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琴以娱情”与文人雅赏传统的开启 在中国艺术史中,古琴因为与士人精神生活的关联,而成为备受推崇的 艺术形式。从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来看,与儒家对琴艺相对严苛的道德要求不同 汉代道家更重视情感表现的真诚以及由此昭示的一种自然化生活。像《淮南 子·诠言训》,极力反对艺术活动中“无有根心”的“不得已而歌”,就是将情 感的真诚作为艺术的核心标准,当然也是琴艺的标准。以此为基础,汉代道家推 崇基于自然生活理想的琴道。《淮南子·诠言训》讲:“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 风》之诗,以治天下。”这显然是以琴道隐喻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之治。东汉《太 平经·天谶支干相配法》也认为,最美好的政治是一种纯任性情的自然政治,即 “令人君常垂拱而治,无复有忧。但常当响琴瑟,作乐而游,安若天地也” 与政治领域的纯任性情相一致,在个人生活领域,琴则总是与隐士相伴 随,代表一种简静、安然的自然化生活方式。如在《后汉书·逸民列传》等文献 中,写到许多隐士“弹琴自娱”或“琴书自娱”,正是这种生活理想的写照。东 汉末年蔡邕制作的“焦尾琴”,则一方面暗喻士人乱世生存际遇的千疮百孔,另 方面也说明了高蹈的精神往往寓于日常化的物用之中。 到魏晋时期,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则 是两汉琴与隐一体关系的延展。当然,自汉魏至六朝,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士人之 所以认为琴与隐具有一体性,关键还在于这种乐器与自然之道的暗通。如在《淮 南子·山林训》中,记“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伯牙鼓琴,驷马仰秣”,这虽 然神化了琴瑟的感染力,但却是对当时琴通自然观念的形象表达。以此为背景, 琴不仅通达自然,而且在最终必然与道冥合,而道则是“大音希声”或以无声作 为最伟大的音声。这样,原本就以简静为本的琴最终必然要实现超越,以对道之 无声本性的揭示作为琴艺的最高境界。东晋时期,陶渊明常备一张无弦之琴,认 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正是从两汉至魏晋的琴艺观念,日益道家化、 也日益哲学化的反映。 要而言之,自两汉至魏晋,无论士人以琴艺通达自然,还是以其作为隐 居生活的伴侣,均意味着这种艺术形式与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目标具有内在的 致性。就汉代士人赋予琴的诸种功能而言,无论琴以合天、琴以修德还是琴以宣 悲、琴以挑欲,均具有价值的偏至性。唯有以琴娱情,才能代表这门艺术能带给 人的纯粹审美体验。就此而言,在汉代,虽然道家一派对琴艺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它却为后世文人对琴艺的雅赏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情致化的道 路,琴以它特有的清幽逸远、古朴淡雅的风格,醇化了中国文人数千年来的情感 生活 (选编自刘成纪《古琴在中国早期艺术中的定位和价值面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士单纯以琴自娱到以琴喻道,是两汉魏晋时期琴艺观念发展的主要趋势 B.隐士“弹琴自娱”和蔡邕制作“焦尾琴”,暗喻了士人在乱世不幸的生存 遭遇
2019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琴以娱情”与文人雅赏传统的开启 在中国艺术史中,古琴因为与士人精神生活的关联,而成为备受推崇的 艺术形式。从中国古琴艺术的发展来看,与儒家对琴艺相对严苛的道德要求不同, 汉代道家更重视情感表现的真诚以及由此昭示的一种自然化生活。像《淮南 子·诠言训》,极力反对艺术活动中“无有根心”的“不得已而歌”,就是将情 感的真诚作为艺术的核心标准,当然也是琴艺的标准。以此为基础,汉代道家推 崇基于自然生活理想的琴道。《淮南子·诠言训》讲:“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 风》之诗,以治天下。”这显然是以琴道隐喻黄老道家的自然无为之治。东汉《太 平经·天谶支干相配法》也认为,最美好的政治是一种纯任性情的自然政治,即 “令人君常垂拱而治,无复有忧。但常当响琴瑟,作乐而游,安若天地也”。 与政治领域的纯任性情相一致,在个人生活领域,琴则总是与隐士相伴 随,代表一种简静、安然的自然化生活方式。如在《后汉书·逸民列传》等文献 中,写到许多隐士“弹琴自娱”或“琴书自娱”,正是这种生活理想的写照。东 汉末年蔡邕制作的“焦尾琴”,则一方面暗喻士人乱世生存际遇的千疮百孔,另 一方面也说明了高蹈的精神往往寓于日常化的物用之中。 到魏晋时期,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则 是两汉琴与隐一体关系的延展。当然,自汉魏至六朝,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士人之 所以认为琴与隐具有一体性,关键还在于这种乐器与自然之道的暗通。