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共41人,把我算在里边就是42人。这里有少数人没有介绍他们的 学历、经历和著作。这是因为他们在本书第三卷、第四卷的题记中介绍过了 有的是国为编者手下材料残缺,以后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欠缺的地方增补起 来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是很复杂的历史,写成一部史书很不容易。现在 依靠各位同志的努力,毕竟还是把这部历史写出来了。在我们的书稿中,有 好多佳作,如周一良同志的文献资料,黄展岳同志的考古资料,祝总斌同志 写的门阀制度,郭预衡同志写的曹植,何绍庚同志写的祖冲之,曾敬民同志 和何绍庚同志合写的葛洪,郭朋同志写的道安,季羨林同志写的法显,科技 史小组的同志们合写的科技各章,都是可以提出来说一说的 书稿中也有明显的欠缺,这主要是,各篇数字之间的不平衡,文字表述 有时浮词过多,把史书写成论文,这些都是史学界长时间形成的,必须不断 加以克服,但也不是一下子可以克服得了的。 王仲荦同志是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著名的专家。我曾邀请他参加本卷 的编撰工作。他说,因为他已经写出了《魏晋南北朝史》一书,就不再参加 我们的这项工作了,但答应本卷可以采用他这部著作的材料和论点。本卷确 实利用了他的一些成果,有的注明了,有的也没有注明。我谨在这里表示对 这位史学家的感调和怀念 本卷传记部分在编辑上的工作是相当重的,黎虎同志为此费了很多的力 气。科技小组的同志们对于所承担的任务都是完成得那么认真、及时,这都 是我们深为感谢的。本卷科技方面拟目原有化学一项,因其内容几乎完全与 葛洪、陶弘景相同,在本卷订稿时,也就删去了 缪钺同志和周一良同志为本卷扉页题署书名,在此深致谢意。 白寿彝 1987年5月30日于北京友谊医院初稿 1994年2月6日修改
以上共 41 人,把我算在里边就是 42 人。这里有少数人没有介绍他们的 学历、经历和著作。这是因为他们在本书第三卷、第四卷的题记中介绍过了。 有的是国为编者手下材料残缺,以后有条件的还可以把欠缺的地方增补起 来。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是很复杂的历史,写成一部史书很不容易。现在 依靠各位同志的努力,毕竟还是把这部历史写出来了。在我们的书稿中,有 好多佳作,如周一良同志的文献资料,黄展岳同志的考古资料,祝总斌同志 写的门阀制度,郭预衡同志写的曹植,何绍庚同志写的祖冲之,曾敬民同志 和何绍庚同志合写的葛洪,郭朋同志写的道安,季羡林同志写的法显,科技 史小组的同志们合写的科技各章,都是可以提出来说一说的。 书稿中也有明显的欠缺,这主要是,各篇数字之间的不平衡,文字表述 有时浮词过多,把史书写成论文,这些都是史学界长时间形成的,必须不断 加以克服,但也不是一下子可以克服得了的。 王仲荦同志是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史著名的专家。我曾邀请他参加本卷 的编撰工作。他说,因为他已经写出了《魏晋南北朝史》一书,就不再参加 我们的这项工作了,但答应本卷可以采用他这部著作的材料和论点。本卷确 实利用了他的一些成果,有的注明了,有的也没有注明。我谨在这里表示对 这位史学家的感调和怀念。 本卷传记部分在编辑上的工作是相当重的,黎虎同志为此费了很多的力 气。科技小组的同志们对于所承担的任务都是完成得那么认真、及时,这都 是我们深为感谢的。本卷科技方面拟目原有化学一项,因其内容几乎完全与 葛洪、陶弘景相同,在本卷订稿时,也就删去了。 缪钺同志和周一良同志为本卷扉页题署书名,在此深致谢意。 白寿彝 1987 年 5 月 30 日于北京友谊医院初稿 1994 年 2 月 6 日修改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
甲编序说 第一章文献资料 第一节正史 《三国志》 《三国志》陈寿(233-297)撰。有魏志(志一作书,下同)三十卷, 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陈寿字承柞,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蜀汉 时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任治书侍御史。晋太康元年(280) 平吴后,陈寿撰《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但他的思想感情,仍倾向于蜀汉。 关于《三国志》的宗旨、体例和后人对它评论的当否,可参看缪钺《三国志 选注·前言》 陈寿的时代距三国不远,不少事是他所闻甚至及见的。魏、吴两国都有 官修史书,成为陈寿撰述的依据。蜀汉末立史官,但陈寿心怀故国,尽力搜 求能得到的材料,如《诸葛亮传》中收录了诸葛氏集目录和传主自己编集的 上表;《杨戏传》中收录了杨戏的《季汉辅臣赞》,都是《史记》《汉书》 所未有的变例。《三国志》中包括董卓、袁绍等人的传,可与范晔《后汉书》 比较对照研究。所撰日本古代史重要资料的《倭人传》,迄今为中外学者所 重视。陈寿书取材颇广,但漏略也不少,如名医张仲景、发明家马钧都未立 传。少数民族只收录了东北方面,而蜀汉的南中诸族和孙吴的山越都付缺如。 