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东部六校2016年上期高二联考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时量:150分钟考试时间2016年7月1日 由株洲市二中浏阳市一中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中联合命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 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髙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 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眀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 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 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 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 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 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 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岀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 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燕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 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 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 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 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 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 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 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 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眀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岀游踏青。 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浸佳,不知堪否?”诗
湖南省东部六校 2016 年上期高二联考 语文试题 总分:150 分 时量:150 分钟 考试时间 2016 年 7 月 1 日 由株洲市二中 浏阳市一中 湘潭县一中 攸县一中 株洲市八中 醴陵市一中联合命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清明节是当时一个 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 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 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 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 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 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 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水浒传》中写到宋徽 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 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 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 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 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 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你少在外面, 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 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 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宋人笔记言, 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 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诗
人杨万里題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 仑吞一个。 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 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通过《清明上河图》 可以看岀,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淸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 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是上层社会的时尚运动,还 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团结互助和维护切身利益,园社 组织蹴鞠比赛,并进行宣传推广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和国子监 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岀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 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 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 该踢法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比控球的灵巧性. C.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称炊饼,宋 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D.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 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 说明宋朝的节日己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感 B.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宋朝清明节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杜甫 的《清明》诗说明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在唐朝就已盛行。 C.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蹴鞠运动不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还有专业的踢球 艺人,而且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有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 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侯蒙,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干金。进土及第,调宝鸡尉, 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 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 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 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日:“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
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 仑吞一个。” 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 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通过《清明上河图》 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 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是上层社会的时尚运动,还 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团结互助和维护切身利益,园社 组织蹴鞠比赛,并进行宣传推广。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和国子监 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 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 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 该踢法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比控球的灵巧性。 C.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称炊饼,宋 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D.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 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 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感。 B.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宋朝清明节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杜甫 的《清明》诗说明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在唐朝就已盛行。 C.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蹴鞠运动不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还有专业的踢球 艺人,而且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有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 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侯蒙,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 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 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 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 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
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 国轻。今羌杀吾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 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 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 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日:“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日:“吾府之积若干?”日:"“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 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帝日:“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 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选自《宋史侯蒙传》,有删改)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日:“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 境不肯往 B.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 境不肯往 C.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 境不肯往 D.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 境不肯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 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 仪式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是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 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査工作 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 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蔡京闻知 后,心里记恨侯蒙,后来找到机会报复了侯蒙。 D.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十八人,侯蒙援引典 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 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 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 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 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吾府之积若干?” 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 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 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选自《宋史·侯蒙传》,有删改)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 境不肯往 B.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 境不肯往 C.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 境不肯往 D.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 境不肯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男子 20 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 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 仪式。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 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是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 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 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 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 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蔡京闻知 后,心里记恨侯蒙,后来找到机会报复了侯蒙。 D.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十八人,侯蒙援引典 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译文: (2)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8.本诗颔联写景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颔联是怎样写景的。(5分) 9.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在抒发情感上 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形容似至穷途而突见佳境的名句是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3)在《诗经·卫风氓》中,“ 两句,描写女子出嫁后起 早贪黑辛勤劳作,毫无闲暇的情形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 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 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 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 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译文: (2)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8.本诗颔联写景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颔联是怎样写景的。(5 分) 答: 9.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在抒发情感上 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 1 )) 陆 游 的 《 游 山 西 村 》 中 , 形 容 似 至 穷 途 而 突 见 佳 境 的 名 句 是 “ , 。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3)在《诗经•卫风•氓》中,“ , ”两句,描写女子出嫁后起 早贪黑辛勤劳作,毫无闲暇的情形。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 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 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 5 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 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 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 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 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岀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孑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 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 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 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 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 条当想看在床上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在床上的狼样子 炉,银制的烟袋锅,都——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孑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 的家当典当得千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 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 重新洗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 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 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 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遍遍地播放 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颗颗地嗑着瓜子, 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 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 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 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 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 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 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 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 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 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 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 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 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 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 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 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 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 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 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 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 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 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 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 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 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