如在《淮 南子·山林训》中,记“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伯牙鼓琴,驷马仰秣”,这虽 然神化了琴瑟的感染力,但却是对当时琴通自然观念的形象表达。以此为背景, 琴不仅通达自然,而且在最终必然与道冥合,而道则是“大音希声”或以无声作 为最伟大的音声。这样,原本就以简静为本的琴最终必然要实现超越,以对道之 无声本性的揭示作为琴艺的最高境界。东晋时期,陶渊明常备一张无弦之琴,认 为“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正是从两汉至魏晋的琴艺观念,日益道家化、 也日益哲学化的反映。 要而言之,自两汉至魏晋,无论士人以琴艺通达自然,还是以其作为隐 居生活的伴侣,均意味着这种艺术形式与士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 致性。就汉代士人赋予琴的诸种功能而言,无论琴以合天、琴以修德还是琴以宣 悲、琴以挑欲,均具有价值的偏至性。唯有以琴娱情,才能代表这门艺术能带给 人的纯粹审美体验。就此而言,在汉代,虽然道家一派对琴艺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它却为后世文人对琴艺的雅赏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是一条情致化的道 路,琴以它特有的清幽逸远、古朴淡雅的风格,醇化了中国文人数千年来的情感 生活。 (选编自刘成纪《古琴在中国早期艺术中的定位和价值面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隐士单纯以琴自娱到以琴喻道,是两汉魏晋时期琴艺观念发展的主要趋势。 B.隐士“弹琴自娱”和蔡邕制作“焦尾琴”,暗喻了士人在乱世不幸的生存 遭遇
C.在个人生活领域,“弹琴自娱”“琴书自娱”,是隐士简静、安然的自然 化生活理想的写照。 D.汉代道家将情感的真诚作为艺术的唯一标准,重视由此昭示的一种自然化 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论证了对汉代士人赋予琴“琴以合天”、“琴以修德”、“琴以宣 悲”、“琴以挑欲”的诸种功能的认识是错误的。 B.文章引用不少古文献资料,阐述了自汉魏至六朝,琴之所以受到道家的青 睐,是因为它与自然之道有内在的相通性 C.作者分析,汉代道家对琴艺的影响虽小,但为后世文人对琴艺的雅赏开辟 了一条正确道路。 D.文中引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诗句,反映了西汉魏晋发展 起来的通达自然、与道冥合的琴艺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儒家对琴艺相对严苛的道德要求不同,汉代道家更重视以情感表现 的真诚为基础,推崇基于自然生活理想的琴道 B.就汉代赋予琴的功能而言,唯有“以琴娱情”代表它能带给人纯粹的 审美体验。 C.将艺术形式与追求精神自由结合是两汉至魏晋道家对琴艺发展的贡 献 D.汉代道家对琴艺的影响虽小,但以它特有的清幽逸远、古朴淡雅的风 格,醇化了中国文人数千年来的情感生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海滩上的一群羊 苏童 九岁的男孩将一把沙子从左手灌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左手,最后沙子从 他的指缝间无声地泻下来。他的眼睛漠然地盯着海面上的一个红色浮标,除了鼻 孔里偶尔吸溜几声,男孩对于他初次见到的大海不置一词。 你怎么不说话?工程师端详着儿子的脸,他说,大海与你的想象不一样? 就是不一样的,它并非像你们语文书上说的无边无际,知道吗,大海其实很像 只碗,一只巨大的碗,里面盛满了咸涩的液体 也有人把海洋比喻成荒原,只不过人不能在上面行走。你觉得海洋像一 片荒原吗?工程师继续说,海其实是不平静的。 就在这时候远处传来了那阵清脆的铃当声,男孩循声望去,一眼就看见 个穿着褴褛的牧羊人赶着一群羊沿着海滩慢慢走来,因为蓝色的海水反衬着那 群羊,它们看上去白得耀眼,也因为羊群走得缓慢而闲散,它们看上去就像被风 吹散的几卷棉花。男孩不禁大叫起来,看呀,你看那边,来了一群羊! 带你来海边是让你来看海的,不许去看羊。工程师阻止了男孩。 整个下午工程师和他的同事都在疗养院里打桥牌,男孩到牌桌旁观看了 会儿,他们不关心男孩的存在,只顾研究各自手里的牌。大人们这样无视他的 存在,男孩同样也不高兴,他绕着牌桌气势汹汹地走了一圈,突然从那个老头手 里抽出一张牌扔在桌上,然后一溜烟地跑了
C.在个人生活领域,“弹琴自娱”“琴书自娱”,是隐士简静、安然的自然 化生活理想的写照。 D.汉代道家将情感的真诚作为艺术的唯一标准,重视由此昭示的一种自然化 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论证了对汉代士人赋予琴“琴以合天”、“琴以修德”、“琴以宣 悲”、“琴以挑欲”的诸种功能的认识是错误的。 B.文章引用不少古文献资料,阐述了自汉魏至六朝,琴之所以受到道家的青 睐,是因为它与自然之道有内在的相通性。 C.作者分析,汉代道家对琴艺的影响虽小,但为后世文人对琴艺的雅赏开辟 了一条正确道路。 D.文中引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诗句,反映了西汉魏晋发展 起来的通达自然、与道冥合的琴艺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儒家对琴艺相对严苛的道德要求不同,汉代道家更重视以情感表现 的真诚为基础,推崇基于自然生活理想的琴道。 