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创新驱动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首都应对人口资源环境挑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之路。“十二 五”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产业技术变革、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和不断强化的资源环境约 束,要在全球和区域经济分工中占领高端、争取主动,必须把强化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着力点, 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的首都经济特征,统筹服务好、调动好 各类资源要素,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 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首都经济走上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轨道,率先形 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第一章建设国家创新中心 全面实施“科技北京”战略,全力以赴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中 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用好用足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切实发挥其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 着力聚集整合创新要素,着力加强创新制度安排,着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把北京建设成 为国家创新中心,持续推进竞争力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和全国创新发展。 一、搭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 依托首都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加强央地合作、校企合作、军民合作、内外合作,充分发 挥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的作用,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以产业化 为目标,集成和整合各方面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构造形成高效有力的首都 创新资源平台,提升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完善创新支持与服务体系,强化支撑服务。统筹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五年统筹500 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大科 技金融服务,开展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地满足创新需求。提升创 新型人才服务,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服务。完普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 购和应用推广服务,积极争取将更多的北京创新产品列入国家政府采购目录,促进新技术、 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着力抓好政策先行先试工作,推进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更为有效地落 实。加强规划建设服务,促进创新资源合理布局,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有力支撑。 二、完善创新激励和支持机制 充分利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围绕人才、资本、 技术等核心创新要素,着力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安排,强化激励引导,形成激励创新、服务 创新的机制和良好环境。 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本市人才发展规划,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大
- 9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首都应对人口资源环境挑战、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之路。“十二 五”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产业技术变革、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和不断强化的资源环境约 束,要在全球和区域经济分工中占领高端、争取主动,必须把强化创新驱动作为重要着力点, 紧紧围绕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的首都经济特征,统筹服务好、调动好 各类资源要素,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 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使首都经济走上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轨道,率先形 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第一章 建设国家创新中心 全面实施“科技北京”战略,全力以赴抓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中 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用好用足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切实发挥其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 着力聚集整合创新要素,着力加强创新制度安排,着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把北京建设成 为国家创新中心,持续推进竞争力提升,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和全国创新发展。 一、搭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 依托首都创新资源密集优势,加强央地合作、校企合作、军民合作、内外合作,充分发 挥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的作用,以项目为载体,以技术研发为核心,以产业化 为目标,集成和整合各方面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用的有机结合,构造形成高效有力的首都 创新资源平台,提升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完善创新支持与服务体系,强化支撑服务。统筹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五年统筹 500 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大科 技金融服务,开展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更好地满足创新需求。提升创 新型人才服务,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服务。完善新技术新产品政府采 购和应用推广服务,积极争取将更多的北京创新产品列入国家政府采购目录,促进新技术、 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着力抓好政策先行先试工作,推进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更为有效地落 实。加强规划建设服务,促进创新资源合理布局,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有力支撑。 二、完善创新激励和支持机制 充分利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围绕人才、资本、 技术等核心创新要素,着力完善各项制度和政策安排,强化激励引导,形成激励创新、服务 创新的机制和良好环境。 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本市人才发展规划,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大
力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建设首都世界人才聚集高地。注重人才、团队、项目一体化引进, 创建优良的学术环境,集中力量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创新人才管理模式,落实“千人计划” “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关村高端人才聚集工程”,在全球范围内招纳和吸引高端领 军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依托在京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以及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加强人才联合培养、融合发展。完善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形成一批懂技术、善管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 才和团队。通过加大政府奖励和实行服权、期权、年薪制等多种方式,增强对关键岗位、核 心骨干人才的吸引和澈激励。深入开展科研院所、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和分红试点,扩大股权激 励试点范围,推进科研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政策试点。逐步扩大科技重大专项经费列支间接 费用试点范围,提高间接经费列支比例上限。加强人才服务,在户籍、出入境、医疗、保险 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创造便利条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完善科技与资本对接机制。构建形成覆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 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境内外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在京聚集和发展。