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2012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中肯/中意 涤纶/纶巾 遗之千金/路不拾遗 B.棱角/菱角 伺候/饲养 硕果累累/罪行累累 C.蒙骗/蒙蔽 澄碧/瞪眼 刚愎自用/无裨于事 D.收敛/眼睑 纰漏/霹雳 有恃无恐/两山对峙 1.B(B 1eng/1ing ci/si 16i/16i; A zhong 1dn/guan wei/y1; C meng/meng cheng/ deng bi: D li&n/ji&n pI hi/zh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安分 渡难关 长治久安 异曲同工 B.伏法 大姆指 故伎重施 顾名思义 C.福祉 口头禅 文恬武喜 势不两立 D.荧屏 捅篓子 攻城掠地 雍荣华贵 2.A(B姆-拇;C喜-嬉;D篓娄掠-略荣-容 3.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元旦”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 另一个偏要反弹琵琶,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 B.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昔日甚嚣尘上的“西方的月亮圆” 言论已宣告破产。 C.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 了大量卓尔不群的雕塑精品。 D.每次做实验,王军都尽量寸量铢称,他说这样不仅能够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 还能避免实验材料的浪费 3.B(B甚嚣尘上: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贬义词;A反弹琵琶:来自敦煌壁 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 物对着干。C阜尔不群:形容优秀阜越超出常人。D寸量铢称:比喻点点滴滴地 计量,烦琐不切实际。)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国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民众而非 精英,民众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 B.比赛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为原则,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赛场上双方 球员个个生龙活虎,或进攻、防守、掩护,或突破、远投,精彩纷呈,到处洋溢 着青春气息。 C.目前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二是因为美元的过量发行导致了美元的泛滥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D.作家史铁生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非常熟悉的,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 坛》曾经影响了无数人 4.A(B搭配不当,“本着……为原则”;C句式杂糅,“原因是……因为……”; D主客倒置)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四川省乐山市 2012 届高三“三调”语文详解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中肯/中意 涤纶/纶巾 遗之千金/路不拾遗 B.棱角/菱角 伺候/饲养 硕果累累/罪行累累 C.蒙骗/蒙蔽 澄碧/瞪眼 刚愎自用/无裨于事 D.收敛/眼睑 纰漏/霹雳 有恃无恐/两山对峙 1.B (B léng/líng cì/sì léi/lěi; A zhòng lǘn/guān wèi/yí; C mēng/méng chéng/dèng bì; D liǎn/jiǎn pī shì/z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安分 渡难关 长治久安 异曲同工 B. 伏法 大姆指 故伎重施 顾名思义 C. 福祉 口头禅 文恬武喜 势不两立 D. 荧屏 捅篓子 攻城掠地 雍荣华贵 2.A (B 姆-拇;C 喜-嬉;D 篓-娄 掠-略 荣-容) 3.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最近他们两人总有些不对劲,就说庆祝“元旦”吧,一个说组织一场球赛, 另一个偏要反弹琵琶,非要组织一次文艺演出不可。 B.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昔日甚嚣尘上的“西方的月亮圆” 言论已宣告破产。 C.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 了大量卓尔不群的雕塑精品。 D.每次做实验,王军都尽量寸量铢称,他说这样不仅能够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 还能避免实验材料的浪费。 