B.就汉代赋予琴的功能而言,唯有“以琴娱情”代表它能带给人纯粹的 审美体验。 C.将艺术形式与追求精神自由结合是两汉至魏晋道家对琴艺发展的贡 献。 D.汉代道家对琴艺的影响虽小,但以它特有的清幽逸远、古朴淡雅的风 格,醇化了中国文人数千年来的情感生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海滩上的一群羊 苏 童 九岁的男孩将一把沙子从左手灌到右手,又从右手换左手,最后沙子从 他的指缝间无声地泻下来。他的眼睛漠然地盯着海面上的一个红色浮标,除了鼻 孔里偶尔吸溜几声,男孩对于他初次见到的大海不置一词。 你怎么不说话?工程师端详着儿子的脸,他说,大海与你的想象不一样? 就是不一样的,它并非像你们语文书上说的无边无际,知道吗,大海其实很像一 只碗,一只巨大的碗,里面盛满了咸涩的液体。 也有人把海洋比喻成荒原,只不过人不能在上面行走。你觉得海洋像一 片荒原吗?工程师继续说,海其实是不平静的。 就在这时候远处传来了那阵清脆的铃当声,男孩循声望去,一眼就看见 一个穿着褴褛的牧羊人赶着一群羊沿着海滩慢慢走来,因为蓝色的海水反衬着那 群羊,它们看上去白得耀眼,也因为羊群走得缓慢而闲散,它们看上去就像被风 吹散的几卷棉花。男孩不禁大叫起来,看呀,你看那边,来了一群羊! 带你来海边是让你来看海的,不许去看羊。工程师阻止了男孩。 整个下午工程师和他的同事都在疗养院里打桥牌,男孩到牌桌旁观看了 一会儿,他们不关心男孩的存在,只顾研究各自手里的牌。大人们这样无视他的 存在,男孩同样也不高兴,他绕着牌桌气势汹汹地走了一圈,突然从那个老头手 里抽出一张牌扔在桌上,然后一溜烟地跑了
男孩从走廊的这一头奔向另一头,一只海鸥嗖地从他脚下飞起来,吓了 他一跳。地上有半块被扔弃的馒头,它一定是饿得没办法了,才飞来啄食又冷又 硬的馒头。 那只饥饿的海鸥召唤着男孩,男孩后来找到了两只冷馒头,他把馒头掖 在口袋里,偷偷跑出了疗养院。男孩是去给海鸥喂食的,但当他来到海滩上,看 见的却是那个牧羊人和他的那群羊。 孩子,你喜欢羊呢,牧羊人跳下舢板,走到男孩身后说,我看出来了 你喜欢羊呢 男孩蹲下来摸了摸一头绵羊的耳朵,那头羊的颈脖上套着一圈,他先是 摸了摸铃铛,而后开始摸绵羊的背脊,然后贴着羊的肚皮听了听,这心跳居然有 着与人的心脏一样的节奏与音色。真温暖啊!男孩不由得感叹。 我看你喜欢羊,你是真的喜欢羊呢,牧羊人的脸上堆满了笑,他说,孩 子,你也买两头羊吧,很便宜的。 你说什么?男孩受惊似地跳了起来,你要把羊卖给我? 不卖没办法么,自己养的羊,能卖几个钱就是几个钱。牧羊人挤了挤眼 睛说 男孩不知该如何拒绝,掏出馒头开始喂海鸥 那是白馒头。牧羊人说。牧羊人仍然满脸堆笑,说,这么好的白馒头, 喂鸟多可惜,让我吃了吧。 男孩说,你不能吃这馒头,这是我在地上捡的,又硬又脏,这馒头只能 喂海鸥。牧羊人用一种固执的眼神盯着男孩,他说,我用一头羊换你的馒头,那 总行了吧? 男孩观察着他的表情,牧羊人说话好像是认真的,男孩犹豫了一会儿, 终于鼓足勇气朝羊群走去,边走边说,是你自己要我牵羊的,你可别反悔。 男孩挑选了那只脖颈上有铃铛的绵羊,他牵着羊跑了几步,心怦怦地跳 了起来,回头偷偷地一看,牧羊人已经躺在舢板上了 我们知道男孩最后并没有把羊牵回到疗养院,走到半路上他就听见了工 程师的呼唤,工程师的声音很焦灼也很愤怒,男孩下意识地松开了那只羊,他丢 下羊朝旁侧跑了一段路,又朝前飞奔了一百米,最后站在工程师面前呼呼地喘着 气 夜晚窗外起了大风,男孩守望着海滩,他的智慧告诉他,牧羊人赶着羊 离开了海滩,这么冷的夜晚,这么大的北风,他们不会留在海滩上的。男孩的眼 睛却告诉他,他看见的那些白色的影子就是一群羊,一群羊正滞留在海浪飞沙之 间,月光一片昏暝,他看见一头羊走进了海水中,像一朵棉花被风吹入了海里 然后便是第二头羊和第三头羊尾随着走进海水之中。男孩几乎大叫起来,他不敢 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看见的就是一群投奔大海的羊,它们被牧羊人遗弃在海边, 现在它们朝海上走了,它们漂浮在暗黑色的大海上,漂浮在汹涌的波浪之间。 男孩终于呜呜大哭起来,男孩的哭声使工程师感到震惊,你怎么回事 工程师慌忙抱着儿子,他说,你在想什么,你看见了什么? 羊群下海了,它们会被淹死的,男孩边哭边说,谁也不要那群羊,它们 会被海水淹死的。 你在说些什么,海上哪来的羊群?工程师伏在窗台上,迷惑地眺望着远 处的海面
男孩从走廊的这一头奔向另一头,一只海鸥嗖地从他脚下飞起来,吓了 他一跳。地上有半块被扔弃的馒头,它一定是饿得没办法了,才飞来啄食又冷又 硬的馒头。 那只饥饿的海鸥召唤着男孩,男孩后来找到了两只冷馒头,他把馒头掖 在口袋里,偷偷跑出了疗养院。男孩是去给海鸥喂食的,但当他来到海滩上,看 见的却是那个牧羊人和他的那群羊。 孩子,你喜欢羊呢,牧羊人跳下舢板,走到男孩身后说,我看出来了, 你喜欢羊呢。 男孩蹲下来摸了摸一头绵羊的耳朵,那头羊的颈脖上套着一圈,他先是 摸了摸铃铛,而后开始摸绵羊的背脊,然后贴着羊的肚皮听了听,这心跳居然有 着与人的心脏一样的节奏与音色。真温暖啊!男孩不由得感叹。 我看你喜欢羊,你是真的喜欢羊呢,牧羊人的脸上堆满了笑,他说,孩 子,你也买两头羊吧,很便宜的。 你说什么?男孩受惊似地跳了起来,你要把羊卖给我? 不卖没办法么,自己养的羊,能卖几个钱就是几个钱。牧羊人挤了挤眼 睛说。 男孩不知该如何拒绝,掏出馒头开始喂海鸥。 那是白馒头。牧羊人说。牧羊人仍然满脸堆笑,说,这么好的白馒头, 喂鸟多可惜,让我吃了吧。 男孩说,你不能吃这馒头,这是我在地上捡的,又硬又脏,这馒头只能 喂海鸥。牧羊人用一种固执的眼神盯着男孩,他说,我用一头羊换你的馒头,那 总行了吧? 