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语文 本试卷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1—12题为选择题,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13-23题为非选择题,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试题由学生保存。 本科目考试时间:2008年2月27日上午900—-11:30 (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当真/螳臂当车恐吓/杀鸡吓猴强求/牵强附会 B.模板/模棱两可晕车/晕头转向差拨/差可告慰 C.遂愿/半身不遂载体/载笑载言症结/对症下药 D.钻探/钻石项链请帖/俯首帖耳间架/间不容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口讷通牒蛛丝马迹各行其事 B.磋商 重迭闲情逸致殒身不恤 C.糟塌追溯竭泽而渔滥芋充数 D.商榷赘疣怨天由人兵荒马乱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无论是著名学者还是普通学人,在他们成功之前,要熬过多少“无声”的岁月啊, 而他们“无声”的精神与品格是文明繁衍的动力,是人类生存的根基 他奔走官府,深通世故,明知照他的主意办会将你置于死地,却偏要下书劝诱,这 就是当面鼓,对面锣,佛面兽心。 C.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怪蚊子多,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欧阳修在马上厕 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来,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 D.多印书妨碍读妤书,多读书妨碍多思考,这种现象今天还有可能顺理成章地继续下 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俄互办文化年,两国之间开展大规模、高水准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将使中国是 友好邻邦的理念在俄罗斯深人人心,为两国关系奠定广泛、牢固的社会基础
湖北省荆州市 2008 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Ⅱ) 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全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1—12 题为选择题,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13—23 题为非选择题,非选择题用 0.5 毫米黑色的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试题由学生保存。 本科目考试时间:2008 年 2 月 27 日上午 9:00——11:30 一、(15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当.真/螳臂当.车 恐吓./杀鸡吓.猴 强.求/牵强.附会 B.模.板/模.棱两可 晕.车/晕.头转向 差.拨/差.可告慰 C.遂.愿/半身不遂. 载.体/载.笑载言 症.结/对症.下药 D.钻.探/钻.石项链 请帖./俯首帖.耳 间.架/间.不容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口讷 通牒 蛛丝马迹 各行其事 B.磋商 重迭 闲情逸致 殒身不恤 C.糟塌 追溯 竭泽而渔 滥芋充数 D.商榷 赘疣 怨天由人 兵荒马乱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无论是著名学者还是普通学人,在他们成功之前,要熬过多少“无声”的岁月啊, 而他们“无声”的精神与品格是文明繁衍..的动力,是人类生存的根基。 B.他奔走官府,深通世故,明知照他的主意办会将你置于死地,却偏要下书劝诱,这 就是当面鼓 ...,对面锣 ...,佛面兽心。 C.有人做不出文章,怪房间冷,怪蚊子多,其实都是因为文思不来,欧阳修在马上厕 上皆可做文章,因为文思一来,非做不可,非必正.襟危坐 ...明窗净几才可做文章。 D.多印书妨碍读好书,多读书妨碍多思考,这种现象今天还有可能顺理成章 ....地继续下 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俄互办文化年,两国之间开展大规模、高水准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将使中国是 友好邻邦的理念在俄罗斯深人人心,为两国关系奠定广泛、牢固的社会基础
B.中央惠农政策接连出台,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福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惠农政 策在实施过程中,被以各种方式打折扣,不少农民感到“惠而不实 C.“2008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在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基础上, 提出了北京奥运艺术盛典的主题口号——“艺术,让奥林匹克更美”,它丰富了北京 奥运会“绿色”“科学”“人文”三大理念的“人文奥运”,凸现了北京奥运会独特 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D.“阿Q精神胜利法”和“幸福在于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由于恶劣的生 存环境、文化语境和非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了的一种自我把握形式和心理调节方式,是 一个人身处弱势时自我解嘲的精神避风港。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面对我国当前形势的巨大变化,儒学研究该如何应对?如何实现自身的当代转型?它将 走向何方?这些问题皆成为2007年度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B.到了汉代,学校既有官学,又有私学。私人办学有两类:一类是为蒙童而设立的, 名曰“书馆”:一类是高级私人学校,名曰“经馆”,又名“精舍”“精庐” C.荆州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水文化四大旅游资源的价值正在被人们所认识, 文化可以创造财富的观念正在逐步树立 D.在观众口碑甚佳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中,那么多学界雄鹰闪亮登场:杨振宁、 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叶嘉莹、白春礼、冯骥才、刘心武……一个个响亮的名字 在光与影搭建的讲台上传递着人类的精神。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说说“律师” 韩栋 律师”一词岀现很早。汉武帝征服西域后,佛教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得来的全是 梵文佛经。汉恒帝时才岀现汉文佛经,佛经中的借词、译词随之进入汉语系统。“律师″也 是其中之一,《涅粲经金刚身品》云:“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这时的“律师”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 称呼。佛经主要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 论藏(释迦牟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称三藏经。僧人对佛经的习得各有 所长,水平较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称呼。“经师”主要是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 文的僧人,“论师″偏重于称呼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则是通晓“律藏”的僧人 可见,“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而且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 直延用至今。 律师”一词发展到唐代,外延扩大了,不仅佛教僧人有“律师”的称呼,道土也可称 “律师”,《唐六典祠部郎中》云:“而道土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日威仪师, 其三曰律师。”直到清代,才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之为“律师”,与法律有了一丝联系。 但是,它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前后,变
