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17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 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 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 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 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 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 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 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 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 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土、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 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 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 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 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 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 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 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 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 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 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 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 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 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 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 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 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 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吉林省长春市 2017 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 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自庄子、列 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 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 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 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 事奉季氏。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 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 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 天下的公共理想。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 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当然, 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 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孔颜之乐”自 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孔颜之乐”,就是 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究其本义, 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 自己的节操。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 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至于万民之忧,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为此,儒家士人也就有了“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之论。 ⑤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也就是从做官为 了“养民”“爱民”,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于是,士人对 国家体系的依附,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 随之而来者,则是官员为官意识、习气的三大转变:一是从“养德”转变为“养 态”,士大夫不再为可怒、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果毅的德容,而是追求宽厚 浑涵,不再任事敢言、忧国济时的俗状;二是从“策名委质”转变为“营营于富 贵身家”,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而是营营于 富贵身家,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不再认真做事;三是“功名”观念的转变, 也就是从做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转乾旋坤,继往 开来,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 2014年11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 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 B.第③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 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C.第④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 这种依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D.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 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隐士、逸民因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其远离官场的隐居行 为被不断得到强调。 B.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是原始儒家的理想,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 孔颜之乐”,外在表现为依附国家体系。 C.原始儒家理想中士人积极入仕体现出的对国家体系的依附性,其核心内容是 兼善天下。 D.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由“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异化 为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百姓,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 想,后者是为了成就自我。 B.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的“孔颜之乐”,又含 直系挂心头的万民之忧,主要是为兼济天下。 C.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开始 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 践其公共理念,积极入仕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王老四 牟喜文 那时,王老四就像祥林嫂一样,镇里人看见她都绕着走。 沙田屿是个三省交界的镇子,镇子不大,二百来户人家。毫不夸张地说,镇南头 有人放个屁,全镇人都能闻到臭味。可就是这么个小镇子,却整天人来人往,车 流不断。王老四的父母一顺水生下四个女儿,王老四排行老四,父母一看又是女 孩,就懒得给她起个好听的名,成天老四老四地叫,也是想把女娃当男娃养哩。 王老四模样长得还算周正,高个,细腰,宽臀。可自打丈夫在窑上被埋,三岁的 儿子被人贩子拐走后,王老四就像被施了魔法,走到哪儿呼啦一下人群就散到哪 儿 也难怪,这个女人命太硬了! 像配合镇里人似的,王老四在找了儿子两年未果后,回到沙田屿,竟再没掉过 滴眼泪。寒冬腊月,猎猎的北风卷着雪花,肆无忌惮地敲打着家家户户的窗棂
(选自《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 2014 年 11 期《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①②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 即为何有人“居朝廷”有人“处江湖”。 B.第③段承上启下,分析“士人必须出仕做官”的原因,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 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C.第④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强调士人阶级的 这种依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D.第⑤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即做官目的、依附国家体 系的性质、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隐士、逸民因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其远离官场的隐居行 为被不断得到强调。 B.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是原始儒家的理想,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即怀抱 “孔颜之乐”,外在表现为依附国家体系。 C.原始儒家理想中士人积极入仕体现出的对国家体系的依附性,其核心内容是 兼善天下。 D.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由“居朝廷则忧其民,处江湖则忧其君”异化 为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服务天下百姓,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 想,后者是为了成就自我。 B.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的“孔颜之乐”,又含一 直系挂心头的万民之忧,主要是为兼济天下。 C.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开始 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D.士人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为了维持小农生存,实 践其公共理念,积极入仕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王老四 牟喜文 那时,王老四就像祥林嫂一样,镇里人看见她都绕着走。 沙田屿是个三省交界的镇子,镇子不大,二百来户人家。毫不夸张地说,镇南头 有人放个屁,全镇人都能闻到臭味。可就是这么个小镇子,却整天人来人往,车 流不断。王老四的父母一顺水生下四个女儿,王老四排行老四,父母一看又是女 孩,就懒得给她起个好听的名,成天老四老四地叫,也是想把女娃当男娃养哩。 王老四模样长得还算周正,高个,细腰,宽臀。可自打丈夫在窑上被埋,三岁的 儿子被人贩子拐走后,王老四就像被施了魔法,走到哪儿呼啦一下人群就散到哪 儿。 也难怪,这个女人命太硬了! 像配合镇里人似的,王老四在找了儿子两年未果后,回到沙田屿,竟再没掉过一 滴眼泪。寒冬腊月,猎猎的北风卷着雪花,肆无忌惮地敲打着家家户户的窗棂
