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14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 视觉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 立功、立言。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 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 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 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 “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 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 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髙格调的精 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髙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 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国文化的 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 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为三个 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 ”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 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传统 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 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 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 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髙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 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 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 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 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 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 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在这一方面两岸四地的画家,只要摆脱20世纪以来全盘 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 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 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1.下列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画不是一种技能,不是视觉盛宴,而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 格、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
吉林省长春市 2014 高中毕业班第三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0 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传统的中国画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技能,是一种人文关怀,而不是 视觉盛宴。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是作者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大业,是立德、 立功、立言。立德,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格。绘画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 方式,但又有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针对广大观者的“教化人伦”,表现一种有 助于社会和谐的群体意识,可以叫“载道”。另一个途径是个人的“怡悦情性”, 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人在超越现实局限中获得的精神自由,可以叫 “畅神”。 “畅神”虽属个体的审美超越,但具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并不满足 于此,而是把“天人合一”纳入伦理范畴,在提升人品情操的前提下,以有道德 修养的人品砥砺画品,用拟人化的手法,托物言志,赋予自然对象以高格调的精 神境界,在实现个体畅神的同时,以高尚的道德观念影响观者,使畅神与载道统 一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无论“载道”,还是“畅神”,都是表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中国文化的 和谐精神,素称“天人合一”。当代东方学者季羡林把中国的文化精神概括为三 个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自我内心的和谐。他认为三个 和谐的实现,全赖人类与大自然为友。香港学者饶宗颐对老友季羡林“天人合 一”观的阐发是天人互益,即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 此为归宿。他说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 传统中国画的“天人合一”,还表现为绘画过程中天工与人巧的结合。传统 中国画使用的宣纸、水墨和毛笔,都非常敏感,这些工具可以极尽精微地表现宇 宙万象和内心波澜,达到自然而极尽良工苦心,人巧而仿佛天然。 传统中国画在不断演进中保持传统基因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完整的写 意美学体系,这一体系筑基于中国的哲学,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的思维方式,基 本特点是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而是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和谐的精神境界,表现高尚人格以实现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 序和谐为终极关怀。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是不脱离客观又拉开与客观距离的, 是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的,是立足视觉又超越视觉的,是讲求绘画 性又更重视文化性的。 实际上,仅以文化批判的方式去创作艺术,并不能解决感知者的精神归宿问题。 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的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艺术的一个重要品种, 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会,对于实现艺术对人类的人文关怀,具有大 可以发扬的超前价值。在这一方面两岸四地的画家,只要摆脱 20 世纪以来全盘 西化论的遮蔽,重视文脉传承,善于以视觉形式发扬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无论 是传统出新型的,融合中西型的,还是实验水墨型的,都可以大有作为,都可以 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1. 下列关于传统中国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画不是一种技能,不是视觉盛宴,而是完善道德修养、塑造完善人 格、实现人文关怀的首要方式
B.传统中国画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可使畅 神与载道统一,实现寓教于乐。 C.传统中国画使用的敏感的宣纸、水墨和毛笔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 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 D.传统中国画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在物欲髙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 会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一是教化人伦以促进社会和谐即“载道”,二是 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达到“畅神”。 B.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不脱离客观又与客观拉开距离的思 维方式,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 C.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其终极关怀是实现 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 D.筑基于中国哲学的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立足视觉又 超越视觉,对文化性的重视要高于对绘画性的讲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 大业,从而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 当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 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两岸四地的画家,只有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 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 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 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谳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 尽忠 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 侠以未尝习法辞。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 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 黎东美谕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 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 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 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负瓦褐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侠知安石不可谏 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 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
