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 临武一中201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抑制了人体的某些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 语文试题 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总分150分,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 考试时间150分钟。 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 第卷阅读题(共70分) 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 甲必考题(45分) 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 现代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一一手机变成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 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 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 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冋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扫而空。等待和期昐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冋同时,也扫荡了书 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 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 个新的说话机器。 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迻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 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 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离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 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语言能力増加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 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增加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 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答案:A。原文是“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或然变已然。 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临武一中 2016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 阅读题) 和第Ⅱ卷( 表达题) 两部分, 总分 1 5 0 分, 考试时间 1 5 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 7 0 分) 甲 必考题(4 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共 9 分,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3 题。 手机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了人的一个 器官。手机似乎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它长在人们的手上,就如同手是 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一样。手机是另一个说话器官,是一个针对着远距 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因为有了手机,人的语言能力增加了,人们可以 将语言传送到非常遥远的地方。同样,人们的听觉也增加了,耳朵居然 能神奇般地听到千里之外的声音。我们看到了人体身上的新的四位一体: 手,嘴巴,耳朵和一个金属铁盒----手机。它们共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 个新的说话机器。 手机深深地植根于人体,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离开了人体, 离开了手,它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正如人们对它的称呼“手机”那样, 它只有依附于手,才能获得它的存在性。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 间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手机这一最基本的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力,能使 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间距离而超越孤立的状态。这是人们使用手机的 最根本和最初的原因。一个危机时刻的人,如果有手机相伴,就可能会 迅速地解除这种危机。 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在一种特殊的 状态。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从来不用手机,他发现不了手机的意义和功 能,但是,一旦他使用了手机,他会发现,没有手机是一件难以想象的 事情。也就是说,人已经进化到手机人的状态。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 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事实是,手机确实越来越普及了。 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手机 抑制了人体的某些官能:它抑制了行动能力,人们尽可能减少身体运动; 抑制了书写能力,人们越来越借助机器通话;抑制了记忆能力.人们越来 越依赖手机储存消息。有时候,手会无意识地去寻找手机,去摸索手机, 去把玩手机。人们偶然丢失了手机,他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正是因为人 们如此地依赖于手机,反过来,人们又被它所折磨和打扰。手机成为每 天要面对的问题。如何处理手机?这是每个人的日常性的自我技术―― 开机还是关机?静音还是震动?短信还是会话?是将这个器官暂行性地 关闭,还是让它随时随地警觉地待命?总是要反复地抉择――手机变成 了日常生活的难题。焦急地等待某个特定的手机铃声,或者惧怕某个特 定的手机铃声,常常会令人不安。 手机融合了文字和声音的双重交流功能,它将书信和电话融为一体, 而且更为便捷。不过,同书信姗姗来迟相比,手机将等待的美好期望一 扫而空。等待和期盼趋于消失。手机在扫荡了书信的同时,也扫荡了书 信的特有抒情,扫荡了埋伏在书信中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手机让人通向 一个公共空间,它是打开公共空间的钥匙。因为手机上储存着如此之多 的名字和号码,你能够随时迅速地跟他讲话,但是,夜深人静之际,你 想要跟一个人说说话,将手机上的号码逐个地翻阅一遍,你真正想拨打 的号码一个都不存在。 (摘编自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手机不仅仅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事实上,手机已经变成了人的一 个器官,好像长在人们的身体上面。 B.手机已经成为说话器官,是针对着远距离的人而说话的器官,借助 这一器官人们可以将语言传送到距离非常远的地方。 C.手机的运用,不但人们的语言能力增加了,而且我们的听觉能力也 增加了,千里之外的声音居然能够听到。 D.手,嘴巴,耳朵和手机构成了人们身体上的新的四位一体,它们共 同组成了身体上的一个新的说话机器。 答案:A。原文是“或许不是人的一个单纯用具”,或然变已然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蒋贵,宇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 A.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人体和手,手机从大军征交趾及沙漢,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也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 B·手机能够在仼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 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 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 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政镇守 答案:C。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 在一种特殊的状态。”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手机的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 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说法也太绝对,应“他就发现不了手机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 的意义和功能。 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睎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岀理边务,斩敬, 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甚至会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难题 贲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 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亼马群 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仝士卒以鞭击弓髑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 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答案:D.不一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随心所欲的情怀,文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三》有删 中的情形是失落沮丧的情感。 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手机已经并成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离开了人体和手,手机 也就找不到自己的意义。 B.手机能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空间同另一个人进行无限延展的交流能 力,能使人轻而易举地克服时空距离超越孤立的状态。 C.如果某个手机人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那么保持手机的沉默是一种 必然,此时手机的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 D.社会越是被手机所充斥,手机越是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这从另一 个方面要求了手机的普及化。 答案:C。原文“手机的沉默,在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这个人可能处 在一种特殊的状态。”是充分条件,而选项变成了必要条件,“手机的 意义和功能也没有体现出来。”说法也太绝对,应“他就发现不了手机 的意义和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手机的确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的 行动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甚至会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难题。 B.过分依赖手机的人们也备受手机的折磨和打扰,如何处理手机?每天 面对的两难选择问题经常令人们心绪难宁。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 处!”,人们这样对书信特有的情怀在手机充斥的社会中已经荡然无存 了。 D.古人“乘兴而行,兴尽而返。”的生活情形与文中夜深人静之际想 给别人打电话而最终没有拨出的情形是一致的。 答案:D.不一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是随心所欲的情怀,文 中的情形是失落沮丧的情感。 二、 古代诗文阅读( 共 3 6 分) ( 一) 文言文阅读( 1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 4~7 小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 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 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 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 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 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 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 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 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 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 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 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 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 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 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 