男孩观察着他的表情,牧羊人说话好像是认真的,男孩犹豫了一会儿, 终于鼓足勇气朝羊群走去,边走边说,是你自己要我牵羊的,你可别反悔。 男孩挑选了那只脖颈上有铃铛的绵羊,他牵着羊跑了几步,心怦怦地跳 了起来,回头偷偷地一看,牧羊人已经躺在舢板上了。 我们知道男孩最后并没有把羊牵回到疗养院,走到半路上他就听见了工 程师的呼唤,工程师的声音很焦灼也很愤怒,男孩下意识地松开了那只羊,他丢 下羊朝旁侧跑了一段路,又朝前飞奔了一百米,最后站在工程师面前呼呼地喘着 气。 夜晚窗外起了大风,男孩守望着海滩,他的智慧告诉他,牧羊人赶着羊 离开了海滩,这么冷的夜晚,这么大的北风,他们不会留在海滩上的。男孩的眼 睛却告诉他,他看见的那些白色的影子就是一群羊,一群羊正滞留在海浪飞沙之 间,月光一片昏暝,他看见一头羊走进了海水中,像一朵棉花被风吹入了海里, 然后便是第二头羊和第三头羊尾随着走进海水之中。男孩几乎大叫起来,他不敢 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看见的就是一群投奔大海的羊,它们被牧羊人遗弃在海边, 现在它们朝海上走了,它们漂浮在暗黑色的大海上,漂浮在汹涌的波浪之间。 男孩终于呜呜大哭起来,男孩的哭声使工程师感到震惊,你怎么回事? 工程师慌忙抱着儿子,他说,你在想什么,你看见了什么? 羊群下海了,它们会被淹死的,男孩边哭边说,谁也不要那群羊,它们 会被海水淹死的。 你在说些什么,海上哪来的羊群?工程师伏在窗台上,迷惑地眺望着远 处的海面
我们知道工程师无法安慰他的儿子。事实上男孩最挂念的是那头脖颈上 挂铃铛的绵羊,是他扔下了那头羊,他不知道它是否与羊群在一起,他不知道那 头羊最后去了什么地方。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情节起伏,矛盾集中,写了一位父亲带孩子到海边度假,偶遇 群羊,孩子被羊吸引而父亲却不理解,父子之间由此产生隔膜的故事。 B.不仅是父亲,连同打牌的大人们都一样,他们都不理解孩子,不重视 孩子的需要,他们对孩子的无视让孩子愤怒。 C.父亲用“成涩的液体”、“荒原”、“不平静”这样的话语向孩子描 述海,暗示作为成人的他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浪漫的情怀。 D.“隔膜”是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一种精神困境,作者通过巧妙的构 思,借作品中的男孩、父亲、羊群等形象来传达这一主题 5.情节和作品,分析文中男孩的形象特点。(6分) 6.请结合作品分析“羊”的象征意义。(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材料 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水平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地区科学家的创新能 力也代表这个地区的核心竞争能力。而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 容,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已被反复证明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 或者人的科学素质是直接相关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对有 效助力人的发展,助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助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的科学素质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科学素质 水平,构成这一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根基和底蕴,决定着它的发展状况,并影响着 未来。我们应有效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持续 议题,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于2018年9月6日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 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9月17至19日,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大会以“科学 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设置“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 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分议题,大会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国际重要科技组织的 积极响应。 有人说,科学是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核动能”o那么,科学素质,则 是事关人类命运的“引擎力”。小到微信朋友圈的食药谣言,大到引力波区块链 等时髦技术……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科学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标配” 历史而言,17世纪晚期科学革命和19世纪初工业革命,对应着欧洲知识流动和 技术扩散的澎湃现实。有数据称,我国数字经济总量现已达到27万亿,大体占
