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14年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调研测试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 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 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 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 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 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 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 “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 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 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 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 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 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 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 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 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 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 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 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 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 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 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 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 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 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 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 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 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 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 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吉林省长春市 2014 年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调研测试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 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 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 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 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 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 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 “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 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 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 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 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 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 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 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 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 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 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 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 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 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 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 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 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 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 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 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 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 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 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任何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 体现了中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B.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逐渐接受 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饮食方式和食物品种,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C.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的本土性是始终坚 持的首要原则,其本土性特质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D.中华饮食不仅引进外来食物,并消融改造,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民族的 各种饮食文化元素,使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 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B.世界上凡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都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 食要素,只要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和厨艺,人们就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 滋味。 C.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又被广泛地应 用为调味品。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完成芝麻“本土化”的转变。 D.南北朝时期,“胡床”“貊盘”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饮食 器具的大范围推广和改造创新,方便了人们进餐,也开启了围坐“合餐”的新时 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外来食物能被中华饮食有效吸纳,既在于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其提 供了适宜环境,又得益于中国人认识到了其内在价值,在“和”文化的平台上进 行消融。 B.近代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 征的中华饮食形态,这为现代中华饮食文化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但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髙,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而进入精神范畴。 D.中华饮食以广采博收的文化气度,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在合理吸纳 与科学改造中,在接受外来影响时又始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性,彰显出强劲的生 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 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 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 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 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 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 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 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 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
