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 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月考试卷(五) 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下正当反腐关键时刻,炮制所谓“正当( zheng dang)理由“为腐败者辩护,实属 别有用心。 B.吸取教训不比汲取井水,澄清问题不比澄清( deng qing)浑水,很多事情总是说来 容易做来难。 C.大树的倾倒,实为随意倾倒( qing ddo)建筑垃圾所致,根本就算不上“不可抗力” 纯属人祸 D.小溪清清的,浅浅的,在山石间左一弯右一拐,浅浅( JianJian)的流水声敲碎了山 谷的岑寂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作活动,都要积 极反映人民心声,都要做到德艺双馨。 B.“恶搞”红色经典,亵渎的是优秀文化,污染的是精神灵魂,蚕食的是真善美,是 种无聊浅薄、贻害无穷的恶劣行径。 C.张家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都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岩翠 冠,远远看去,犹如放大苏州园林 D.旅游路上人挤人,风景区里人看人,遍地不见“黄金”,只有疲惫周身:“黄金周” 实行几年来,种种副面效应已经凸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不要为出生寒微而自暴自弃,老天是公平的,给了你多少磨难,就会还你多大的舞 台 B.私有观念使某些人斤斤于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进而看不到国家利益长远利益。 C.刘大妈满心欢喜,又让座又倒水,她多么希望这一对反目成仇的爷子早日破镜重圆 啊 D.科技不断进步,曾经风靡一时的热敏纸传真机已成明日黄花,甚至己被欧美市场淘
- 1 - 湖南师大附中 2006—2007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月考试卷(五) 语 文 试 题 时量:150 分钟 满分:150 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时下正当反腐关键时刻,炮制所谓“正当(zhēng dàng)理由“为腐败者辩护,实属 别有用心。 B.吸取教训不比汲取井水,澄清问题不比澄清(dèng qīng)浑水,很多事情总是说来 容易做来难。 C.大树的倾倒,实为随意倾倒(qīng dǎo)建筑垃圾所致,根本就算不上“不可抗力”, 纯属人祸。 D.小溪清清的,浅浅的,在山石间左一弯右一拐,浅浅(jiān jiān)的流水声敲碎了山 谷的岑寂。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作活动,都要积 极反映人民心声,都要做到德艺双馨。 B.“恶搞”红色经典,亵渎的是优秀文化,污染的是精神灵魂,蚕食的是真善美,是一 种无聊浅薄、贻害无穷的恶劣行径。 C.张家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都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岩翠 冠,远远看去,犹如放大苏州园林。 D.旅游路上人挤人,风景区里人看人,遍地不见“黄金”,只有疲惫周身:“黄金周” 实行几年来,种种副面效应已经凸现。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不要为出生寒微而自暴自弃,老天是公平的,给了你多少磨难,就会还你多大的舞 台。 B.私有观念使某些人斤斤于眼前利益,变得鼠目寸光,进而..看不到国家利益长远利益。 C.刘大妈满心欢喜,又让座又倒水,她多么希望这一对反目成仇的爷子早日破镜重圆 .... 啊! D.科技不断进步,曾经风靡一时的热敏纸传真机已成明日黄花 ....,甚至已被欧美市场淘 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一句是 A.寒科腊月,百花凋零,但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春成长春市,却处处洋溢着 春的气息 B.丁玲内心有很深的创伤,但在书中给读者的,不是感伤,而是给人以深思,以信仰 以力量。 C.公众尽管对“当街抱抱陌生人”的形式尚存异议,但对该活动改善人际关系的初衷 普遍认同。 D.研究表明,常读文学作品和知识类图书的儿童,其道德水平与智力往往相对较好, 反之亦然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 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所谓革囊,即是由动物皮革制成的渡河用的皮筏子,又被称为浑脱、混沌、馄钝、鸱夷 等,异名颇多。一般用牛羊皮制成的,是旧时西地区常见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水上运输工具。 革囊渡河的历史颇久。《国语·吴语》载范彘携西施浮海而去,自号鸢夷子皮之事。汉以 后则更是史不绝书,且颇可见其演进之迹。《后汉书》载: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徳领兵渡黄河 时“缝革囊为船”。《宋史王廷德传》有“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的记载,这已可以 让我们知道革囊流水是需要交将其“吹气实之”的。清人余庆运《维西见闻记》:“馄饨,即 《元史》所载革囊,不去毛剥皮,扎三足,一足嘘气其中,令饱胀,扎之,骑以渡水 将制作、渡河之法说得很详细了。与后世不同者,只在皮革的处理上,后世制作皮筏子时, 为了皮筏的经久耐用,要将羊皮囫轮剥下后,经浸水、退毛、以植物油炮制等一系列鞣制过 程之后方可合用 筏子有羊皮筏子与牛皮筏子之分,驾驭筏子者称筏子客。清人李心衡《金川琐记》有对 羊皮筏子的生动记载:甘肃邻近黄河西宁带,多‘浑脱′,盖取羊皮去骨肉制成,轻浮水 上,骑渡乱流。李开先《塞上曲。有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之句,其巧便已 根见;但可渡一人,且下体不免沾。赞叹之余,又遗憾于其小到只“可渡一人,且下体不 免沾濡”。乘皮筏,沾濡下体确乎难免,但也有例外,若是牛皮之独皮筏,则不会有湿身之 虞。原因是乘牛独皮筏渡治不似乘羊皮筏那样坐于其上,而是坐于其中;乘客与行李俱入于 皮袋中,筏子客将皮囊吹胀充气后扎好进气口,将其推入河中,筏子客爬在筏子上,手脚划 水,横渡江河。给牛皮筏子充气,先用风皮袋,待风推入河中,筏子客爬在筏子上,手脚划 水,横渡江河。给牛皮筏子充气,先用风皮袋,待风皮袋不能入气时,则用其所长嘴吹,饱 胀为止,是名副其实的“吹牛皮"。 