凶残、冷漠。街上,行人匆匆,就连路过的汽车都喘着沉重的粗气,呼出的白烟 转瞬间就被风吞没了。 镇东头,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声响过,王老四的老四菜馆开张营业了。菜馆还算干 净,八张卡桌,里里外外就王老四一个人,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 王老四真能瞎折腾,败家娘们!有人风言风语。 可不是,等她把丈夫那点抚恤金败霍光了,就更没人要了!有人幸灾乐祸。菜馆 开业两个月,除了零星几个过路新手司机,还真没谁再踏进王老四的菜馆。如今, 哪个司机没有自己的窝子,一来,嗲声嗲气的姑娘陪着,好茶好水好烟伺候着。 临走,还给拿东西,那态度,多好。 王老四一个新来的,咋能争过那些老油条?镇上收卫生费的李大姐劝她说,老四, 不行咱报停,歇业三个月,等来年春暖花开人多了再开张。 王老四惨笑了一下,说,李姐,不碍事。 李姐看王老四吧台里有一台新电脑,拍了拍,说,这家伙,真好!恐怕得好几千 块吧?王老四笑了笑,没吭声 慢慢地,王老四的生意好了起来,可让人奇怪的是,路过的司机从别人家饭店出 来,都兴高采烈的。可从王老四的饭店出来,却个个红肿着眼睛,低垂着头,满 腹心事的样子。按理,吃得不开心,下次就不会再回头了,可司机不但回头,还 带来了很多认识的同行。 王老四的饭店难道有啥猫腻? 那还能有啥?还是李姐站出来辟谣,还不是家常菜,就是比别人家干净点罢了。 但有一样,王老四的菜馆只接待司机,其他人,一律不伺候。 乖乖,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啊,开饭店的挑客人,还是头一遭听说呢! 两年后的一个春天,阳光明媚,风吹在脸上暖暖的。 老四菜馆门前的花池子里,各色鲜花开得正旺,火红的串红,一朵朵、一串串, 红得就像天边的晚霞,娇艳、任性。 这时,一辆警车唰地停在了老四菜馆门口,王老四养的泰迪狗兴奋地迎上去,围 着下来的人,不停地摇着尾巴。 王老四犯事了!爱凑热闹的老头老太太,呼啦一下就把王老四的菜馆和警车围得 水泄不通。 个女人和那么多司机,啧啧,咋样,这回出事了吧! 从警车上下来的,除了镇上派出所的刘所长,还有两个外地男女,其中一个女人 抱着一个小女孩,几人拨开人群,快步走进老四的菜馆 扑通一声,两个外地男女直接给王老四跪下了,说,恩人哪,谢谢您! 这是唱的哪出呀? 王老四也很激动,眼圈红红的,嘴里说,别这样,快别这样。说着,伸手去搀扶 两人,可两人说啥也不起来,还让小女孩也跪下,向王老四行大礼。 刘所长笑呵呵地说,好啊,老四妹子,没想到,真没想到,网上大名鼎鼎的老四 救助被拐儿童论坛的群主竟是你!更没想到,你竟然把长途司机都发动起来了! 人们这才寻思过味来,不知是谁带头鼓起掌来,一下,两下,接着连成了一片… 时光如芬河水,默默流淌。与此同时,老四菜馆扩大了规模,从平房变成了三层 小楼,陆续招了二十几个服务员。一时间,热闹非凡,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 铺天盖地。 这天,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了菜馆门口。从外面买 菜回来的王老四和男孩四目相对,只看了一眼,她就怔在了原地…
凶残、冷漠。街上,行人匆匆,就连路过的汽车都喘着沉重的粗气,呼出的白烟 转瞬间就被风吞没了。 镇东头,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声响过,王老四的老四菜馆开张营业了。菜馆还算干 净,八张卡桌,里里外外就王老四一个人,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 王老四真能瞎折腾,败家娘们!有人风言风语。 可不是,等她把丈夫那点抚恤金败霍光了,就更没人要了!有人幸灾乐祸。菜馆 开业两个月,除了零星几个过路新手司机,还真没谁再踏进王老四的菜馆。如今, 哪个司机没有自己的窝子,一来,嗲声嗲气的姑娘陪着,好茶好水好烟伺候着。 临走,还给拿东西,那态度,多好。 王老四一个新来的,咋能争过那些老油条?镇上收卫生费的李大姐劝她说,老四, 不行咱报停,歇业三个月,等来年春暖花开人多了再开张。 王老四惨笑了一下,说,李姐,不碍事。 李姐看王老四吧台里有一台新电脑,拍了拍,说,这家伙,真好!恐怕得好几千 块吧?王老四笑了笑,没吭声。 慢慢地,王老四的生意好了起来,可让人奇怪的是,路过的司机从别人家饭店出 来,都兴高采烈的。可从王老四的饭店出来,却个个红肿着眼睛,低垂着头,满 腹心事的样子。按理,吃得不开心,下次就不会再回头了,可司机不但回头,还 带来了很多认识的同行。 王老四的饭店难道有啥猫腻? 那还能有啥?还是李姐站出来辟谣,还不是家常菜,就是比别人家干净点罢了。 但有一样,王老四的菜馆只接待司机,其他人,一律不伺候。 乖乖,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啊,开饭店的挑客人,还是头一遭听说呢! 两年后的一个春天,阳光明媚,风吹在脸上暖暖的。 老四菜馆门前的花池子里,各色鲜花开得正旺,火红的串红,一朵朵、一串串, 红得就像天边的晚霞,娇艳、任性。 这时,一辆警车唰地停在了老四菜馆门口,王老四养的泰迪狗兴奋地迎上去,围 着下来的人,不停地摇着尾巴。 王老四犯事了!爱凑热闹的老头老太太,呼啦一下就把王老四的菜馆和警车围得 水泄不通。 一个女人和那么多司机,啧啧,咋样,这回出事了吧! 从警车上下来的,除了镇上派出所的刘所长,还有两个外地男女,其中一个女人 抱着一个小女孩,几人拨开人群,快步走进老四的菜馆。 扑通一声,两个外地男女直接给王老四跪下了,说,恩人哪,谢谢您! 这是唱的哪出呀? 王老四也很激动,眼圈红红的,嘴里说,别这样,快别这样。说着,伸手去搀扶 两人,可两人说啥也不起来,还让小女孩也跪下,向王老四行大礼。 刘所长笑呵呵地说,好啊,老四妹子,没想到,真没想到,网上大名鼎鼎的老四 救助被拐儿童论坛的群主竟是你!更没想到,你竟然把长途司机都发动起来了! 人们这才寻思过味来,不知是谁带头鼓起掌来,一下,两下,接着连成了一片…… 时光如芬河水,默默流淌。与此同时,老四菜馆扩大了规模,从平房变成了三层 小楼,陆续招了二十几个服务员。一时间,热闹非凡,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 铺天盖地。 这天,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了菜馆门口。从外面买 菜回来的王老四和男孩四目相对,只看了一眼,她就怔在了原地……
