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十二生肖是东亚地区历经数千年活态传承的文化现象。近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 简、天水放马滩秦简、随州孔家坡汉简等都发现了记载十二生肖的《日书》。《日 书》作为民间传统的民俗日历,蕴含着择吉择时、日常起居、天人和合的丰富文 化内涵。到东汉,与今天十二生肖种类相同的生肖体系基本定型。 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时间体系中,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搭配,一共有癸酉、乙 酉、丁酉、己酉、辛酉五巡酉年。酉年的生肖是鸡,通常称为“酉鸡”。在今天 的社会文化中,鸡生肖的形象大多为驯养的家鸡,呼应了中国农业民俗文化中的 “六畜”。但事实上,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酉鸡的文化史内涵还与同为 雉科动物的原鸡、雉、鹑等禽类密切相关。 生肖鸡的核心民俗内涵,大都和鸡的习性与外形相关,也即羽毛艳丽、公鸡打鸣、 母鸡育雏、啄食毒虫等。在雉科动物中,鸡、雉、孔雀都有异常艳丽舒展的羽毛, 因此雉科动物成为百鸟之王“凤”的主要原型。民间也常把鸡唤作“凤” 公鸡打鸣是中国文化标记时间的重要生活现象。鸡鸣过后,日出东方,昼夜更替, 鸡成为光明、晨昏、时间的重要象征,并衍生出勤奋、秩序、责任的意涵。闻鸡 起舞、鸡犬相闻、鸡鸣戒旦等成语就源于“鸣禽”的生活文化。《周礼·春官》 中记载司掌鸡牲礼仪的人同时也报时、警夜,被称为“鸡人”。王安石有诗云: “宫楼唱罢鸡人远,门阙朝归虎土闲。”啼晨司夜、金鸡报晓,鸡作为“知时畜” 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生活作息中。 鸡在古代被称为“德禽”。《韩诗外传》归纳了鸡的“文武勇仁信”五德,释曰: 戴冠为文、趾突为武、好斗为勇、呼食为仁、守时为信。《幽明录》载,晋人宋 处宗养一长鸣鸡于窗前,鸡开口和他谈论,极富言智,处宗因此言巧大进。遂有 “鸡窗”代指书斋的典故 鸡勇斗的习性被饲主加以训练,遂形成斗鸡的游艺活动。斗鸡习俗在东亚、东南 亚各地都很流行,历史悠久。规范的斗鸡活动有游戏规则,在爱护鸡的前提下欣 赏斗鸡的敏捷、勇武和英姿。斗鸡为民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勇武之气能感 染人、激励人。 “鸡”字恰巧与“吉”字谐音,因此鸡也是民间文化中的吉祥鸟。正月初一为鸡 日(吉日),民间有在室内或门上“贴画鸡”的风俗,寓意吉祥入室。画鸡图案 取义“大吉有余”“大吉大利”。也有地方新年贴“鸡王镇宅”图案的年画和剪 纸。鲁西南地区立春这天要给儿童戴布偶春鸡,象征吉星高照。 酉鸡有吉,鸡生肖是中国人十二年一轮周期生活中最灵动通人的吉祥物。 (张多《丁酉话鸡: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二生肖是东亚地区历经数千年活态传承的文化现象,东汉时十二生肖体系 已定型,近年出土的《日书》都载有十二生肖。 B.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体系中,酉年生肖形象多为家鸡,通常称为“酉鸡” 其核心民俗内涵大都和鸡的外形与习性相关 C.啼晨司夜、金鸡报晓,鸡作为“知时畜”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生活作息 之中,已经成为光明、晨昏与时间的重要象征
湖北省荆门市 2016-2017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十二生肖是东亚地区历经数千年活态传承的文化现象。近年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 简、天水放马滩秦简、随州孔家坡汉简等都发现了记载十二生肖的《日书》。《日 书》作为民间传统的民俗日历,蕴含着择吉择时、日常起居、天人和合的丰富文 化内涵。到东汉,与今天十二生肖种类相同的生肖体系基本定型。 在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时间体系中,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搭配,一共有癸酉、乙 酉、丁酉、己酉、辛酉五巡酉年。酉年的生肖是鸡,通常称为“酉鸡”。在今天 的社会文化中,鸡生肖的形象大多为驯养的家鸡,呼应了中国农业民俗文化中的 “六畜”。但事实上,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酉鸡的文化史内涵还与同为 雉科动物的原鸡、雉、鹑等禽类密切相关。 生肖鸡的核心民俗内涵,大都和鸡的习性与外形相关,也即羽毛艳丽、公鸡打鸣、 母鸡育雏、啄食毒虫等。在雉科动物中,鸡、雉、孔雀都有异常艳丽舒展的羽毛, 因此雉科动物成为百鸟之王“凤”的主要原型。民间也常把鸡唤作“凤”。 公鸡打鸣是中国文化标记时间的重要生活现象。鸡鸣过后,日出东方,昼夜更替。 鸡成为光明、晨昏、时间的重要象征,并衍生出勤奋、秩序、责任的意涵。