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1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铜钱在秦代之后成为中国古代通行两千多年的货币,而中国又是世界上首先发明 和使用纸币的国家。十五世纪后半叶,即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中国社会内部涌 动变革的潜流,白银货币化开始全面铺开。《万历会计录》的大量数据资料,清 楚展现了货币与财政的紧密联系。白银货币化参与了新的财政体系的建构,以白 银货币化为重要取向的财政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极为明显,直接导向了 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白银货币化一方面加速了传统社会的解体,另一方面促进 了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是海外白银拯救了中国市 场,促成了明代一条鞭法的推行。这里存在一种自后向前的推演,并未按照历史 发展顺序进行实证研究。考诸史实,明代赋役改革虽然改革名称多样,内容也不 完全一致,但是几乎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改革内容,一条鞭法是此前明代 系列赋役改革的延伸与总结。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说明赋役改 革与白银货币化是同步的,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外在的 表现,说明了内在的巨大需求 晚明中国面临重大变迁的同时,世界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进程之中。 十六世纪大规模海洋活动帷幕的揭开,世界性断航路的开通,代表了全球融为 体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中国社会内部白银货币化,奠定了白银在流通领域的主 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国内矿产资源明显不足,因此海外贸易商品交 换而得的外来资源成为白银的主要来源。在市场供求关系规律的作用下,全球白 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海外大量输入白银的主要源头,一是日本,一是美洲 从时间和动因上的研究证明,中国社会的白银需求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 洲银矿的大开发。更重要的是,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的巨大白银需求为拉力,以 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依托,市场经济萌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促 使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扩展,与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连接起来。 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内部强劲的驱动力,晚明中国加入 世界体系,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印证了中国从古代国家 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是内生型的,而非外铄型的;也印证了中国作为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有着 直接的影响,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系的初步建构。明代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化 或者说现代化进程的趋向性发展是一致的,中国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为全球 化开端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白银货币化参与建构新的财政体系,可视为现代货币 财政的开端。 B.白银货币化加速了传统封建社会的解体,在促进国家与社会转型方面作用尤 为突出。 C.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受到明代社会白银需求的影响,符合市场供求关系 的规律 D.明代中国市场经济融入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促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极 大发展
