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种是和颜悦色。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礼记·祭义第二十四》云:“孝子之有深爱者, 必有和 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 执玉,如奉盈。 99 钱穆认为:“人之面色,即内心之真情流露, 色难仍是心 难。 99 《礼记·内则第十二》中说:如何养老呢?要做到“乐其 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 之。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 第四种是和颜悦色。 • 子夏问孝。子曰: “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礼记祭义第二十四》云: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 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 执玉,如奉盈。 ” • 钱穆认为: “人之面色,即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 难。 ” • 《礼记内则第十二》中说:如何养老呢?要做到“乐其 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 之。……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第五种尽谏不从,劳而无怨 0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 违,劳而无怨”。这里虽然没有谈到 “孝”,但我还是把它归为孝道之中
• 第五种尽谏不从,劳而无怨。 • 子曰: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 违,劳而无怨” 。这里虽然没有谈到 “孝” ,但我还是把它归为孝道之中。 •
孟子关于不孝的总结 孟子则谈到了世俗意义上的不孝。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 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 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 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 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 父母,五不孝也
• 孟子则谈到了世俗意义上的不孝。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 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 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 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 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 父母,五不孝也。
儒家文化为什么强调孝道? 儒家文化之所以强调孝道,是因为“家”、 “ 国”不分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不过是缩小的国,国也不过是放 大的家 。 孟子针对“天下国家”解读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 在家,家之本在身”。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于治其国,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原员月为心,媒龄是豪 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平天下之穴目,都是围绕孝而言的,探究事物之理, “孝弟”孔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字务本,本立而道 《大学》指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 儒家文化之所以强调孝道,是因为“家” 、 “国”不分,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不过是缩小的国,国也不过是放 大的家。 • 孟子针对“天下国家”解读说: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 在家,家之本在身” 。 • 《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于治其国,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 物” 。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之八目,都是围绕孝而言的,探究事物之理, 从而获得知识,内心诚实以修身,说到底就是孔子说的 “孝弟”. 孔子说: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 生” 。 • 《大学》指出: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 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 平。
桓宽在《盐铁论》中关于孝养的 讨论 儒家文学派主张以礼孝养,认为:上孝养志,其 次养色,其次养体。贵其礼,不贪其养,礼顺心 和,养虽不备,可也。故,富贵而无礼,不如贫 贱之孝悌。居家理者,非谓积财,事亲孝者,非 谓鲜肴也,亦和颜色承意尽礼而已矣。君子重其 礼,小人重其养。 而丞相史则主张:孝子日甘毳 (cui)以养口,轻 暖以养体。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 不足。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
• 儒家文学派主张以礼孝养,认为:上孝养志,其 次养色,其次养体。贵其礼,不贪其养,礼顺心 和,养虽不备,可也。故,富贵而无礼,不如贫 贱之孝悌。居家理者,非谓积财,事亲孝者,非 谓鲜肴也,亦和颜色承意尽礼而已矣。君子重其 礼,小人重其养。 • 而丞相史则主张:孝子曰甘毳(cui)以养口,轻 暖以养体。与其礼有余而养不足,宁养有余而礼 不足。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