B.中央惠农政策接连出台,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福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惠农政 策在实施过程中,被以各种方式打折扣,不少农民感到“惠而不实”。 C.“2008 奥林匹克美术大会”在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的基础上, 提出了北京奥运艺术盛典的主题口号——“艺术,让奥林匹克更美”,它丰富了北京 奥运会“绿色”“科学”“人文”三大理念的“人文奥运”,凸现了北京奥运会独特 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D.“阿 Q 精神胜利法”和“幸福在于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由于恶劣的生 存环境、文化语境和非人的生存方式决定了的一种自我把握形式和心理调节方式,是 一个人身处弱势时自我解嘲的精神避风港。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面对我国当前形势的巨大变化,儒学研究该如何应对?如何实现自身的当代转型?它将 走向何方?这些问题皆成为 2007 年度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B.到了汉代,学校既有官学,又有私学。私人办学有两类:一类是为蒙童而设立的, 名曰“书馆”;一类是高级私人学校,名曰“经馆”,又名“精舍”“精庐”。 C.荆州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水文化四大旅游资源的价值正在被人们所认识, 文化可以创造财富的观念正在逐步树立。 D.在观众口碑甚佳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中,那么多学界雄鹰闪亮登场:杨振宁、 李政道、丁肇中、周汝昌、叶嘉莹、白春礼、冯骥才、刘心武……一个个响亮的名字 在光与影搭建的讲台上传递着人类的精神。 二、(12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说说“律师” 韩 栋 “律师”一词出现很早。汉武帝征服西域后,佛教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得来的全是 梵文佛经。汉恒帝时才出现汉文佛经,佛经中的借词、译词随之进入汉语系统。“律师”也 是其中之一,《涅粲经·金刚身品》云:“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这时的“律师”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 称呼。佛经主要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 论藏(释迦牟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称三藏经。僧人对佛经的习得各有 所长,水平较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称呼。“经师”主要是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 文的僧人,“论师”偏重于称呼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则是通晓“律藏”的僧人。 可见,“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而且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 一直延用至今。 “律师”一词发展到唐代,外延扩大了,不仅佛教僧人有“律师”的称呼,道士也可称 “律师”,《唐六典·祠部郎中》云:“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 其三曰律师。”直到清代,才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之为“律师”,与法律有了一丝联系。 但是,它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 1898 年的戊戌变法前后,变
法的中心人物和一些开明人士把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进来,汉语词汇中增加了 大量哲学、政治、经济上的名词术语,其中,有一个旧瓶裝新酒的意译词“律师”,它才是 今天法律意义上“律师”的源头。律师源于古罗马的辩护人,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 并不收取报酬,这是现代律师的雏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律师成 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中国是在清末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才首次 提到“律师 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英文为" lawyer”,法律翻译为“1aw,为什么在意译时 lawyer"翻译成“律师”而不是“法官”和“法师”呢? 法,古作“”,《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说明法能够主持公正,惩恶扬善。法形成于春秋晩期战国早期,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律 《尔雅》的解释是律的本质,《说文解字》是讲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 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律”多指具体的条文,“律”比 “法”更具体。佛教中“律”多为“戒律”,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因而 律师是解释“律”的人。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而非依 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并定罪的是“法官”。这也许就是现代汉语中“律师 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 法、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区别只是在于时代。春秋末期,“法″字广泛使用,如李 悝作《法经》,后来秦商鞅把《法经》的“法”改称为“律”,以后各代皆把“律”作为法 典名称,把“法″改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新律、晋泰始律、梁律、陈律、北魏律、 北周律、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今天,习惯上又改称“律”为 然而,“法”字又有“法术”之义,“法师”多指后一义。 由于“律师”意义较为单纯,“法师″意义多,加之国人的惯常思想,佛、道、巫皆可 称作“法师”,易产生歧义,所以在意译“律师”时舍“法师”而留“律师 以上是现代“律师″一词的由来及演变。汉语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较开放的系统,汉语 中有些看似平常的简单词语,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如不细细探究,难免张冠李戴,只有溯源 分流,理清脉络,方得真理。 (选自《文史知识》2007牛第7期,有删节 6.关于“律师”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词最早源于佛经,在汉武帝时期就进入了汉语系统 B.佛教中“律师”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C.清代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为律师,这已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D.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 7.下列对“意译‘ lawyer’翻译成‘律师’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而律师是汉代才有的词汇。 B.“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而“律”比“法”具体,多指具体条文,比较符合现代 意义上律师的职业特征。 C.尽管“法”和“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只是在各个时代称呼不同,但“法师” 中的“法”多含“法术”之义