设立战略性新兴 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境内外个人和机构开展天使投资业务。支持股权投资基金的设 立和发展。实施高科技企业并购重组计划,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做强做大。 “十二五”时期力争新增上市公司100家以上,在资本市场形成更具影响力的“中关村板块”。 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推进建立国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 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信用贷款、信用保险、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 质押贷款的规模,完善再担保机制,支持小额贷款机构发展,推动科技保险试点,完善面向 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完善政府资金支持机制。从支持研发为主向支持研发与提供市场并重转变。完善政府采 购自主创新产品相关制度,不断扩大采购比重和范围,五年采购总额超过300亿元。积极探 索建立非政府机构购买使用重大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机制,加快创新产品的社会化推广进程。 更加注重采用市场化的支持方式,从直接补贴、贷款贴息等投入为主,向支持发展创投基金、 创投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转变,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完善企业创新鼓励机制。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政府性科 技经费投入向企业倾斜,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比重。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经费加 计扣除、教育经费列支等方面的政策。开展支持创新创业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改苹高等院 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管理制度,完善高校与企业、产业园区的科研成果衔接机制,提高创 新成果转化效率。在市场准入、业态管制放开、要素市场落户等领域支持民营科技和中小企 业发展,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潜力。支持民营企业、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
- 10 - 力培养、引进和使用人才,建设首都世界人才聚集高地。注重人才、团队、项目一体化引进, 创建优良的学术环境,集中力量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创新人才管理模式,落实“千人计划”、 “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关村高端人才聚集工程”,在全球范围内招纳和吸引高端领 军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创业人才。依托在京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以及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加强人才联合培养、融合发展。完善人才在企业、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形成一批懂技术、善管理,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 才和团队。通过加大政府奖励和实行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多种方式,增强对关键岗位、核 心骨干人才的吸引和激励。深入开展科研院所、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和分红试点,扩大股权激 励试点范围,推进科研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政策试点。逐步扩大科技重大专项经费列支间接 费用试点范围,提高间接经费列支比例上限。加强人才服务,在户籍、出入境、医疗、保险 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创造便利条件。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完善科技与资本对接机制。构建形成覆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多功能、多层次 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支持境内外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机构在京聚集和发展。设立战略性新兴 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境内外个人和机构开展天使投资业务。支持股权投资基金的设 立和发展。实施高科技企业并购重组计划,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做强做大。 “十二五”时期力争新增上市公司 100 家以上,在资本市场形成更具影响力的“中关村板块”。 进一步扩大和完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推进建立国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 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信用贷款、信用保险、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 质押贷款的规模,完善再担保机制,支持小额贷款机构发展,推动科技保险试点,完善面向 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 完善政府资金支持机制。从支持研发为主向支持研发与提供市场并重转变。完善政府采 购自主创新产品相关制度,不断扩大采购比重和范围,五年采购总额超过 300 亿元。积极探 索建立非政府机构购买使用重大自主创新产品的支持机制,加快创新产品的社会化推广进程。 更加注重采用市场化的支持方式,从直接补贴、贷款贴息等投入为主,向支持发展创投基金、 创投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转变,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完善企业创新鼓励机制。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政府性科 技经费投入向企业倾斜,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比重。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经费加 计扣除、教育经费列支等方面的政策。开展支持创新创业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改革高等院 校和科研院所技术成果管理制度,完善高校与企业、产业园区的科研成果衔接机制,提高创 新成果转化效率。在市场准入、业态管制放开、要素市场落户等领域支持民营科技和中小企 业发展,激发民营经济的创新潜力。支持民营企业、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等
国家创新计划。 完善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 应用相结合,使其成为企业提高成长性与竞争力、培有新业态与制定新标准的重要基础和手 段。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有效转移和转化实施。激励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 利、注册商标,支持企业和产业技术联盟构建专利池。实施标准化战略,搭建标准创新和检 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创新试点,推动标准创制和实施 三、全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特别是瞄准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重大紧迫需求,着力完普以 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集聚一批高端创新资源。深化国际创新合作,积极吸引国外大型企业、国际知名实验室 设立研发机构,发展区域性和国际研发总部。引进由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建设具有 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鼓励与企业联合共建工 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大力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等 新型产业组织,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引进技术消 化吸收再创新。 抓好一批基础科学研究。加强科研项目筛选、科研后备力量培养和科技成果储备。鼓励 在京研究机构积极承接国家基础研究项目。提高基础研究以及相关教育的投入,支持开展城 市环境、能源科学、安全健康、新型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夯实创新基础。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承接和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基础设施,在后3G移 动通信、物联网、超级计算、云计算、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等领城攻克核心关 键技术,为国家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大力推进实施核 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 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蛋白质、重大工程 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航空遥感、先进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大科技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综合科学中心。 加快转化一批创新成果。健全重大科技成果发现、筛选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服 务的市区联动机制,支持建设重大项目投融资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探索完善高等院校、科研 院所等研究机构承担重大专项课题成果的转化机制。建立军地科技成果转化协调机制,促进 军民融合式发展。通过国有资本有序进退,引导国有资本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引导 民营资本参与创新成果转化。实施“双百工程”,围绕城市应急、交通管理、环境治理、安全 生产等关键问题,组织开展关键技术应用和示范工程,实施100个以上重点示范应用项目, 9n9