筏子有小有大,小者牛皮筏独皮即可,羊皮筏也仅2—4只皮袋组成,一般用来摆渡 可渡一二人而已;而大者则可由数十只乃至数百只牛羊革囊编排而成,用来长途运输粮、油、 间毛等诸般货物。最大的牛皮筏由128个皮袋组成,有6—8名水手操作,载重可达数十吨 之巨。羊皮筏子载重亦有惊人记录,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日寇封锁了入川陆路交通 国民政府急聘20多名筏子客入川,用羊皮筏子抢运军用物资,每个皮筏子用皮袋400多个 载重数十吨,在当时的重庆引起轰动。后遂有“士豆开花胜牡丹,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 比之只“可渡一人”的袖珍皮筏,真让人瞠乎其大了。当然,皮筏子运输也有其显著的缺点, 就是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 今天,“皮筏子漂流”作为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项目,又使革囊重新焕发岀光彩。 (选自《文史知识》2006年第2期
- 2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一句是 ( ) A.寒科腊月,百花凋零,但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春成长春市,却处处洋溢着 春的气息。 B.丁玲内心有很深的创伤,但在书中给读者的,不是感伤,而是给人以深思,以信仰, 以力量。 C.公众尽管对“当街抱抱陌生人”的形式尚存异议,但对该活动改善人际关系的初衷 普遍认同。 D.研究表明,常读文学作品和知识类图书的儿童,其道德水平与智力往往相对较好, 反之亦然。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 阅读(12 分,每小题 3 分) 所谓革囊,即是由动物皮革制成的渡河用的皮筏子,又被称为浑脱、混沌、馄钝、鸱夷 等,异名颇多。一般用牛羊皮制成的,是旧时西北地区常见的、颇具地方特色的水上运输工具。 革囊渡河的历史颇久。《国语·吴语》载范彘携西施浮海而去,自号鸢夷子皮之事。汉以 后则更是史不绝书,且颇可见其演进之迹。《后汉书》载: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渡黄河 时“缝革囊为船”。《宋史·王廷德传》有“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的记载,这已可以 让我们知道革囊流水是需要交将其“吹气实之”的。清人余庆运《维西见闻记》:“馄饨,即 《元史》所载革囊,不去毛 剥皮,扎三足,一足嘘气其中,令饱胀,扎之,骑以渡水。” 将制作、渡河之法说得很详细了。与后世不同者,只在皮革的处理上,后世制作皮筏子时, 为了皮筏的经久耐用,要将羊皮囫轮剥下后,经浸水、退毛、以植物油炮制等一系列鞣制过 程之后方可合用。 筏子有羊皮筏子与牛皮筏子之分,驾驭筏子者称筏子客。清人李心衡《金川琐记》有对 羊皮筏子的生动记载:甘肃邻近黄河西宁一带,多‘浑脱’,盖取羊皮去骨肉制成,轻浮水 上,骑渡乱流。李开先《塞上曲。有‘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之句,其巧便已 根见;但可渡一人,且下体不免沾 。赞叹之余,又遗憾于其小到只“可渡一人,且下体不 免沾濡”。乘皮筏,沾濡下体确乎难免,但也有例外,若是牛皮之独皮筏,则不会有湿身之 虞。原因是乘牛独皮筏渡治不似乘羊皮筏那样坐于其上,而是坐于其中;乘客与行李俱入于 皮袋中,筏子客将皮囊吹胀充气后扎好进气口,将其推入河中,筏子客爬在筏子上,手脚划 水,横渡江河。给牛皮筏子充气,先用风皮袋,待风推入河中,筏子客爬在筏子上,手脚划 水,横渡江河。给牛皮筏子充气,先用风皮袋,待风皮袋不能入气时,则用其所长嘴吹,饱 胀为止,是名副其实的“吹牛皮”。 筏子有小有大,小者牛皮筏独皮即可,羊皮筏也仅 2——4 只皮袋组成,一般用来摆渡, 可渡一二人而已;而大者则可由数十只乃至数百只牛羊革囊编排而成,用来长途运输粮、油、 间毛等诸般货物。最大的牛皮筏由 128 个皮袋组成,有 6—8 名水手操作,载重可达数十吨 之巨。羊皮筏子载重亦有惊人记录,抗日战争最艰苦的 1942 年,日寇封锁了入川陆路交通, 国民政府急聘 20 多名筏子客入川,用羊皮筏子抢运军用物资,每个皮筏子用皮袋 400 多个, 载重数十吨,在当时的重庆引起轰动。后遂有“土豆开花胜牡丹,羊皮筏子赛军舰”之说, 比之只“可渡一人”的袖珍皮筏,真让人瞠乎其大了。当然,皮筏子运输也有其显著的缺点, 就是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 今天,“皮筏子漂流”作为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旅游项目,又使革囊重新焕发出光彩。 (选自《文史知识》2006 年第 2 期)
下列对“革囊”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囊是我国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简便轻捷的水上运输工具。 B.革囊并不稀奇,实际上就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羊皮筏子。 C.革囊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浑脱、混沌、馄饨、鸱夷等等。 D.革囊不仅在古代多有使用,而且今天也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6.以下不属于作者用来证明“革囊渡河的历史颇久”进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A.《国语·吴语》中记载的范蠡携西施浮海而去,自号“鸱夷子皮”的故事。 B.《后汉书》记载过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渡黄河时,曾“缝革囊为船”。 C.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塞上曲》诗中有“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的句子。 D.《宋史·王延德传》有用羊皮作气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的记载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句是 A.古代革囊制作之法与后世大同小异,只有皮革的处理上,后世制作更为精细 B.坐牛皮独皮筏不会湿身,是因为不似乘羊皮筏那样坐于其上,而是坐于其中。 C.小筏子中牛皮筏只用一只皮,羊皮筏用2-4只皮,大筏子则可由数十只乃至数百只 牛羊革囊编排而成 D.