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17年4月26日9:00-11:30】 乐山市高中2017届第三次调查研究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单项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 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儒学”需要重新激活和唤醒 作为一种东亚生活方式的东方国学主体,作为一种生命智慧集大成者的生命哲学 体系,作为一套完整的宇宙能量学体系,儒学的核心在于整合并塑造合理的个体 生命存在方式,培养与自然和谐、与天道感应的人。儒学的价值在于承认所有生 命成员的存在方式都有超时空的关联性,从个体、家庭(家族)、社群、国家、 世界和超越界,全部链接在一个全息的关系网络里,并致力于建立个体生命心灵 秩序与自然感应、天道感召的互动,恢复并建造一个活泼、有机、活化的生命价 值秩序和生命能量动力系统。 儒学“天人合一”、“天人交感”的思想宗旨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隐藏的规律 这个规律不但影响万物的生长壮旺和散乱衰亡,也影响着最小社会组织单位家族 (家庭)系统的活化与僵化,同时塑造和呈现着个体的命运图景。人作为有灵性 生命的主体性存在,可以通“天地”,感“鬼神”。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在一个 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彼此相互关联。个体生命的命运(身体健康、财富、事业、婚 姻)与天数相关,同时与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感化和感召,这种关系动力网络尤 其存在于家族亲源关系之间。 儒家有三本:天地是生之本、祖宗是人之本、圣贤是文化之本。“亲”是生命 的来源,“亲”代表家庭伦理秩序。也因此,儒学在东亚社会日常生活实践层面, 是一套自我生命与家族命运相互转化的“家学”系统 在儒学看来,家族成员的生命能量是善恶共同的承担者、祸福共同的承受者、家 族命运共同的创造者。家族生命能量不会因为时间的阻断而隔阂,由于死亡的消 逝而分疏,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仍可激起家族的群体记忆,并在情感的投射或 沟通活动中,将过去的生命与现在的生命合成一个前后相续的联合体,在空间上 将人与天联通,在时间上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联通,把生死两隔的已故祖先 和后代子孙联结起来,一切所谓的疏离、冲突、纠缠和牵连都可以消弭。 在合而为一的家族系统中,个体生命完全可以领悟到自己的生命由有限而通向无 限。这是儒学智慧对人类生命最本质的贡献。这种能量动力传承的外在化和客观 化就是儒学秘而不宣的、传承但却从未言明的“儒术”传统。包含了从累积的象 征传统、自然的生命能量以及天道的创造力中摄取生命赖以生长壮旺的活化能量 等一整套体系
保密★启用前【考试时间:2017 年 4 月 26 日 9:00-11:30】 乐山市高中 2017 届第三次调查研究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单项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 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儒学”需要重新激活和唤醒 作为一种东亚生活方式的东方国学主体,作为一种生命智慧集大成者的生命哲学 体系,作为一套完整的宇宙能量学体系,儒学的核心在于整合并塑造合理的个体 生命存在方式,培养与自然和谐、与天道感应的人。儒学的价值在于承认所有生 命成员的存在方式都有超时空的关联性,从个体、家庭(家族)、社群、国家、 世界和超越界,全部链接在一个全息的关系网络里,并致力于建立个体生命心灵 秩序与自然感应、天道感召的互动,恢复并建造一个活泼、有机、活化的生命价 值秩序和生命能量动力系统。 儒学“天人合一”、“天人交感”的思想宗旨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隐藏的规律, 这个规律不但影响万物的生长壮旺和散乱衰亡,也影响着最小社会组织单位家族 (家庭)系统的活化与僵化,同时塑造和呈现着个体的命运图景。人作为有灵性 生命的主体性存在,可以通“天地”,感“鬼神”。