,”他说,“不许让任何人进房 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 “好的,我答应。”她说。 现在,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了,天色已昏沉下来,夜幕降临了。大雪和黑 暗笼罩着孤寂的木屋。她听到了声音。这不是风声,风吹门窗的声音虽然像有人 想偷偷地进来,可是她能分辨得出,她听到的是一阵敲门声。声音很低,但很急 促。妇人把脸紧贴在窗户边,只见有一个人靠在门前。 她连忙走开,从壁炉边取下了丈夫的手枪,真倒霉,这是一支没有用的手枪, 好的那一支和火药筒都让丈夫给带走了。她只好拿着空枪,快步走到紧紧地锁着 的大门边。 “是谁在外边?”她喝道。 “我是伤兵,迷了路,走不动了,请你做件好事,让我进来。” “丈夫吩咐我,他不在家,谁也不让进来。”年轻的妇人实实在在地告诉他。 “那么,我就只好死在你们家门口了。” 再过了一会儿,他又恳求说:“你打开门看看我,就知道我不会伤害你的。” “我丈夫是不会饶恕我的……”她哭诉着,开门让他进来了。这伤兵的确已 筋疲力尽,似乎就要垮了。他高个子,步履踉跄;苍白粗糙的脸,手臂上包扎着 绷带,浑身是雪花。妇人让他到火炉边,坐在她丈夫的椅子上,替他清洗伤口, 换绷带;又把准备自己吃的晚餐给他吃。等他吃完,她已经在后房里用地毯为他 铺了一张床,他往床上一倒,似乎马上就睡了。 真睡着了还是假的?是在骗她,等她去睡觉吗?妇人在自己卧室里走来走去, 心里忐忑不安,像是要出什么乱子。深夜里,万籁俱寂,只有炉火劈劈啪啪地低 声作响。忽然有一阵非常低的声音,很轻,显然是有人在干什么,鬼鬼祟祟地, 比老鼠偷啃东西的声音还要轻。这到底是哪儿来的声音呢?难道是隔壁房里的那 个男人?想到这,她拿起灯,轻轻地走到狭窄的通道,站着静听。伤兵的呼吸声 音不会那样响,准是故意装的。她把门推开,走进后房,俯身去看伤兵,只见他 睡得很甜。她走出房间,立刻又听到了那个声音。这次她知道了:有人在撬前门 的锁。妇人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丈夫的一把折叠式洋刀,然后轻轻摸到那伤兵床 边,推醒他。他哼了一声,睁开了眼睛。 “你快听!”她低声地说,“有人要偷进屋里来,你来帮我一下忙!
“谁要偷进来呵?”他困倦不堪地说,“这又没有什么东西可偷的。” 有的,有很多钱,藏在那厨房地板底下。” 那么,你拿我的手枪,我右手伤了,拿不了枪,你把刀给我。”他说。妇 人迟疑了片刻。这时,又听到前门被撬的声音。她立刻把刀递给伤兵,自己拿了 他的手枪。 “你来对付头一个进来的人,”他说,“靠近门边站着,门一开就开枪,枪 里有六发子弹,一定要打到他倒下来动不了为止。我拿着刀,在你后边,应付第 个进来的人。我们一站好位置就把灯吹灭 顿时,屋子里一片漆黑。撬锁的声音停止了,传来了扳扭东西的声音,门锁 被打掉了,门开了,溜进了一个人来。刹那间,白雪衬托着那人的身影,她看清 楚了,立刻一枪打去,那人倒下了,但马上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妇人再开了 枪,他这才慢慢地倒下。脸碰着墙脚,再也不能动弹了。伤兵俯着身子,咒骂了 声,然后叫道:“原来只有一个人!好枪法呵,太太!”接着,他把尸体翻过 身来仰天躺着,这才看到这强盗还蒙着一个面單。伤兵把面罩揭开,妇人凑近去 看。“认识这个人吗?”伤兵问。 从没见过!”她说。这时妇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勇气,盯着死者的脸,看着 这个回来抢劫自己的人—一她的丈夫。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雪夜之中,在伤兵的一再恳求下,“年轻的妇人”没有遵从丈夫的叮嘱 最终还是让伤兵进屋休息了。这一情节为后文两人联手,击毙入室强盗埋 下了伏笔。 B.“年轻的妇人”是个立体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既闪耀着心地善良、 勇敢坚强、细心谨慎、体贴他人等人性的光辉,也不乏凶狠残忍、冷酷无 情的因子。 C.本文情节设置不拘一格,迭出的悬念、紧迫的节奏使情节跌宕起伏,险象 环生,不断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感受,增强了艺术表现 力 D.本文主要借助伤兵请求进屋休息和强盜入室等突发事件推动情节发展,通 过逼真的人物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巧妙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 蕴 5.这篇小说先后四次写到雪(文中已画横线标明),请概括说明这四处描写的作 用。(5分) 6.“妇人”发现自己误杀了丈夫,但伤兵问她“认识这个人吗?”时,她却说“从 没见过!”。这种意料之外的结局是否在情理之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村料