3.B(B 甚嚣尘上: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贬义词;A 反弹琵琶:来自敦煌壁 画中的一种舞姿造型。喻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 物对着干。C 卓尔不群:形容优秀卓越超出常人。D 寸量铢称:比喻点点滴滴地 计量,烦琐不切实际。)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国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民众而非 精英,民众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整体素质。 B. 比赛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为原则,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赛场上双方 球员个个生龙活虎,或进攻、防守、掩护,或突破、远投,精彩纷呈,到处洋溢 着青春气息。 C. 目前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 二是因为美元的过量发行导致了美元的泛滥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D. 作家史铁生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非常熟悉的,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 坛》曾经影响了无数人。 4.A(B 搭配不当,“本着……为原则”;C 句式杂糅,“原因是……因为……”; D 主客倒置)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巴蜀文明的历史特征 开放性 早在巴蜀文明的初生时期,它就是一个善于容纳和集结的开放性体系 三星堆文化一、二期出土的铜牌饰与二里头夏文化相同,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玉 琮、牙璋与东方的良渚文化相似都表明了巴蜀文明的开放交流。这一地区是著名 的“南方丝绸之路”传输的集散中心,三星堆遗址的海贝、金杖,表明与中亚、 西亚海洋文明有联系;新都画像砖上的翼形兽、雅安髙颐阙前有翼的石狮形象, 明显受安息艺术的影响;欧洲的罗柯柯艺术,同巴蜀唐宋时期的瓷器艺术也有着 一定的关系…这类文化交流例证可谓数不胜数。正如四川的地形一样,崇山峻 岭屏闭盆地,使之易于成为相对独立、自具特色的文化区域;同时,盆地又犹如 聚宝盆,使巴蜀文化易于成为南北文化特征交汇和集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 复合体。 巴蜀虽为盆地,虽为“内陆大省”,但它有很早就发达的“货贿山积” 的工商业城市和充满向外扩张活力的水文化,努力冲破盆地的束缚,尝试突破传 统、变异自我、超越自我。正是这种静态的农业社会的小农生活方式与动态的工 商社会的古典城市生活方式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巴蜀文化既善于交流和开放,又 善于长期保持稳定和安定的多彩画面 整体性 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看,巴蜀文化始源独立发展的时期相对甚短,而其 与汉文化融合融汇的时期则较长,表明巴蜀人历代对于母体文化体系有最广泛的 文化认同。在巴蜀文化体系下,巴文化和蜀文化本是两支各具个性特色的文化。 古语说:“巴人出将,蜀人出相。”四川所出四大元帅,三个是巴人。而四川的 著名文人则多数出于西蜀。这表明巴人和蜀人的文化性格是不同的。蜀人自古即 柔弱褊狭,狡黠多智,而巴人则历来强悍劲勇,朴直率真。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巴人和蜀人都能将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整合、融铸在一起,相辅 而又相成。这种整体性的文化内涵说明巴蜀人善于将不同因素加以整合,善于恰 当地将矛盾的因素融汇整合为突破传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的积极力量 特色性 特色性在于开创性与完美性的结合,在于顺应社会结构转型和更新的超 前性、冒险性精神。“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四川人在历史上 个突出的思想特征是先乱后治的精神。这一说法起初带有一定的贬意,是说四川 人难治、刁顽。但如从文化学角度看,它说明巴蜀人的先乱后治精神是一种建设 性的竞争思想。郭沫若认为“能够先乱是说革命性丰富,必须后治是说建设性彻 底”,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他还 认为“四川人的丰富的革命性和彻底的建设性是由李冰启发出来的”,是“李冰 的建设、文翁的教经、诸葛武侯的治绩、杜工部的创作”感化和启迪的结果。这 是很有见地的。今天看来,先乱后治的精神,说明四川人的开创性、超前性和风 险性意识强。它的社会根基正同巴人的冒险进取性、超前性与蜀人的追求完美性 稳定性的结合有密切关系。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下列关于巴蜀文明“文化复合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各类遗址和文物表明巴蜀文明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集散中心,与各种 文明有充分交流