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在一个 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彼此相互关联。个体生命的命运(身体健康、财富、事业、婚 姻)与天数相关,同时与同类事物相互感应、感化和感召,这种关系动力网络尤 其存在于家族亲源关系之间。 儒家有三本:天地是生之本、祖宗是人之本、圣贤是文化之本。 “亲”是生命 的来源,“亲”代表家庭伦理秩序。也因此,儒学在东亚社会日常生活实践层面, 是一套自我生命与家族命运相互转化的“家学”系统。 在儒学看来,家族成员的生命能量是善恶共同的承担者、祸福共同的承受者、家 族命运共同的创造者。家族生命能量不会因为时间的阻断而隔阂,由于死亡的消 逝而分疏,通过各种各样的仪式,仍可激起家族的群体记忆,并在情感的投射或 沟通活动中,将过去的生命与现在的生命合成一个前后相续的联合体,在空间上 将人与天联通,在时间上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联通,把生死两隔的已故祖先 和后代子孙联结起来,一切所谓的疏离、冲突、纠缠和牵连都可以消弭。 在合而为一的家族系统中,个体生命完全可以领悟到自己的生命由有限而通向无 限。这是儒学智慧对人类生命最本质的贡献。这种能量动力传承的外在化和客观 化就是儒学秘而不宣的、传承但却从未言明的“儒术”传统。包含了从累积的象 征传统、自然的生命能量以及天道的创造力中摄取生命赖以生长壮旺的活化能量 等一整套体系
儒学智慧的终极关怀在于追求个体生命活生生的心性,关心个体生命当下的实存 感受,关心个体生命对天道性理的冥符透悟,关心自然生命的超拔提升。从这个 意义上说,儒学是心灵终极关怀的途径与生命安顿归依的东方形式,一条守卫人 类的生命线,使芸芸众生能够在世俗生活中安顿心身,归依性命 儒动力项目”的宗旨在于致力于推动儒学生命智慧在家庭(家族)日常生活领 域的创造性转化应用。这是一次以社会心理学形式呈现的儒学回归,是一次实践 内在灵性生命的集体创造性行动,是一次东方传统生活信仰的返乡之旅,我们以 此向呵护生命活化存在的东方传统国学致敬! 1.下列关于“儒学”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种东亚生活方式的东方国学主体,儒学是一种生命智慧集大成者的生 命哲学体系,从而更是一套完整的宇宙能量学体系 B.儒学的核心在于整合并塑造合理的个体生命存在方式,培养与自然和谐、与 天道感应的人 C.儒学致力于建立个体生命心灵秩序与自然感应、天道感召的互动,恢复并建造 一个活泼、有机、活化的生命价值秩序和生命能量动力系统。 D.儒学在东亚社会日常生活实践层面,是一套自我生命与家族命运相互转化的 “家学”系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儒学“天人合一”、“天人交感”的思想宗旨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隐藏的 规律,这个规律不但影响万物的生长壮旺和散乱衰亡,也影响着最小社会组织单 位家族(家庭)系统的活化与僵化 B.儒学认为,人作为有灵性生命的主体性存在,可以通“天地”,感“鬼神” 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彼此相互关联 C.儒家有三本:天地是生之本、祖宗是人之本、圣贤是文化之本。所以,我们 每个人都要尊崇儒家文化,并严格按照儒家文化为人处世。 D.致力于推动儒学生命智慧在家庭(家族)日常生活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应用是 “儒动力项目”的宗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学看来,家族成员的生命能量是善恶共同的承担者、祸福共同的承受者、 家族命运共同的创造者。 B.儒学智慧对人类生命最本质的贡献在于告诉人们,在合而为一的家族系统 中,个体生命完全可以领悟到自己的生命由有限而通向无限 C.“儒术”传统包含了从累积的象征传统、自然的生命能量以及天道的创造力 中摄取生命赖以生长壮旺的活化能量等一整套体系 D.儒学是心灵终极关怀的途径与生命安顿归依的东方形式,一条守卫人类的生 命线,使芸芸众生能够在世俗生活中安顿心身,归依性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莫言:我与马尔克斯“搏斗”多年模仿他没出息 在麦家西溪湿地的工作室,在冬日的暖阳里,一南一北两个作家,泡上了两杯绿 茶 莫言和麦家谈论的,是“魔幻现实主义