闻鸡 起舞、鸡犬相闻、鸡鸣戒旦等成语就源于“鸣禽”的生活文化。《周礼•春官》 中记载司掌鸡牲礼仪的人同时也报时、警夜,被称为“鸡人”。王安石有诗云: “宫楼唱罢鸡人远,门阙朝归虎士闲。”啼晨司夜、金鸡报晓,鸡作为“知时畜” 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生活作息中。 鸡在古代被称为“德禽”。《韩诗外传》归纳了鸡的“文武勇仁信”五德,释曰: 戴冠为文、趾突为武、好斗为勇、呼食为仁、守时为信。《幽明录》载,晋人宋 处宗养一长鸣鸡于窗前,鸡开口和他谈论,极富言智,处宗因此言巧大进。遂有 “鸡窗”代指书斋的典故。 鸡勇斗的习性被饲主加以训练,遂形成斗鸡的游艺活动。斗鸡习俗在东亚、东南 亚各地都很流行,历史悠久。规范的斗鸡活动有游戏规则,在爱护鸡的前提下欣 赏斗鸡的敏捷、勇武和英姿。斗鸡为民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其勇武之气能感 染人、激励人。 “鸡”字恰巧与“吉”字谐音,因此鸡也是民间文化中的吉祥鸟。正月初一为鸡 日(吉日),民间有在室内或门上“贴画鸡”的风俗,寓意吉祥入室。画鸡图案 取义“大吉有余”“大吉大利”。也有地方新年贴“鸡王镇宅”图案的年画和剪 纸。鲁西南地区立春这天要给儿童戴布偶春鸡,象征吉星高照。 酉鸡有吉,鸡生肖是中国人十二年一轮周期生活中最灵动通人的吉祥物。 (张多《丁酉话鸡: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十二生肖是东亚地区历经数千年活态传承的文化现象,东汉时十二生肖体系 已定型,近年出土的《日书》都载有十二生肖。 B.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体系中,酉年生肖形象多为家鸡,通常称为“酉鸡”, 其核心民俗内涵大都和鸡的外形与习性相关。 C.啼晨司夜、金鸡报晓,鸡作为“知时畜”已经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生活作息 之中,已经成为光明、晨昏与时间的重要象征
D.在我国民间文化中,“鸡”字与“吉”字谐音,酉鸡有吉,鸡生肖便是中国 人十二年一轮周期生活中最灵动通人的吉祥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作为民间传统的民俗日历,《日书》蕴含择吉择时、昼夜更替、闻鸡起舞、 天人相合及勤奋、秩序、责任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B.鸡是中国农业民俗文化中“六畜”之一,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酉鸡 文化史内涵与雉科动物原鸡、雉、鹑等禽类相关 C.画鸡图案取义“大吉有余”“大吉大利”,新年“贴画鸡”寓意吉祥人室, 鲁西南立春日给儿童戴布偶春鸡,则象征吉星高照。 D.王安石“宫楼唱罢鸡人远,门阙朝归虎士闲”中的“鸡人”是宫中小官,平 时负责报时警夜,遇到祭祀活动则司掌鸡牲礼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雉科动物中,鸡、雉和孔雀都有着异常艳丽舒展的羽毛,因此雉科动物便 成为百鸟之王“凤”的主要原型;民间也常把鸡称为“凤” B.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即戴冠为文、趾突为武、好斗为勇、呼 食为仁、守时为信,因而鸡在古代被称为“德禽” C.由于斗鸡的敏捷的英姿令人欣赏,其勇武之气能够感染人、激励人,斗鸡活 动便成为历代民众喜闻乐见的游艺和赌博活动。 D.鸡是民间文化中的吉祥鸟,正月初一俗称鸡日,意在谐音“吉日”,有的地 方新年贴“鸡王镇宅”图案的年画和剪纸,以图吉利。 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送不出去的祝福 吕啸天 临近新年还有三天,丰城莲花山来福寺住持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 把新年的美好祝愿送给丰城的百姓。虚水出家才几个月,做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 他问喜福大师:“师父,居住在山下的施主几十万人,弟子不知道该送给谁合 适 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新年的祝福当送给有缘之人 虚水一边下山一边想,居住在丰城的百姓有几十万,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富人和 穷人。于是他一路打听来到了丰城首富何有国的府上。年近半百的何有国抽着水 烟在府上安排管家置办年货、搭戏台。听虚水道明来意,何有国冷冷一笑说:“何 某经营商号顺风顺水,家大业大,富贵满门,何须寺里再来凑这个热闹?”让管 家把放在桌上的祥符一把塞回虚水的手中,连推带送把虚水赶了出去。 虚水无奈,一路打听又来到了城北莲花村村民向喜莲家中。年过三十的向喜莲因 丈夫暴病而亡,寡居的她一人带着两个孩子靠种几亩薄地度日,常常吃了上顿没 下顿,为一日三餐操碎了心。眼下她正为过年饭菜和两个孩子的新衣服而发愁 虚水递过来的祥符,她看都没看:“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有什么用?你拿 走。”她也把虚水赶了出去 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虚水感到很憋屈。回到寺里,虚水说了下山的经过。喜福大 师微微一笑说:“出家之人,不拘俗世之念。明早你再下山,再找此两人送上祝 福 师命难违。次日一早,虚水再次来到何有国的府上。何有国没有见他,也没有接 受他的祥符。何有国这样做不是说他真的不需要美好祝愿。他是担心一旦接受了