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 2018 届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铜钱在秦代之后成为中国古代通行两千多年的货币,而中国又是世界上首先发明 和使用纸币的国家。十五世纪后半叶,即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中国社会内部涌 动变革的潜流,白银货币化开始全面铺开。《万历会计录》的大量数据资料,清 楚展现了货币与财政的紧密联系。白银货币化参与了新的财政体系的建构,以白 银货币化为重要取向的财政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极为明显,直接导向了 现代货币财政的开端。白银货币化一方面加速了传统社会的解体,另一方面促进 了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有学者认为是海外白银拯救了中国市 场,促成了明代一条鞭法的推行。这里存在一种自后向前的推演,并未按照历史 发展顺序进行实证研究。考诸史实,明代赋役改革虽然改革名称多样,内容也不 完全一致,但是几乎都把折银征收作为最主要的改革内容,一条鞭法是此前明代 一系列赋役改革的延伸与总结。折银成为明代赋役改革的一条主线,说明赋役改 革与白银货币化是同步的,赋役折银是明代白银货币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外在的 表现,说明了内在的巨大需求。。 晚明中国面临重大变迁的同时,世界也正处于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进程之中。 十六世纪大规模海洋活动帷幕的揭开,世界性断航路的开通,代表了全球融为一 体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中国社会内部白银货币化,奠定了白银在流通领域的主 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国内矿产资源明显不足,因此海外贸易商品交 换而得的外来资源成为白银的主要来源。在市场供求关系规律的作用下,全球白 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海外大量输入白银的主要源头,一是日本,一是美洲。 从时间和动因上的研究证明,中国社会的白银需求曾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日本和美 洲银矿的大开发。更重要的是,中国以社会自身发展的巨大白银需求为拉力,以 享誉世界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为依托,市场经济萌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促 使海上丝绸之路极大地扩展,与一个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连接起来。 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印证了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内部强劲的驱动力,晚明中国加入 世界体系,是主动而不是被动的,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印证了中国从古代国家 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是内生型的,而非外铄型的;也印证了中国作为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对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有着 直接的影响,积极参与了世界经济体系系的初步建构。明代中国与世界的近代化 或者说现代化进程的趋向性发展是一致的,中国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为全球 化开端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白银货币化参与建构新的财政体系,可视为现代货币 财政的开端。 B.白银货币化加速了传统封建社会的解体,在促进国家与社会转型方面作用尤 为突出。 C.日本和美洲银矿的大开发受到明代社会白银需求的影响,符合市场供求关系 的规律。 D.明代中国市场经济融入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体系,促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极 大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白银货币化的阐述背景及作用,并对有些学者的观点进 行反驳 B.