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高中调研测试题(20071) 高三语文 命题人:徐国政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共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內密封栏中,将考号最后两位 填在答题卷右下方座位号内,同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代号涂黑,如需 改动,必须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第Ⅱ卷用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卷毎题对应的答 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卷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疏浚唆使竣工怙恶不悛逡巡不前 B.牺牲栖息牺惶不值一哂挥洒自如 C.呵护苛求坎坷刚直不阿百舸争流 D.懈怠苔藓冶金心旷神怡甘之如饴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福祉置疑思辨无所事事蹉跎岁月 B.澄澈老骥伏枥光风霁月柳暗花明 C.娴雅饥肠碌碌根深蒂固溘然长逝 D.撕杀孤傲不羁斩钉截铁热泪盈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年来,中国新代电影女导演异军突起,她们的作品不少在国际和国内赢得了声誉。 B.在多哈亚运会中,中国男子田径运动员的表现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好。在男子径赛中, 中国运动员获得了金、银、铜牌各三枚;在田赛中仅获得一枚铜牌,更是差强人意 C.今天的主题讨论,各组角度不同,因而侧重各异,如此南辕北辙,怎么能达成协议呢? D.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将始终高度重视安全,将以谨慎小心、如临 大敌的工作态度,确保安全生产,创造安全工程。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1 页 (共 12 页) 襄樊市高中调研测试题 (2007.1) 高 三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 1 至 4 页,第Ⅱ卷 5 至 8 页。共 150 分。考试 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内密封栏中,将考号最后两位 填在答题卷右下方座位号内,同时请认真阅读答题卷上的注意事项。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正确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代号涂黑,如需 改动,必须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第Ⅱ卷用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卷每题对应的答 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收回。 第 Ⅰ 卷(选择题,共 36 分)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疏浚. 唆.使 竣.工 怙恶不悛. 逡.巡不前 B.牺.牲 栖.息 恓.惶 不值一哂. 挥洒.自如 C.呵.护 苛.求 坎坷. 刚直不阿. 百舸.争流 D.懈怠. 苔.藓 冶.金 心旷神怡. 甘之如饴.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 .....的一组是: A.福祉 置疑思辨 无所事事 蹉跎岁月 B.澄澈 老骥伏枥 光风霁月 柳暗花明 C.娴雅 饥肠碌碌 根深蒂固 溘然长逝 D.撕杀 孤傲不羁 斩钉截铁 热泪盈眶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近年来,中国新一代电影女导演异军突起 ....,她们的作品不少在国际和国内赢得了声誉。 B.在多哈亚运会中,中国男子田径运动员的表现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好。在男子径赛中, 中国运动员获得了金、银、铜牌各三枚;在田赛中仅获得一枚铜牌,更是差强人意 ....。 C.今天的主题讨论,各组角度不同,因而侧重各异,如此南辕北辙 ....,怎么能达成协议呢? D.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将始终高度重视安全,将以谨慎小心、如临.. 大敌..的工作态度,确保安全生产,创造安全工程。 命题人:徐国政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晋 级增薪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B.在外国同事看来,中国人的手机似乎永远保持“正在进行时”,即使在办公室开会 有的人也不出去接电话,而是坐在座位上小声讲 C.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 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D.反病毒专家终于发现,代号为“野玫瑰”的电脑病毒发作,原来是接受邮件和共享资 源两条途径侵袭硬盘系统而感染的 5.依次填入下面划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 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 ①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 ②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 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 ③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 ④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 C.③②④① D.③④①② (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鲁迅笔下的阿Q,对于自己进监狱并不烦恼,而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 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末能如愿的过 程,其用心又是什么? 鲁迅在《阿Q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其杂文中暗示了解读的钥匙。鲁迅认为 圆滑是中国国民的特征之一,大团囻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 “十景病”的圆满心理,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乱一治'′”,也就是 原地不动地转圆圈 阿Q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阿Q的地位一降再降,面对种种不 心理上仍能够囻满,精神上仍能够胜利,就典型而近乎夸张地凸现了国民希求圆满的心态 阿Q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不 过是另换一个皇帝甚至暴君,“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因此,不能简单地在阿Q革命 与辛亥革命之间画等号 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结尾也应该是大团圆才对,所以鲁迅 为小说的最后一章命题为“大团圆”。当然,它没有重复传统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囻,而是以具 有象征意味的反语技巧,来打破大团圆。阿Q所希望的圆圈,把阿Q送上了杀头示众的路 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的古旧传统"吃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2 页 (共 12 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A.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晋 级增薪制度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B.在外国同事看来,中国人的手机似乎永远保持“正在进行时”,即使在办公室开会, 有的人也不出去接电话,而是坐在座位上小声讲。 C.取消农业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的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国际 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D.反病毒专家终于发现,代号为“野玫瑰”的电脑病毒发作,原来是接受邮件和共享资 源两条途径侵袭硬盘系统而感染的。 5.依次填入下面划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们熟悉的名画。 画家在你还未意识到以前,就已经成功地以各式各样的重复把你的感受的方向控制住了。 ①当然,在重复之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 ②画家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特别是那无尽的瓦垄的一些共同特征,重复排列,以取得 几条街道(亦即画面)的统一性。 ③它的手卷的形式赋予它以空间、时间都很长的“持续性”。 ④不同阶段的重点也螺旋式地变换着在画面上的位置,步步引人入胜。 