D.在我国民间文化中,“鸡”字与“吉”字谐音,酉鸡有吉,鸡生肖便是中国 人十二年一轮周期生活中最灵动通人的吉祥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作为民间传统的民俗日历,《日书》蕴含择吉择时、昼夜更替、闻鸡起舞、 天人相合及勤奋、秩序、责任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B.鸡是中国农业民俗文化中“六畜”之一,作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类,酉鸡 文化史内涵与雉科动物原鸡、雉、鹑等禽类相关。 C.画鸡图案取义“大吉有余”“大吉大利”,新年“贴画鸡”寓意吉祥人室, 鲁西南立春日给儿童戴布偶春鸡,则象征吉星高照。 D.王安石“宫楼唱罢鸡人远,门阙朝归虎士闲”中的“鸡人”是宫中小官,平 时负责报时警夜,遇到祭祀活动则司掌鸡牲礼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雉科动物中,鸡、雉和孔雀都有着异常艳丽舒展的羽毛,因此雉科动物便 成为百鸟之王 “凤”的主要原型;民间也常把鸡称为“凤”。 B.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即戴冠为文、趾突为武、好斗为勇、呼 食为仁、守时为信,因而鸡在古代被称为“德禽”。 C.由于斗鸡的敏捷的英姿令人欣赏,其勇武之气能够感染人、激励人,斗鸡活 动便成为历代民众喜闻乐见的游艺和赌博活动。 D.鸡是民间文化中的吉祥鸟,正月初一俗称鸡日,意在谐音“吉日”,有的地 方新年贴“鸡王镇宅”图案的年画和剪纸,以图吉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送不出去的祝福 吕啸天 临近新年还有三天,丰城莲花山来福寺住持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带着祥符 把新年的美好祝愿送给丰城的百姓。虚水出家才几个月,做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 他问喜福大师:“师父,居住在山下的施主几十万人,弟子不知道该送给谁合 适。” 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新年的祝福当送给有缘之人。” 虚水一边下山一边想,居住在丰城的百姓有几十万,归纳起来只有两种:富人和 穷人。于是他一路打听来到了丰城首富何有国的府上。年近半百的何有国抽着水 烟在府上安排管家置办年货、搭戏台。听虚水道明来意,何有国冷冷一笑说:“何 某经营商号顺风顺水,家大业大,富贵满门,何须寺里再来凑这个热闹?”让管 家把放在桌上的祥符一把塞回虚水的手中,连推带送把虚水赶了出去。 虚水无奈,一路打听又来到了城北莲花村村民向喜莲家中。年过三十的向喜莲因 丈夫暴病而亡,寡居的她一人带着两个孩子靠种几亩薄地度日,常常吃了上顿没 下顿,为一日三餐操碎了心。眼下她正为过年饭菜和两个孩子的新衣服而发愁。 虚水递过来的祥符,她看都没看:“不能当饭吃,不能当衣穿,有什么用?你拿 走。”她也把虚水赶了出去。 接连碰了两个钉子,虚水感到很憋屈。回到寺里,虚水说了下山的经过。喜福大 师微微一笑说:“出家之人,不拘俗世之念。明早你再下山,再找此两人送上祝 福。” 师命难违。次日一早,虚水再次来到何有国的府上。何有国没有见他,也没有接 受他的祥符。何有国这样做不是说他真的不需要美好祝愿。他是担心一旦接受了
祥符,今后寺里借送祝福之名向他伸手要银子,就不好拒绝。何有国想了片刻, 让管家拿了三两银子交给虚水,说是捐给寺里的香火钱。 虽然还是没有送出祥符,但得到了三两银子的捐赠,虚水心里好受了一些。他又 走了两个时辰,来到了向喜莲的家中。年关更近,穷苦人的生活更显得艰难。向 喜莲愁苦满脸坐在旧房子角落里暗自垂泪,两个年幼的孩子躲在一边哭泣,显得 很凄惶。 虚水叹了一声,心想:她这个样子再送上祥符,她肯定不要。他做出了新的决定: 把何有国捐给寺里的三两银子转捐给向喜莲 向喜莲接过银子,激动得放声大哭,让两个孩子给虚水磕头谢恩。虚水扶起孩子, 逃也似地离开村里。 虚水回去向师父复命。 “祥符为形,善念为相。万千祝愿,不如化为善缘。”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你 做得很好。” 几天之后,大年初五那天,向喜莲带着两个孩子到来福寺进香。她跪在喜福大师 面前,连声说:“大师,是您救了我们一家。” 原来春节前一天,向喜莲走投无路去向一位远房亲戚借点儿银两来过年。远房亲 戚不但没给她分文,还冷嘲热讽说穷鬼来了挡了他家的财神,将她赶了出去。世 态炎凉,遭受如此羞辱,向喜莲产生了绝念,在屋里搜出一包耗子药,准备在除 夕夜一家三口吃了来个一了百了。