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古以来,哈尼人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 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哈 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人力 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能够公平 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分水木刻,哈尼 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 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凹槽的一根横木。 尽管在哈尼人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 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人 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 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 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 分叉处,水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窄的凹槽决定了每个 子水沟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哈 尼人还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分水木刻,长方形的设计,比其他形状更能防 止水流的溢出,进一步提高了分水的准确性,且用料最省,是实现分水功能的最 大化的典型形式。可见,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不仅具备了实用性,还具有 了美的形式。 分水制是指哈尼人经过村与村,户与户集体协商,根据挖沟时投入的人力、物力 来确定每块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商定分水木刻上凹槽 宽度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是体现分水木刻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分水制约定,投 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宽,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为了确 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一般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 为一基准单位,按照之前的协商结果对水流量进行分配,对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 的,则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进行细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宽度进行计量。照 各家权益定制出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 动调节了各家各户的用水,这样既公平合理而又有科学性 分水制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与分水木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内容与其 外在形象的相互统一,不可避免地以技术美的形态表现出来。。分水制度经过了 历史的考验,哈尼人代代相传,凝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而是人的情感, 对待分水制己经不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欣赏,更是对对象存在的审美。在现代农业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水制还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 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趋于合理、更具有系统性和易于管理,给哈 尼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因此,分水制也渐渐和 审美主体使用上的满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愉悦感和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 美的有机统一。 1.下列关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在哈尼语中称“欧斗斗”,选用坚硬的木料制成,是哈尼人为了 避免发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 2016 届高三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第 I 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古以来,哈尼人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 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哈 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人力 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能够公平、 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分水木刻,哈尼 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 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凹槽的一根横木。 尽管在哈尼人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 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人 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 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 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 分叉处,水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窄的凹槽决定了每个 子水沟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哈 尼人还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分水木刻,长方形的设计,比其他形状更能防 止水流的溢出,进一步提高了分水的准确性,且用料最省,是实现分水功能的最 大化的典型形式。可见,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不仅具备了实用性,还具有 了美的形式。 分水制是指哈尼人经过村与村,户与户集体协商,根据挖沟时投入的人力、物力 来确定每块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商定分水木刻上凹槽 宽度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是体现分水木刻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分水制约定,投 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宽,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为了确 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一般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 为一基准单位,按照之前的协商结果对水流量进行分配,对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 的,则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进行细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宽度进行计量。照 各家权益定制出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 动调节了各家各户的用水,这样既公平合理而又有科学性。 分水制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与分水木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内容与其 外在形象的相互统一,不可避免地以技术美的形态表现出来。。分水制度经过了 历史的考验,哈尼人代代相传,凝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而是人的情感, 对待分水制已经不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欣赏,更是对对象存在的审美。在现代农业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水制还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 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趋于合理、更具有系统性和易于管理,给哈 尼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因此,分水制也渐渐和 审美主体使用上的满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愉悦感和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 美的有机统一。 1.下列关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在哈尼语中称“欧斗斗”,选用坚硬的木料制成,是哈尼人为了 避免发
生水纠纷,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的工具 B.分水木刻放在每个水沟的分叉处,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 不同宽 度的凹槽决定了每块梯田的用水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灌溉 量 C.分水木刻通过在横木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不一的凹槽调整水量大小, 既有实 用价值,又有技术美的价值。 D.分水木刻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这种设计与其他形状相比,既能防止 水流的 溢出,提高分水的准确性,又能节省用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发明和形成,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技术美” 这一名 词,但是,哈尼人在发明制作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形态的存在。 B.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质载体,能够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 是我 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体协商的分水约定,它是根据挖沟渠时投入的人力、物力 的多少 来决定每村、每户、每块梯田的水量大小的,投入多凹槽就宽,投入少凹槽就窄 D.为了进一步确保凹槽计量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 部宽度 为基准单位,进行更细致的分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尼人修渠灌溉梯田,由于开挖沟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 此,单 个人、户、村难以完成,于是他们就联合挖沟引水灌溉梯田 B.作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一旦与分水木刻这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内 容与外 在形式的统一,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技术美的形态 C.任何技术品的出现,最初都应首先考虑的是其实用性,而在使用过程中,往 往就会 考虑其审美价值,哈尼人的分水木刻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品。 D.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这种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了生产劳动效率, 又符 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 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 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濆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 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騤,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
生水纠纷,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的工具。 B.分水木刻放在每个水沟的分叉处,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 不同宽 度的凹槽决定了每块梯田的用水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灌溉 量。 C.分水木刻通过在横木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不一的凹槽调整水量大小, 既有实 用价值,又有技术美的价值。 D.分水木刻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这种设计与其他形状相比,既能防止 水流的 溢出,提高分水的准确性,又能节省用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发明和形成,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技术美” 这一名 词,但是,哈尼人在发明制作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形态的存在。 B.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质载体,能够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 是我 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体协商的分水约定,它是根据挖沟渠时投入的人力、物力 的多少 来决定每村、每户、每块梯田的水量大小的,投入多凹槽就宽,投入少凹槽就窄。 D.为了进一步确保凹槽计量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 部宽度 为基准单位,进行更细致的分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尼人修渠灌溉梯田,由于开挖沟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 此,单 个人、户、村难以完成,于是他们就联合挖沟引水灌溉梯田。 B.作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一旦与分水木刻这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内 容与外 在形式的统一,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技术美的形态。 C.任何技术品的出现,最初都应首先考虑的是其实用性,而在使用过程中,往 往就会 考虑其审美价值,哈尼人的分水木刻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品。 D.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这种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了生产劳动效率, 又符 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 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 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 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
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 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 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 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 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 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 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 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 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稜不知大体, 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 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赠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 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 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 于采访使厅 B.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 于采访使厅 C.魏州自承嗣已/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 采访使厅 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 于采访使厅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 “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 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 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 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 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 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 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 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5分)