文章第二段阐释明代中国为全球化开端做出重要历史贡献的具体原因和主要 方式。 C.文章第三段揭示白银货币化研究的意义,指出明代中国在世界近代化中的引 领作用。 D.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文章先阐述可供研究的主要视角,最后归纳若干基本 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介绍铜钱和纸币在中国的流通,凸显了明代白银货币化在中国历史上的 特殊性 B.文章否认海外白银对明代赋役改革的作用,认为明代发端的近代化进程属于 内生型 C.晚明中国面临内部变革压力和全球化趋势,但是这些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发 展契机 D.研究白银货币化,主要是为了印证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受到中国的直 接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地窝子宁新路 地窝子在大山深处,那是我心中的难忘之地 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这群十八九岁的新兵,被一辆卡车拉到了贺兰山的一条 深山沟,执行开掘隧道的国防施工任务。 这里山很高,沟很深,咆哮的狂风襄着沙石飞奔着,吹打得山石“啪啦啦”作响。 山上没草,也没树,兵们望遍大山,见不到一砖一瓦的建筑。营房在哪里?连长 说,就在这沟里,就在你们的脚下,但得你们亲手去盖。 纳闷,这大沟两面是山,山上是石,没有一块平地,怎么盖房子?我们正困惑, 连长带着几个腰粗背圆的老兵走了过来:“你们看着,房子就在这铁锹下!”连 长的话刚落。老兵的锹就把尘土扬上了天。他们三下两下,便在山坡上挖掘出3 米多深、20多平方米的大坑。坑在这些五大三粗的老兵们的手下,拓展得很快, 一会儿工夫,坑壁被修打得平平整整,地上还铺上了五花石。接下来的活,手脚 更麻利。他们在大坑的上面搭上橡子或者木板,再在橡子上面铺上油毡,再在油 毡上面抹上泥巴,最后用木条和油毡钉一扇门安上。这样,一个能住十多个人的 地窝子,仅用三五个小时就盖好了。有新兵问,这“土坑”能住人吗?老兵脸 沉,扯起了嗓门:这哪叫土坑,叫地窝子,记住!你在哪儿也找不到这冬暖夏凉 的地窝子。地窝子,好形象的名字!我们如法炮制,很快,大山深处就出现了 溜儿的地窝子 已到炎热的夏季,没有水、没有树、没有草的大山,被炎炎的赤日和来自腾格里 沙漠的热浪,晒烘得石山欲燃,四处生烟。那厉风,那烈日,无遮无挡,扑你而 来,吹烤得兵们皮肉钻心似的疼痛。不到一天,那一个个赤露白嫩的胳膊上,就 被揭掉了厚厚的一层皮。 大山的石虽然是滚烫的,风虽然是流火的,沟虽然是燃烧的,但有让兵们慰藉的 地方,那就是地窝子。一钻进地窝子,就会把烈日醅暑、狂风飞沙关在外面。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白银货币化的阐述背景及作用,并对有些学者的观点进 行反驳。 B.文章第二段阐释明代中国为全球化开端做出重要历史贡献的具体原因和主要 方式。 C.文章第三段揭示白银货币化研究的意义,指出明代中国在世界近代化中的引 领作用。 D.对于明代白银货币化,文章先阐述可供研究的主要视角,最后归纳若干基本 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介绍铜钱和纸币在中国的流通,凸显了明代白银货币化在中国历史上的 特殊性。 B.文章否认海外白银对明代赋役改革的作用,认为明代发端的近代化进程属于 内生型。 C.晚明中国面临内部变革压力和全球化趋势,但是这些也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发 展契机。 D.研究白银货币化,主要是为了印证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受到中国的直 接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地窝子 宁新路 地窝子在大山深处,那是我心中的难忘之地。 上世纪 70 年代末,我们这群十八九岁的新兵,被一辆卡车拉到了贺兰山的一条 深山沟,执行开掘隧道的国防施工任务。 这里山很高,沟很深,咆哮的狂风襄着沙石飞奔着,吹打得山石“啪啦啦”作响。 山上没草,也没树,兵们望遍大山,见不到一砖一瓦的建筑。营房在哪里?连长 说,就在这沟里,就在你们的脚下,但得你们亲手去盖。 纳闷,这大沟两面是山,山上是石,没有一块平地,怎么盖房子?我们正困惑, 连长带着几个腰粗背圆的老兵走了过来:“你们看着,房子就在这铁锹下!”连 长的话刚落。老兵的锹就把尘土扬上了天。他们三下两下,便在山坡上挖掘出 3 米多深、20 多平方米的大坑。坑在这些五大三粗的老兵们的手下,拓展得很快, 一会儿工夫,坑壁被修打得平平整整,地上还铺上了五花石。接下来的活,手脚 更麻利。他们在大坑的上面搭上橡子或者木板,再在橡子上面铺上油毡,再在油 毡上面抹上泥巴,最后用木条和油毡钉一扇门安上。这样,一个能住十多个人的 地窝子,仅用三五个小时就盖好了。有新兵问,这“土坑”能住人吗?老兵脸一 沉,扯起了嗓门:这哪叫土坑,叫地窝子,记住!你在哪儿也找不到这冬暖夏凉 的地窝子。地窝子,好形象的名字!我们如法炮制,很快,大山深处就出现了一 溜儿的地窝子。 已到炎热的夏季,没有水、没有树、没有草的大山,被炎炎的赤日和来自腾格里 沙漠的热浪,晒烘得石山欲燃,四处生烟。那厉风,那烈日,无遮无挡,扑你而 来,吹烤得兵们皮肉钻心似的疼痛。不到一天,那一个个赤露白嫩的胳膊上,就 被揭掉了厚厚的一层皮。 大山的石虽然是滚烫的,风虽然是流火的,沟虽然是燃烧的,但有让兵们慰藉的 地方,那就是地窝子。一钻进地窝子,就会把烈日醅暑、狂风飞沙关在外面。地