“谁要偷进来呵?”他困倦不堪地说,“这又没有什么东西可偷的。” “有的,有很多钱,藏在那厨房地板底下。” “那么,你拿我的手枪,我右手伤了,拿不了枪,你把刀给我。”他说。妇 人迟疑了片刻。这时,又听到前门被撬的声音。她立刻把刀递给伤兵,自己拿了 他的手枪。 “你来对付头一个进来的人,”他说,“靠近门边站着,门一开就开枪,枪 里有六发子弹,一定要打到他倒下来动不了为止。我拿着刀,在你后边,应付第 二个进来的人。我们一站好位置就把灯吹灭。” 顿时,屋子里一片漆黑。撬锁的声音停止了,传来了扳扭东西的声音,门锁 被打掉了,门开了,溜进了一个人来。刹那间,白雪衬托着那人的身影,她看清 楚了,立刻一枪打去,那人倒下了,但马上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妇人再开了一 枪,他这才慢慢地倒下。脸碰着墙脚,再也不能动弹了。伤兵俯着身子,咒骂了 一声,然后叫道:“原来只有一个人!好枪法呵,太太!”接着,他把尸体翻过 身来仰天躺着,这才看到这强盗还蒙着一个面罩。伤兵把面罩揭开,妇人凑近去 看。“认识这个人吗?”伤兵问。 “从没见过!”她说。这时妇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勇气,盯着死者的脸,看着 这个回来抢劫自己的人——她的丈夫。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雪夜之中,在伤兵的一再恳求下,“年轻的妇人”没有遵从丈夫的叮嘱, 最终还是让伤兵进屋休息了。这一情节为后文两人联手,击毙入室强盗埋 下了伏笔。 B.“年轻的妇人”是个立体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既闪耀着心地善良、 勇敢坚强、细心谨慎、体贴他人等人性的光辉,也不乏凶狠残忍、冷酷无 情的因子。 C.本文情节设置不拘一格,迭出的悬念、紧迫的节奏使情节跌宕起伏,险象 环生,不断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感受,增强了艺术表现 力。 D.本文主要借助伤兵请求进屋休息和强盗入室等突发事件推动情节发展,通 过逼真的人物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巧妙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 蕴。 5.这篇小说先后四次写到雪(文中已画横线标明),请概括说明这四处描写的作 用。(5 分) 6.“妇人”发现自己误杀了丈夫,但伤兵问她“认识这个人吗?”时,她却说“从 没见过!”。这种意料之外的结局是否在情理之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按 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委员会和财政部及有关方面,正抓紧组 织起草和完善房地产税法律草案。作为一个世界通行的税种,几乎每个国家的房 地产税都有以下四个制度安排方面的共性。一是所有的工商业住房和个人住房, 都会按照它的评估值来征税。二是都有一些税收优惠,比如规定一定的扣除标准, 或者对一些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特殊困难群体给予一定的减免。三是房地产 税属于地方税,其收入归属于地方政府,用于支付教育、治安和其他一些公共基 础设施提供等的支出。四是税基确定非常复杂,需要建立完备的税收征管模式, 才能使房地产税征得到、征得公平。我们将参考国际上房地产税制度性安排方面 的一些共性特点,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确立最有利于囯计民生的房地产税征收 方案,使我们设计的房地产税制度能够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既能够起到筹集财 政收入、满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需求的作用,又能够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 会公平的积极效应。 (依据中国经济网所载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对房地产税问题答记者问整合) 村料二: 2011年1月27日,上海和重庆两地发布了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试点方案 并开始施行。《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规定, 从1月28日起对上海居民家庭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上海居民家庭的新购住 房征收房产税,税率视房价高低分别暂定为0.6%和0.4%。重庆市首批纳入征收对 象的住房包括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个人新购的高档住房,在重庆市同时无 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的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独栋 商品住宅和高档住房建筑面积交易单价在上两年主城九区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建筑 面积均价3倍以下的住房,税率为0.5%:;3倍(含3倍)至4倍的,税率为1%;4 倍(含4倍)以上的税率为1.2%;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 新购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税率为0.5%。 (依据2011年新京报文章《上海重庆开征房产 税》整合) 村料三: 上海市房产税减免条件 1、本市居民家庭购买的首套房,免征 2、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后,合并计算的家 庭全部住房面积人均不超过60平方米的,免征。 