万分绝望时接到了虚水送来的三两银子,向喜 莲又是惊喜又是感激。她用这些钱买了大米、猪肉,还给两个孩子买了新衣服。 家人过了一个幸福的春节。 喜福大师把向喜莲扶了起来。又拿出了一个祥符对向喜莲说:“帮你渡过难关的 是何施主,你带上这个祥符前去答谢他。” 向喜莲来到何家时,何府正在演大戏,来看戏的人很多。向喜莲流着泪送上祥符 和祝愿:“何老爷大恩大德,救了我们一家。” 来何家看戏的人回去之后,纷纷说起这事。何有国富而乐善的美名在丰城不胫而 走 何有国感到这一切有些不可思议。那一天,他以随意打发人的形式送出的三两银 子竟然救了向家一家三口,结下如此善缘,真是神奇。 想想自己以前所为,何有国觉得愧对富而乐善的美名。他派管家找到向喜莲,让 她到他的粮油店做帮工,每月多开给她一点儿工钱。向喜莲一家的生活得到了改 善 何有国还向来福寺捐了百两银子。喜福大师每月安排三天时间派弟子虚水下山 带着祥符和一两银子,去找像向喜莲那样需要帮助的人 (选自《作品》2016年第9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送新年祝福,实则是为了考验弟子,让其学到真正 的布施之道。 B.虚水选择了丰城最富有的何有国家和最贫穷的向喜莲家去送新年祝福,这样 的情节设计使小说更具典型性。 C.喜福大师让向喜莲带上祥符去答谢何有国,从而成就了一个富人的善缘,这 正是喜福大师新年送祝福的用意所在
祥符,今后寺里借送祝福之名向他伸手要银子,就不好拒绝。何有国想了片刻, 让管家拿了三两银子交给虚水,说是捐给寺里的香火钱。 虽然还是没有送出祥符,但得到了三两银子的捐赠,虚水心里好受了一些。他又 走了两个时辰,来到了向喜莲的家中。年关更近,穷苦人的生活更显得艰难。向 喜莲愁苦满脸坐在旧房子角落里暗自垂泪,两个年幼的孩子躲在一边哭泣,显得 很凄惶。 虚水叹了一声,心想:她这个样子再送上祥符,她肯定不要。他做出了新的决定: 把何有国捐给寺里的三两银子转捐给向喜莲。 向喜莲接过银子,激动得放声大哭,让两个孩子给虚水磕头谢恩。虚水扶起孩子, 逃也似地离开村里。 虚水回去向师父复命。 “祥符为形,善念为相。万千祝愿,不如化为善缘。”喜福大师微微一笑说,“你 做得很好。” 几天之后,大年初五那天,向喜莲带着两个孩子到来福寺进香。她跪在喜福大师 面前,连声说:“大师,是您救了我们一家。” 原来春节前一天,向喜莲走投无路去向一位远房亲戚借点儿银两来过年。远房亲 戚不但没给她分文,还冷嘲热讽说穷鬼来了挡了他家的财神,将她赶了出去。世 态炎凉,遭受如此羞辱,向喜莲产生了绝念,在屋里搜出一包耗子药,准备在除 夕夜一家三口吃了来个一了百了。万分绝望时接到了虚水送来的三两银子,向喜 莲又是惊喜又是感激。她用这些钱买了大米、猪肉,还给两个孩子买了新衣服。 一家人过了一个幸福的春节。 喜福大师把向喜莲扶了起来。又拿出了一个祥符对向喜莲说:“帮你渡过难关的 是何施主,你带上这个祥符前去答谢他。” 向喜莲来到何家时,何府正在演大戏,来看戏的人很多。向喜莲流着泪送上祥符 和祝愿:“何老爷大恩大德,救了我们一家。” 来何家看戏的人回去之后,纷纷说起这事。何有国富而乐善的美名在丰城不胫而 走。 何有国感到这一切有些不可思议。那一天,他以随意打发人的形式送出的三两银 子竟然救了向家一家三口,结下如此善缘,真是神奇。 想想自己以前所为,何有国觉得愧对富而乐善的美名。他派管家找到向喜莲,让 她到他的粮油店做帮工,每月多开给她一点儿工钱。向喜莲一家的生活得到了改 善。 何有国还向来福寺捐了百两银子。喜福大师每月安排三天时间派弟子虚水下山, 带着祥符和一两银子,去找像向喜莲那样需要帮助的人。 (选自《作品》2016 年第 9 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喜福大师派弟子虚水下山送新年祝福,实则是为了考验弟子,让其学到真正 的布施之道。 B.虚水选择了丰城最富有的何有国家和最贫穷的向喜莲家去送新年祝福,这样 的情节设计使小说更具典型性。 C.喜福大师让向喜莲带上祥符去答谢何有国,从而成就了一个富人的善缘,这 正是喜福大师新年送祝福的用意所在
D.虽然虚水没有送出祥符,但喜福大师从这件事情的圆满中尝到了甜头,因此 每月都要派虚水下山送祥符。 5.小说在刻画喜福大师这一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5分) 6.祝福到底送出去没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7~9题 汪曾祺:诗意的栖居 王干 汪曾祺曾是一个被中国当代文学史遮蔽的大师。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新文学的评 判依赖于海外标准,无论哪一条,他在其中都是游离的状态,不在文学思潮的兴 奋“点”上。而今他在读者和作家中的慢热,持久的热,正说明文坛在慢慢消褪 浮躁。更进一步说,是在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 不灼热的光芒来。他将现代性和民族性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 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汪曾祺的作品好像更适合晚间阅读。