窝子虽然有点阴湿,有点昏暗,还有被狂风刮进来的浓浓的呛人尘土,但兵们不 在乎这些。因为它湿中透着凉爽,与恶劣的外面相比,那就是“天堂”了。尤其 是在炎炎赤日的中午,从热浪里钻进地窝子,清凉扑面而来,抚你的肤,抚你的 心,顿时会赶走你身心的问热和烦躁。这时,如若躺倒在铺,便能很快入睡,大 解困乏 地窝子虽避暑,但怕雨。如罘雨下得猛,下得连日不停,房上的泥巴会被雨水泡 透。这样就成了天上下大雨、地窝子里下小雨了。这种情况发生在白天还好,如 果发生在晚上就惨了。有一次,一连下了4天雨,雨水把房上的泥巴泡透了,这 儿漏,那儿滴,被子浸透了,褥子也湿了。不能躺着睡,只能坐着睡。待雨停了 天也亮了。这一夜,兵们就光听老天下雨,忙着“接”雨了。 刚有秋意,贺兰山就寒风如刀了。大风吹打在人脸上,如针刺刀割。那年,兵们 要在大山里过冬,但谁也没有惧怕,因为有地窝子。寒冬的地窝子,是让兵们感 到欣慰的地方。外面虽然冰天雪地,寒凤袭人,地窝子却温暖如春。钻进地窝子, 那被冻了一天的身体,很快就暖和了过来。一夜过去,个个感觉浑身舒展,筋骨 生热,满身添劲。 大山的环境虽然艰苦,但兵们的欢乐一点也不少。老班长能歌善舞,他组织了 个地窝子演唱队,一有空就编小歌舞、小演唱。说的、唱的、演的都是连里的人 身边的事。演唱队每月给大家演出两次晚会,不长时间,他竟把全连的官兵,从 头到尾演唱了个遍,把有意忍的事儿唱了个遍。记得老班长有一个自编词演唱得 很棒,听了让我至今难忘:“咱文书,个子不高身体小。身体小,别小瞧,吃得 点也不少,一顿能进十蒸包。十个蒸包不白吃,扛上石头不惜力,脚下生风快 如兔 词编得顺溜,加上他那夸张表演。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多少年过去了,我常常想起那大山深处的地窝子,想起那响彻大山的笑声。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难忘”地窝子开头,又以“常常想起”地窝子结尾,中间详细回忆 与地窝子有关的人和事,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同样是面对新兵的疑问,连长耐心解答而老兵语气粗暴。文章通过这一鲜明 的对比,意在批评老兵对待新兵的不友好态度。 C.文章既从正面描写了地窝子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等,又借描写贺兰山区的 自然环境和官兵们的切身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 D.文章通过描述大山深处的地窝子来表现官兵们献身国防、以苦为乐的崇高精 神,这种以小见大的选材方式体现作者的艺术匠心。 5.什么是“地窝子”?它有哪些特点?(5分) 6.为什么说地窝子是“我心中的难忘之地”?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访华行程中,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背诵唐诗和 演唱中国歌曲的视频在中国民众中迅速传播,成为特朗普访华期间的一个亮点 在视频中,6岁的阿拉贝拉身着漂亮的中式旗袍,用流利的中文演唱了《美丽的 田野》,背诵了《三字经》和唐诗,还演唱了一段中国儿歌。阿拉贝拉出色的中 文水平得到了习近平主席的热情夸奖。其实早在今年年初的中国春节,特 朗普的女儿伊万卡就曾在社交媒体网站上分享了阿拉贝拉用中文演唱《新年好》 的视频。此后阿拉贝拉在世界华人圈可谓“圈粉无数”。半年前,当习近平主
窝子虽然有点阴湿,有点昏暗,还有被狂风刮进来的浓浓的呛人尘土,但兵们不 在乎这些。因为它湿中透着凉爽,与恶劣的外面相比,那就是“天堂”了。尤其 是在炎炎赤日的中午,从热浪里钻进地窝子,清凉扑面而来,抚你的肤,抚你的 心,顿时会赶走你身心的问热和烦躁。这时,如若躺倒在铺,便能很快入睡,大 解困乏。 地窝子虽避暑,但怕雨。如罘雨下得猛,下得连日不停,房上的泥巴会被雨水泡 透。这样就成了天上下大雨、地窝子里下小雨了。这种情况发生在白天还好,如 果发生在晚上就惨了。有一次,一连下了 4 天雨,雨水把房上的泥巴泡透了,这 儿漏,那儿滴,被子浸透了,褥子也湿了。不能躺着睡,只能坐着睡。待雨停了, 天也亮了。这一夜,兵们就光听老天下雨,忙着“接”雨了。 刚有秋意,贺兰山就寒风如刀了。大风吹打在人脸上,如针刺刀割。那年,兵们 要在大山里过冬,但谁也没有惧怕,因为有地窝子。寒冬的地窝子,是让兵们感 到欣慰的地方。外面虽然冰天雪地,寒凤袭人,地窝子却温暖如春。钻进地窝子, 那被冻了一天的身体,很快就暖和了过来。一夜过去,个个感觉浑身舒展,筋骨 生热,满身添劲。 大山的环境虽然艰苦,但兵们的欢乐一点也不少。老班长能歌善舞,他组织了一 个地窝子演唱队,一有空就编小歌舞、小演唱。说的、唱的、演的都是连里的人, 身边的事。