儒学智慧的终极关怀在于追求个体生命活生生的心性,关心个体生命当下的实存 感受,关心个体生命对天道性理的冥符透悟,关心自然生命的超拔提升。从这个 意义上说,儒学是心灵终极关怀的途径与生命安顿归依的东方形式,一条守卫人 类的生命线,使芸芸众生能够在世俗生活中安顿心身,归依性命。 “儒动力项目”的宗旨在于致力于推动儒学生命智慧在家庭(家族)日常生活领 域的创造性转化应用。这是一次以社会心理学形式呈现的儒学回归,是一次实践 内在灵性生命的集体创造性行动,是一次东方传统生活信仰的返乡之旅,我们以 此向呵护生命活化存在的东方传统国学致敬! 1.下列关于“儒学”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一种东亚生活方式的东方国学主体,儒学是一种生命智慧集大成者的生 命哲学体系,从而更是一套完整的宇宙能量学体系。 B. 儒学的核心在于整合并塑造合理的个体生命存在方式,培养与自然和谐、与 天道感应的人。 C.儒学致力于建立个体生命心灵秩序与自然感应、天道感召的互动,恢复并建造 一个活泼、有机、活化的生命价值秩序和生命能量动力系统。 D. 儒学在东亚社会日常生活实践层面,是一套自我生命与家族命运相互转化的 “家学”系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儒学“天人合一”、“天人交感”的思想宗旨认为,宇宙间存在一个隐藏的 规律,这个规律不但影响万物的生长壮旺和散乱衰亡,也影响着最小社会组织单 位家族(家庭)系统的活化与僵化。 B. 儒学认为,人作为有灵性生命的主体性存在,可以通“天地”,感“鬼神”。 个体生命的存在形式在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中彼此相互关联。 C. 儒家有三本:天地是生之本、祖宗是人之本、圣贤是文化之本。所以,我们 每个人都要尊崇儒家文化,并严格按照儒家文化为人处世。 D. 致力于推动儒学生命智慧在家庭(家族)日常生活领域的创造性转化应用是 “儒动力项目”的宗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儒学看来,家族成员的生命能量是善恶共同的承担者、祸福共同的承受者、 家族命运共同的创造者。 B. 儒学智慧对人类生命最本质的贡献在于告诉人们,在合而为一的家族系统 中,个体生命完全可以领悟到自己的生命由有限而通向无限。 C. “儒术”传统包含了从累积的象征传统、自然的生命能量以及天道的创造力 中摄取生命赖以生长壮旺的活化能量等一整套体系。 D. 儒学是心灵终极关怀的途径与生命安顿归依的东方形式,一条守卫人类的生 命线,使芸芸众生能够在世俗生活中安顿心身,归依性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4-6 题。 莫言:我与马尔克斯“搏斗”多年模仿他没出息 在麦家西溪湿地的工作室,在冬日的暖阳里,一南一北两个作家,泡上了两杯绿 茶。 莫言和麦家谈论的,是“魔幻现实主义
“在髙密东北乡,车开着开着,会有一只黄鼠狼跳跃着穿过公路。在中国的传统 故事里,黄鼠狼是神怪的化身。马尔克斯说,他写的不是魔幻,而是拉丁美洲的 现实。故乡留给我的印象,也是我小说的魂魄。”在杭州西溪的莫言如是说 今天,也就是马尔克斯去世的第三天,“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作家几乎 是集体阅读《百年孤独》的情景。我不能说马尔克斯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但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世界上的确没有一本书像《百年孤独》那样产生广泛 而持久的影响。”这是59岁的诺奖得主莫言对87岁的诺奖得主马尔克斯的目送 1.顺着他,听之任之写下去 1984年秋,莫言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 导下,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 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 “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 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 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 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 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 气使,独断专行。”