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 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 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 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 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选自《明史 列传 第四十三》有删 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 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 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都督 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 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西部边境 答案:D 答案:C、“英宗很生气”属于无中生有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5分) 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 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击弓羈惊马,马尽佚。(5分) 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答案:(1)(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 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充”“乡导”“绝”“薄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及开头省略主语各1分) “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2)(他)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 “提拔任用”。 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輖,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间道”“方”“猝”“佚”及开头省略主语各1分) 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 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小题 答案: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姚合①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组起兵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总兵。 注: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 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责蒋贵。 8、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环境的清幽的?(5分)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 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 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 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答案:D.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 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 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 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 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 “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 “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 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 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 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答案: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组起兵, 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 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 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 责蒋贵。 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 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 都督。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 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 西部边境。 答案:C、“英宗很生气”属于无中生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5 分)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 击弓韣惊马,马尽佚。(5 分) 答案:(1)(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 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充”“乡导”“绝”“薄” 及开头省略主语各 1 分) (2)(他)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 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 (“间道”“方”“猝”“佚”及开头省略主语各 1 分) ( 二) 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完成 8~9 小题。 闲居遣怀十首(其一) 姚合① 身外无徭役,开门百事闲。倚松听唳鹤,策杖望秋山。 萍任连池绿,苔从匝地斑。料无车马客,何必扫柴关。 注:①姚合是玄宗时宰相姚崇的曾孙。历官武功主簿、富平尉、万年尉。 宝应中,除监察御史,迁户部员外郎。出为金州刺史,改杭州刺史。后 拜刑部郎中,迁户部郎中、谏议大夫、给事中。 8、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环境的清幽的?(5 分)