演唱队每月给大家演出两次晚会,不长时间,他竟把全连的官兵,从 头到尾演唱了个遍,把有意忍的事儿唱了个遍。记得老班长有一个自编词演唱得 很棒,听了让我至今难忘:“咱文书,个子不高身体小。身体小,别小瞧,吃得 一点也不少,一顿能进十蒸包。十个蒸包不白吃,扛上石头不惜力,脚下生风快 如兔....”词编得顺溜,加上他那夸张表演。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多少年过去了,我常常想起那大山深处的地窝子,想起那响彻大山的笑声。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难忘”地窝子开头,又以“常常想起”地窝子结尾,中间详细回忆 与地窝子有关的人和事,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B.同样是面对新兵的疑问,连长耐心解答而老兵语气粗暴。文章通过这一鲜明 的对比,意在批评老兵对待新兵的不友好态度。 C.文章既从正面描写了地窝子的形状大小和内部结构等,又借描写贺兰山区的 自然环境和官兵们的切身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 D.文章通过描述大山深处的地窝子来表现官兵们献身国防、以苦为乐的崇高精 神,这种以小见大的选材方式体现作者的艺术匠心。 5.什么是“地窝子”?它有哪些特点?(5 分) 6.为什么说地窝子是“我心中的难忘之地”?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访华行程中,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用中文背诵唐诗和 演唱中国歌曲的视频在中国民众中迅速传播,成为特朗普访华期间的一个亮点。 在视频中,6 岁的阿拉贝拉身着漂亮的中式旗袍,用流利的中文演唱了《美丽的 田野》,背诵了《三字经》和唐诗,还演唱了一段中国儿歌。阿拉贝拉出色的中 文水平得到了习 近 平 主 席 的热情夸奖。其实早在今年年初的中国春节,特 朗普的女儿伊万卡就曾在社交媒体网站上分享了阿拉贝拉用中文演唱《新年好》 的视频。此后阿拉贝拉在世界华人圈可谓“圈粉无数”。半年前,当 习 近 平 主
席应邀与特朗普总统在海湖庄园会晤时,阿拉贝拉与弟弟约瑟夫还在习近平 主席面前演唱了中文歌曲《茉莉花》并背诵了唐诗。阿拉贝拉因为出色的中文 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备受中国民众喜爱,被誉为“中美友好小使者” (摘编自《美国“汉语热”背后的“中国热”》 材料二: 201 2010年2011年2012年201年2014年2015年2016年 汉语水平考试人次(2010-2016年)(单位:万) 【注】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 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HSK每年 定期在中国国内和海外举办,凡考试成绩达到规定标准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汉 语水平证书》 材料三 “汉语热”正在世界各地上演。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中小 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从2009年到2015年,美国中小学 生学习汉语的人数翻了一番;法国媒体报道称,法国10年间学习汉语的中小学 生人数翻了四番,汉语已成为初、中等教育阶段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 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在德国,汉语已经是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2016 年以来,南非、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纷纷将汉语纳 入国民教育体系……统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已从2004年的近3000万增 长到了1亿 (摘编自《“汉语热”风靡全球》) 材料四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 TwinCities"网站称,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其中蕴藏的巨 大商机,让许多美国人投身到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熟练掌握 汉语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就业机会,还意味着竞争力的提高。英国工业联合会选取 291家英国公司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在最受雇主欢迎的外语中,汉语的受欢迎度 达到31%,成为除欧洲语系之外最受青睐的外语。近日,全球最大广告传播服务