巴蜀文明的历史特征 开放性 早在巴蜀文明的初生时期,它就是一个善于容纳和集结的开放性体系。 三星堆文化一、二期出土的铜牌饰与二里头夏文化相同,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玉 琮、牙璋与东方的良渚文化相似都表明了巴蜀文明的开放交流。这一地区是著名 的“南方丝绸之路”传输的集散中心,三星堆遗址的海贝、金杖,表明与中亚、 西亚海洋文明有联系;新都画像砖上的翼形兽、雅安高颐阙前有翼的石狮形象, 明显受安息艺术的影响;欧洲的罗柯柯艺术,同巴蜀唐宋时期的瓷器艺术也有着 一定的关系……这类文化交流例证可谓数不胜数。正如四川的地形一样,崇山峻 岭屏闭盆地,使之易于成为相对独立、自具特色的文化区域;同时,盆地又犹如 聚宝盆,使巴蜀文化易于成为南北文化特征交汇和集结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 复合体。 巴蜀虽为盆地,虽为“内陆大省”,但它有很早就发达的“货贿山积” 的工商业城市和充满向外扩张活力的水文化,努力冲破盆地的束缚,尝试突破传 统、变异自我、超越自我。正是这种静态的农业社会的小农生活方式与动态的工 商社会的古典城市生活方式的矛盾运动,构成了巴蜀文化既善于交流和开放,又 善于长期保持稳定和安定的多彩画面。 整体性 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看,巴蜀文化始源独立发展的时期相对甚短,而其 与汉文化融合融汇的时期则较长,表明巴蜀人历代对于母体文化体系有最广泛的 文化认同。在巴蜀文化体系下,巴文化和蜀文化本是两支各具个性特色的文化。 古语说:“巴人出将,蜀人出相。”四川所出四大元帅,三个是巴人。而四川的 著名文人则多数出于西蜀。这表明巴人和蜀人的文化性格是不同的。蜀人自古即 柔弱褊狭,狡黠多智,而巴人则历来强悍劲勇,朴直率真。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 中,巴人和蜀人都能将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品位整合、融铸在一起,相辅 而又相成。这种整体性的文化内涵说明巴蜀人善于将不同因素加以整合,善于恰 当地将矛盾的因素融汇整合为突破传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的积极力量。 特色性 特色性在于开创性与完美性的结合,在于顺应社会结构转型和更新的超 前性、冒险性精神。“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四川人在历史上一 个突出的思想特征是先乱后治的精神。这一说法起初带有一定的贬意,是说四川 人难治、刁顽。但如从文化学角度看,它说明巴蜀人的先乱后治精神是一种建设 性的竞争思想。郭沫若认为“能够先乱是说革命性丰富,必须后治是说建设性彻 底”,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他还 认为“四川人的丰富的革命性和彻底的建设性是由李冰启发出来的”,是“李冰 的建设、文翁的教经、诸葛武侯的治绩、杜工部的创作”感化和启迪的结果。这 是很有见地的。今天看来,先乱后治的精神,说明四川人的开创性、超前性和风 险性意识强。它的社会根基正同巴人的冒险进取性、超前性与蜀人的追求完美性、 稳定性的结合有密切关系。这种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5.下列关于巴蜀文明“文化复合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各类遗址和文物表明巴蜀文明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集散中心,与各种 文明有充分交流
B.欧洲的罗柯柯艺术,同巴蜀唐宋时期的瓷器艺术有一定的关系,说明其受 到巴蜀文明的影响 C.特殊的地理特征是使巴蜀文明成为相对独立和善于交汇集结的自具特色的 文化区域的原因。 D.静态的农业社会的小农生活方式和动态的工商社会的古典城市生活方式交 织在巴蜀人的生活中。 5.B(与题干无关)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巴蜀文明在初生时期及发展的过程中,都体现了它与外在文化的融合融汇 以及注重与母体文化交融的特点。 B.巴蜀文化与其他文化有充分的交流,这源于巴蜀文明从诞生时起,就是 种不独立发展、不保守封闭的文明。 C.郭沫若认为川人丰富的革命性和彻底的建设性以及突破传统、锲而 不舍、奋发进取的精神是李冰催生的 D.“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一说法,起初是对四川人的否定, 现在却是对四川人的赞美。 6.A(B项“不独立发展”错,不符合文意,原文是“巴蜀文化始源独立发展的 时期相对甚短”。C项“是李冰催生的”错,以偏概全,原文还提及文翁、诸葛 武侯、杜工部等。D项“起初是对四川人的否定”错,扩大了范围,原文说的是 起初带有一定的贬意”)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 是 A.四川的地形特征是崇山峻岭屏闭盆地,这使它相对独立和稳定,各种文化 的影响又使它总是能开风气之先 B.从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巴蜀文化会将各具个性特色的巴文化和蜀 文化整合成一种没有差别的文化 C.先乱后治的精神体现了四川人开创性、超前性和风险性意识强的特点,其 精神在今天将会体现得更充分。 D.