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用来他抢军用物资的是羊皮筏,而古籍中提到的“可渡一人”的 袖珍皮筏则是牛皮筏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革囊亦谓之“鸱夷”,极可能与《国语·吴语》载范蠡携西施浮海而去,自号鸱夷子 皮的故事有关。 B.说筏子客“吹牛皮”不仅无贬意,反而是对他们工作的实录与赞誉。因为只有吹好 牛皮,方可横绝江河。 C.皮筏子运输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与它缺少充足的机械动力有关。 D.皮筏子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和认识,这种水运 工具将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驳复分议 柳宗元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人邽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期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期之大本,亦以 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萸得而并焉
- 3 - 5.下列对“革囊”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革囊是我国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简便轻捷的水上运输工具。 B.革囊并不稀奇,实际上就是我国西北地区常见的羊皮筏子。 C.革囊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浑脱、混沌、馄饨、鸱夷等等。 D.革囊不仅在古代多有使用,而且今天也重新焕发出了光彩。 6.以下不属于 ...作者用来证明“革囊渡河的历史颇久”进所用证据的一项是 ( ) A.《国语·吴语》中记载的范蠡携西施浮海而去,自号“鸱夷子皮”的故事。 B.《后汉书》记载过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渡黄河时,曾“缝革囊为船”。 C.明代文学家李开先《塞上曲》诗中有“不用轻帆并短棹,浑脱飞渡只须臾”的句子。 D.《宋史·王延德传》有用羊皮作气囊,“吹气实之浮于水”的记载。 7.下列表述,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句是 ( ) A.古代革囊制作之法与后世大同小异,只有皮革的处理上,后世制作更为精细。 B.坐牛皮独皮筏不会湿身,是因为不似乘羊皮筏那样坐于其上,而是坐于其中。 C.小筏子中牛皮筏只用一只皮,羊皮筏用 2—4 只皮,大筏子则可由数十只乃至数百只 牛羊革囊编排而成。 D.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用来他抢军用物资的是羊皮筏,而古籍中提到的“可渡一人”的 袖珍皮筏则是牛皮筏。 8.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革囊亦谓之“鸱夷”,极可能与《国语·吴语》载范蠡携西施浮海而去,自号鸱夷子 皮的故事有关。 B.说筏子客“吹牛皮”不仅无贬意,反而是对他们工作的实录与赞誉。因为只有吹好 牛皮,方可横绝江河。 C.皮筏子运输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与它缺少充足的机械动力有关。 D.皮筏子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发现和认识,这种水运 工具将永远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三、文言文阅读(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驳复分议 柳宗元 臣伏①见天后时,有同州下人邽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父仇, 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期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期之大本,亦以 防乱也。若曰“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萸得而并焉。 2 0 0 7 0 1 3
朱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子后代 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其诚伪,考正 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诚意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 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 则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价然自克,即死无憾,是 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 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 吏,是悖骜百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日:“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 者,盖其冤抑沈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 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 义者,令勿仇,仇之则列。”“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 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 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教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家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岳麓书社2006年版《古文观止》卷之九) 【注】①伏:古代臣子见皇帝,必须跪着俯伏,不敢面对,因此奏折中常用“伏”,以 示敬畏。②剌谳(yan):审判定案,这里意为判定。③反杀:指已杀人,又杀了