我们知道工程师无法安慰他的儿子。事实上男孩最挂念的是那头脖颈上 挂铃铛的绵羊,是他扔下了那头羊,他不知道它是否与羊群在一起,他不知道那 头羊最后去了什么地方。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情节起伏,矛盾集中,写了一位父亲带孩子到海边度假,偶遇一 群羊,孩子被羊吸引而父亲却不理解,父子之间由此产生隔膜的故事。 B.不仅是父亲,连同打牌的大人们都一样,他们都不理解孩子,不重视 孩子的需要,他们对孩子的无视让孩子愤怒。 C.父亲用“成涩的液体”、“荒原”、“不平静”这样的话语向孩子描 述海,暗示作为成人的他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浪漫的情怀。 D.“隔膜”是现代社会人们所面临的一种精神困境,作者通过巧妙的构 思,借作品中的男孩、父亲、羊群等形象来传达这一主题。 5.情节和作品,分析文中男孩的形象特点。(6 分) 6.请结合作品分析“羊”的象征意义。(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2 分) 材料一: 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水平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地区科学家的创新能 力也代表这个地区的核心竞争能力。而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 容,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基础,也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 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已被反复证明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科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 或者人的科学素质是直接相关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对有 效助力人的发展,助力社会的公平和进步,助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的科学素质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公众科学素质 水平,构成这一国家和地区文化的根基和底蕴,决定着它的发展状况,并影响着 未来。我们应有效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持续 议题,为建设科技强国而努力。 (摘编自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于 2018 年 9 月 6 日上午 10 时在国务院新闻办 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9 月 17 至 19 日,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在北京举行。大会以“科学 素质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设置“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素 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分议题,大会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国际重要科技组织的 积极响应。 有人说,科学是推动社会文明进程的“核动能”o 那么,科学素质,则 是事关人类命运的“引擎力”。小到微信朋友圈的食药谣言,大到引力波区块链 等时髦技术……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科学素质已经成为现代生活“标配”。 历史而言,17 世纪晚期科学革命和 19 世纪初工业革命,对应着欧洲知识流动和 技术扩散的澎湃现实。有数据称,我国数字经济总量现已达到 27 万亿,大体占