- 11 - 国家创新计划。 完善知识产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动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 应用相结合,使其成为企业提高成长性与竞争力、培育新业态与制定新标准的重要基础和手 段。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有效转移和转化实施。激励高新技术企业申请专 利、注册商标,支持企业和产业技术联盟构建专利池。实施标准化战略,搭建标准创新和检 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标准创新试点,推动标准创制和实施。 三、全力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特别是瞄准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重大紧迫需求,着力完善以 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显著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集聚一批高端创新资源。深化国际创新合作,积极吸引国外大型企业、国际知名实验室 设立研发机构,发展区域性和国际研发总部。引进由战略科学家领衔的研发团队,建设具有 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鼓励与企业联合共建工 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大力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等 新型产业组织,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强引进技术消 化吸收再创新。 抓好一批基础科学研究。加强科研项目筛选、科研后备力量培养和科技成果储备。鼓励 在京研究机构积极承接国家基础研究项目。提高基础研究以及相关教育的投入,支持开展城 市环境、能源科学、安全健康、新型材料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夯实创新基础。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积极承接和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基础设施,在后 3G 移 动通信、物联网、超级计算、云计算、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等领域攻克核心关 键技术,为国家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科技支撑,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大力推进实施核 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 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蛋白质、重大工程 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航空遥感、先进光源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重大科技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综合科学中心。 加快转化一批创新成果。健全重大科技成果发现、筛选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落地协调服 务的市区联动机制,支持建设重大项目投融资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探索完善高等院校、科研 院所等研究机构承担重大专项课题成果的转化机制。建立军地科技成果转化协调机制,促进 军民融合式发展。通过国有资本有序进退,引导国有资本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引导 民营资本参与创新成果转化。实施“双百工程”,围绕城市应急、交通管理、环境治理、安全 生产等关键问题,组织开展关键技术应用和示范工程,实施 100 个以上重点示范应用项目
实现100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做大做强一批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壮大产业链整合能力强、主导产业链分工、能够更大 范围配置产业资源的企业,培有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实施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选择 300家以上重点企业,集中政策资源重点支持,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规模企业、 产业带动力大的百亿级规模企业和高成长的十亿级规模企业。加快培育专业性强、产品和服 务特色鲜明、细分市场占有率高、成长速度快的重点企业,深入实施“瞪羚计划”,形成一批 “专、特、精、新”的小巨人企业。继续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氛围。 四、强化教育战略支撑作用 全面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对推动创 新、培养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为国家和首都持续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 推进首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把创新人 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有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推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大 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贡献能力。继续支持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 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支持一批重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建立市属高校分类发展评价体系, 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适应城市发展需要,适时组建旅游大学等特色院校。加快首 都高等教育空问布局调整优化,高标准建成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 到2015年在京留学生数量超过12万人次。 增强高等院校研发创新能力。支持高等院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支持工科院校建设新兴技术研究院,鼓励高等院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 科研机构、著名企业建设联合研发基地,进一步提升大学科技园发展水平,构建北京高校科 技创新体系。引导高等院校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鼓励高等院 校和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实验室、科研设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学习型城市。大力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各级各类教 有衔接沟通,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衔接制度,促进终身学习。支持企事业单位和各 类社会组织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有和岗位技能培训。鼓励企事业单位为社区提供教 育教学资源,扩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拓展社区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发展 数字化远程教有,构建终身学习网络和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广泛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家庭。 第二章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着眼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进产业深度调整升级
- 12 - 实现 100 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做大做强一批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壮大产业链整合能力强、主导产业链分工、能够更大 范围配置产业资源的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实施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选择 300 家以上重点企业,集中政策资源重点支持,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级规模企业、 产业带动力大的百亿级规模企业和高成长的十亿级规模企业。加快培育专业性强、产品和服 务特色鲜明、细分市场占有率高、成长速度快的重点企业,深入实施“瞪羚计划”,形成一批 “专、特、精、新”的小巨人企业。继续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氛围。 四、强化教育战略支撑作用 全面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对推动创 新、培养人才的基础性作用,为国家和首都持续发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撑和科技智力服务。 推进首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把创新人 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高等教育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推动教学资源向教学一线倾斜,大 力提升首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贡献能力。