答: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作(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答时,先要概括中间两联的内容判断出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不得选做另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答案:①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动情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②颔联的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5分) 鹤唳”,衬托出松林的幽静;诗中的秋山、萍绿、青苔,写静态的景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题。 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3分) 镜头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6分) 调进县新闻中心的第二天,县委宣传部邓部长就安排小米报道县委、 答:解析:本题考査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D级。对作者思县政府的访贫问苦活动。小米兴高采烈地去了。回来,小米摄制的新闻 想情感的鉴赏要联系整首诗歌,特别要注意这首诗首联和尾联所提供的镜头很快出现在当晚的电视报道中。小米自我感觉良好。正沾活自喜, 信息。 家里的电话响了。 答案: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 “小米呀,苏书记给贫困居民送红包的镜头拍得不错,可是,为什么 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②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没拍王县长呢?”邓部长心平气和地问 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2分)③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 “王县长没给贫困居民送红包呀。”小米小心翼翼地回答 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隐居 “这是讲不过去的,”邓部长陡地提高了嗓门儿,“王县长乃一县 生活的喜爱。(2分) 之长,他既然去了,能拍不到他的镜头?” 这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不要申述了,你这是‘漏镜’,小米同志!”邓部长当的一声放下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了话筒。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第二次报道义务植树活动,是在大河洲上种植欧美杨。坑早挖好了,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树茴也旱已植入坑中,余下的事情就是挥锹填土。县里苏书记、王县长 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等主要领导都参加了活动。小米吸取上次报道的教训,把所有县级领导 答案:(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都一溜儿摄入了镜头。心想不会出岔子了吧,晚上也就安心地睡了一觉。 (2)《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哪知第二天,新闻中心的胡主任就通知他进邓部长办公室了。 “小米呀,这次苏书记上了五次镜头,王县长四次。还有,龙副书记 答案:(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次,张副书记三次,马副县长三次,朱副县长二次……你说怎么回事?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没等小术坐下,邓部长劈头就问。 《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都是 小米努力镇定了一下,然后认真解释说:“苏书记是一把手,王县 表达勇于超越的思想的至理名言 长是二把手,所以 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就当你这个理成立,可是小米呀,龙副书记、张副书记 长、朱副县长他们呢?他们上镜头的次数是按职位高低敲定的吗?‘歪镜’ 乙选考题(25分) 典型的歪镜啊!”邓部长气得要拍桌子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作 答时,先要概括中间两联的内容判断出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①主要运用了以动衬静、动情结合的表现手法。(2 分)②颔联的 “鹤唳”,衬托出松林的幽静;诗中的秋山、萍绿、青苔,写静态的景 物,更是环境幽静的体现。(3 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 D 级。对作者思 想情感的鉴赏要联系整首诗歌,特别要注意这首诗首联和尾联所提供的 信息。 答案:①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 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2 分)②首联写没有徭役的烦扰,实则突出表达 作者对统治者盘剥百姓的厌恶之情。(2 分)③尾联“料无车马客”写没 有人事官场往来,其实是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隐居 生活的喜爱。(2 分) ( 三) 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 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__________, __________”,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 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答案:(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 《师说》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都是 表达勇于超越的思想的至理名言。 答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乙 选考题(2 5 分) (请考生从以下三、 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 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 2 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1 题。 镜头 调进县新闻中心的第二天,县委宣传部邓部长就安排小米报道县委、 县政府的访贫问苦活动。小米兴高采烈地去了。回来,小米摄制的新闻 镜头很快出现在当晚的电视报道中。小米自我感觉良好。正沾沾自喜, 家里的电话响了。 “小米呀,苏书记给贫困居民送红包的镜头拍得不错,可是,为什么 没拍王县长呢?”邓部长心平气和地问。 “王县长没给贫困居民送红包呀。”小米小心翼翼地回答。 “这是讲不过去的,”邓部长陡地提高了嗓门儿,“王县长乃一县 之长,他既然去了,能拍不到他的镜头?” “这——” “不要申述了,你这是‘漏镜’,小米同志!”邓部长当的一声放下 了话筒。 第二次报道义务植树活动,是在大河洲上种植欧美杨。坑早挖好了, 树苗也早已植入坑中,余下的事情就是挥锹填土。县里苏书记、王县长 等主要领导都参加了活动。小米吸取上次报道的教训,把所有县级领导 都一溜儿摄入了镜头。心想不会出岔子了吧,晚上也就安心地睡了一觉。 哪知第二天,新闻中心的胡主任就通知他进邓部长办公室了。 “小米呀,这次苏书记上了五次镜头,王县长四次。还有,龙副书记 二次,张副书记三次,马副县长三次,朱副县长二次……你说怎么回事?” 没等小米坐下,邓部长劈头就问。 小米努力镇定了一下,然后认真解释说:“苏书记是一把手,王县 长是二把手,所以……” “就当你这个理成立,可是小米呀,龙副书记、张副书记、马副县 长、朱副县长他们呢?他们上镜头的次数是按职位高低敲定的吗?‘歪镜’, 典型的歪镜啊!”邓部长气得要拍桌子了