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 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 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 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 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 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 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 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 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 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 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 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 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 于采访使厅 B.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 于采访使厅 C.魏州自承嗣已/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 采访使厅 D.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 于采访使厅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 “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 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 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 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 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遵从规制,坚守臣节。在魏州,他拆毁超逾规制的馆宇服玩,不用过 于豪华的正厅,请朝廷任命宾僚参佐。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 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 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5 分)
(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 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 事 8.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6分) 9.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泰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 的句子是 (2)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战争悲 壮、残酷的气氛。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 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城市人的压力阅读答案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 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 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 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 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 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 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 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 “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 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 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6点钟自动开启,起 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7点7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 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 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2)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瑞鹧鸪 辛弃疾 期思①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②,只缘多病又非才。 【注】①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 ②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 事。 8.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6 分) 9.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泰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 的句子是:" , " (2)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 , " (3)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 , ”两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了战争悲 壮、残酷的气氛。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必须 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 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城市人的压力阅读答案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匆,因为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 搁了。我注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 只是隐约觉得这只香蕉对我十分重要,而且肯定与耽误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碰到了艾丝尔姨妈。这应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因为 我已经有 20 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姨妈,你好。”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 十多年没有见面了!” 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奇。“小心你手中的香蕉!” 她说。我大笑,因为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小心的。她提出与我同行, 这让我很为难,因为我快要迟到了,必须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大象出现在别的城市大街上也许不算是奇 怪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奇怪。我想的是: “糟糕,大象挡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 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十分着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 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 6 点钟自动开启,起 到闹钟的作用。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 7 点 7 分了。我必须加快行动,我洗 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许多麻烦。我 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 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 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 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 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 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 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 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 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 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 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 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 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 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 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 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 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 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 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 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 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 她了……”“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 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 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 劳累了 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 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 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 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 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 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的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梦境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害怕以致而对与她 同行感到为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张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 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扶持路 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
我吃完早饭,准备去上班。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 我突然想,如果有一部关于大象出现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肯定会不错。 我拿包的时候,发现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 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忽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因为 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我想,我今天肯 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是我母亲的电话。“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 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我说,“不过,我已经有 20 多年没有 见过她了。”“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 过的。”奇怪的梦终于得到了解释。 我匆匆赶路,但是发现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我看了看手表,又发现了一 个奇怪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很有意思。”我想,“如果手 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这太奇怪 了。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 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天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 题?”她显得很诧异。“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 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大象?”“对,一 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也许你 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妻子说。“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我说。 “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嗯,确 实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我说。“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 了。 我立即给母亲打了电话。“妈妈。”“哦,亲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 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 她了……” “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心起她 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也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 电话。“是这样的。”我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 劳累了。”“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 我本想今天和你好好谈论的。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非常有意思。我简单 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 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暴躁……” “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 候在这部片中出现?”“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我挂断了电话。希望 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1)下列对小说的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在梦境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害怕以致而对与她 同行感到为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张忙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因为老是忘记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 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醒自己一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匆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挡住扶持路, 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