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两校2018届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 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血缘关系因天生存在而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使得亲情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情 感。血缘关系与亲情关系叠加,使亲子间既相互给予又相互接纳,共同型塑着代 际伦理。社会转型越剧烈,人们就越会珍视血缘亲情,藉以增强日常生活的稳固 性,但亲子间的相予与相纳随着社会转型又极易发生断裂,继而出现代际纠纷 就代际关系的内部机理来说,西方奉行接力模式: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 且乙代对甲代无赡养义务,丙代对乙代亦无赡养义务,呈现出代间接力景象。中 国奉行反馈模式: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赡养乙代, 呈现出下代对上代的反馈景象。反馈模式是基于孝道理念。赡养父母在中国语境 中就是孝敬父母。 反馈模式及孝道理念传承之时,西方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强劲的势头汇入中国。当 代中国人可以借助于法律及其内在的权利话语来应对家庭伦理的观念来自西方, 尤其是其中的权利话语更是西方的舶来品。有学者指出,西方人常以意志自由与 自我选择为理论依据来论证子女对父母不具赡养义务。任何一种行为若要被认为 在道德上是应该做的,那就必须建立在行为主体对此行为自愿的基础上。 西方的接力模式固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家庭伦理,现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固然 曾对儒学展开批判,但社会转型并没有促使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理念随之发 生转型,而随之发生转型的当是情感表达的制度。反馈模式体现着亲子关系双向 的情感表达。父权制度仅仅只是情感表达于反馈模式上的一种表现。它被打破后, 亲子代际法律地位平等的制度得以确立。无论制度为何,人类情感的表达其实都 趋于自然主义,即服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且于行为上不加任何修饰顺其自然地表 现出来。 代际平等制度的确立使得当代民众更趋向于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亲情。如果说 现代的情感表达自然主义旨在打破传统的父权制度及其伦理规范,而伦理规范越 少必然会使得人的本能以及本性受到的规制越来越疏松,继而出现代际关系越来 越不可靠的情形。 代际平等制度也体现着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既然情感表达趋于宽松使得仅凭伦 理制度来维持代际关系越来越不可靠,便需要比伦理制度更加具有规范性的法律 制度来维持代际关系。当代的涉孝纠纷(涉及子女是否孝敬父母之类的代际纠纷) 进入司法领域,非但不意味着代际平等制度受到了挑战,反而彰显着父母与子女 要以平等的身份借助法律展开对话。现代法律可以从外在行为的角度作用于代际
湖南省两校 2018 届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 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 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血缘关系因天生存在而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使得亲情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情 感。血缘关系与亲情关系叠加,使亲子间既相互给予又相互接纳,共同型塑着代 际伦理。社会转型越剧烈,人们就越会珍视血缘亲情,藉以增强日常生活的稳固 性,但亲子间的相予与相纳随着社会转型又极易发生断裂,继而出现代际纠纷。 就代际关系的内部机理来说,西方奉行接力模式:甲代抚育乙代,乙代抚育丙代, 且乙代对甲代无赡养义务,丙代对乙代亦无赡养义务,呈现出代间接力景象。中 国奉行反馈模式: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赡养乙代, 呈现出下代对上代的反馈景象。反馈模式是基于孝道理念。赡养父母在中国语境 中就是孝敬父母。 反馈模式及孝道理念传承之时,西方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强劲的势头汇入中国。当 代中国人可以借助于法律及其内在的权利话语来应对家庭伦理的观念来自西方, 尤其是其中的权利话语更是西方的舶来品。有学者指出,西方人常以意志自由与 自我选择为理论依据来论证子女对父母不具赡养义务。任何一种行为若要被认为 在道德上是应该做的,那就必须建立在行为主体对此行为自愿的基础上。 