法的中心人物和一些开明人士把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进来,汉语词汇中增加了 大量哲学、政治、经济上的名词术语,其中,有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意译词“律师”,它才是 今天法律意义上“律师”的源头。律师源于古罗马的辩护人,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 并不收取报酬,这是现代律师的雏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律师成 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中国是在清末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才首次 提到“律师”。 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英文为“lawyer”,法律翻译为“1aw”,为什么在意译时 “lawyer”翻译成“律师”而不是“法官”和“法师”呢? 法,古作“”,《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说明法能够主持公正,惩恶扬善。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律, 《尔雅》的解释是律的本质,《说文解字》是讲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 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律”多指具体的条文,“律”比 “法”更具体。佛教中“律”多为“戒律”,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因而, 律师是解释“律”的人。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而非依 “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并定罪的是“法官”。这也许就是现代汉语中“律师” 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 法、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区别只是在于时代。春秋末期,“法”字广泛使用,如李 悝作《法经》,后来秦商鞅把《法经》的“法”改称为“律”,以后各代皆把“律”作为法 典名称,把“法”改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新律、晋泰始律、梁律、陈律、北魏律、 北周律、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今天,习惯上又改称“律”为“法”, 然而,“法”字又有“法术”之义,“法师”多指后一义。 由于“律师”意义较为单纯,“法师”意义多,加之国人的惯常思想,佛、道、巫皆可 称作“法师”,易产生歧义,所以在意译“律师”时舍“法师”而留“律师”。 以上是现代“律师”一词的由来及演变。汉语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较开放的系统,汉语 中有些看似平常的简单词语,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如不细细探究,难免张冠李戴,只有溯源 分流,理清脉络,方得真理。 (选自《文史知识》2007 牛第 7 期,有删节) 6.关于“律师”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词最早源于佛经,在汉武帝时期就进入了汉语系统。 B.佛教中“律师”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C.清代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为律师,这已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D.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 7.下列对“意译‘lawyer’翻译成‘律师’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而律师是汉代才有的词汇。 B.“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而“律”比“法”具体,多指具体条文,比较符合现代 意义上律师的职业特征。 C.尽管“法”和“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只是在各个时代称呼不同,但“法师” 中的“法”多含“法术”之义
D.“法师”一词在佛、道、巫中都有此类称谓,为了区别于人们的惯常思维,避免混 淆,故取“律师”而舍“法师”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是在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时,汉语词 汇中新增的一个名词术语 B.律师一词与法律有联系最早出现在清代,在此之前,律师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 呼 C.“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通晓经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D.现代律师的雏形出现在古罗马,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且不收取报酬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一词出现在汉代,随佛教的传人而存在,汉代以前佛教没有在我国出现。 B.在中国,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可能出现在清末戊戌变法前后 C.律师当初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 有名词 D.由律师一词的由来与演变,可以看出汉语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不断演变,大量借词、译词还将进人汉语系统。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董丈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 治家严,笃于教孑。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 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 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 文炳以私谷数干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 民蚕麦偿之。文炳日:“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 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 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 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日:“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 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丈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日:“吾亟闻董令 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 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选自《元史董文炳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 籍:登记 B.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以:连词,来 C.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 中:诬蔑 D.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 为:介词,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董文炳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A.①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