GDP的30%左右,占GDP增量60%多。科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科学素质 成为美好生活的软实力。 (摘编自2018-9-6光明网《科学素质是开启未来的“高能钥匙”》 材料三: 第10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 的比例已达8.47%。近年来,针对重点人群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成效显现,城 乡、人群、地区间的差距缩小,向着良性发展,具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时,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水平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民众基础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进一步解释道: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 有10%。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社会公众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 10%作为一个节点,说明这个社会的基本情况,是转型发展中或科学素质提高中 的第一个重要拐点 (摘编自2018-9-6中国网《中国科协: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己达 8.47%》) 材料四 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在上升,但发展依然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 相比差距依然较大,这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 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科学普及是建造创新“通天塔”的塔基,塔基越宽广越牢固,创新的“通天塔” 才能更高更壮美。祖国的明天寄托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 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大力加强科学教育,让孩子们热爱 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实现科技创新的接力和传承,是料学普及的 重中之重。这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耕耘,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媒体的 共同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尊重科学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2017-12-16《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刊文《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着 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B.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在现代生 活中,你将寸步难行,成为时代的弃儿。 C.截至2018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如果公众具有 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有10%,那么国家就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 D.加强科学教育,培育中小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的思 想,在中小学阶段应重视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 科学素质,才能助力人的发展,助力社会的公平和发展,助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 B.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其 发展依然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城乡、人群、地区间的发展有差距。 C.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在有效地提 升公众科学素质,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持续议题上所做的努力 D.科学普及的重点应放在中小学生身上,其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 华民族的未来,因而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10%,青少年是主力