莫言说。 那一次,在杭州的莫言全面剖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他说当年并非要写西方魔幻 现实主义小说的翻版,而是想写出有自己特色、中国特色的小说,即“梦幻的现 实主义” “后来我读到他的书之后,还是爱不释手,有一种强烈的共鸣感,读起来好像 是马尔克斯在讲述我的故事一样。” 2.为见他,两周读完《百年孤独》 2012年10月,莫言在瑞典摘得诺奖桂冠,本报记者也在莫言身边见证了这一历 史时刻。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辞中说他的作品是“梦幻的现实主义”,莫言认为这 是比较合适的说法,如果仅是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的结合,就没有原创性 莫言说,《百年孤独》他很早就读过,但没有读完。“他的书改变了我的文学观 念。”莫言在瑞典跟本报记者回忆,2008年他要去日本参加一个活动,他们说 马尔克斯也要参加。他想,要见崇拜已久的大师,就应该读完他的《百年孤独》 用两个星期读了一遍。读完感觉18章之后写得勉强,甚至有点草率。感觉作家 写到这里,气不足,有点强弩之末。他就说,即便是马尔克斯这样的大师的巅峰 之作也是不完美的,也是可以挑出不足的。当然这只是作为读者的莫言的个人看 法。后来由于个人原因,他没去参加这次会议,马尔克斯也因身体原因没有出席。 说到这次未遂的见面,莫言道:“很遗憾没有见到。其实,作家之间互相读作品 就是最好的见面 莫言说,1984年前后,“中国文坛出现了许多马尔克斯的模仿者,我想这样的 模仿没有出息,我要‘避开这两座灼热的髙炉’。”“福克纳也是马尔克斯的精 神导师,马尔克斯学了福克纳,建起了自己的故乡,但支撑他的宫殿的支柱是孤 独。我们不可能另外去发现一种别的方法,唯一可做的是一一学习马尔克斯 发现自己的精神支柱。” 3.用20年,离开他又靠近他
“在高密东北乡,车开着开着,会有一只黄鼠狼跳跃着穿过公路。在中国的传统 故事里,黄鼠狼是神怪的化身。马尔克斯说,他写的不是魔幻,而是拉丁美洲的 现实。故乡留给我的印象,也是我小说的魂魄。”在杭州西溪的莫言如是说。 今天,也就是马尔克斯去世的第三天,“我想起了上世纪 80 年代中国作家几乎 是集体阅读《百年孤独》的情景。我不能说马尔克斯是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但自上世纪 60 年代至今,世界上的确没有一本书像《百年孤独》那样产生广泛 而持久的影响。”这是59岁的诺奖得主莫言对87岁的诺奖得主马尔克斯的目送。 1.顺着他,听之任之写下去 1984 年秋,莫言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 导下,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 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 “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 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 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 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 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 气使,独断专行。”莫言说。 那一次,在杭州的莫言全面剖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他说当年并非要写西方魔幻 现实主义小说的翻版,而是想写出有自己特色、中国特色的小说,即“梦幻的现 实主义”。 “后来我读到他的书之后, 还是爱不释手, 有一种强烈的共鸣感,读起来好像 是马尔克斯在讲述我的故事一样。” 2.为见他,两周读完《百年孤独》 2012 年 10 月,莫言在瑞典摘得诺奖桂冠,本报记者也在莫言身边见证了这一历 史时刻。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辞中说他的作品是“梦幻的现实主义”,莫言认为这 是比较合适的说法,如果仅是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的结合,就没有原创性。 莫言说,《百年孤独》他很早就读过,但没有读完。“他的书改变了我的文学观 念。”