他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 开卷慢慢进入,心也渐渐平静。故乡,邻里,同事,亲友,陌生的街道和熟悉的 老屋,昆明的警报和上海的星期天,高邮的河流和北京的安乐居,都是作家笔下 轻盈流动的笔墨意象。读罢,心灵如洗。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 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让年轻的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 的信心。他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唤起了年轻 代对母语的重新热爱,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大波大澜,很少戏剧性,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 可依然时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写日常生活,写市井生活,很容易沉闷,也很容 易琐碎,但也是最容易见人性的。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一般来说,对乡村的描写容易产生抒情、诗化意味,而 对于市井来说,中国文学少有描写,更少诗意的观照。这是因为市井生活和乡村 生活相比,有着太多的烟火气,有着太多的世俗味。但生活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 在《岁寒三友》《徙》《故里三陈》等纯粹的市井题材的小说中,他让诗意润物 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 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他不仅是在小说中审美,而且日常也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生活的。比如,他喜欢 下厨,且做得一手美妙的家常菜,他是有名的美食家,他认为那也是在做一部作 品,并没有因为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影响审美。他做的菜也像他做的作品一样, 数量少,品种也不多,但每次都有那么一两个特别有特点。 热爱生活,在生活当中寻找诗意和审美,可生活并不全是诗意和审美。汪先生对 此似乎毫无怨言,他身上那种知足常乐甚至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颇让我吃惊。很 多人没有想到汪先生直到去世前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一直住他太太施松卿的房 子,先在白堆子,后在蒲黄榆,都是施在新华社的房子。后来他搬到虎坊桥福州 会馆街的一幢大楼,这一次,老先生有了自己的画室,他可以尽情画他的画了 他刚搬进去的时候兴奋得画个通宵。原来是大儿子汪朗把自己分的房子给父母 住。他在儿子的“大房子”走完他人生的最后的路程
D.虽然虚水没有送出祥符,但喜福大师从这件事情的圆满中尝到了甜头,因此 每月都要派虚水下山送祥符。 5. 小说在刻画喜福大师这一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5 分) 6. 祝福到底送出去没有?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7~9 题。 汪曾祺:诗意的栖居 王干 汪曾祺曾是一个被中国当代文学史遮蔽的大师。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新文学的评 判依赖于海外标准,无论哪一条,他在其中都是游离的状态,不在文学思潮的兴 奋“点”上。而今他在读者和作家中的慢热,持久的热,正说明文坛在慢慢消褪 浮躁。更进一步说,是在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 不灼热的光芒来。他将现代性和民族性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 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汪曾祺的作品好像更适合晚间阅读。他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 开卷慢慢进入,心也渐渐平静。故乡,邻里,同事,亲友,陌生的街道和熟悉的 老屋,昆明的警报和上海的星期天,高邮的河流和北京的安乐居,都是作家笔下 轻盈流动的笔墨意象。读罢,心灵如洗。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 20 世纪 80 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让年轻的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 的信心。