《三国志》以简练见长,而“裁制有余,文采不足”(清李慈铭语),是其 缺点。 弥补《三国志》这一缺陷的,是宋裴松之(372-451)的《三国志注》。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先世东晋时渡江。松之官至国 子博士太中大夫。他奉朱文帝命为《三国志》作注,元嘉六年(429)奏上。 裴松之的宗旨是补缺略,备异闻,纠正错误,评论得失。他广搜博采,注中 引书一百五十余种,绝大多数今已亡佚,如陈寿只在《武帝纪》和《任峻传》 中各用了十三字和四十一字叙述曹魏重要措施屯田,裴松之在《武帝纪》注 中引用王沈《魏书》的记载,补充了一百四十七字:在《任峻传》注中,引 用《魏武故事》所载曹操令以补充枣抵事迹,关于屯田有一百八十二字。裴 注中保存的史料,质和量都不在原书之下,同为今天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依 据。裴注的字数约为本书的三倍,但亦有六十一篇传(包括一些重要人物的 传)没有注。关于裴注的评价,参看杨翼骧的《裴松之与三国志注》一文, 载《中国史学史论集》 长期以来,《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 受到重视。清代学者赵一清、钱大昭、潘眉、粱章矩、钱仪吉等,都曾为《三 国志》作注。民国时,杨守敬的弟子沔阳卢弼(字慎之1876-1967)汇集各 家之注,并附自己的校勘与见解,编成《三国志集解》,书前有1936年自序。 卢氏创获无多,但鸠集旧注颇完备,地理方面尤详,是目前最方便的本子
甲编 序 说 第一章 文献资料 第一节 正史 《三国志》 《三国志》陈寿(233—297)撰。有魏志(志一作书,下同)三十卷, 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陈寿字承柞,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蜀汉 时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任治书侍御史。晋太康元年(280) 平吴后,陈寿撰《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但他的思想感情,仍倾向于蜀汉。 关于《三国志》的宗旨、体例和后人对它评论的当否,可参看缪钺《三国志 选注·前言》。 陈寿的时代距三国不远,不少事是他所闻甚至及见的。魏、吴两国都有 官修史书,成为陈寿撰述的依据。蜀汉末立史官,但陈寿心怀故国,尽力搜 求能得到的材料,如《诸葛亮传》中收录了诸葛氏集目录和传主自己编集的 上表;《杨戏传》中收录了杨戏的《季汉辅臣赞》,都是《史记》《汉书》 所未有的变例。《三国志》中包括董卓、袁绍等人的传,可与范晔《后汉书》 比较对照研究。所撰日本古代史重要资料的《倭人传》,迄今为中外学者所 重视。陈寿书取材颇广,但漏略也不少,如名医张仲景、发明家马钧都未立 传。少数民族只收录了东北方面,而蜀汉的南中诸族和孙吴的山越都付缺如。 《三国志》以简练见长,而“裁制有余,文采不足”(清李慈铭语),是其 缺点。 弥补《三国志》这一缺陷的,是宋裴松之(372—451)的《三国志注》。 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先世东晋时渡江。松之官至国 子博士太中大夫。他奉朱文帝命为《三国志》作注,元嘉六年(429)奏上。 裴松之的宗旨是补缺略,备异闻,纠正错误,评论得失。他广搜博采,注中 引书一百五十余种,绝大多数今已亡佚,如陈寿只在《武帝纪》和《任峻传》 中各用了十三字和四十一字叙述曹魏重要措施屯田,裴松之在《武帝纪》注 中引用王沈《魏书》的记载,补充了一百四十七字:在《任峻传》注中,引 用《魏武故事》所载曹操令以补充枣抵事迹,关于屯田有一百八十二字。裴 注中保存的史料,质和量都不在原书之下,同为今天研究三国历史的重要依 据。裴注的字数约为本书的三倍,但亦有六十一篇传(包括一些重要人物的 传)没有注。关于裴注的评价,参看杨翼骧的《裴松之与三国志注》一文, 载《中国史学史论集》一。 长期以来,《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四史, 受到重视。清代学者赵一清、钱大昭、潘眉、粱章矩、钱仪吉等,都曾为《三 国志》作注。民国时,杨守敬的弟子沔阳卢弼(字慎之 1876—1967)汇集各 家之注,并附自己的校勘与见解,编成《三国志集解》,书前有 1936 年自序。 卢氏创获无多,但鸠集旧注颇完备,地理方面尤详,是目前最方便的本子
《三国志》没有表和志,清代以来不少学者补撰,虽然材料基本上不出原书 和裴注,但经过分类排比,眉目清醒,有关地理、职官的表志,尤为有用。 这类补表补志绝大多数收在《二十五史补编》和《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 今胪列有关《三国志》的补表补志于下 万斯同(1638-1702):《三国大事年表》。 周嘉猷:《三国纪年表》。 谢钟英:《三国大事表》。 张守常:《三国大事表补正》。 万斯同:《三国汉季方镇年表》 万斯同:《三国诸王世表》 万斯同:《魏国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魏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魏方镇年表》。 