莫言在瑞典跟本报记者回忆,2008 年他要去日本参加一个活动,他们说 马尔克斯也要参加。他想,要见崇拜已久的大师,就应该读完他的《百年孤独》。 用两个星期读了一遍。读完感觉 18 章之后写得勉强,甚至有点草率。感觉作家 写到这里,气不足,有点强弩之末。他就说,即便是马尔克斯这样的大师的巅峰 之作也是不完美的,也是可以挑出不足的。当然这只是作为读者的莫言的个人看 法。后来由于个人原因,他没去参加这次会议,马尔克斯也因身体原因没有出席。 说到这次未遂的见面,莫言道:“很遗憾没有见到。其实,作家之间互相读作品, 就是最好的见面。” 莫言说, 1984 年前后,“中国文坛出现了许多马尔克斯的模仿者,我想这样的 模仿没有出息,我要‘避开这两座灼热的高炉’。”“福克纳也是马尔克斯的精 神导师,马尔克斯学了福克纳,建起了自己的故乡,但支撑他的宫殿的支柱是孤 独。我们不可能另外去发现一种别的方法,唯一可做的是——学习马尔克斯—— 发现自己的精神支柱。” 3.用 20 年,离开他又靠近他
对此,莫言并不否认马尔克斯对自己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根本上颠覆 了我们这一代作家。我在1984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心情就像当年马尔 克斯在巴黎读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但是莫言强调,事实上,他与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搏斗”多年,“我想这几十年 来我就一直在千方百计地逃离他们。” 从第二个长篇《天堂蒜薹之歌》,莫言就因为有意要回归到现实主义而忍痛割爱 些具魔幻色彩的精彩细节。但2005年在写作《生死疲劳》时,莫言决定不再 躲避马尔克斯,“这个时候我彻底地放开了,我觉得躲他这么多年,很多非常有 意思的东西都没写进去,我把脑子里面积累多年的魔幻的资源写进去了,但用了 东方的情节。”到写《蛙》的时候,莫言再退了一步,老老实实地塑造人物,回 归到了读《百年孤独》之前的状态。“我搏斗了20年,终于可以离开他了,但 我觉得我现在也终于可以靠近他了,因为我把中国的魔幻素材处理得和他不一 样,这个过程是如此的痛苦也如此的漫长。 (选自《光明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从本文可知,在莫言的文学创作中,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他产生的影响 不大。 B.莫言并非要写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翻版,而是想写出有自己特色、中国特 色的小说,即“梦幻的现实主义”。 C.莫言认为作家之间互相读作品,就是最好的见面,作家之间见面没有意义。 D.《百年孤独》18章之后写得勉强,甚至有点草率,它是不完美的,也是可 以挑出不足的。 5.本文用三个小标题概述全文主要内容,运用小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 括。(4分) 6.马尔克斯对莫言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莫言又是怎样对待这种影响的?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 爱的狙击 从亚速海[上空飘过来的雾气,浓浓的,飘了一晚上,也没能将硝烟的味道稀 释。滚滚升腾的黑烟熏得他直流泪,那种轮胎烧焦的气味不断刺激鼻孔,他只能 用湿毛巾捂住嘴,以免呛出声来。怀抱一支德拉古诺夫狙击步枪,背靠残壁,坐 在一座巴洛克式建筑的屋顶一块快要坍塌的水泥板上。他在等待天亮,等待反政 府军出现。 从他这里望去,整座城市看不到灯亮,只有星星点点的火光,忽明忽暗。偶尔听 到远处传来几声流浪狗的叫声,他才知道,这座城里,还有生命没有逃亡。街的 对面,另一个房顶上,潜伏着他的战友,也是一名政府军狙击手。他们是趁着夜 色悄悄来到反政府军控制的街区,选择屋顶作为狙击点的。 寒冷、饥饿,还有恐惧袭扰着他。左手托着下巴,身子蜷缩一团,右手掏岀一枚 戒指,上面镶着一张照片,那是他的妻子—一新婚妻子,一位具有亚洲人的身材 和眼睛、欧洲人的头发和肤色的美女。要不是炮弹落在婚礼场上,这枚戒指已经 戴在她的手指上了。他被炮弹炸晕,醒来时,发现孤身一人躺在帐篷里一一他进 了难民营