D.“法师”一词在佛、道、巫中都有此类称谓,为了区别于人们的惯常思维,避免混 淆,故取“律师”而舍“法师”。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是在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时,汉语词 汇中新增的一个名词术语。 B.律师一词与法律有联系最早出现在清代,在此之前,律师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 呼。 C.“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通晓经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D.现代律师的雏形出现在古罗马,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且不收取报酬。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律师一词出现在汉代,随佛教的传人而存在,汉代以前佛教没有在我国出现。 B.在中国,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可能出现在清末戊戌变法前后。 C.律师当初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 有名词。 D.由律师一词的由来与演变,可以看出汉语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不断演变,大量借词、译词还将进人汉语系统。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2 题。 董丈炳,字彦明,俊之长子也。父殁时年始十六,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夫人有贤行, 治家严,笃于教子。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岁乙未,以父任为藁城 令。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文炳明于听断,以.恩济威。未几,同列束手 下之,吏抱案求署字,不敢仰视,里人亦大化服。县贫,重以旱蝗,而征敛日暴,民不聊生。 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前令因军兴乏用,称贷于人,而贷家取息岁倍,县以 民蚕麦偿之。文炳曰:“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乃以田庐若干亩计 直与贷家,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于是流离渐还,数年间,民食以足。朝廷初料 民,令敢隐实者诛,籍其家。文炳使民聚口而居,少为户数。众以为不可,文炳曰:“为民 获罪,吾所甘心。”民亦有不乐为者,文炳曰:“后当德我。”由是赋敛大减,民皆富完。 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丈炳求决。文炳尝上谒大府,旁县人聚观之,曰:“吾亟闻董令, 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文炳 曰:“吾终不能剥民求利也。”即弃官去。 (选自《元史·董文炳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 籍:登记 B.明于听断,以.恩济威。 以:连词,来 C.或谗之府,府欲中.害之。 中:诬蔑 D.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 为:介词,替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董文炳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A.①民困矣,吾为令,义不忍视也,吾当为代偿
②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 B.①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 ②董县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 C.①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 ②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①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 ②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文炳十六岁丧父,带着他的年幼的弟弟们侍奉母亲。他聪明机灵,善于记诵,少 年老成。 B.董文炳凭借父亲的职位接任藁城县令。他从政有方,很快便让人敬畏折服 C.在朝廷统计户口时,董文炳不顾众人的异议和部分百姓的抵触,将百姓聚在一起居 住以减少户数,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赋税。 D.董文炳曾因征集军需而向私人借贷,为了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将自家田产作价抵给 了放贷者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4分) (2)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4分) (3)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2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 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Φ,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1)这两首词都运用了情景相融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4分)
②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 B.①文炳以私谷数千石与县,县得以宽民。 ②董县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 C.①贷家取息岁倍,县以民蚕麦偿之。 ②复籍县闲田与贫民为业,使耕之。 D.①以田庐若干亩计直与贷家。 ②旁县民有讼不得直者,皆诣文炳求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文炳十六岁丧父,带着他的年幼的弟弟们侍奉母亲。他聪明机灵,善于记诵,少 年老成。 B.董文炳凭借父亲的职位接任藁城县令。他从政有方,很快便让人敬畏折服。 C.在朝廷统计户口时,董文炳不顾众人的异议和部分百姓的抵触,将百姓聚在一起居 住以减少户数,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赋税。 D.董文炳曾因征集军需而向私人借贷,为了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将自家田产作价抵给 了放贷者。 四、(24 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同列皆父时人,轻文炳年少,吏亦不之惮。(4 分) (2)吾亟闻董令,董令顾亦人耳,何其明若神也!(4 分) (3)时府索无厌,文炳抑不予。(2 分) 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的。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1)这两首词都运用了情景相融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 分) (2)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