B.传统中国画表现了中国文化的和谐精神,有人文关怀的传统中国画家可使畅 神与载道统一,实现寓教于乐。 C.传统中国画使用的敏感的宣纸、水墨和毛笔精微地表现宇宙万象和内心波澜, 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 D.传统中国画重精神完善、富有写意精神,在物欲高涨、精神失衡的后工业社 会具有大可发扬的超前价值。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绘画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一是教化人伦以促进社会和谐即“载道”,二是 表现人与自然或人与自我和谐达到“畅神”。 B.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得益于中国汉字反映不脱离客观又与客观拉开距离的思 维方式,以宇宙中对立因素的统一为着眼点。 C.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不以模拟再现客观世界为根本追求,其终极关怀是实现 个体的精神超越和群体精神的有序和谐。 D.筑基于中国哲学的中国画写意美学体系,其独具特色的笔墨语言立足视觉又 超越视觉,对文化性的重视要高于对绘画性的讲求。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文人以立德、立功、立言来实现人文关怀,即亲身投入经邦治国的 大业,从而实现针对广大观者“教化人伦”“怡悦情性”。 B.传统中国画作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品种,在不断演进中需要保持传统基因, 当然,吸取异质文化的因素也是非常必要的。 C.季羡林以“天人合一”思想来解释人与自然、社会、内心的和谐,这就是说, 人类必须同大自然为友,否则将无法避免灾难。 D.两岸四地的画家,只有吸取西方文化的因素,重视文脉传承,才能以中华文 化的和谐精神济西方思想之穷,做出惠及人类的贡献。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 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 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谳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 尽忠。 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 侠以未尝习法辞。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 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 黎东美谕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 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 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 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 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侠知安石不可谏, 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 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
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 相贺。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惠卿奏 为谤讪,编管汀州。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 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 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 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删节自《宋史·郑侠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侠谳议传奏 谳:审判定罪 B.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 谕:明白 C.青苗、免役权息追呼 息:停止 D.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 罪:加罪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郑侠耿介不阿的一组是(3分) 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②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③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④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⑤命开封体放免行钱 ⑥所言非为身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侠才华出众,深受赏识。凡郑侠审讯上报的疑案,王安石都按其要求给予 批复;郑侠也把王安石当作知己,欲竭智尽忠,报答知遇之恩。 B.郑侠深知时弊,数次谏言。他多次谒见王安石,表达对新法的看法,得不到 回应后,又屡次寄信给王安石,直陈新法施行给人民造成的扰害。 C.郑侠生性忠耿,百折不回。郑侠把新法实施后的情形绘成图上奏,不被接纳, 便假称紧急密报直送银台司,神宗览图,废除部分新法,百姓欢呼 D.郑侠忠于职守,屡遭弹劾。吕惠卿执政,他上疏抨击,并把朝臣分类,被以 朋党之罪编管汀州,神宗皇帝认为他忠诚可嘉,只将他流放到英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 (2)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孟浩然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 【注释】①定:究竟。②祓禊诗:疑指王羲之诸人的《兰亭集》诗 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春堤杨柳发”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 用?(6分)
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 相贺。 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惠卿奏 为谤讪,编管汀州。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 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 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 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删节自《宋史·郑侠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侠谳议传奏 谳:审判定罪 B.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 谕:明白 C.青苗、免役权息追呼 息:停止 D.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 罪:加罪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郑侠耿介不阿的一组是(3 分) 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②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 ③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 ④所以待士者亦浅矣 ⑤命开封体放免行钱 ⑥所言非为身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侠才华出众,深受赏识。凡郑侠审讯上报的疑案,王安石都按其要求给予 批复;郑侠也把王安石当作知己,欲竭智尽忠,报答知遇之恩。 B.郑侠深知时弊,数次谏言。他多次谒见王安石,表达对新法的看法,得不到 回应后,又屡次寄信给王安石,直陈新法施行给人民造成的扰害。 C.郑侠生性忠耿,百折不回。郑侠把新法实施后的情形绘成图上奏,不被接纳, 便假称紧急密报直送银台司,神宗览图,废除部分新法,百姓欢呼。 D.郑侠忠于职守,屡遭弹劾。吕惠卿执政,他上疏抨击,并把朝臣分类,被以 朋党之罪编管汀州,神宗皇帝认为他忠诚可嘉,只将他流放到英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 (2)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孟浩然 春堤杨柳发,忆与故人期。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 山阴定①远近,江上日相思。 不及兰亭会,空吟祓禊诗②。 【注释】①定:究竟。 ②祓禊诗:疑指王羲之诸人的《兰亭集》诗。 8.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春堤杨柳发”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何作 用?(6 分)
9.诗歌颔联“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与前后诗句有怎样的关联,请简要分析。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 意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百年多病独登 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桂棹兮兰 桨 ,望美 人兮天一方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 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阴影和阳光 徐慧芬 14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 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 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 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 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巧的是,这天夜里,这 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 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 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 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小蒙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途经一个专卖复习 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掉下一个大 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 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 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 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