西方的接力模式固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家庭伦理,现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固然 曾对儒学展开批判,但社会转型并没有促使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理念随之发 生转型,而随之发生转型的当是情感表达的制度。反馈模式体现着亲子关系双向 的情感表达。父权制度仅仅只是情感表达于反馈模式上的一种表现。它被打破后, 亲子代际法律地位平等的制度得以确立。无论制度为何,人类情感的表达其实都 趋于自然主义,即服从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且于行为上不加任何修饰顺其自然地表 现出来。 代际平等制度的确立使得当代民众更趋向于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亲情。如果说 现代的情感表达自然主义旨在打破传统的父权制度及其伦理规范,而伦理规范越 少必然会使得人的本能以及本性受到的规制越来越疏松,继而出现代际关系越来 越不可靠的情形。 代际平等制度也体现着现代法律的基本理念。既然情感表达趋于宽松使得仅凭伦 理制度来维持代际关系越来越不可靠,便需要比伦理制度更加具有规范性的法律 制度来维持代际关系。当代的涉孝纠纷(涉及子女是否孝敬父母之类的代际纠纷) 进入司法领域,非但不意味着代际平等制度受到了挑战,反而彰显着父母与子女 要以平等的身份借助法律展开对话。现代法律可以从外在行为的角度作用于代际
关系并不可靠的问题,但无法从内在情感的角度起作用,希望法律做出更为乐观 的规定。 (节选自伊涛《家庭伦理的儒学内涵与权利的备选位置》,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作者认为西方人常以意志白由与自我选择为理论依据来论证子女对父母不具 赡养义务。 B.西方接力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家庭伦理,并促使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 理念转型。 C.代际平等制度的确立已使得中国当代民众在表达自己的亲情时变得不受约束、 自然而然。 D.当代的涉孝纠纷进入司法领域,彰显着父母与子女要以平等的身份借助法律 展开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从血缘关系与亲情的特点谈起,再提到代际关系的变化,自然而具 有现实意义。 B.文章三、四段着重论述的是西方家庭伦理观念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家庭伦理 及情感表达。 C.文章末段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了在维持代际关系上,法律制度比伦理制度 更优越。 D.文章从家庭代际关系在社会转型时期变化的必然性论及其原因、解决办法, 论述层层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代中国人可以借助权利话语来应对家庭伦理,说明西方接力模式获得部分 国人的认同。 B.情感表达自然主义一旦盛行,仅凭人的本能以及本性来维持代际关系就越来 越不可靠。 C.中国社会的儒学伦理根基深厚,因此中国的家庭代际伦理无法完全接受接力 模式。 D.在中国,一旦父母提起涉孝诉讼,就意味着父母选用了权利话语,而彻底放 弃伦理话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麻纸流年 杨晋林 乡间的院落大都是土筑的,光阴洒在屋檐上,黑色的椽头裂着放射状的口子,檐 下的燕巢旧了,却有新燕呢喃细语。方格木棂的晴窗上糊有上一年的麻纸,已显 陈旧,只有淡红的剪纸还透着过年的气息。 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乡村。老人穿着斜襟马褂,缅裆裤子,裤脚用猴皮筋扎紧。老 人起床后先扫院子,扫过之后,从内衣兜里摸出一把半尺长的铁钥匙,打开东厢 房的门,麻纸的霉味像一群淘气的小猫小狗争先恐后涌岀来,在院子里打滚撒欢。 接着,老人就待在破烂的厢房里,他儿子不屑地跟外人说,七窍迷了一窍,就知 道那堆废纸了。老人日复一日地摊晾一堆无人问津逐渐霉变的麻纸,用清水洗涤 捏尺、竹帘、搅涵圪朵之类的制麻工具。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 寂寞中