A.任何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 体现了中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B.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逐渐接受 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饮食方式和食物品种,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C.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的本土性是始终坚 持的首要原则,其本土性特质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D.中华饮食不仅引进外来食物,并消融改造,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民族的 各种饮食文化元素,使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 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B.世界上凡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都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 食要素,只要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和厨艺,人们就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 滋味。 C.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又被广泛地应 用为调味品。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完成芝麻“本土化”的转变。 D.南北朝时期,“胡床”“貊盘”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饮食 器具的大范围推广和改造创新,方便了人们进餐,也开启了围坐“合餐”的新时 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外来食物能被中华饮食有效吸纳,既在于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其提 供了适宜环境,又得益于中国人认识到了其内在价值,在“和”文化的平台上进 行消融。 B.近代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 征的中华饮食形态,这为现代中华饮食文化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打下了坚实 的基础。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但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发展 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而进入精神范畴。 D.中华饮食以广采博收的文化气度,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在合理吸纳 与科学改造中,在接受外来影响时又始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性,彰显出强劲的生 命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郑赐,字彦嘉,建宁人。洪武十八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时天下郡邑吏 多坐罪谪戍,赐尝奉命于龙江编次行伍。方暑,诸囚惫甚。赐脱其械,俾僦舍止 息,周其饮食,病者与医药,多所全活。秩满当迁,湖广布政司参议阙,命赐与 检讨吴文为之。二人协心划弊,民以宁辑,苗、獠畏怀。母丧,去。服除,改北 平参议,事成祖甚谨。复坐累谪戍安东屯。及惠帝即位,成祖及楚王桢皆举赐为 长史。不许,召为工部尚书。燕兵起,督河南军扼燕。成祖入京师,李景隆讦赐 罪亚齐、黄。逮至,帝曰:“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赐曰:“尽臣职耳。” 帝笑释之,授刑部尚书。 永乐元年,劾都督孙岳擅毁太祖所建寺,诏安置海南。岳,建文时守凤 阳,尝毁寺材,修战舰以御燕军,燕知其有备,取他道南下,故赐劾之。二年劾
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 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赐请逮问 孔高,罪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 复其官 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帝曰:“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 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 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狃所间,六年六月忧 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 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 才短耳。”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以宁辑 辑:和睦 B.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讦:揭发 C.炳文自经死 经:上吊 D.枉道省母 枉:违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不识大体”的一组是(3分) ①母丧,去 ②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③赐请逮问孔高,罪当 杖 ④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⑤赐言:“宋盛时尝行之。” ⑥赐 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 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为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 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獠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 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狃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 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体力不支倒地而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5分) (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绝句 王雾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8.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分)
李景隆阴养亡命,谋不轨。又与陈瑛同劾耿炳文僭侈,炳文自经死。皆揣帝意所 恶者。祁阳教谕康孔高朝京师还,枉道省母,会母疾,留侍九月不行。赐请逮问 孔高,罪当杖。帝曰:“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命 复其官。 三年秋,代李至刚为礼部尚书。四年正月,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帝曰:“梁武、元顺溺佛教,有罪者不刑,纪纲大坏,此岂可效!”是年六月朔, 日当食,阴云不见,赐请贺。不许。赐言“宋盛时尝行之。”帝曰:“天下大矣, 京师不见,如天下见之何?”卒不许。 赐为人颇和厚,然不识大体,帝意轻之。为同官赵羾所间,六年六月忧 悸卒。帝疑其自尽。杨士奇曰:“赐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昨立右顺门,力 不支仆地,口鼻有嘘无吸。”语未竟,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 才短耳。”命予葬祭。洪熙元年赠太子少保,谥文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民以宁辑 辑:和睦 B.李景隆讦赐罪亚齐、黄 讦:揭发 C.炳文自经死 经:上吊 D.枉道省母 枉:违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赐“不识大体”的一组是(3 分) ①母丧,去 ②吾于汝何如,乃相背耶 ③赐请逮问孔高,罪当 杖 ④西域贡佛舍利,赐因请释囚 ⑤赐言:“宋盛时尝行之。” ⑥赐 有疾数日,惶惧不敢求退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赐为人和厚。在安排因罪被贬戍边的人员过程中,郑赐给他们卸去刑具, 让他们在租来的房屋中休息,周济他们饮食,为病者问医问药,使很多人活下来。 B.郑赐做地方官小有成绩,很得民心。湖广布政司参议一职空缺,朝廷命郑 赐担任,他倾力除弊,百姓得以安居,苗、獠部族也心怀敬服。 C.郑赐做事喜欢揣摩皇帝心思。郑赐先弹劾孙岳擅自损毁太祖修建的寺庙, 后弹劾李景隆暗中收养亡命之徒,图谋不轨,又与陈瑛弹劾耿炳文超越本分。 D.郑赐遇事胆小,忧悸而死。他被同僚赵羾离间,病了多天,心里害怕而不 敢要求退下,站在右顺门,因体力不支倒地而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母子暌数年,一旦相见难遽舍,况有疾,可矜也。 (5 分) (2)帝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固善人,才短耳。”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绝句 王雱 霏微细雨不成泥,料峭轻寒透夹衣。 处处园林皆有主,欲寻何地看春归? 8.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5 分)