巴蜀文明的开放性、整体性决定了它能融合各种文明,整合各种矛盾,最 终成为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文明 7.C(A项“总是能开风气之先”错,扩大了范围。B项“一种没有差别的文化” 错,不合情理。D项“融合各种文明,整合各种矛盾”错,绝对化。)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仕苻坚,任兼将相。父休,为河东太守。镇恶以五 月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年十三而符氏败亡,尝寄食渑池人李方家 方善遇之。谓方曰:“若遭遇英雄主,要取万户侯,当厚相报。”方答曰:“君 丞相孙,人材如此,何患不富贵。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后随叔父曜归 晋,客居荆州。宋武帝伐广固,镇恶时为天门郡临澧令。人或荐之武帝,召与语 异焉,因留宿。旦谓诸佐曰:“镇恶王猛孙,所谓将门有将。”即以署前部贼曹
B.欧洲的罗柯柯艺术,同巴蜀唐宋时期的瓷器艺术有一定的关系,说明其受 到巴蜀文明的影响。 C.特殊的地理特征是使巴蜀文明成为相对独立和善于交汇集结的自具特色的 文化区域的原因。 D.静态的农业社会的小农生活方式和动态的工商社会的古典城市生活方式交 织在巴蜀人的生活中。 5.B(与题干无关)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是 A.巴蜀文明在初生时期及发展的过程中,都体现了它与外在文化的融合融汇, 以及注重与母体文化交融的特点。 B.巴蜀文化与其他文化有充分的交流,这源于巴蜀文明从诞生时起,就是一 种不独立发展、不保守封闭的文明。 C.郭沫若认为川人丰富的革命性和彻底的建设性以及突破传统、锲而 不舍、奋发进取的精神是李冰催生的。 D.“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一说法,起初是对四川人的否定, 现在却是对四川人的赞美。 6.A(B 项“不独立发展”错,不符合文意,原文是“巴蜀文化始源独立发展的 时期相对甚短”。C 项“是李冰催生的”错,以偏概全,原文还提及文翁、诸葛 武侯、杜工部等。D 项“起初是对四川人的否定”错,扩大了范围,原文说的是 “起初带有一定的贬意”)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 是 A.四川的地形特征是崇山峻岭屏闭盆地,这使它相对独立和稳定,各种文化 的影响又使它总是能开风气之先。 B.从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巴蜀文化会将各具个性特色的巴文化和蜀 文化整合成一种没有差别的文化。 C.先乱后治的精神体现了四川人开创性、超前性和风险性意识强的特点,其 精神在今天将会体现得更充分。 D.巴蜀文明的开放性、整体性决定了它能融合各种文明,整合各种矛盾,最 终成为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文明。 7.C(A 项“总是能开风气之先”错,扩大了范围。B 项“一种没有差别的文化” 错,不合情理。D 项“融合各种文明,整合各种矛盾”错,绝对化。)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王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仕苻坚,任兼将相。父休,为河东太守。镇恶以五 月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年十三而符氏败亡,尝寄食渑池人李方家, 方善遇之。谓方曰:“若遭遇英雄主,要取万户侯,当厚相报。”方答曰:“君 丞相孙,人材如此,何患不富贵。至时愿见用为本县令,足矣。”后随叔父曜归 晋,客居荆州。宋武帝伐广固,镇恶时为天门郡临澧令。人或荐之武帝,召与语, 异焉,因留宿。旦谓诸佐曰:“镇恶王猛孙,所谓将门有将。”即以署前部贼曹
武帝北伐,领前锋。将发,前将军刘穆之谓曰:“昔晋文王委伐蜀于邓艾,今亦 委卿以关中,卿其勉之。”镇恶曰:“吾等因托风云,并蒙拔擢,今咸阳不克, 誓不济江而还也!三秦若定,而公九锡不至,亦卿之责矣。”镇恶入贼境,战 无不捷,破虎牢及柏谷坞。进次渑池,造故人李方家,升堂见母,厚加酬赉,即 版授方为渑池令。 即陷长安城。城内六万余户,镇恶至则抚慰初附,号令严肃。于灞上奉迎。高祖 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 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 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高祖笑曰:“卿欲学冯异也。”是时关中丰全, 仓库殷积,镇恶性贪,收敛子女玉帛不可胜计。高祖以其功大,不问也。时有白 髙祖言镇恶藏姚泓伪辇,有异志。髙祖使觇之,知镇恶悉剔取辇金银,而弃辇于 垣侧,帝乃安。帝留第二子桂阳公义真为安西将军、雍秦二州刺史。镇恶以征虏 将军领安西司马,冯翊太守,委以捍御之任。 及大军东还,赫连勃勃逼北地。义真遣中兵参军沈田子距之。虏甚盛,田子退屯 刘回堡,遺使还报镇恶。镇恶对田子使曰:“公以十岁儿付吾等,当共思竭力。 今拥兵不进,寇何由得平!”使反言之,田子甚惧。王猛之相苻坚也,北人以方 诸葛亮。入关之初,又镇恶为首,时论者深惮之。田子峣柳之捷,威震三辅,而 与镇恶争功。时镇恶师于泾上,与田子俱会傅弘之垒,因斩之幕下。及帝受命, 追封龙阳县侯。 (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A之B队 A.高祖使觇 觇:看,观察 时镇恶师于泾上 师:军 C.