万斯同:《汉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吴将柏大臣年表》。 黄大华:《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 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据南宋本《世说新语》所附人名谱,补录 不见于陈寿书中者多人。 陶元珍:《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 洪饴孙(1773--1816):《三国职官表》。曹魏官制大异于汉,而两晋 南北朝的职官多渊源于此,所以表中凡初建置者皆特著出。此表合职官志与 表为一,每官下列前后居此官者姓名,可以考见官职高下和迁转。 吴增仅、杨守敬(1839-1915):《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吴氏订正洪 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三国分列,按诸帝次序,依州郡县列为表。杨氏补 正, 谢钟英:《三国疆域表》。列三国最后疆域所包括郡县名,并注清末今 洪亮吉(1746--1809)、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洪氏撰,谢 氏补注,以三国最后疆域为断。县下注城镇山川等及有关当地故实。 谢钟英:《三国疆域志疑》 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 侯康(1798-1837):《补三国艺文志》。 姚振宗:《三国艺文志》。 陶元珍:《三国食货志)。 清代杨晨编《三国会要》二十二卷,分十六门。引用正史为正文,裴注 等书低格写。此书与以后朱铭盘所编南朝宋、齐、梁等会要一样,都不能提 供新史料,但可作分类的索引利用。 关于《三国志》的工具书,有哈佛燕京学社所出引得编纂处的《三国志 及裴注综合引得》,中华书局所出高秀芳、杨济安编的《三国志人名索引》。 前者是全面的索引,用处较广。但编者在选定条目编入引得时,着眼不宽, 只注意习见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对于某些词语,尤其是具有时代特征而 较少见的词语,反未收录。如“三史”、“人伦”、“人流”、“羌胡穀” 虏穀、“楼梦”、“保官”等,因而不能利用引得排列此类词语进行研究 又如“中国”、“中州”、“部曲”等条目下所列出处,亦有脱漏。引得约
《三国志》没有表和志,清代以来不少学者补撰,虽然材料基本上不出原书 和裴注,但经过分类排比,眉目清醒,有关地理、职官的表志,尤为有用。 这类补表补志绝大多数收在《二十五史补编》和《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 今胪列有关《三国志》的补表补志于下: 万斯同(1638—1702):《三国大事年表》。 周嘉猷:《三国纪年表》。 谢钟英:《三国大事表》。 张守常:《三国大事表补正》。 万斯同:《三国汉季方镇年表》。 万斯同:《三国诸王世表》。 万斯同:《魏国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魏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魏方镇年表》。 万斯同:《汉将相大臣年表》。 万斯同:《吴将柏大臣年表》。 黄大华:《三国志三公宰辅年表》。 周明泰:《三国志世系表》。据南宋本《世说新语》所附人名谱,补录 不见于陈寿书中者多人。 陶元珍:《三国志世系表补遗附订■》。 洪饴孙(1773—1816):《三国职官表》。曹魏官制大异于汉,而两晋 南北朝的职官多渊源于此,所以表中凡初建置者皆特著出。此表合职官志与 表为一,每官下列前后居此官者姓名,可以考见官职高下和迁转。 吴增仅、杨守敬(1839—1915):《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吴氏订正洪 亮吉《补三国疆域志》,三国分列,按诸帝次序,依州郡县列为表。杨氏补 正。 谢钟英:《三国疆域表》。列三国最后疆域所包括郡县名,并注清末今 地。 洪亮吉(1746—1809)、谢钟英:《补三国疆域志补注》。洪氏撰,谢 氏补注,以三国最后疆域为断。县下注城镇山川等及有关当地故实。 谢钟英:《三国疆域志疑》。 金兆丰:《校补三国疆域志》。 侯康(1798—1837):《补三国艺文志》。 姚振宗:《三国艺文志》。 陶元珍:《三国食货志)。 清代杨晨编《三国会要》二十二卷,分十六门。引用正史为正文,裴注 等书低格写。此书与以后朱铭盘所编南朝宋、齐、梁等会要一样,都不能提 供新史料,但可作分类的索引利用。 关于《三国志》的工具书,有哈佛燕京学社所出引得编纂处的《三国志 及裴注综合引得》,中华书局所出高秀芳、杨济安编的《三国志人名索引》。 前者是全面的索引,用处较广。但编者在选定条目编入引得时,着眼不宽, 只注意习见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对于某些词语,尤其是具有时代特征而 较少见的词语,反未收录。如“三史”、“人伦”、“人流”、“羌胡穀”、 “虏穀、“楼梦”、“保官”等,因而不能利用引得排列此类词语进行研究。 又如“中国”、“中州”、“部曲”等条目下所列出处,亦有脱漏。引得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