3、本市居民家庭中的子女成年后,因婚姻等需要而首次新购住房 免征条且该住房属于成年子女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4、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重点产业紧缺急 需人才,持有本市居住证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其在本市新购住 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5、持有本市居住证满3年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购房人,其在本市 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1、本市居民家庭在新购一套住房后的一年内出售该居民家庭原有 退税条[唯一住房的,已征收的房产税,可退还。 2、持有本市居住证满3年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已征收的房产税, 可退还
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地方税体系,稳妥推进房地产税立法。按 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委员会和财政部及有关方面,正抓紧组 织起草和完善房地产税法律草案。作为一个世界通行的税种,几乎每个国家的房 地产税都有以下四个制度安排方面的共性。一是所有的工商业住房和个人住房, 都会按照它的评估值来征税。二是都有一些税收优惠,比如规定一定的扣除标准, 或者对一些困难家庭、低收入家庭、特殊困难群体给予一定的减免。三是房地产 税属于地方税,其收入归属于地方政府,用于支付教育、治安和其他一些公共基 础设施提供等的支出。四是税基确定非常复杂,需要建立完备的税收征管模式, 才能使房地产税征得到、征得公平。我们将参考国际上房地产税制度性安排方面 的一些共性特点,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确立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房地产税征收 方案,使我们设计的房地产税制度能够更加合理、更加公平,既能够起到筹集财 政收入、满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务需求的作用,又能够发挥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 会公平的积极效应。 (依据中国经济网所载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对房地产税问题答记者问整合) 材料二: 2011 年 1 月 27 日,上海和重庆两地发布了对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的试点方案 并开始施行。《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规定, 从 1 月 28 日起对上海居民家庭新购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和非上海居民家庭的新购住 房征收房产税,税率视房价高低分别暂定为 0.6%和 0.4%。重庆市首批纳入征收对 象的住房包括个人拥有的独栋商品住宅,个人新购的高档住房,在重庆市同时无 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的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独栋 商品住宅和高档住房建筑面积交易单价在上两年主城九区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建筑 面积均价 3 倍以下的住房,税率为 0.5%;3 倍(含 3 倍)至 4 倍的,税率为 1%;4 倍(含 4 倍)以上的税率为 1.2%;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 新购第二套(含第二套)以上的普通住房,税率为 0.5%。 (依据 2011 年新京报文章《上海重庆开征房产 税》整合) 材料三: 上海市房产税减免条件 免征条件 1、本市居民家庭购买的首套房,免征。 2、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购买第二套及以上住房后,合并计算的家 庭全部住房面积人均不超过 60 平方米的,免征。 3、本市居民家庭中的子女成年后,因婚姻等需要而首次新购住房, 且该住房属于成年子女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4、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重点产业紧缺急 需人才,持有本市居住证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其在本市新购住 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5、持有本市居住证满 3 年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购房人,其在本市 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家庭唯一住房的,免征。 退税条件 1、本市居民家庭在新购一套住房后的一年内出售该居民家庭原有 唯一住房的,已征收的房产税,可退还。 2、持有本市居住证满 3 年并在本市工作生活的,已征收的房产税, 可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