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5)止:至,达到。(6)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7)静:心不妄动。(8)安:性情安和。(9)虑:思虑精祥。(10)得:处事合宜。(11)物有本末:分清主次,集中力量抓住事物的关键。(“三纲”)(12)事有终始:做事力求善终,因而须“慎始”,谨慎规划第一步。(“七证”)(13)近道:认识的局限性,对真理的探寻无穷尽。必须敬畏真理,与时俱进,上下求索。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重点字词:(1)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2)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3)正其心:端正其心。朱熹说:“心者,身之主也。”(4)诚其意:使其意念诚实。(5)致其知:获得知识。格:至;物:事物。“格物”一词,解说颇有分歧,依朱熹的解释,应理解为“穷究事物的道理”,但依陆、王心学的解释,则是格除物欲的意思。(6)壹是:一律。(7)本:指“修身”。末:指修身以外的种种事务。否:意为“不可能”。(8)所厚者:指“本”。所薄者:指“末”。指该重视的不重视。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9)知之至:智慧的极致。知,即“智”三、三纲与八目的关系“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现实意义6
6 民众。 (5)止:至,达到。 (6)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7)静:心不妄动。 (8)安:性情安和。 (9)虑:思虑精祥。 (10)得:处事合宜。 (11)物有本末:分清主次,集中力量抓住事物的关键。(“三纲”) (12)事有终始:做事力求善终,因而须“慎始”,谨慎规划第一步。(“七证”) (13)近道:认识的局限性,对真理的探寻无穷尽。必须敬畏真理,与时俱进,上下求 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 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重点字词: (1)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2)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3)正其心:端正其心。朱熹说:“心者,身之主也。” (4)诚其意:使其意念诚实。 (5)致其知:获得知识。格:至;物:事物。“格物”一词,解说颇有分歧,依朱熹的 解释,应理解为“穷究事物的道理”,但依陆、王心学的解释,则是格除物欲的意思。 (6)壹是:一律。 (7)本:指“修身”。末:指修身以外的种种事务。否:意为“不可能”。 (8)所厚者:指“本”。所薄者:指“末”。指该重视的不重视。未之有也:即未有之 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9)知之至:智慧的极致。知,即“智”。 三、三纲与八目的关系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内 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 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现实意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朱熹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贯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本篇的现实意义。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本文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在于什么?下次课预习要点1、《诗经》相关常识教学后记/
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 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 国家就无法前进。”(2014 年 5 月 4 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朱熹推崇《大学》,正是看到了它对调适人们的心态、稳定社会关系、保持思想上的连 贯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潜力。 结合习总书记的讲话,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本篇的现实意义。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本文认为道德修养的根本在于什么? 下次课预习要点 1、《诗经》相关常识 教 学 后 记
第授课时间周课次第1次5章节第三讲《诗经·兿》名称授课教学理论课(1)、实践课()、习题题()其它(2方式时数1.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蓼》全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人无法奉养父母的哀痛之情,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目的德。要求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及现实意义。教学讲解法、讨论法方法教学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抒发的父母去世后,子女无法回报父母恩德的终身长恨。重点教学难点:《诗经》的内容以及赋、比、兴表现手法的理解。难点教学步骤及内容:教学导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诗经》以其伟大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教学内容:一、概说1、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典,汉置“五经”博土,《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所以称为《诗经》。2、《诗经》的篇数为305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6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3、《诗经》的收集和编订。《诗经》的编集问题,历来众说纷绘,主要有采诗、献诗、删诗之说。4、《诗经》的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即风、雅、颂三类。“风”也称“国风”,“国”犹“方”,指地域;“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shao)南、邯(bei)风、(yong)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kuai)风、曹风、幽(bin)风等15个地区的乐歌,共160篇。“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小雅”和“大雅”两部分。“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8 授课时间 第 5 周 课 次 第 1 次 章 节 名 称 第三讲 《诗经•蓼莪》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1 )、实践课( )、习题题( )、其它( ) 教学 时数 2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 语言建构与运用:疏通《蓼莪》全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诗人无法奉养父母的哀痛之情,培养孝敬父母的良好品 德。 3.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及现实意义。 教 学 方 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抒发的父母去世后,子女无法回报父母恩德的终身长恨。 教学难点:《诗经》的内容以及赋、比、兴表现手法的理解。 教学步骤及内容: 教学导入: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为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诗经》以其伟大 的文学成就彪炳史册。 教学内容: 一、 概说 1、释名:《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视为经 典,汉 置“五经”博土,《诗》于是才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 所以称为《诗经》。 2、《诗经》的篇数为 305 篇,不包括有目无辞的 6 篇“笙诗”,它是一部为配乐演唱的 乐歌总集。 3、《诗经》的收集和编订。《诗经》的编集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采诗、献诗、 删诗之说。 4、《诗经》的分类及风、雅、颂的含义。 《诗经》主要依据音乐特点作为标准来分类, 即风、雅、颂三类。 “风”也称“国风”,“国”犹“方”, 指地域;“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 周南、召(shào) 南、邶(bèi) 风、鄘(yōng) 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 秦风、陈风、桧(kuài)风、曹风、豳(bīn) 风等 15 个 地区的乐歌,共 160 篇。“雅”, 正也,即标准音, 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小雅”和“大雅” 两部分。“小雅”74 篇, “大雅”31 篇, 共 105 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共 40 篇, 其中“周 颂”31 篇, “鲁 颂”4 篇,“商颂”5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