继续支持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 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支持一批重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建立市属高校分类发展评价体系, 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适应城市发展需要,适时组建旅游大学等特色院校。加快首 都高等教育空间布局调整优化,高标准建成沙河、良乡高教园区。大力发展来华留学教育, 到 2015 年在京留学生数量超过 12 万人次。 增强高等院校研发创新能力。支持高等院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哲学 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支持工科院校建设新兴技术研究院,鼓励高等院校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 科研机构、著名企业建设联合研发基地,进一步提升大学科技园发展水平,构建北京高校科 技创新体系。引导高等院校围绕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鼓励高等院 校和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实验室、科研设备,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建设充满创新活力的学习型城市。大力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各级各类教 育衔接沟通,建立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衔接制度,促进终身学习。支持企事业单位和各 类社会组织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鼓励企事业单位为社区提供教 育教学资源,扩大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拓展社区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发展 数字化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网络和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广泛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家庭。 第二章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着眼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进产业深度调整升级
巩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格局,使首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扩大首都经济优势 进一步彰显首都经济特征。坚持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定位, 巩固和强化首都经济特征。服务经济是首都经济的主体和优势所在,是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 快发展的基石,要坚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挥对全市经济增长 的稳定器作用。总部经济是首都经济的突出特征,是提高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最宝贵、最稀 缺的资源,要注重积极引进与重点培育并重、国内总部与跨国总部并重、各次产业及各类企 业总部并重,继续大力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知识经济是首都资源禀赋优势的集中体现, 要更加注重增强科学、技术、知识、管理、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提升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科技 农业、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动科技要素向多行业、多领域延伸发展,增强经 济发展的竞争力。绿色经济是首都资源环境条件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要坚决实施更加严 格的产业准入、资源利用和环境约束标准,推进产业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统筹服务好各类要素资源。充分发挥首都功能优势,依靠和服务好中央资源,着力为其 在京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提供服务保障,在支持和服务其发展中实现自 身更高水平的发展。充分把握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的有利时机,有效利用好国外资源,着力提 升商务环境,在更高层面上吸引和服务好跨国公司、外资和侨资,不断提升经济的国际影响 力。充分依托首都市场优势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支持和培有民营经济和中小 企业,集聚高端民营企业总部,为首都高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充分挖掘地方 经济潜力,加快地方企业资产证券化步伐,持续提升品牌意识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壮大地方 经济的实力。通过国有股权有序进退方式盘活存量资源,加大与各方资源整合力度,鼓励资 产关联度大、产业互补性强的市属国有企业主动为在京央企提供配套服务。 二、深度推进产业升级 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着力打造“北京服 务”、“北京创造”品牌,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突出首都农业的城市农产品供应和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 范等功能,推进“221”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 设施农业、节水衣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切实加强“菜篮子”工程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全面提升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和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加强面向农业的技术服务、金融
- 13 - 巩固消费、投资协调拉动格局,使首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扩大首都经济优势 进一步彰显首都经济特征。坚持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定位, 巩固和强化首都经济特征。服务经济是首都经济的主体和优势所在,是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 快发展的基石,要坚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挥对全市经济增长 的稳定器作用。总部经济是首都经济的突出特征,是提高经济控制力和影响力最宝贵、最稀 缺的资源,要注重积极引进与重点培育并重、国内总部与跨国总部并重、各次产业及各类企 业总部并重,继续大力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知识经济是首都资源禀赋优势的集中体现, 要更加注重增强科学、技术、知识、管理、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提升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科技 农业、高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动科技要素向多行业、多领域延伸发展,增强经 济发展的竞争力。绿色经济是首都资源环境条件和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要坚决实施更加严 格的产业准入、资源利用和环境约束标准,推进产业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统筹服务好各类要素资源。充分发挥首都功能优势,依靠和服务好中央资源,着力为其 在京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提供服务保障,在支持和服务其发展中实现自 身更高水平的发展。充分把握国际社会看好中国的有利时机,有效利用好国外资源,着力提 升商务环境,在更高层面上吸引和服务好跨国公司、外资和侨资,不断提升经济的国际影响 力。充分依托首都市场优势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支持和培育民营经济和中小 企业,集聚高端民营企业总部,为首都高技术产业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充分挖掘地方 经济潜力,加快地方企业资产证券化步伐,持续提升品牌意识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壮大地方 经济的实力。通过国有股权有序进退方式盘活存量资源,加大与各方资源整合力度,鼓励资 产关联度大、产业互补性强的市属国有企业主动为在京央企提供配套服务。 二、深度推进产业升级 坚持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方向,以提升产业素质为核心,着力打造“北京服 务”、“北京创造”品牌,显著增强首都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加强农业基 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适应特大型城市发展需要,突出首都农业的城市农产品供应和应急保障、生态休闲、科技示 范等功能,推进“221”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籽种农业、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会展农业、 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切实加强“菜篮子”工程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全面提升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和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加强面向农业的技术服务、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