关系并不可靠的问题,但无法从内在情感的角度起作用,希望法律做出更为乐观 的规定。 (节选自伊涛《家庭伦理的儒学内涵与权利的备选位置》,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认为西方人常以意志白由与自我选择为理论依据来论证子女对父母不具 赡养义务。 B.西方接力模式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家庭伦理,并促使反馈模式及其内在的孝道 理念转型。 C.代际平等制度的确立已使得中国当代民众在表达自己的亲情时变得不受约束、 自然而然。 D.当代的涉孝纠纷进入司法领域,彰显着父母与子女要以平等的身份借助法律 展开对话。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开篇从血缘关系与亲情的特点谈起,再提到代际关系的变化,自然而具 有现实意义。 B.文章三、四段着重论述的是西方家庭伦理观念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家庭伦理 及情感表达。 C.文章末段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论证了在维持代际关系上,法律制度比伦理制度 更优越。 D.文章从家庭代际关系在社会转型时期变化的必然性论及其原因、解决办法, 论述层层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当代中国人可以借助权利话语来应对家庭伦理,说明西方接力模式获得部分 国人的认同。 B.情感表达自然主义一旦盛行,仅凭人的本能以及本性来维持代际关系就越来 越不可靠。 C.中国社会的儒学伦理根基深厚,因此中国的家庭代际伦理无法完全接受接力 模式。 D.在中国,一旦父母提起涉孝诉讼,就意味着父母选用了权利话语,而彻底放 弃伦理话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麻纸流年 杨晋林 乡间的院落大都是土筑的,光阴洒在屋檐上,黑色的椽头裂着放射状的口子,檐 下的燕巢旧了,却有新燕呢喃细语。方格木棂的晴窗上糊有上一年的麻纸,已显 陈旧,只有淡红的剪纸还透着过年的气息。 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乡村。老人穿着斜襟马褂,缅裆裤子,裤脚用猴皮筋扎紧。老 人起床后先扫院子,扫过之后,从内衣兜里摸出一把半尺长的铁钥匙,打开东厢 房的门,麻纸的霉味像一群淘气的小猫小狗争先恐后涌出来,在院子里打滚撒欢。 接着,老人就待在破烂的厢房里,他儿子不屑地跟外人说,七窍迷了一窍,就知 道那堆废纸了。老人日复一日地摊晾一堆无人问津逐渐霉变的麻纸,用清水洗涤 捏尺、竹帘、搅涵圪朵之类的制麻工具。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 寂寞中
三十多年前,麻纸开始贬值,到二十多年前,几乎成了累赘,村民新修的房子装 潢材料选择的是大尺寸的玻璃,村里有好几家纸坊,都一家挨着一家关门歇业 老人的幻觉似乎就是从这开始的,总听到别人家的纸坊在洗麻、碾麻、搅涵、抄 纸,只有他家的纸坊打着瞌睡,响着呼噜。一天,儿子把搅涵圪朵往涵池里一丢, 头也不回地进城打工了;儿子是大师傅,大师傅一走,等于唱戏缺了须生,锣鼓 点再紧凑,也不成其为戏了。雇来二师傅也因涨工钱的事走人了,只剩下赶毛驴 碾麻的瘸子,瘸子本想靠老人的纸坊养老,临走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说,啥时开 工,喊他一声。 老人孤独地照看着纸坊,一遍遍擦洗着从门头摘下来的牌匾。老人是文盲,但他 认得牌匾上的字一一德和园,这是前清时村里一个秀才给起的,老人摩挲着黑红 木上的金字,想象着当初的兴盛,恍然看见了一个精瘦的小男孩在碾房里吆喝着 头毛驴,鼻子下拖着两股清鼻涕,挺着肚子唱赶碾歌。后来,日本人来了,男 孩的左腿被小鬼子的狗咬瘸了 老人晚上听见纸坊有动静,趿拉了鞋开了门,一只硕大的老鼠从麻纸垛里蹿出, 踩着老人的脚面跑了。老鼠不重,可老人被踩得心里往外直冒血,他借着灯光 页一页翻检着,想把老鼠啃坏的麻纸挑拣出来。麻纸是一座小山,他又怎么能在 昏黄的灯下一页一页翻检得完 每一页麻纸都经历了破麻、浸泡、沤染蒸馏、碾浆、搅涵、抄纸等十几道工序才 最终成型。老人搅浆抄纸时指法灵动而稔熟,像在弹奏钢琴。老人又回到纸坊门 庭若市的当年了,德和园的麻纸在晋北或者内蒙、陕西都是响当当的名牌,任意 张麻纸都经得住反复揉搓上百次,而且极随恋地忽略掉时间的腐蚀,据说千年 不腐。现在,德和园的麻纸像一个被人冷落的小孩,在狭小的纸坊里形成令人窒 息的气场 孙子一点点大起来,老人枯寂的眼神里透出一缕光芒,他一手攥着孙子的小手, 手反剪背后,握着烟袋,走走停停,在院子里、胡同口打发着日子。从那时起, 他的注意力稍稍从纸坊上面移开。 二三十年后,当老人安静地沉睡在祖坟里,当年的孙子已经长大,他透过一页仅 存的麻纸,再次回望那个驼背的、胡须上粘连着清涕的执拗老头时,恍惚看到 个孤傲的身影倒映在薄如蝉翼的麻纸上,无声无息。 透过麻纸,年轻人看到岁月的流逝,想象当初仓颉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文字时的 表情。尔后,这种雕刻文字的方式并被另一种竹帛、金石平面载体所取代。远古 文明有赖于这些材料得以流传后世,而爷爷的祖先们,从纸槽里捞出麻纸,又从 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成的所有文字记载的形式,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 他不知道一页纸的光阴究竟有多长,但他知道这一页纸背后记录了厚厚一沓断代 文化的传统旧事,旧事里的主角不一定是人,不一定是事,或者也是人,也是事。 爷爷常给他讲述:村里造纸兴盛时期,除了德和园,还有德升恒、德太元、德兴 裕、德和园……年年春三月都要给祖师爷蔡伦做寿,每年秋季,纸坊要淘洗井底, 临下井前供奉井神柳毅 原来的土屋变成了混泥土建筑,高大明净的玻璃窗取代了纤维明朗的麻纸,而街 门口那盘石碾却依旧卧在那里。