义真遣中兵参军沈田子距之 距:通“拒”,阻 击 D.时论者深惮之 畏惧 8.B(应为“驻军”。)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A.而弃辇于垣侧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昔晋文王委伐蜀于邓艾 青取之于蓝 C.以镇恶为首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之所劫也 D.高祖以其功大 以其无礼于晋 9.D(D项皆为“因为”。A项前表顺承;后表转折,但是;B项前为“向,给” 后为“从”;C项前为“是,作为”,后为“被,表被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 A.王镇恶的家人因为他的出生的时日犯忌讳,便把他过继给了别人来解除宗族 灾难 B.李方想当县令便帮助了王镇恶,王镇恶为了感恩,马上让李方做了渑池的县
武帝北伐,领前锋。将发,前将军刘穆之谓曰:“昔晋文王委伐蜀于邓艾,今亦 委卿以关中,卿其勉之。” 镇恶曰:“吾等因托风云,并蒙拔擢,今咸阳不克, 誓不济江而还也!三秦若定,而公九锡不至,亦卿之责矣。” 镇恶入贼境,战 无不捷,破虎牢及柏谷坞。进次渑池,造故人李方家,升堂见母,厚加酬赉,即 版授方为渑池令。 即陷长安城。城内六万余户,镇恶至则抚慰初附,号令严肃。于灞上奉迎。高祖 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卿也。” 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 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高祖笑曰:“卿欲学冯异也。”是时关中丰全, 仓库殷积,镇恶性贪,收敛子女玉帛不可胜计。高祖以其功大,不问也。时有白 高祖言镇恶藏姚泓伪辇,有异志。高祖使觇之,知镇恶悉剔取辇金银,而弃辇于 垣侧,帝乃安。帝留第二子桂阳公义真为安西将军、雍秦二州刺史。镇恶以征虏 将军领安西司马,冯翊太守,委以捍御之任。 及大军东还,赫连勃勃逼北地。义真遣中兵参军沈田子距之。虏甚盛,田子退屯 刘回堡,遣使还报镇恶。镇恶对田子使曰:“公以十岁儿付吾等,当共思竭力。 今拥兵不进,寇何由得平!”使反言之,田子甚惧。王猛之相苻坚也,北人以方 诸葛亮。入关之初,又镇恶为首,时论者深惮之。田子峣柳之捷,威震三辅,而 与镇恶争功。时镇恶师于泾上,与田子俱会傅弘之垒,因斩之幕下。及帝受命, 追封龙阳县侯。 (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高祖使觇 之 觇:看,观察 B.时镇恶师于泾上 师:军 队 C.义真遣中兵参军沈田子距之 距:通“拒”,阻 击 D.时论者深惮之 惮: 畏惧 8.B(应为“驻军”。)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A.而弃辇于垣侧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昔晋文王委伐蜀于邓艾 青取之于蓝 C.以镇恶为首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 之所劫也 D.高祖以其功大 以其无礼于晋 9.D(D 项皆为“因为”。A 项前表顺承;后表转折,但是;B 项前为“向,给”, 后为“从”;C 项前为“是,作为”,后为“被,表被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是 A.王镇恶的家人因为他的出生的时日犯忌讳,便把他过继给了别人来解除宗族 灾难。 B.李方想当县令便帮助了王镇恶,王镇恶为了感恩,马上让李方做了渑池的县 令
C.王镇恶对沈田子退军刘回堡不满,沈田子非常害怕;后来沈田子与王镇恶争 功,趁机把王镇恶杀死在帐下, D.王镇恶贪污的金银财宝数不胜数,武帝因为王镇恶功高而装着没看见 10.D 【参考译文】王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仕苻坚,任兼将相。父休为河东太 守。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曰:“此非常儿,昔 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喜 论军国大事,骑射非长,而纵横善果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召与语,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 振武将军。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 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语所留人:“度我将至城,便长严 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 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 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镇 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是父兄 子弟中表亲亲者,令且斗且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 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及高祖北伐,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今咸阳不克 誓不济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险,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 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 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直至 渭桥。