席应邀与特朗普总统在海湖庄园会晤时,阿拉贝拉与弟弟约瑟夫还在 习 近 平 主 席面前演唱了中文歌曲《茉莉花》并背诵了唐诗。阿拉贝拉因为出色的中文 功底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备受中国民众喜爱,被誉为“中美友好小使者”。 (摘编自《美国“汉语热”背后的“中国热”》) 材料二: 【注】汉语水平考试(简称 HSK)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 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HSK 每年 定期在中国国内和海外举办,凡考试成绩达到规定标准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汉 语水平证书》, 材料三: “汉语热”正在世界各地上演。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美国中小 学生学习汉语的人数出现了“爆炸式增长”,从 2009 年到 2015 年,美国中小学 生学习汉语的人数翻了一番;法国媒体报道称,法国 10 年间学习汉语的中小学 生人数翻了四番,汉语已成为初、中等教育阶段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 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在德国,汉语已经是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2016 年以来,南非、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纷纷将汉语纳 入国民教育体系……统计,目前全球学习汉语的人,已从 2004 年的近 3000 万增 长到了 1 亿。 (摘编自《“汉语热”风靡全球》) 材料四: 美国明尼苏达州的“TwinCities"网站称,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和其中蕴藏的巨 大商机,让许多美国人投身到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对许多美国人来说,熟练掌握 汉语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就业机会,还意味着竞争力的提高。英国工业联合会选取 291 家英国公司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在最受雇主欢迎的外语中,汉语的受欢迎度 达到 31%,成为除欧洲语系之外最受青睐的外语。近日,全球最大广告传播服务
集团WPP首席执行官苏铭天甚至直言:“汉语和(计算机)代码一一是我最关心 的两种语言 独具特色的“汉语热”,承载了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渴 望。人们学习汉语,试图通过解读汉字来破译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历史密码。印 度前总理尼赫鲁在鼓励女儿学习汉语时曾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 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美国汉学家 人称“汉字叔叔”的理査德。西尔斯沉醉于汉宇文化,花费30万美元个人积蓄 研究汉字,建立起一个汉字字源网站,希望通过分析汉字,让全世界的人知晓每 个汉字背后的故事。 (摘编自《聆听汉语讲述的故事》)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之所以被誉为“中美友好小使者”,是因 为她中文功底出色,并且热爱中国文化 B.美国高中生Tom想到中国留学,那么,他可以参加HSK,如果成绩达标,就 能够获得相应等级的《汉语水平证书》。 C.“汉语热”在世界各地上演,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攀升,目前已经达到 了1亿。汉语已成为法国第四大“第二外语” D.英国工业联合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汉语已经成为最受雇主欢迎的外语之 仅次于欧洲语系,受欢迎度高达31%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特朗普访华期间,阿拉贝拉用中文背诵唐诗、演唱歌曲,不仅为她在世界华 人圈赢得了无数“粉丝”,也获得了习近平主席的夸奖 B.由材料二中的图表可知,2010年至2016年,这七年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 的人数逐年增加。其中,2011年的增长幅度最大 C.材料二中的图表与材料三中的统计数据,分别从不同侧面印证了世界各地正 在上演“汉语热”,可以说,两者形异实同,相辅相成。 D.