- 4 - 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子后代, 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向使刺谳②其诚伪,考正 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诚意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 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 则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价然自克,即死无憾,是 守礼而行义也。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 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 吏,是悖骜百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 者,盖其冤抑沈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 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杀人而 义者,令勿仇,仇之则列。”“有反杀③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 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今若取此以断 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元庆能不越于礼服教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家以前议从事。谨议。 (选自岳麓书社 2006 年版《古文观止》卷之九) 【注】①伏:古代臣子见皇帝,必须跪着俯伏,不敢面对,因此奏折中常用“伏”,以 示敬畏。②刺谳(yán):审判定案,这里意为判定。③反杀:指已杀人,又杀了
他的子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 原:推究 B.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判:判决 C.师韫之诛,不愆于法 愆:违反 D.不议曲直,暴寡胁弱 暴:欺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偏观群书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B 言有尽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 D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 1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不宜以前议从事”之理由的一项是 A.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B.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 C.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 D.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驳斥陈子昂提出的“诛而后旌”的主张,因为他认为陈的办法相互矛盾,或 “黩刑甚”,或“坏礼甚”,将使后人无所适从。 B.柳宗元认为报杀父这样的不共戴天之仇是尽教尽义的行为,完全符合礼义。因此他 认为执政官员不但不能杀徐元庆,反而要向他致谢 C.本文从维护封建“礼”“法”尊严出发,强调官吏违法杀人应受惩处。这对人民群众 反抗爆政在客观上予以了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和批判了当时吏治黑暗的现实。 柳宗元在文中引经据典,层层分析,说明精辟透彻,有力地驳斥了陈子昂的观点。 语言冷峻、精炼而准确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常析和古诗文默写(21分)
- 5 - 他的子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 原:推究 B.刑礼之用,判.然离矣 判:判决 C.师韫之诛,不愆.于法 愆:违反 D.不议曲直,暴.寡胁弱 暴:欺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1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 ...“不宜以前议从事”之理由的一项是 ( ) A.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B.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 C.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 D.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谁救?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柳宗元驳斥陈子昂提出的“诛而后旌”的主张,因为他认为陈的办法相互矛盾,或 “黩刑甚”,或“坏礼甚”,将使后人无所适从。 B.柳宗元认为报杀父这样的不共戴天之仇是尽教尽义的行为,完全符合礼义。因此他 认为执政官员不但不能杀徐元庆,反而要向他致谢。 C.本文从维护封建“礼”“法”尊严出发,强调官吏违法杀人应受惩处。这对人民群众 反抗爆政在客观上予以了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和批判了当时吏治黑暗的现实。 D.柳宗元在文中引经据典,层层分析,说明精辟透彻,有力地驳斥了陈子昂的观点。 语言冷峻、精炼而准确。 四、文言文翻译、古诗词常析和古诗文默写(21 分) A. B. D. C. 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偏观群书 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言有尽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 若.人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辜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