当年的儿子,也迈向了老年,他经常圪蹴在纸坊 旧址上,吸着旱烟,眯缝着眼看天色,看流云,看房顶上持久不散的炊烟 (节选自《散文》2018年第2期,有删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三十多年前,麻纸开始贬值,到二十多年前,几乎成了累赘,村民新修的房子装 潢材料选择的是大尺寸的玻璃,村里有好几家纸坊,都一家挨着一家关门歇业。 老人的幻觉似乎就是从这开始的,总听到别人家的纸坊在洗麻、碾麻、搅涵、抄 纸,只有他家的纸坊打着瞌睡,响着呼噜。一天,儿子把搅涵圪朵往涵池里一丢, 头也不回地进城打工了;儿子是大师傅,大师傅一走,等于唱戏缺了须生,锣鼓 点再紧凑,也不成其为戏了。雇来二师傅也因涨工钱的事走人了,只剩下赶毛驴 碾麻的瘸子,瘸子本想靠老人的纸坊养老,临走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说,啥时开 工,喊他一声。 老人孤独地照看着纸坊,一遍遍擦洗着从门头摘下来的牌匾。老人是文盲,但他 认得牌匾上的字——德和园,这是前清时村里一个秀才给起的,老人摩挲着黑红 木上的金字,想象着当初的兴盛,恍然看见了一个精瘦的小男孩在碾房里吆喝着 一头毛驴,鼻子下拖着两股清鼻涕,挺着肚子唱赶碾歌。后来,日本人来了,男 孩的左腿被小鬼子的狗咬瘸了。 老人晚上听见纸坊有动静,趿拉了鞋开了门,一只硕大的老鼠从麻纸垛里蹿出, 踩着老人的脚面跑了。老鼠不重,可老人被踩得心里往外直冒血,他借着灯光一 页一页翻检着,想把老鼠啃坏的麻纸挑拣出来。麻纸是一座小山,他又怎么能在 昏黄的灯下一页一页翻检得完? 每一页麻纸都经历了破麻、浸泡、沤染蒸馏、碾浆、搅涵、抄纸等十几道工序才 最终成型。老人搅浆抄纸时指法灵动而稔熟,像在弹奏钢琴。老人又回到纸坊门 庭若市的当年了,德和园的麻纸在晋北或者内蒙、陕西都是响当当的名牌,任意 一张麻纸都经得住反复揉搓上百次,而且极随恋地忽略掉时间的腐蚀,据说千年 不腐。现在,德和园的麻纸像一个被人冷落的小孩,在狭小的纸坊里形成令人窒 息的气场。 孙子一点点大起来,老人枯寂的眼神里透出一缕光芒,他一手攥着孙子的小手, 一手反剪背后,握着烟袋,走走停停,在院子里、胡同口打发着日子。从那时起, 他的注意力稍稍从纸坊上面移开。 二三十年后,当老人安静地沉睡在祖坟里,当年的孙子已经长大,他透过一页仅 存的麻纸,再次回望那个驼背的、胡须上粘连着清涕的执拗老头时,恍惚看到一 个孤傲的身影倒映在薄如蝉翼的麻纸上,无声无息。 透过麻纸,年轻人看到岁月的流逝,想象当初仓颉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文字时的 表情。尔后,这种雕刻文字的方式并被另一种竹帛、金石平面载体所取代。远古 文明有赖于这些材料得以流传后世,而爷爷的祖先们,从纸槽里捞出麻纸,又从 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成的所有文字记载的形式,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 他不知道一页纸的光阴究竟有多长,但他知道这一页纸背后记录了厚厚一沓断代 文化的传统旧事,旧事里的主角不一定是人,不一定是事,或者也是人,也是事。 爷爷常给他讲述:村里造纸兴盛时期,除了德和园,还有德升恒、德太元、德兴 裕、德和园……年年春三月都要给祖师爷蔡伦做寿,每年秋季,纸坊要淘洗井底, 临下井前供奉井神柳毅。 原来的土屋变成了混泥土建筑,高大明净的玻璃窗取代了纤维明朗的麻纸,而街 门口那盘石碾却依旧卧在那里。当年的儿子,也迈向了老年,他经常圪蹴在纸坊 旧址上,吸着旱烟,眯缝着眼看天色,看流云,看房顶上持久不散的炊烟。 (节选自《散文》2018 年第 2 期,有删减)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开篇以移步换景的方式,选取屋檐、椽头、晴窗等特色元素勾画岀乡间院落景 象,营造了一种乡村过年的气氛。 B.文章借老人的幻觉插叙纸坊盛衰的情状,显示了纸坊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也表现了老人的无奈。 C.吆喝着毛驴的小男孩长成赶驴碾麻的瘸子,纸坊几乎是他一生的依靠,所以作 别德和园时他依依不舍。 D.本文融叙事、描写和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平实 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忧思。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分) (1)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3分) (2)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2分) 6.