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 ③④①②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鲁迅笔下的阿 Q,对于自己进监狱并不烦恼,而以为“惟有圈而不圆,却是他‘行状’上 的一个污点”。不仅如此,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 Q 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 程,其用心又是什么? 鲁迅在《阿 Q 正传》中并没有解答的问题,却在其杂文中暗示了解读的钥匙。鲁迅认为, 圆滑是中国国民的特征之一,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的重要特征,甚至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有 “十景病”的圆满心理,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乱一治’”,也就是 原地不动地转圆圈。 阿 Q 所画的圆圈,不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阿 Q 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国民希求圆满的象征。阿 Q 的地位一降再降,面对种种不幸, 心理上仍能够圆满,精神上仍能够胜利,就典型而近乎夸张地凸现了国民希求圆满的心态。 阿 Q 的“革命”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的翻版。阿 Q 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了,也不 过是另换一个皇帝甚至暴君,“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因此,不能简单地在阿 Q 革命 与辛亥革命之间画等号。 具有团圆心理的国民,只能演出一场圆圈式的革命,结尾也应该是大团圆才对,所以鲁迅 为小说的最后一章命题为“大团圆”。当然,它没有重复传统小说和戏曲的大团圆,而是以具 有象征意味的反语技巧,来打破大团圆。阿 Q 所希望的圆圈,把阿 Q 送上了杀头示众的路。 鲁迅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是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在小说中只有《狂人日记》中的古旧传统“吃
人”,可以与之相比 用这把钥匙,也可以解决阿Q一名的争论。 不确定阿Q的姓名,在于增强其普遍性。用Q是因为它是一个拖着小辫的头,鲁迅所解 剖的正是“国民的灵魂”。更重要的是,Q作为一个圆圈,正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不过 它已经不圆满了,因为有新的东西侵入,所以鲁迅选择了Q而不选择O 6.对作者认为“解读《阿Q正传》”的“钥匙”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圆滑是中国国民的特征之一。 B.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甚至是国民欣赏自然景观的重要特征。 C.两个时代在原地不动地转圆圈是中国的历史本质 D.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7.下列对“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这个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阿Q的政治、经济地位也不会改变。 B.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阿Q希求圆满的心态也不会有所改变 C.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有所破坏,而没有新的建树。 D.阿Q式的革命即使成功,推翻某一皇帝,仍会沿袭封建王朝旧的统治制度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本文意图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答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根源。 B.分析了阿Q式“革命”的实质。 C.揭示了《阿Q正传》以“大团囻”作结的心理依据。 D.解释了阿Q命名的重要原因。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Q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揭 示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B.阿Q参加的革命不是辛亥革命,而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一旦得势,阿Q 将是另一个赵太爷 C.在鲁迅的诸多小说中,《阿Q正传》以其“圆圈”,《狂人日记》以其“吃人”, 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达到了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地步。 D.鲁迅在写作《阿Q正传》时,不确定阿Q的姓名,就是为了增强普遍性,使Q代表 当时每一个中国国民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孟子》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日:“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日:“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优。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 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②、朝僯,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 高三语文试卷第3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3 页 (共 12 页) 人”,可以与之相比。 用这把钥匙,也可以解决阿 Q 一名的争论。 不确定阿 Q 的姓名,在于增强其普遍性。用 Q 是因为它是一个拖着小辫的头,鲁迅所解 剖的正是“国民的灵魂”。更重要的是,Q 作为一个圆圈,正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不过, 它已经不圆满了,因为有新的东西侵入,所以鲁迅选择了 Q 而不选择 O。 6.对作者认为“解读《阿 Q 正传》”的“钥匙”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圆滑是中国国民的特征之一。 B.大团圆是中国小说、戏曲,甚至是国民欣赏自然景观的重要特征。 C.两个时代在原地不动地转圆圈是中国的历史本质。 D.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7.下列对“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这个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 Q 式的革命即使成功,阿 Q 的政治、经济地位也不会改变。 B.阿 Q 式的革命即使成功,阿 Q 希求圆满的心态也不会有所改变。 C.阿 Q 式的革命即使成功,也只是有所破坏,而没有新的建树。 D.阿 Q 式的革命即使成功,推翻某一皇帝,仍会沿袭封建王朝旧的统治制度。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对本文意图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答了阿 Q“精神胜利法”的根源。 B.分析了阿 Q 式“革命”的实质。 C.揭示了《阿 Q 正传》以“大团圆”作结的心理依据。 D.解释了阿 Q 命名的重要原因。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用一百多字详尽描写“阿 Q 立志要画得圆”却未能如愿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揭 示圆圈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B.阿 Q 参加的革命不是辛亥革命,而是传统的画圆圈式的“革命”,一旦得势,阿 Q 将是另一个赵太爷。 C.在鲁迅的诸多小说中,《阿 Q 正传》以其“圆圈”,《狂人日记》以其“吃人”, 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控诉达到了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地步。 D.鲁迅在写作《阿 Q 正传》时,不确定阿 Q 的姓名,就是为了增强普遍性,使 Q 代表 当时每一个中国国民。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孟子》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 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 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②、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