小米察言观色,赶紧缩头乌龟似的出了邓部长的办公室 C.小说对小米采用了心理描写,简洁而恰到好处,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单 不久,县里又组织县领导深入偏僻乡村,帮助农民抢插早稻,积极纯而无辜的小人物的同情。 开展支农活动。 D.“还要不要讲政治”的语言描写,具有讽刺意味,成功刻画了一个将 春暖花开。那天参加支农活动的各位领导也兴致盎然。他们的裤腿和衣“政治”庸俗化的官员形象 袖都挽得老高,一下稻田就你追我赶地开展抢插竞赛。稻田里人声鼎沸,E.小说结尾,小米的眼泪滚滚而出,是想到因为自己工作不到位,连累 好不热闹。 领导被批评,伤心自责而哭。 依然是小米负贲新闻报道。这次,他深刻反思了前两次失误的沉痛答案:D项3分,B项2分,C项1分,A、E项0分 教训。每位县级领导一律只上一次镜头,而且确保万无一失。报道之后,(A.这一系列对比,是为了表现邓部长以官本位思想指导新闻,而不是 立即有人打来电话,盛赞此次支农活动高潮迭起,壮观感人。小米的心批评小米的新闻专业水平。错误。B.本项是对全文主题和构思的梳理, 里好不快哉,他激动得要跳起来了。 正确。但因较明显,故给2分。C.小米的形象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无辜”。 想不到的是,邓部长竟会把他叫去,十分严厉地批评他:“怎D.本项是对语言描写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正确,给3分。E.小 么搞的?”邓部长脸色铁青,“苏书记竟然排在王县长之后,这是导向错米的眼泪是委屈的泪。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但是却无法被认可,感到 误,‘倒镜’!”邓部长把枭子拍得山响 委屈。错误。) 宛如五雷轰顶,但小米还是畏畏缩缩地解释说:“那天的确是王县 长插得最快,苏书记怎么也赶不上啊!” (2)小说中的“邓部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你个小米,还要不要讲政治,啊?”邓部长牙齿咬得格格响,“怎答案:①官本位思想严重,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②可悲可怜人物 么就不对镜头作些处理?” 形象。他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工作的意义拴在了唯领导是命之上,并且 “邓部长,是苏书记提到了这事吗?”小米深知罪不可怒,只想弄清也屡遭批评。(每点3分,共6分。) 事情的原委 “小米同志!”邓部长如坐针毡了,“新闻报道无小事,新闻镜头关(3)文末邓部长说“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 系到领导们的荣誉,荣誉啊!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道吗?”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了你知道吗?” 答案:①回应了小说前面的情节,解释了邓部长批评小米的原因。②更 如同哽噎着一枚酸枣,泪水很快从小米的眼角滚瀼而岀,一滴滴,好地塑造了“邓部长”的形象,凸显他对领导的唯命是从。③反映了当 晶莹透亮。 时的官场庸俗之风。三次批评,根据邓部长的分析,可以看出是不同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领导对他提出的。这表明具有官本位思想的领导不是个别现象 分) A.小说将三次新闻摄制事件后小米的自我感受和邓部长的反映做对比,(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小米”值得同情:有人认为,“小米”这个 表现了小米在新闻专业水平上的不足。 形象值得反思,应该被批评。你同意哪个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B.小说以漏镜、歪镜、倒镜等三个镜头,凸现了当前社会的一种不正之看法。(8分) 风,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答案
小米察言观色,赶紧缩头乌龟似的出了邓部长的办公室。 不久,县里又组织县领导深入偏僻乡村,帮助农民抢插早稻,积极 开展支农活动。 春暖花开。那天参加支农活动的各位领导也兴致盎然。他们的裤腿和衣 袖都挽得老高,一下稻田就你追我赶地开展抢插竞赛。稻田里人声鼎沸, 好不热闹。 依然是小米负责新闻报道。这次,他深刻反思了前两次失误的沉痛 教训。每位县级领导一律只上一次镜头,而且确保万无一失。报道之后, 立即有人打来电话,盛赞此次支农活动高潮迭起,壮观感人。小米的心 里好不快哉,他激动得要跳起来了。 万万想不到的是,邓部长竟会把他叫去,十分严厉地批评他:“怎 么搞的?”邓部长脸色铁青,“苏书记竟然排在王县长之后,这是导向错 误,‘倒镜’!”邓部长把桌子拍得山响。 宛如五雷轰顶,但小米还是畏畏缩缩地解释说:“那天的确是王县 长插得最快,苏书记怎么也赶不上啊!” “你个小米,还要不要讲政治,啊?”邓部长牙齿咬得格格响,“怎 么就不对镜头作些处理?” “邓部长,是苏书记提到了这事吗?”小米深知罪不可恕,只想弄清 事情的原委。 “小米同志!”邓部长如坐针毡了,“新闻报道无小事,新闻镜头关 系到领导们的荣誉,荣誉啊!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 了你知道吗?” 如同哽噎着一枚酸枣,泪水很快从小米的眼角滚滚而出,一滴滴, 晶莹透亮。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将三次新闻摄制事件后小米的自我感受和邓部长的反映做对比, 表现了小米在新闻专业水平上的不足。 B.小说以漏镜、歪镜、倒镜等三个镜头,凸现了当前社会的一种不正之 风,以小见大, 构思巧妙。 C.小说对小米采用了心理描写,简洁而恰到好处,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单 纯而无辜的小人物的同情。 D.“还要不要讲政治”的语言描写,具有讽刺意味,成功刻画了一个将 “政治”庸俗化的官员形象。 E.小说结尾,小米的眼泪滚滚而出,是想到因为自己工作不到位,连累 领导被批评,伤心自责而哭。 答案:D 项 3 分,B 项 2 分,C 项 1 分,A、E 项 0 分 (A.这一系列对比,是为了表现邓部长以官本位思想指导新闻,而不是 批评小米的新闻专业水平。错误。B.本项是对全文主题和构思的梳理, 正确。但因较明显,故给 2 分。C.小米的形象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无辜”。 D.本项是对语言描写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分析,正确,给 3 分。E.小 米的眼泪是委屈的泪。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但是却无法被认可,感到 委屈。错误。) (2)小说中的“邓部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官本位思想严重,是一个典型的官僚主义者。②可悲可怜人物 形象。他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工作的意义拴在了唯领导是命之上,并且 也屡遭批评。(每点 3 分,共 6 分。) (3)文末邓部长说“因为你的三次闪失,我被批评了三次,三次了你知 道吗?”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①回应了小说前面的情节,解释了邓部长批评小米的原因。②更 好地塑造了“邓部长”的形象,凸显他对领导的唯命是从。③反映了当 时的官场庸俗之风。三次批评,根据邓部长的分析,可以看出是不同的 领导对他提出的。这表明具有官本位思想的领导不是个别现象。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小米”值得同情;有人认为,“小米”这个 形象值得反思, 应该被批评。你同意哪个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 看法。(8 分) 答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