9.诗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题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做 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沙鸥翔集,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 阳楼记》) (2)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 三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龙虎斗 陈玉兰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 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浑地暗,最后,剩秦、 袁两家决一雌雄。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 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杄从无人敢攀,旗杄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 常去栖息。 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 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 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 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 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 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 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 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 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 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 便觉愧对。 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 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 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 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 军也在人群中
9.诗中哪一处点明了全诗的题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做 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沙鸥翔集, ; ,郁郁青青。(范仲淹《岳 阳楼记》) (2)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定乎内外之分, , 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 三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龙虎斗 陈玉兰 民国初期,保定府直隶督军曹锟六十大寿,传令:全城各戏班比试,得 头名者进宅唱堂会。一时间,各路英雄风起云涌,杀得天浑地暗,最后,剩秦、 袁两家决一雌雄。 总督府门前有两支大旗杆,直插云霄,一旗飘着国民党青天白日旗,一 旗飘着总督府五色督军条旗。据传,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 常去栖息。 曹锟手下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 秦班主心里掂量着,那五色督军条旗,曹锟视为命根子,昭示自己的权 利、气势,如神位般供奉,现正竞选大总统,动其大旗,岂有好果子吃?便犹豫 迟迟未动。袁班主一旁讥笑:戏班四五十人的饭口不管?秦班主咬牙跺脚,心一 狠,揣上脑袋拼条活路。 两人各立了生死状,搓两阄,一为青天白日旗,一为五色督军条旗,抓 哪阄,攀哪旗。秦班主记不得念了多少遍阿弥陀佛,闭眼一抓,战战兢兢半天才 敢打开,竟是青天白日旗,心里一阵窃喜,苍天有眼,佑我不死,平时连树都不 敢上的秦班主,竟不知哪来的邪劲,“噌噌噌”如猴子般蹿到旗杆顶。低头一看, 袁班主并没有动静,站在旗杆下,扬扬手,高喊一声,后会有期,掉头便走,离 了古城门,扬长而去。 秦班主赢了这场比武,得了重金,自然成了曹锟府的常客。自此,眼睛 长到脑袋顶,一般人眼里夹都不夹,话音自是鼻子里哼出。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 便觉愧对。 一日,一个年轻人来到秦家班,叫板秦班主。秦班主见他人高马大,膀 阔腰圆,好一副人才,似曾相识,便有几分喜欢。秦班主不曾理他,任他叫骂。 不曾想,年轻人拿秦班主对他的迁就,当软弱可欺,竟放出话来,缩进乌龟壳不 出来,徒有其名,怕了不成?秦班主当下血冲脑门,撕旗迎战。 全城人闻此消息,把二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据说,保定军校傅作义将 军也在人群中
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 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 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 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 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 只脚夹起胡 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和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 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 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 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 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 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 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 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 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阄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 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 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 身 (节选自《小说界》2012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龙虎斗”既指当年为大寿堂会,秦、袁两家班主展开的生死对决, 也指后来秦班主与年轻人的精彩比武。 B.文中“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一句, 既写出了旗杆之高,也为下文秦、袁二人攀顶扯旗的比武做铺垫 C.为了给自己的大寿烘托气氛,直隶督军曹锟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 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这足见其是个贪图权势之人 D.秦班主赢了比武后,“眼睛长到脑袋顶,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 愧对”,这表明秦班主虽志得意满,但内心对技高一筹却主动退让的袁班主抱有 愧疚 E.年轻人寻到秦班主,跟他叫板比武,不是为钱而来,如将比试所得的 铜子递给秦班主,而是为了炫艺而来,如亮出江湖神仙脚。 (2)小说第9段对秦班主的功夫作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6 分 (3)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小说,谁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
但见秦班主一身夜行装束,裹了腿脚;乌黑平头,透着干净利索;头顶 十八只青花瓷碗,最上面一只盛满了水,把二胡立于腰间,拉满弓弦,开弓有声, 如万马奔腾,似瀑布飞溅,气势滂沱,头顶碗中的水一滴未溢,功夫了得! 年轻人嘴角泛起一抹笑。轻轻拉动手中二胡,如诉如泣,竟是瞎子阿炳 的《二泉映月》。但见年轻人席地而坐,挽起裤腿,脱掉鞋子,,一只脚夹起胡 弦,一只脚夹紧弓子,双脚拉起二胡,弓弦和一,上下翻动,或高或低,或张或 弛。秦班主见他技艺十分娴熟,心说这人倒有些本事,又见年轻人双手撑地,双 脚离地,头朝下拿起大顶,却仍用双脚把二胡拉得山响。秦班主似觉一股杀气逼 来,连打几个冷战。忽见年轻人仍用双手撑地,双脚拉着二胡,稳稳绕场一周, 二胡声越发悠扬嘹亮。 这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江湖神仙脚! 寂静中一声惊呼,雷鸣般掌声刺破青天,铜板如冰雹飞向年轻人。 秦班主猛见年轻人脚心一朵紫梅花,分外刺眼,忽地想起,袁班主脚心 与此一模一样,那句“后会有期”,霎时如雷贯耳,只觉内心如翻江倒海一般。 年轻人走到秦班主跟前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当年我爹是有名的“猴爬 杆”,而且,曹锟已私下应允我爹唱堂会,所抓两阄都为青天白日旗,曹锟意在 激起各戏班互斗,为他大寿烘托气氛。我爹不忍,解散戏班,后奔延安抗日剧团, 在战斗中牺牲。今儿,我特来为父明志。说着把整整一口袋铜子递给了秦班主。 秦班主羞愧泪流:年轻人,请留步,我有话请教。 那年,一九四九年,阳光分外灿烂,两戏班合二为一,就是古城剧团前 身。 (节选自《小说界》2012 年第 6 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龙虎斗”既指当年为大寿堂会,秦、袁两家班主展开的生死对决, 也指后来秦班主与年轻人的精彩比武。 B.文中“旗杆从无人敢攀,旗杆顶只有侠盗燕子李三常去栖息”一句, 既写出了旗杆之高,也为下文秦、袁二人攀顶扯旗的比武做铺垫。 C.为了给自己的大寿烘托气氛,直隶督军曹锟传令:两班主徒手攀大旗 杆,谁先到顶,扯起大旗为赢。这足见其是个贪图权势之人。 D.秦班主赢了比武后,“眼睛长到脑袋顶,但他每每想起袁班主,便觉 愧对”,这表明秦班主虽志得意满,但内心对技高一筹却主动退让的袁班主抱有 愧疚。 E.年轻人寻到秦班主,跟他叫板比武,不是为钱而来,如将比试所得的 铜子递给秦班主,而是为了炫艺而来,如亮出江湖神仙脚。 (2)小说第 9 段对秦班主的功夫作了细致的描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6 分) (3)秦班主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6 分) (4)这篇小说,谁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钱玄同:真的猛士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北京大学教授, “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