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日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日:“吾王不游 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 劳者弗息。琄睸胥谗③,民乃作慝③。方③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 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 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日:为我作君臣相说之 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一—畜君者,好君也。” (选自《语文读本》第五册 【注】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宫。 转附:山名,可能是今天山东的芝罘山 下面的“朝僯”也是山名。③睸琄胥谗:群人侧目而视,怨声载道。琄睸,侧目而视的样 子。胥,都。谗,谤。④慝:邪恶。⑤方:违抗。⑥畜:制止。 10.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非议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度:法度 C.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 粮食:粮食被消耗掉 D.其诗日:畜君何尤? 尤:突出 11.以下六句话分成四组,全属于“与民同乐”的思想或行为的一组是 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僯,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③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④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⑤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⑥召大师日: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A.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④⑤⑥ D.①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 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 和雄辩才能。 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接 着,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 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的 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4 页 (共 12 页) 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 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 劳者弗息。睊睊胥谗③,民乃作慝④。方⑤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 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 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 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⑥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选自《语文读本》第五册) 【注】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宫。 ②转附:山名,可能是今天山东的芝罘山。 下面的“朝儛”也是山名。 ③睊睊胥谗:群人侧目而视,怨声载道。睊睊,侧目而视的样 子。胥,都。谗,谤。 ④慝:邪恶。 ⑤方:违抗。 ⑥畜:制止。 10.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非:非议 B.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度:法度 C.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 粮食:粮食被消耗掉 D.其诗曰:‘畜君何尤.?’ 尤:突出 11.以下六句话分成四组,全属于“与民同乐”的思想或行为的一组是: ①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②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③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④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⑤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⑥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 A. ①②④⑥ B.②③④⑤ C. ①④⑤⑥ D.①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孟子先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了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 民同忧的中心论点。 B.文章记叙生动,形象鲜明,人物对话很有个性,逼真地再现了齐相晏子的机智灵活 和雄辩才能。 C.晏子先引用谚语肯定君主巡游的正确,为下文写君主应关心民生与民同乐张本。接 着,晏子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指出先王的出游是与治国相结合的,而现在的君主出 游却是为了自己享乐。 D.孟子主要以引述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以及景公与民同乐的范例来劝诫齐宣王的
第‖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4分) 译文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分) 译文 (3)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8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分) 答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4分) 答 15.填空。(6分) (1)《墙上的斑点》是▲国著名小说家▲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小说通过描述主人 公头脑中的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作家所认为的人类的真正的生活状态 (2)唐宋诗文中有不少直接描写美妙乐曲的句子,请写出两句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赞扬屈原洁身自好的操守 蝉蜕于浊秽,以浮 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孟婆茶∞ 杨绛③ 我登上一列露天的火车,但不是车,因为不在地上走;像筏,却又不在水上行;像飞机, 却没有机舱,而且是一长列;看来像一条自动化的传送带,很长很长,两侧设有栏杆,载满乘 客,在云海里驰行。我随着队伍上去的时候,随手领到一个对号入座的牌子,可是牌上的字码 几经擦改,看不清楚了。我按着模糊的号码前后找去:一处是教师座,都满了,没我的位子 处是作家座,也满了,没我的位子;一处是翻译者的座,标着英、法、德、日、西等国名, 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
高三语文试卷第 5 页 (共 12 页) 第 Ⅱ 卷 (共 114 分)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4 分) 译文: ▲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 分) 译文: ▲ (3)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3 分) 译文: ▲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8 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1)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字用语巧妙,请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4 分) 答 : ▲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何联系?(4 分) 答: ▲ 15.填空。(6 分) (1)《墙上的斑点》是 ▲ 国著名小说家 ▲ 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小说通过描述主人 公头脑中的意识流动的状况,表现作家所认为的人类的真正的生活状态。 (2)唐宋诗文中有不少直接..描写美妙乐曲的句子,请写出两句: ▲ , ▲ 。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高度赞扬屈原洁身自好的操守: ▲ ,蝉蜕于浊秽,以浮 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 。 五、(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9 题。 孟婆茶①② 杨 绛③ 我登上一列露天的火车,但不是车,因为不在地上走;像筏,却又不在水上行;像飞机, 却没有机舱,而且是一长列;看来像一条自动化的传送带,很长很长,两侧设有栏杆,载满乘 客,在云海里驰行。我随着队伍上去的时候,随手领到一个对号入座的牌子,可是牌上的字码 几经擦改,看不清楚了。我按着模糊的号码前后找去:一处是教师座,都满了,没我的位子; 一处是作家座,也满了,没我的位子;一处是翻译者的座,标着英、法、德、日、西等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