在不少国家,学习汉语不仅是中小学生个人行为,也是很多国家的政府行为, 如美、法、德以及很多非洲国家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E.美国的理查德。西尔斯热爱汉字文化,并且花费巨资建立起一个汉字字源网 站,以此向全世界推广汉字,因而被称为“汉字叔叔” 9.为什么“汉语热”风靡全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论,字廷议,进少子也。嘉靖五年进士。好谈兵,幼从父历边境,尽知厄塞险 易,因著《九边图论》上之。帝喜,颁边臣议行,自是以知兵闻。会廷推顺天巡 抚,论名列第二。帝曰“是上《九边图论》者”,即拜右佥都御史。白通事以千 余骑犯黄崖口,论督将士败之。录功,进右副都御史。岁余,以病免。俺答薄都 城,起故官抚山西。录防秋功,进兵部右侍郎。三十三年出督宣、大、山西军务 奸人吕鹤以左道惑众,遣其党阐出塞外,引寇入犯,为侦卒所获。论遗兵捕鹤, 并诛其党。以功进兵部尚书,荫子锦衣世千户。翁万达为总督,筑大同边墙六百 里,里建一墩台于墙内。后以兵少墙不能守,尽撤而守台。论言:“兵既宁台则 寇攻墙不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 及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诏立从之。兵部尚书杨博以父丧去,召论代之
集团 WPP 首席执行官苏铭天甚至直言:“汉语和(计算机)代码——是我最关心 的两种语言!” 独具特色的“汉语热”,承载了当前世界各国人民对于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渴 望。人们学习汉语,试图通过解读汉字来破译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历史密码。印 度前总理尼赫鲁在鼓励女儿学习汉语时曾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 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美国汉学家、 人称“汉字叔叔”的理查德。西尔斯沉醉于汉宇文化,花费 30 万美元个人积蓄 研究汉字,建立起一个汉字字源网站,希望通过分析汉字,让全世界的人知晓每 一个汉字背后的故事。 (摘编自《聆听汉语讲述的故事》)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之所以被誉为“中美友好小使者”,是因 为她中文功底出色,并且热爱中国文化。 B.美国高中生 Tom 想到中国留学,那么,他可以参加 HSK,如果成绩达标,就 能够获得相应等级的《汉语水平证书》。 C.“汉语热”在世界各地上演,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不断攀升,目前已经达到 了 1 亿。汉语已成为法国第四大“第二外语” D.英国工业联合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汉语已经成为最受雇主欢迎的外语之 一,仅次于欧洲语系,受欢迎度高达 31%。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特朗普访华期间,阿拉贝拉用中文背诵唐诗、演唱歌曲,不仅为她在世界华 人圈赢得了无数“粉丝”,也获得了 习 近 平 主 席的夸奖。 B.由材料二中的图表可知,2010 年至 2016 年,这七年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 的人数逐年增加。其中,2011 年的增长幅度最大。 C.材料二中的图表与材料三中的统计数据,分别从不同侧面印证了世界各地正 在上演“汉语热”,可以说,两者形异实同,相辅相成。 D.在不少国家,学习汉语不仅是中小学生个人行为,也是很多国家的政府行为, 如美、法、德以及很多非洲国家都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E.美国的理查德。西尔斯热爱汉字文化,并且花费巨资建立起一个汉字字源网 站,以此向全世界推广汉字,因而被称为“汉字叔叔”。 9.为什么“汉语热”风靡全球?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许论,字廷议,进少子也。嘉靖五年进士。好谈兵,幼从父历边境,尽知厄塞险 易,因著《九边图论》上之。帝喜,颁边臣议行,自是以知兵闻。会廷推顺天巡 抚,论名列第二。帝曰“是上《九边图论》者”,即拜右佥都御史。白通事以千 余骑犯黄崖口,论督将士败之。录功,进右副都御史。岁余,以病免。俺答薄都 城,起故官抚山西。录防秋功,进兵部右侍郎。三十三年出督宣、大、山西军务。 奸人吕鹤以左道惑众,遣其党阐出塞外,引寇入犯,为侦卒所获。论遗兵捕鹤, 并诛其党。以功进兵部尚书,荫子锦衣世千户。翁万达为总督,筑大同边墙六百 里,里建一墩台于墙内。后以兵少墙不能守,尽撤而守台。论言:“兵既宁台则 寇攻墙不得用其力及寇入墙率震骇逃散请改筑于墙外每三百步建一台俾矢石相 及度工费不过九万金数月而足”诏立从之。兵部尚书杨博以父丧去,召论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