GDP 的 30%左右,占 GDP 增量 60%多。科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科学素质 成为美好生活的软实力。 (摘编自 2018-9-6 光明网《科学素质是开启未来的“高能钥匙”》) 材料三: 第 10 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显示,截至 2018 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 的比例已达 8.47%。近年来,针对重点人群的公民科学素质工作成效显现,城 乡、人群、地区间的差距缩小,向着良性发展,具备“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 社会时,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水平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民众基础。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进一步解释道: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 有 10%。如何更有效地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社会公众的综合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 10%作为一个节点,说明这个社会的基本情况,是转型发展中或科学素质提高中 的第一个重要拐点。” (摘编自 2018-9-6 中国网《中国科协: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已达 8.47%》) 材料四: 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在上升,但发展依然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 相比差距依然较大,这已经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之一。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 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科学普及是建造创新“通天塔”的塔基,塔基越宽广越牢固,创新的“通天塔” 才能更高更壮美。祖国的明天寄托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 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中大力加强科学教育,让孩子们热爱 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实现科技创新的接力和传承,是料学普及的 重中之重。这既需要教育工作者用心耕耘,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类媒体的 共同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尊重科学的社会风尚。 (摘编自 2017-12-16《人民日报·科技杂谈》刊文《让科普与创新比翼齐飞》)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着 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B.社会进入了万物互联的信息时代,如果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在现代生 活中,你将寸步难行,成为时代的弃儿。 C.截至 2018 年,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 8.47%,如果公众具有 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有 10%,那么国家就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 D.加强科学教育,培育中小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长大后投身科学的思 想,在中小学阶段应重视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只有大力倡导科技创新,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的 科学素质,才能助力人的发展,助力社会的公平和发展,助力地区和国家的发展。 B.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大,其 发展依然不平衡,具体表现在城乡、人群、地区间的发展有差距。 C.首届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将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在有效地提 升公众科学素质,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的持续议题上所做的努力。 D.科学普及的重点应放在中小学生身上,其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 华民族的未来,因而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 10%,青少年是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