(选自2015年《小说月刊》第八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设置了沙田屿这个三省交界之地,既能很好地解释这样一个小镇却是“人 来人往、车流不断”的现象,也为主人公儿子的被拐提供了合理性 B.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显是女主人公开店由冷清而兴盛,暗线是寻找被拐 的儿子,两条线索直到最后一段男孩的出现才交织在一起 C.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大有深意,如“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铺天盖地”, 暗示了主人公救助被拐儿童的行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D.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作者仿佛参与其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次要人物 他们的言行、心理都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设计。 5.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合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说说你的看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T9题。 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 李满星 早在1915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日本威胁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海外 学子响应国内发动抗议运动。唯独胡适主张镇静处之。一时间,胡适招致非议颇 多,许多同道好友甚至发誓和胡适断绝关系。无奈之下,他在《中国留美学生月 报》上发表公开信亮出自己的观点: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拿什么来作战…所 以出诸至诚和报国之心,我要说对日用兵论是胡说和愚昧。我们在战争中将毫无 收获,剩下的只是一连串的毁灭、毁灭和再毁灭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胡适并未得到当时热血的留学生认可,反而被认为是“木石 心肠不爱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胡适悲愤不 已。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此事之来,久在意中 1937年盛夏,庐山显得比入年更加热闹。胡适胸佩“五老峰”徽章,心事重重 地从北京辗转来到庐山,应邀出席“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 早在1928年4月7日北伐全面胜利、南北一统之际,胡适就曾到过庐山浏览 那次,胡适心情愉悦,访古探幽,兴味盎然。游览陶渊明故里的陶公祠后,胡适 还戏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这次,是胡适二上庐山。他既没有第一次上庐山时的闲适,也无重游名胜访古探 幽的雅兴,而是心事重重。 7月14日,蒋介石请胡适喝茶一叙。胡适历陈北方的民情激愤和中央不能放弃 河北的原因,谈得慷慨激动,蒋介石为之动容。7月31日,蒋介石发表《告抗 战全民将士书》。这天中午,他请胡适以及梅贻琦、张伯苓等人吃饭。席间,蒋 介石宣布对日作战的决定。张伯苓头一个慷慨陈词,举手赞成。就在这一天,胡 适忍辱避战的是彻底动摇了
(选自 2015 年《小说月刊》第八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设置了沙田屿这个三省交界之地,既能很好地解释这样一个小镇却是“人 来人往、车流不断”的现象,也为主人公儿子的被拐提供了合理性。 B.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显是女主人公开店由冷清而兴盛,暗线是寻找被拐 的儿子,两条线索直到最后一段男孩的出现才交织在一起。 C.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大有深意,如“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铺天盖地”, 暗示了主人公救助被拐儿童的行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D.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作者仿佛参与其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次要人物, 他们的言行、心理都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设计。 5.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合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说说你的看 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 7~9 题。 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 李满星 早在 1915 年,胡适在美国留学时,日本威胁中国政府签订《二十一条》,海外 学子响应国内发动抗议运动。唯独胡适主张镇静处之。一时间,胡适招致非议颇 多,许多同道好友甚至发誓和胡适断绝关系。无奈之下,他在《中国留美学生月 报》上发表公开信亮出自己的观点:在目前的条件下,我们拿什么来作战……所 以出诸至诚和报国之心,我要说对日用兵论是胡说和愚昧。我们在战争中将毫无 收获,剩下的只是一连串的毁灭、毁灭和再毁灭。 这封公开信发表后,胡适并未得到当时热血的留学生认可,反而被认为是“木石 心肠不爱国”。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胡适悲愤不 已。他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此事之来,久在意中。” 1937 年盛夏,庐山显得比入年更加热闹。胡适胸佩“五老峰”徽章,心事重重 地从北京辗转来到庐山,应邀出席“庐山谈话会”,共商国是。 早在 1928 年 4 月 7 日北伐全面胜利、南北一统之际,胡适就曾到过庐山浏览。 那次,胡适心情愉悦,访古探幽,兴味盎然。游览陶渊明故里的陶公祠后,胡适 还戏作《陶渊明同他的五柳》: 当年有个陶渊明,不惜性命只贪酒。 骨硬不能深折腰,弃官回来空两手。 瓮中无米琴无弦,老妻娇儿赤脚走。 先生吟诗自嘲讽,笑指篱边五株柳: “看他风里尽低昂,这样腰肢我无有。” 这次,是胡适二上庐山。他既没有第一次上庐山时的闲适,也无重游名胜访古探 幽的雅兴,而是心事重重。 7 月 14 日,蒋介石请胡适喝茶一叙。胡适历陈北方的民情激愤和中央不能放弃 河北的原因,谈得慷慨激动,蒋介石为之动容。7 月 31 日,蒋介石发表《告抗 战全民将士书》。这天中午,他请胡适以及梅贻琦、张伯苓等人吃饭。席间,蒋 介石宣布对日作战的决定。张伯苓头一个慷慨陈词,举手赞成。就在这一天,胡 适忍辱避战的是彻底动摇了