对此,莫言并不否认马尔克斯对自己的影响。“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从根本上颠覆 了我们这一代作家。我在 1984 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心情就像当年马尔 克斯在巴黎读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一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但是莫言强调,事实上,他与马尔克斯和福克纳“搏斗”多年, “我想这几十年 来我就一直在千方百计地逃离他们。” 从第二个长篇《天堂蒜薹之歌》,莫言就因为有意要回归到现实主义而忍痛割爱 一些具魔幻色彩的精彩细节。但 2005 年在写作《生死疲劳》时,莫言决定不再 躲避马尔克斯,“这个时候我彻底地放开了,我觉得躲他这么多年,很多非常有 意思的东西都没写进去,我把脑子里面积累多年的魔幻的资源写进去了,但用了 东方的情节。”到写《蛙》的时候,莫言再退了一步,老老实实地塑造人物,回 归到了读《百年孤独》之前的状态。“我搏斗了 20 年,终于可以离开他了,但 我觉得我现在也终于可以靠近他了,因为我把中国的魔幻素材处理得和他不一 样,这个过程是如此的痛苦也如此的漫长。” (选自《光明网》)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从本文可知,在莫言的文学创作中,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他产生的影响 不大。 B.莫言并非要写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翻版,而是想写出有自己特色、中国特 色的小说,即“梦幻的现实主义”。 C. 莫言认为作家之间互相读作品,就是最好的见面,作家之间见面没有意义。 D. 《百年孤独》18 章之后写得勉强,甚至有点草率,它是不完美的,也是可 以挑出不足的。 5. 本文用三个小标题概述全文主要内容,运用小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概 括。(4 分) 6. 马尔克斯对莫言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莫言又是怎样对待这种影响的? (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7-9 题。 爱的狙击 从亚速海[注]上空飘过来的雾气,浓浓的,飘了一晚上,也没能将硝烟的味道稀 释。滚滚升腾的黑烟熏得他直流泪,那种轮胎烧焦的气味不断刺激鼻孔,他只能 用湿毛巾捂住嘴,以免呛出声来。怀抱一支德拉古诺夫狙击步枪,背靠残壁,坐 在一座巴洛克式建筑的屋顶一块快要坍塌的水泥板上。他在等待天亮,等待反政 府军出现。 从他这里望去,整座城市看不到灯亮,只有星星点点的火光,忽明忽暗。偶尔听 到远处传来几声流浪狗的叫声,他才知道,这座城里,还有生命没有逃亡。街的 对面,另一个房顶上,潜伏着他的战友,也是一名政府军狙击手。他们是趁着夜 色悄悄来到反政府军控制的街区,选择屋顶作为狙击点的。 寒冷、饥饿,还有恐惧袭扰着他。左手托着下巴,身子蜷缩一团,右手掏出一枚 戒指,上面镶着一张照片,那是他的妻子——新婚妻子,一位具有亚洲人的身材 和眼睛、欧洲人的头发和肤色的美女。要不是炮弹落在婚礼场上,这枚戒指已经 戴在她的手指上了。他被炮弹炸晕,醒来时,发现孤身一人躺在帐篷里——他进 了难民营
他四处寻找,先是到她可能藏身和落脚的地方,但处处都是人去楼空,只在废墟 中找到那枚戒指。后来,失魂落魄的他,只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茫茫然转悠, 无数次被瓦砾绊倒。他坚信她一定还能活动,也像他一样,在四处寻找,或者, 在某个地点等着他。 他想去城市的另一边,却被政府军设立的检査站拦住。他猛踢路障,大声吼叫, 放我过去,放我过去,我要去找妻子 他被政府军士兵塞进了车子。此时的他已身无分文,只好参加政府军,经过几个 月的训练就被派上战场 他想划燃一根火柴,点上一支香烟,打发难熬的夜晚,也借着火光,看看戒指上 的她。可是不能,他知道,哪怕是一点点亮光都会招来杀身之祸。他只好将戒指 贴在脸上,感受她的存在。 天,终于亮了。他起身,躲藏在断垣残壁后面,用望远镜观察街面动静。太阳出 来,大雾散去。几辆坦克行驶过来,外壳上搭乘着反政府军士兵。那些士兵一身 迷彩服,戴着黑色的头套,只露出眼睛、鼻孔和嘴。经过昨天的激战,这条街道 己经是他们的地盘了,手举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欢呼雀跃,仍然沉浸在胜利的 兴奋之中,全然不知前方有两双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们 忽然,他发现,坦克上有一别样的士兵,头裹红色毛巾,十分耀眼。