镇恶所乘皆小舰,行船者悉在舰内,舰外不见有行船人,北土素无舟楫 莫不惊以为神。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诸舰悉逐流 去。镇恶抚慰士卒曰:“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航乘衣粮,并已逐 流,岂复有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 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泓率妻子归降。镇恶 宜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 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时关中丰全,镇恶性贪,收敛子女玉帛不可胜计。高祖以其功大,不 问也。时有白高祖以镇恶既克长安,藏姚泓伪拳,有异志。高祖密遣人觇拳所 在,泓辇饰以金银,镇恶悉剔取,而弃拳于垣侧。高祖闻之,乃安 武帝东归时,留田子与镇恶,二人常有猜心,时镇恶师于泾上,与田子俱会于 傅弘之垒,田子求屏人,因斩之幕下。是岁,义熙十四年正月十五日也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注意事项: 1.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 11.翻译文言文选段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人或荐之武帝,召与语,异焉,因留宿。(5分) (1)译文:有人推荐镇恶给武帝,武帝召见他来谈论,感到他不是一般人,于 是就留他住下
C.王镇恶对沈田子退军刘回堡不满,沈田子非常害怕;后来沈田子与王镇恶争 功,趁机把王镇恶杀死在帐下。 D.王镇恶贪污的金银财宝数不胜数,武帝因为王镇恶功高而装着没看见。 10.D 【参考译文】王镇恶,北海剧人也。祖猛,仕苻坚,任兼将相。父休为河东太 守。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曰:“此非常儿,昔 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为镇恶。颇读诸子兵书,喜 论军国大事,骑射非长,而纵横善果断。 或荐镇恶于高祖,召与语,异焉。高祖谋讨刘毅,转镇恶参军事,加 振武将军。遣镇恶率百舸前发,昼夜兼行,至豫章口。镇恶舍船步上。舸留一 二人,对舸岸上竖六七旗,下辄安一鼓。语所留人:“度我将至城,便长严, 令后有大军状。”又分队在后,令烧江津船舰。镇恶径前袭城。未至城五六里, 逢毅要将朱显之,欲出江津,便跃马驰去告毅:“外有大军,似从下上,垂已 至城矣。”行令闭诸城门。镇恶亦驰进,军人缘城得入,因得开大城东门。镇 恶入城,便因风放火,烧大城南门及东门。镇恶军人与毅东来将士,或是父兄 子弟中表亲亲者,令且斗且语,人情离懈。三更中,毅自缢死。镇恶身被五箭, 手所执槊于手中破折。 及高祖北伐,为咨议参军,领前锋。将发,镇恶曰:“今咸阳不克, 誓不济江!”镇恶入贼境,战无不捷。姚绍率大众拒险,深沟高垒以自固。镇恶 悬军远入,转输不充,与贼相持久,将士乏食,乃亲到弘农督上民租,百姓竞 送义粟,军食复振。大军次潼关,谋进取之计,镇恶请率水军自河入渭,直至 渭桥。镇恶所乘皆小舰,行船者悉在舰内,舰外不见有行船人,北土素无舟楫, 莫不惊以为神。镇恶既至,令将士食毕,便弃船登岸。渭水流急,诸舰悉逐流 去。镇恶抚慰士卒曰:“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而舫乘衣粮,并已逐 流,岂复有求生之计邪!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乃身先士卒,众亦知无复 退路,莫不腾踊争先。(姚)泓众一时奔溃,即陷长安城。泓率妻子归降。镇恶 宣扬国恩,抚尉初附,号令严肃,百姓安堵。高祖劳之曰:“成吾霸业者,真 卿也。”镇恶再拜谢曰:“此明公之威,诸将之力,镇恶何功之有焉!” 时关中丰全,镇恶性贪,收敛子女玉帛不可胜计。高祖以其功大,不 问也。时有白高祖以镇恶既克长安,藏姚泓伪辇,有异志。高祖密遣人觇辇所 在,泓辇饰以金银,镇恶悉剔取,而弃辇于垣侧。高祖闻之,乃安。 武帝东归时,留田子与镇恶,二人常有猜心,时镇恶师于泾上,与田子俱会于 傅弘之垒,田子求屏人,因斩之幕下。是岁,义熙十四年正月十五日也。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120 分) 注意事项: 1. 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 本卷共 11 小题,共 120 分。 四、(23 分) 11.翻译文言文选段中划横线的句子。(10 分) (1)人或荐之武帝,召与语,异焉,因留宿。(5 分) (1)译文:有人推荐镇恶给武帝,武帝召见他来谈论,感到他不是一般人,于 是就留他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