8月13日,上海淞沪战事爆发。至9月初,上海战事持续一个月,胡适看到军 民抗日士气之高涨,思想开始发生很大转变,认为避战只是梦想,不抵抗所得的 只是“敌氛日深,受逼日甚”。从此,胡适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认为“和比 战难百倍”,思想开始走向苦撑待变 8月17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国民政府与日本一战 到底,并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 1937年9月26日10时,胡适飞抵旧金山。一下飞机,胡适便对前来采访的记 者说:“此次中日战争,已暴露日方兵力上之弱点。”午餐后,他立即到大中华 戏院发表《中国能战胜吗》的演讲,他以“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做 最大的努力”来勉励侨胞。30日,他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演说。在演说中,胡 适表示对侵略战争是不能退让的,要阻止战争只能用战争来消灭它。胡适还大胆 预言美国将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 到达华盛顿后,胡适去拜访罗斯福总统。胡适早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时,和罗斯 福是同学,加上当时胡适的声望和魅力,罗斯福视其为上宾,关切地询问中国军 队能否支持到过冬,胡适予以肯定的答复,并动情地说:“中国需要美国的支持, 我想总统很快会以明快的眼光判断是非!” 到1937年11月底,胡适创下五十一天行程一万零六百英里,演讲五十六场的纪 录,累得四十六岁的胡适在当年年底就以及病发作而住院休养 胡适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至第二年7年,他走遍了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会 见各方知名人士,揭露日本的侵华暴行,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一个外交使节, 在所驻国四处巡游距离之长,演说次数之多,而目的就是鼓动所驻国参战,堪称 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观。 1938年9月17日,蒋介石任命胡适为新一任驻美大使。此时,日军铁蹄已蹂躏 大半个中国,开始进攻广州、武汉。胡适可谓率命于危难之间。1938年10月5 日,胡适第六次到美国,但这次身份变了,他这次代表的是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 国 自此,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后的抗战外交开始了。10月27日,胡适向罗斯福总统 递呈国书。他全无政客的深沉和韬晦,而是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嬴得罗斯福的 理解和信任。所以,人们赞誉他为“书生大使”。 (节选自《胡适: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有删改) 相关链接 胡适的同事温源宁教授在《文人画像》里描绘:“在他呵呵的笑声中,及他坦白 的眼光中,我们看不到他的灵魂深处。他不像志摩,不会有沉痛的悲哀与狂热的 情绪。”胡适这种性格,远在他青年留美时就开始成型 (选自《胡适资料简介》) 4.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这早就在胡适的意料之中,他当时虽 然悲愤不已,但是也只能忍辱避战。 B.胡适两次上庐山在文中形成对比,第一次在北伐胜利、南北一统的背景下, 浏览庐山,心情愉悦:第二次是在日本侵华战争全面背景下,为商国是,心事重 重
8 月 13 日,上海淞沪战事爆发。至 9 月初,上海战事持续一个月,胡适看到军 民抗日士气之高涨,思想开始发生很大转变,认为避战只是梦想,不抵抗所得的 只是“敌氛日深,受逼日甚”。从此,胡适抛弃了避战求和的梦想,认为“和比 战难百倍”,思想开始走向苦撑待变。 8 月 17 日,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决定国民政府与日本一战 到底,并决定委派胡适出使美国,争取援助。 1937 年 9 月 26 日 10 时,胡适飞抵旧金山。一下飞机,胡适便对前来采访的记 者说:“此次中日战争,已暴露日方兵力上之弱点。”午餐后,他立即到大中华 戏院发表《中国能战胜吗》的演讲,他以“算盘要打最不如意的算盘,努力要做 最大的努力”来勉励侨胞。30 日,他又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演说。在演说中,胡 适表示对侵略战争是不能退让的,要阻止战争只能用战争来消灭它。胡适还大胆 预言美国将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 到达华盛顿后,胡适去拜访罗斯福总统。胡适早年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时,和罗斯 福是同学,加上当时胡适的声望和魅力,罗斯福视其为上宾,关切地询问中国军 队能否支持到过冬,胡适予以肯定的答复,并动情地说:“中国需要美国的支持, 我想总统很快会以明快的眼光判断是非!” 到 1937 年 11 月底,胡适创下五十一天行程一万零六百英里,演讲五十六场的纪 录,累得四十六岁的胡适在当年年底就以及病发作而住院休养。 胡适的努力一直没有中断,至第二年 7 年,他走遍了美国、加拿大各大城市,会 见各方知名人士,揭露日本的侵华暴行,表明中国抗战的决心。一个外交使节, 在所驻国四处巡游距离之长,演说次数之多,而目的就是鼓动所驻国参战,堪称 世界外交史上的一个奇观。 1938 年 9 月 17 日,蒋介石任命胡适为新一任驻美大使。此时,日军铁蹄已蹂躏 大半个中国,开始进攻广州、武汉。胡适可谓率命于危难之间。1938 年 10 月 5 日,胡适第六次到美国,但这次身份变了,他这次代表的是四亿五千万人口的大 国。 自此,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后的抗战外交开始了。10 月 27 日,胡适向罗斯福总统 递呈国书。他全无政客的深沉和韬晦,而是以诚实与公开的态度,赢得罗斯福的 理解和信任。所以,人们赞誉他为“书生大使”。 (节选自《胡适:书生大使的抗战外交》,有删改) 相关链接 胡适的同事温源宁教授在《文人画像》里描绘:“在他呵呵的笑声中,及他坦白 的眼光中,我们看不到他的灵魂深处。他不像志摩,不会有沉痛的悲哀与狂热的 情绪。”胡适这种性格,远在他青年留美时就开始成型。 (选自《胡适资料简介》) 4.下列对材料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入敌手,这早就在胡适的意料之中,他当时虽 然悲愤不已,但是也只能忍辱避战。 B.胡适两次上庐山在文中形成对比,第一次在北伐胜利、南北一统的背景下, 浏览庐山,心情愉悦;第二次是在日本侵华战争全面背景下,为商国是,心事重 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