文章写了德和园三代人甚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试结合全文简要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排名」厂商1月销量2月铕量累计量销量占比物次 吉利汽车 155089 110243 265332 18.71 长安汽车114371 69373 183744 12.96%第一椁 长城汽车 110040 58336 1683761.87% 上汽乘用车7303646966 120002 8.46° 广汽乘用奉61231 33906 951376.70% 第二椁 6奇瑞汽车41981 30597 72578 5,12 7比亚迪 12159 26152 68311 4.82 8众泰汽车 26415 24171 3.57%0 东风小康 23817 3.50% 10北汽银翔 15628 8308 2.70 11北京汽车2192196433562.34% 第三档 江淮汽车 20370 11345 31715 13东风风行 11000 2.19% 14东南汽车 18034 8505 26539 1.87 15东风桌用车16763 7438 24201 1.71% 16长丰汽车11074 8263 19337 1.36% 17海马汽车 11573 869 17442 18一汽奔腾 1.16%第四档 12069 15669 1.10 19华晨汽车 6263 13304 0.94% 20一汽吉林 7081 11982 0,84 1汉腾汽车 11646 0.82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 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
A.开篇以移步换景的方式,选取屋檐、椽头、晴窗等特色元素勾画出乡间院落景 象,营造了一种乡村过年的气氛。 B.文章借老人的幻觉插叙纸坊盛衰的情状,显示了纸坊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 也表现了老人的无奈。 C.吆喝着毛驴的小男孩长成赶驴碾麻的瘸子,纸坊几乎是他一生的依靠,所以作 别德和园时他依依不舍。 D.本文融叙事、描写和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平实 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忧思。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5 分) (1)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3 分) (2)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2 分) 6.文章写了德和园三代人甚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试结合全文简要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有少弟,弟壮,式脱身出,独取畜羊百余,田宅 财物尽与弟。式入山牧,十余年,羊致千余头。而弟尽破其产,式辄复分与弟者
数矣。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 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 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 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 邪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 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 输其家财半助边。”乃赐式外徭四百人,式又尽复与官。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 召拜式为中郎,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 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 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最。上以式村 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元鼎中,征式代石庆为御史大夫。式言郡国不便盐 铁而船有算,可罢。上由是不说式。明年当封禅,式又不习文章,贬秩为太子太 傅,以免宽代之,式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卜式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罢 式/式归/复田牧 B.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 C.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 D.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罢 式/式归/复田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官,西汉用以称政府、皇帝或朝廷。而一县长官,则称为县令或县长,不称 县官。 B.长者,一般指年长者。也用作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年岁大而有德行的人。 