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浏宁三(市)县一中2015届高三5月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 命题:宁乡一中审校:宁乡一中 3、本试卷共7道大题,22道小题(3道选做小题任选2道)。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微文化”起源于微博客的风()流行,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 频、微公益的广泛普及。“微文化”正以其“”的内涵和“”的外延,通过 些看似“”的行为从细微之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比如微博用 户用140个字就能()录个人生活中的所有点滴,也能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 报道和传播,这是“大而全”的传统表达和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小行动也能 ()聚成大磁场,“”的“微文化”就是一种积聚的力量,潜移()化地影 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靡m记荟墨B.靡mi纪汇默 C.靡mi记汇默D.靡mi纪荟墨 2.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微言大义微不足道无微不至微而深厚 B.无微不至微言大义微而深厚微不足道 C.微言大义无微不至微不足道微而深厚 D.微而深厚无微不至微言大义微不足道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_;中年读书,如_;老年读书,如」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 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 历练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 有联系,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融会贯通,深深体会蕴藏在文 字后面的历史真实、科学道理、人性善良和审美情韵。这样的读书,乐趣更大, 境界更高。 3.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台上玩月隙中窥月庭中望月B.庭中望月台上玩月隙中窥月 C.隙中窥月台上玩月庭中望月D.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 4.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A.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 肤浅 B.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 定肤浅。 C.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 深刻。 D.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 定深刻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卫鞅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 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
湖南省长浏宁三(市)县一中 2015 届高三 5 月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时量:150 分钟 分值:150 分 命题:宁乡一中 审校:宁乡一中 3、 本试卷共 7 道大题,22 道小题(3 道选做小题任选 2 道)。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微文化”起源于微博客的风( )流行,成熟于微信、微小说、微电影、微视 频、微公益的广泛普及。“微文化”正以其“ ”的内涵和“ ”的外延,通过一 些看似“ ”的行为从细微之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比如微博用 户用 140 个字就能( )录个人生活中的所有点滴,也能完成对某个事件的完整 报道和传播,这是“大而全”的传统表达和传播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小行动也能 ( )聚成大磁场,“ ”的“微文化”就是一种积聚的力量,潜移( )化地影 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靡 mí 记 荟墨 B.靡 mǐ 纪 汇 默 C.靡 mǐ 记 汇 默 D.靡 mí 纪 荟 墨 2. 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A.微言大义 微不足道 无微不至 微而深厚 B.无微不至 微言大义 微而深厚 微不足道 C.微言大义 无微不至 微不足道 微而深厚 D.微而深厚 无微不至 微言大义 微不足道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 ;中年读书,如 ;老年读书,如 , 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这段话的意思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 书的境界是不一样的。少年时读书,是从字面上理解;中年时读书,是用人生的 历练去理解;老年时读书,是用全部人生去理解。客观地说,读书的境界与年龄 有联系, 关键是要结合人生去读书,感同身受、融会贯通,深深体会蕴藏在文 字后面的历史真实、科学道理、人性善良和审美情韵。这样的读书,乐趣更大, 境界更高。 3. 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台上玩月 隙中窥月 庭中望月 B.庭中望月 台上玩月 隙中窥月 C.隙中窥月 台上玩月 庭中望月 D.隙中窥月 庭中望月 台上玩月 4. 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A.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 肤浅。 B.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深刻,年轻人的理解不一 定肤浅。 C.但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定 深刻。 D.而且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老年人的理解不一定肤浅,年轻人的理解不一 定深刻。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 12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卫鞅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 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
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 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 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 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 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 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 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具,未布,恐民()不信己,()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 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 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 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 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 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 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 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 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 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 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 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 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数日不厌厌:满足 B.民怪之,莫敢徙怪:责怪 C.军既相距距:通“拒”,相距对峙 D.将法太子法:处罚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令()具,未布,恐民()不信己,()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A.既其 然B.以之然 C.既之乃D.之其以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B.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C.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D.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 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 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 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 君,君大悦之耳。”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 坐。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事末利 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令( )具,未布,恐民( )不信己,( )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 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 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 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 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秦 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其 后民莫敢议令。 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 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 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 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 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 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 有以也夫!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数日不厌 厌:满足 B.民怪之,莫敢徙 怪:责怪 C.军既相距 距:通“拒”,相距对峙 D.将法太子 法:处罚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令( )具,未布,恐民( )不信己,( )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A.既 其 然 B.以 之 然 C.既 之 乃 D.之 其 以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B.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C.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D.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 薄少恩也。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 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 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 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 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 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4分) 译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3分) 译 (3)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3分) 译 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末词,完成题目(8分)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我们接触过许多词牌名,如“念奴娇”、“永遇乐”、“虞美人”、“醉花 阴”等,请推断本词的词牌名是。(2分) (2)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韵味。(3分) (3)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愁?并简要分析“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是怎样写 “愁”的。(3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_,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杀人如麻。(李白《蜀道难》) (4)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周邦彦《苏幕遮》) (5)心非木石岂无感,。(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 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小题。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彭林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 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 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 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A.商鞅年轻时就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从魏国到秦国求见孝公,希望一展才能。 他在劝说孝公效仿帝王之道无效后,转而劝孝公富国强兵以成霸业,迎合了孝公 迫不及待地想显名天下的心理,因而被重用。 B.为使法令顺利推行,商鞅采取了不少措施。先是设法表明法令决不虚言,继 而又在推行受阻后,将阻挠变法的权贵们严加惩处,从而赢得了百姓们的拥护。 C.商鞅率军攻打魏国,遇公子卬抵抗。他在信中假言和平,暗中却埋伏下武 士,在宴饮之时袭击并俘虏了公子卬,趁机打败了魏军。 D.秦孝公死后,惠王即位,公子虔一伙告发商鞅想造反,派差役捕捉他。秦 惠王对他旋以车裂的酷刑,并灭了他的全家。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4 分) 译: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3 分) 译: (3)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3 分) 译: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 分) ·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 我们接触过许多词牌名,如“念奴娇”、“永遇乐”、“虞美人”、“醉花 阴”等,请推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2 分) (2)赏析首句“丝丝”一词的韵味。