他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唤起了年轻一 代对母语的重新热爱,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大波大澜,很少戏剧性,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 可依然时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写日常生活,写市井生活,很容易沉闷,也很容 易琐碎,但也是最容易见人性的。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一般来说,对乡村的描写容易产生抒情、诗化意味,而 对于市井来说,中国文学少有描写,更少诗意的观照。这是因为市井生活和乡村 生活相比,有着太多的烟火气,有着太多的世俗味。但生活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 在《岁寒三友》《徙》《故里三陈》等纯粹的市井题材的小说中,他让诗意润物 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 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他不仅是在小说中审美,而且日常也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生活的。比如,他喜欢 下厨,且做得一手美妙的家常菜,他是有名的美食家,他认为那也是在做一部作 品,并没有因为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影响审美。他做的菜也像他做的作品一样, 数量少,品种也不多,但每次都有那么一两个特别有特点。 热爱生活,在生活当中寻找诗意和审美,可生活并不全是诗意和审美。汪先生对 此似乎毫无怨言,他身上那种知足常乐甚至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颇让我吃惊。很 多人没有想到汪先生直到去世前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一直住他太太施松卿的房 子,先在白堆子,后在蒲黄榆,都是施在新华社的房子。后来他搬到虎坊桥福州 会馆街的一幢大楼,这一次,老先生有了自己的画室,他可以尽情画他的画了, 他刚搬进去的时候兴奋得画个通宵。原来是大儿子汪朗把自己分的房子给父母 住。他在儿子的“大房子”走完他人生的最后的路程
(选自2017年1月10 日《文汇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读着汪曾祺老去,一天天变老,是不懊悔的事情。76岁的汪曾祺已经定格在那 里,而我在一天天地向他这个年龄接近,然后超越。而且,在我活得比他更老之 后,更老的我还会读他,读汪曾褀,读髙邮的汪曾祺,读扬州的汪曾褀,读中国 的汪曾祺。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王千)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上世纪80年代 初,汪曾祺“重返”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在2016年 5月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他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解析日常生活的雅 洁与情致,以此安抚疲惫的心灵。他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 平和。 (高中梅,2016 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汪曾褀热”使他开始释放岀迷人而温和的光芒,这说明文坛渐渐消褪了浮 躁,民族文化的自信正在重建起来。 B.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细腻敏锐的笔触、老练精致的文风,让年轻人重塑 对汉语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C.汪曾祺的作品,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没有波澜, 也无戏剧性,却能使人心灵如洗。 D.汪曾祺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寻找日常生活的诗意和雅趣,如《岁寒三 友》《故里三陈》《榆树村杂记》等。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汪曾祺笔下的市井生活,沉闷而琐碎,有太多的烟火气和世俗味,却散发着 无处不在的诗意,也最能见人性之美 B.汪曾祺不仅在作品中审美,使市井获得了诗意,让读者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 而且在其生活之中寻找诗意和审美 C.汪曾褀淡泊处世,知足常乐,逆来顺受,无论是对待日常的生活,还是对待 文坛的毁誉,他都能做到“明净如水”。 