C.御史大夫,官职名,西汉时居副丞相之位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偏重于执法或 监察 D.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敬禅礼佛的大型典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卜式致富有方,性情敦厚。弟弟长大后,卜式从家中分出居住,只取了一百多 只羊,田宅财物全给了弟弟,弟弟倾家荡产,卜式又多次分给弟弟财产。 B.卜式为国分忧,捐献家财。汉匈交战时,卜式捐出了一半家财援助汉,浑邪 王等降汉,国家府库出现亏空,他又拿出二十万钱给河南太守以帮助贫民 C.卜式牧羊有方,治国有识。卜式担任中郎以后,在上林苑牧羊,成效明显;他 对治民的识见得到皇帝肯定,先后被任命为缑氏令、成皋令,政绩显著。 D.卜式竭忠尽诚,直言遭贬。元鼎年间,卜式为御史大夫后,说四方郡国不适宜 实行盐铁专营,而且行船也有征税,可以废除,皇上因此而不喜欢卜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5分)
数矣。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 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曰:“臣生与人亡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 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以语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 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罢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 邪等降,县官费众,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 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 输其家财半助边。”乃赐式外徭四百人,式又尽复与官。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乃 召拜式为中郎,布告天下,尊显以风百姓。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 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 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欲试使治民。拜式缑氏令,缑氏安之。迁成皋令,将漕最。上以式朴 忠,拜为齐王太傅,转为相。元鼎中,征式代石庆为御史大夫。式言郡国不便盐 铁而船有算,可罢。上由是不说式。明年当封禅,式又不习文章,贬秩为太子太 傅,以免宽代之,式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卜式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罢 式/式归/复田牧 B.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 C.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罢式 /式归/复田牧 D.此非人情/不轨之臣不可以/为化而乱法/愿陛下勿许/上不报/数岁乃罢 式/式归/复田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县官,西汉用以称政府、皇帝或朝廷。而一县长官,则称为县令或县长,不称 县官。 B.长者,一般指年长者。也用作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年岁大而有德行的人。 C.御史大夫,官职名,西汉时居副丞相之位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偏重于执法或 监察。 D.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敬禅礼佛的大型典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卜式致富有方,性情敦厚。弟弟长大后,卜式从家中分出居住,只取了一百多 只羊,田宅财物全给了弟弟,弟弟倾家荡产,卜式又多次分给弟弟财产。 B.卜式为国分忧,捐献家财。汉匈交战时,卜式捐出了一半家财援助汉,浑邪 王等降汉,国家府库出现亏空,他又拿出二十万钱给河南太守以帮助贫民。 C.卜式牧羊有方,治国有识。卜式担任中郎以后,在上林苑牧羊,成效明显;他 对治民的识见得到皇帝肯定,先后被任命为缑氏令、成皋令,政绩显著。 D.卜式竭忠尽诚,直言遭贬。元鼎年间,卜式为御史大夫后,说四方郡国不适宜 实行盐铁专营,而且行船也有征税,可以废除,皇上因此而不喜欢卜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