(3 分) (3) 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愁?并简要分析“楼儿忒小不藏愁”一句是怎样写 “愁”的。(3 分)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 ,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王羲之《兰亭集序》) (3)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杀人如麻。(李白《蜀道难》) (4)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 (5)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0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2—14 小题。 重拾中华之“礼”的当代价值 彭 林 东西方文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文明,两者的关键区别究竟何在?梁启超说“中 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将东西文化归结为“礼”“法”二字。钱穆赞扬此语 “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数十年后,钱穆又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 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说清礼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对于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 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 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 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 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 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 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 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 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 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 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 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 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 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 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 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 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 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 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 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 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 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 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 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 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 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 “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 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 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 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2日05版,有删改)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我们只要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可 解决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B.人生第一要义就是礼,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要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 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
在中国文化中,礼是理的同义词。“礼者,理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以礼为尽人皆有的四个善端之一,无 礼者谓之非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造,而 是渊源有自。 在中国人看来,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人有 文化自觉,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对于中国人而言,礼是人生第 一要义。礼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 欲为万世龟鉴。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即“礼”者与“非礼” 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修 身的主要门径。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勉为道德高尚的君子,甚至成圣成 贤,其间的取径,则是礼乐人生、外内双修。因此,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 以礼,不学礼,无以立。从束发开始,每逢人生的转折点,也都会寓教于礼,通 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丧礼、祭礼等一系列“人生礼仪”进行 指导,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南北四方发展不平衡,各 地风俗更是歧异,对政府而言,如果没有统一的行为规范,听之任之、放任自流, 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经营,礼超越于方言、风俗之上,彼此说话可以听不 懂,年节习俗可以互议,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 象,也是中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 如今,举国上下都在谈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汇通,愿望很好,但如果对两大文化 没有深入的认识,盲目从事,就是不清醒的,甚至是有害的。 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以神为中心,一切都按照上帝的意志行事。按照《圣经》 的说法,人有原罪,人性本恶,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的灵魂。而中国文化是以人 为中心的文化,从周公制礼作乐起,民本主义迅速崛起,天意与民意几乎等同, 人的自主意识抬头,人性本善,人的灵魂不仅要由自己来管理,而且能管好。礼 是把抽象的道德转换到操作层面的不二法门,惟有经由礼,道德才能落实到人的 身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当代中国,传统礼学依然有其生命力。近几十年的社会变革证明,物质与精神, 犹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 会提上议事日程。近年,各地纷纷举办道德大讲堂,反映了社会对道德的呼唤。 道德只有体现在人的身上,对人与社会的进步发生作用,道德才是鲜活的、有价 值的,礼恰恰是把道德转换为可以操作的规范的完整体系。今天在社会秩序方面 出现的种种乱象,包括某些国民出境旅游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归根到底是行为 “失范”。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重要标志。中华五千年文明,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礼仪,甚 至远播东亚,推动了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中国文化中的礼,与修身、齐家密 切相关,内涵极其丰富。社会在飞速发展,中华礼仪也定能完成现代转型,再度 辉煌。 (选自《人民日报》2013 年 11 月 12 日 05 版,有删改)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我们只要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就可 解决中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B.人生第一要义就是礼,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要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 求来生活的,其它动物则不能
C.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方风俗各异,但国家能保持统一的趋势,其深 层原因是在礼的层面上彼此认同 D.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性本恶,人的灵魂只有上帝能拯救,人类要按 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因此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 自信。 B.诸侯争霸的春秋乱世,证明了孔子关于“礼”的那一套理论在当时根本行不 通 C.因为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所以中国在总体上维持了文明的高水 平 D.独具特色的中华礼仪影响深远,对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14.为什么作者认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 造,而是渊源有自”?(4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 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 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 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晩,外面还很亮,老人 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奷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灴,又像是灯火通明 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 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 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 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 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 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 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 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 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 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 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 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 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C.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方风俗各异,但国家能保持统一的趋势,其深 层原因是在礼的层面上彼此认同。 D.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性本恶,人的灵魂只有上帝能拯救,人类要按 照天意与民意管好自己的灵魂。 1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A.梁启超说:“中国重礼治,西方重法治。”因此我们应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 自信。 B.诸侯争霸的春秋乱世,证明了孔子关于“礼”的那一套理论在当时根本行不 通。 C.因为中国人在童蒙教育阶段即教以礼,所以中国在总体上维持了文明的高水 平。 D.独具特色的中华礼仪影响深远,对朝鲜、日本文明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 作用。 14.为什么作者认为“梁启超、钱穆将中国文化的核心归结为礼治,绝非向壁虚 造,而是渊源有自”?(4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8 题。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 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 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 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 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 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 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 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 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 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 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 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 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 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 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 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 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 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