D.汪曾祺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就是因为其作品在嘈杂而迷 茫的时 代,能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E.汪曾祺将民族性与现代性融为一体,将中国文人精神与民间文化传统有机结 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9.如何理解“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这句话? 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 四、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9分) 费祎字文伟,江夏耶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 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
(选自 2017 年 1 月 10 日《文汇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读着汪曾祺老去,一天天变老,是不懊悔的事情。76 岁的汪曾祺已经定格在那 里,而我在一天天地向他这个年龄接近,然后超越。而且,在我活得比他更老之 后,更老的我还会读他,读汪曾祺,读高邮的汪曾祺,读扬州的汪曾祺,读中国 的汪曾祺。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王干)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上世纪 80 年代 初,汪曾祺“重返”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在 2016 年 5 月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他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解析日常生活的雅 洁与情致,以此安抚疲惫的心灵。他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 平和。 (高中梅,2016 年 11 月 9 日《人民日报》)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汪曾祺热”使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温和的光芒,这说明文坛渐渐消褪了浮 躁,民族文化的自信正在重建起来。 B.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细腻敏锐的笔触、老练精致的文风,让年轻人重塑 对汉语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C.汪曾祺的作品,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没有波澜, 也无戏剧性,却能使人心灵如洗。 D.汪曾祺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寻找日常生活的诗意和雅趣,如《岁寒三 友》《故里三陈》《榆树村杂记》等。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汪曾祺笔下的市井生活,沉闷而琐碎,有太多的烟火气和世俗味,却散发着 无处不在的诗意,也最能见人性之美。 B.汪曾祺不仅在作品中审美,使市井获得了诗意,让读者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 而且在其生活之中寻找诗意和审美。 C.汪曾祺淡泊处世,知足常乐,逆来顺受,无论是对待日常的生活,还是对待 文坛的毁誉,他都能做到“明净如水”。 D.汪曾祺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就是因为其作品在嘈杂而迷 茫的时 代,能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E.汪曾祺将民族性与现代性融为一体,将中国文人精神与民间文化传统有机结 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9. 如何理解“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这句话? 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4 分) 答: 四、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19 分)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璋 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