9.诗歌颔联“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与前后诗句有怎样的关联,请简要分析。 (5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 意, ,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百年多病独登 台。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桂棹兮兰 桨, 。 ,望美 人兮天一方。 (苏轼《赤壁赋》)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 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阴影和阳光 徐慧芬 14 岁的中学生小蒙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突然 他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 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 的气窗,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 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巧的是,这天夜里,这 一层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过,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了。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小蒙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 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部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 教务处出来的小蒙仍忍不住掉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 的眼光打量他,其中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就更糟糕了。小蒙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他放学回途经一个专卖复习 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刚准备跨上自行车,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掉下一个大 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将车停下来时, 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捡起装回箱 子里。好事做完后,他的自行车却不见了!那是才买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小蒙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就能回来吗?以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 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问
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 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妻子的 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心情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 被贼偷了车!”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蒙哭 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刚才, 碰上了一个大好人。你知道的,我是去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后,回来路上觉得 今天天气挺热的,正好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卖。我挑了一只,过了秤 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子就走了。 “骑了大约20米,忽听背后有人叫。回头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重重的车子朝 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我原来错将百元大钞当成 0元钱给了他,他是追来还我90元钱的!儿子,你想,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 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 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 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 说没有好人!要不,今天这只瓜就太贵了!”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了拍儿子的头,边叙边议。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 很专注。 不错,小蒙的爸爸是取了照片回来路上买了西瓜。但是关于10元与100元的故 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 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选自《新中 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结构简单,语言含蓄隽永,结尾处设计了小蒙的父亲编造故事、播 洒“阳 光”的情节,可谓别出心裁,但也使小说蒙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B.小说中小蒙的生活经历提示我们,青少年仿佛一张白纸,指导他们在这 张纸上抒写什么样的人生,社会、学校、家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C.小说的情节设计有很多巧合,但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文中多次写到了 小蒙的“眼泪”,这样写有助于情节的推动,也使小蒙的形象更加丰满 D.板报事件中,小蒙不但被老师误解,还失去了身边朋友的信任,他幼小 的心灵受到了伤害,由此小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学校和教师。 E.小蒙妈妈说“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但又说“现在风气坏,人心 不古 ,这种唠叨体现出了妈妈做人的虚伪,同时扩大了孩子心中的阴影。 (2)请简要分析小蒙的形象。(6分) (3)你怎样看待小说中爸爸虚构故事这个情节?(6分) (4)有人认为把文章标题“阴影与阳光”改为“播撒阳光”更能贴近主题,请 结合原文 谈谈你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这篇小说给了你怎样的启示。(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 非……”小蒙的妈妈唠唠叨叨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蒙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妻子的 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心情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事,被人疑心当贼;今天做好事, 被贼偷了车!”小蒙的妈妈把儿子今天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蒙哭 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刚才, 碰上了一个大好人。你知道的,我是去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后,回来路上觉得 今天天气挺热的,正好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卖。我挑了一只,过了秤, 正好 10 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子就走了。 “骑了大约 20 米,忽听背后有人叫。回头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重重的车子朝 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我停了车,才知道我原来错将百元大钞当成 10 元钱给了他,他是追来还我 90 元钱的!儿子,你想,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 要还,等我找上来,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 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 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 说没有好人!要不,今天这只瓜就太贵了!”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了拍儿子的头,边叙边议。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 很专注。 不错,小蒙的爸爸是取了照片回来路上买了西瓜。但是关于 10 元与 100 元的故 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 此刻,这个 14 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选自《新中 国六十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结构简单,语言含蓄隽永,结尾处设计了小蒙的父亲编造故事、播 洒“阳 光”的情节,可谓别出心裁,但也使小说蒙上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B.小说中小蒙的生活经历提示我们,青少年仿佛一张白纸,指导他们在这 张纸上抒写什么样的人生,社会、学校、家庭扮演的角色很重要。 C.小说的情节设计有很多巧合,但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文中多次写到了 小蒙的“眼泪”,这样写有助于情节的推动,也使小蒙的形象更加丰满。 D.板报事件中,小蒙不但被老师误解,还失去了身边朋友的信任,他幼小 的心灵受到了伤害,由此小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学校和教师。 E.小蒙妈妈说“不是要你做一个自私的人”,但又说“现在风气坏,人心 不古……”,这种唠叨体现出了妈妈做人的虚伪,同时扩大了孩子心中的阴影。 (2)请简要分析小蒙的形象。(6 分) (3)你怎样看待小说中爸爸虚构故事这个情节?(6 分) (4)有人认为把文章标题“阴影与阳光”改为“播撒阳光”更能贴近主题,请 结合原文 谈谈你的看法,并联系实际谈谈这篇小说给了你怎样的启示。(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