傻子一个, 他心里讥笑一一先干掉她! 坦克越来越近,瞄准镜里的红毛巾清晰起来。毛巾裏着的是一张淸新的脸,脸下 面是一袭长发披肩,金黄色的—一原来是个女兵。 就在他要抠动扳机的一刹那间,心里一颤。这毛巾、这脸庞、这头发?与照片中 的她太相似了。他闭上眼,做了一个深呼吸,然后再瞄准 是她,真的是她,洛斯莉娅,妻子洛斯莉娅。天呀,我的上帝,她? 该死的战争!该死的狙击!他慌忙压低枪口,开了一枪,子弹打在坦克前方的街 面上,弹壳弹起碰响坦克,咣的一声。 坦克停止前进,一排子弹立即向屋顶射来,打得尘土飞扬。他大喊一声,洛—一 斯一一莉一一娅 他扔掉枪,转弯抹角,跳下楼,跃到街面上。脱掉披风,摘下帽子,用手飞舞, 发疯似地跑向坦克,边跑边喊,洛斯莉娅,洛斯莉娅· 反政府军士兵听到他喊洛斯莉娅的名字,停止了射击,这情境让他们有些不知所 措 她,洛斯莉娅,先是惊愕,随即丢掉枪,跳下坦克,摘下红头中,飞舞着跑向他, 边跑边喊,徳洛科夫,德洛科夫· 只差两步,只差两步就可以拥抱的时候,从头顶传来枪声。她一个趔趄,跪在地 上,毛巾从手中脱落,随风飘逸。 她将手使劲伸向他。就在要拉住她的手时,一颗子弹射中他。 他抱着她,躺在血泊中,用颤抖的手,掏出戒指给她戴上。血顺着手指往下滴, 染红了戒指。 他断断续续地说,洛斯莉娅……亲爱的……我想……守住……这座城市……守 住……我们的家……等你……回来…… 她喘着大气,拼命地说:德洛科夫……亲爱的……我想……攻克……这座城 市……夺回…我们的家……回到……你的身边… 坦克轰鸣,驶过来了。 (选自《小说月报》2014年第9期)
他四处寻找,先是到她可能藏身和落脚的地方,但处处都是人去楼空,只在废墟 中找到那枚戒指。后来,失魂落魄的他,只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茫茫然转悠, 无数次被瓦砾绊倒。他坚信她一定还能活动,也像他一样,在四处寻找,或者, 在某个地点等着他。 他想去城市的另一边,却被政府军设立的检查站拦住。他猛踢路障,大声吼叫, 放我过去,放我过去,我要去找妻子。 他被政府军士兵塞进了车子。此时的他已身无分文,只好参加政府军,经过几个 月的训练就被派上战场。 他想划燃一根火柴,点上一支香烟,打发难熬的夜晚,也借着火光,看看戒指上 的她。可是不能,他知道,哪怕是一点点亮光都会招来杀身之祸。他只好将戒指 贴在脸上,感受她的存在。 天,终于亮了。他起身,躲藏在断垣残壁后面,用望远镜观察街面动静。太阳出 来,大雾散去。几辆坦克行驶过来,外壳上搭乘着反政府军士兵。那些士兵一身 迷彩服,戴着黑色的头套,只露出眼睛、鼻孔和嘴。经过昨天的激战,这条街道 已经是他们的地盘了,手举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欢呼雀跃,仍然沉浸在胜利的 兴奋之中,全然不知前方有两双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们。 忽然,他发现,坦克上有一别样的士兵,头裹红色毛巾,十分耀眼。傻子一个, 他心里讥笑——先干掉她! 坦克越来越近,瞄准镜里的红毛巾清晰起来。毛巾裹着的是一张清新的脸,脸下 面是一袭长发披肩,金黄色的——原来是个女兵。 就在他要抠动扳机的一刹那间,心里一颤。这毛巾、这脸庞、这头发?与照片中 的她太相似了。他闭上眼,做了一个深呼吸,然后再瞄准。 是她,真的是她,洛斯莉娅,妻子洛斯莉娅。天呀,我的上帝,她?…… 该死的战争!该死的狙击!他慌忙压低枪口,开了一枪,子弹打在坦克前方的街 面上,弹壳弹起碰响坦克,咣的一声。 坦克停止前进,一排子弹立即向屋顶射来,打得尘土飞扬。他大喊一声,洛—— 斯——莉——娅—— 他扔掉枪,转弯抹角,跳下楼,跃到街面上。脱掉披风,摘下帽子,用手飞舞, 发疯似地跑向坦克,边跑边喊,洛斯莉娅,洛斯莉娅…… 反政府军士兵听到他喊洛斯莉娅的名字,停止了射击,这情境让他们有些不知所 措。 她,洛斯莉娅,先是惊愕,随即丢掉枪,跳下坦克,摘下红头巾,飞舞着跑向他, 边跑边喊,德洛科夫,德洛科夫…… 只差两步,只差两步就可以拥抱的时候,从头顶传来枪声。她一个趔趄,跪在地 上,毛巾从手中脱落,随风飘逸。 她将手使劲伸向他。就在要拉住她的手时,一颗子弹射中他。 他抱着她,躺在血泊中,用颤抖的手,掏出戒指给她戴上。血顺着手指往下滴, 染红了戒指。 他断断续续地说,洛斯莉娅……亲爱的……我想……守住……这座城市……守 住……我们的家……等你……回来…… 她喘着大气,拼命地说:德洛科夫……亲爱的……我想……攻克……这座城 市……夺回……我们的家……回到……你的身边…… 坦克轰鸣,驶过来了。 (选自《小说月报》2014 年第 9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