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o(9分,每小题3分) 神话是作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比如构成我们国名的两个汉字,“中” 和“国”,均出于神话想象,华夏先民把大地想象成四方形,四边之外有海环绕 (所谓“四海五洲”),而自认为是大地上的中央之国(九州或神州)。这是典 型的神话宇宙观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神话遗产,是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本源 的有效门径。 我们可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视角来审视神话系统。汉字编码的书写文化 传统,即甲骨文、金文以及后来的这一套文字叙事,是小传统;而先于和外于文 字记录的传统,即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与书写传统并行的口传文化传统,可 以称为大传统,比如考古学上随处可见的崇拜玉、巨石、金属(青铜、黄金等) 的文化等。大传统铸塑而成的文化基因和模式,成为小传统发生的母胎,对小传 统必然形成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大传统的文化整合研究中,我们必须关注文化中最具有“文本”意义 的方面,即先于文字而存在的象征符号体系。这是一种非文字符号体系,比如, 在金属冶炼技术所支持的青铜时代到来以前,中国本土呈现的最有力的特有符号 是玉礼器系统。玉器盛行上下约3000年,几乎覆盖中国版图的大部分地区。是 什么样的动力因素,能够持久不断地支持这样一种极长时间的、广大距离空间的 文化传播运行呢?“神话观念决定论”的提出,为此找到了理论解说。先民认为 玉代表天,代表神,代表永生不死。玉的神话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基 因 神话中国”指按照“天人合一”的神话式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建构起 来的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从初民的神话想象,到先秦的文化典籍,从老子孔子开 启的儒道思想,到屈原曹雪芹的再造神话与原型叙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圣 人贤君明主、民间崇尚的巫神怪傩等,其中所隐舍的思维潜意识,以及礼仪性行 为密码,都是“神话中国”的对象。从各地的孔庙,到家家户户的灶神、门神和 祖灵牌位,皆体现着“神话中国’’的无处不在 在中国文化中,以“天人关系”为核心、以“天人和谐”为最高追求的 理念始终没有动摇。这是中国神话不同于西方神话的最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 文化的内在肌理。神话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释了过去和现在,而且在某种意义 也预示着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梳理神话中国,不是揭示单个作品的神话性 也不仅仅是将局限在民间文学范畴的神话研究与出土文献、考古 图像相结合,最终是要寻求中国神话所特有的一种内在价值观和宇宙观,它们是 传统文化的原 型编码。 (选自《重新解读中国神话: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有效门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传统中,小传统是指汉字编码的书写文化传统,大传统是指前文 字时代的文化传统 B.从大传统的角度研究中国神话系统,必须关注文化典籍中最具“文本”意 义的象征符号体系
四川省成都市 2018 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 第 I 卷 阅读题 (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o(9 分,每小题 3 分) 神话是作为文化基因而存在的。比如构成我们国名的两个汉字,“中” 和“国”,均出于神话想象,华夏先民把大地想象成四方形,四边之外有海环绕 (所谓“四海五洲”),而自认为是大地上的中央之国(九州或神州)。这是典 型的神话宇宙观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神话遗产,是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本源 的有效门径。 我们可用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视角来审视神话系统。汉字编码的书写文化 传统,即甲骨文、金文以及后来的这一套文字叙事,是小传统;而先于和外于文 字记录的传统,即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统和与书写传统并行的口传文化传统,可 以称为大传统,比如考古学上随处可见的崇拜玉、巨石、金属(青铜、黄金等) 的文化等。大传统铸塑而成的文化基因和模式,成为小传统发生的母胎,对小传 统必然形成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在大传统的文化整合研究中,我们必须关注文化中最具有“文本”意义 的方面,即先于文字而存在的象征符号体系。这是一种非文字符号体系,比如, 在金属冶炼技术所支持的青铜时代到来以前,中国本土呈现的最有力的特有符号 是玉礼器系统。玉器盛行上下约 3000 年,几乎覆盖中国版图的大部分地区。是 什么样的动力因素,能够持久不断地支持这样一种极长时间的、广大距离空间的 文化传播运行呢?“神话观念决定论”的提出,为此找到了理论解说。先民认为 玉代表天,代表神,代表永生不死。玉的神话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基 因。 “神话中国”指按照“天人合一”的神话式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建构起 来的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从初民的神话想象,到先秦的文化典籍,从老子孔子开 启的儒道思想,到屈原曹雪芹的再造神话与原型叙事,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圣 人贤君明主、民间崇尚的巫神怪傩等,其中所隐舍的思维潜意识,以及礼仪性行 为密码,都是“神话中国”的对象。从各地的孔庙,到家家户户的灶神、门神和 祖灵牌位,皆体现着“神话中国’’的无处不在。 在中国文化中,以“天人关系”为核心、以“天人和谐”为最高追求的 理念始终没有动摇。这是中国神话不同于西方神话的最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中国 文化的内在肌理。神话的价值,在于它不仅解释了过去和现在,而且在某种意义 也预示着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梳理神话中国,不是揭示单个作品的神话性, 也不仅仅是将局限在民间文学范畴的神话研究与出土文献、考古 图像相结合,最终是要寻求中国神话所特有的一种内在价值观和宇宙观,它们是 传统文化的原 型编码。 (选自《重新解读中国神话: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有效门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文化传统中,小传统是指汉字编码的书写文化传统,大传统是指前文 字时代的文化传统。 B.从大传统的角度研究中国神话系统,必须关注文化典籍中最具“文本”意 义的象征符号体系
C.“神话中国”无处不在,其对象包括神话想象、文化典籍、思维潜意识、 礼仪性行为密码等。 D.中国神话以“天人关系”为核心,以“天人和谐”为最高追求,这也是中 国文化的内在肌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根据神话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神话遗产是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 有效门径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解释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含义,并揭示了 二者之间的关系。 C.文章第三段以玉器为例,是为论证“玉的神话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 文化基因”的观点。 D.文章尾段论及中国神话的特点,指出梳理神话中国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传统 文化的原型编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产生崇拜玉、巨石、金属的文化,就必然不会出现甲骨文、金文 以及后来的文字叙事 B.青铜礼器系统在玉礼器系统之后的出现,说明文化的象征符号体系也与人 类的技术发展有关。 C.玉器能够在极长时间、极大范围内盛行,是因为在先民神话观念中,玉代 表天、神、永生不死。 D.阅读《三国演义》会油然生起对刘备的敬仰和怀念,其中的思维潜意识是 “神话中国”的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阳光堆在犁铧上 晓寒 ①犁铧是沿着墙角进入我的生活的,祖父说,它的年龄不知比我大了多 少倍。不过看上去它一点也不老,犁铧是一个叛逆的家伙,把自己丢在了时间之 外。它一副冷冰冰的样子,用它坚硬的目光,梳理这个村庄的筋脉,思考它的命 运和这个村庄的羁绊与纠葛。谁是谁的主宰?谁是谁的附庸? ②那时候我害怕锐利的东西,像刀斧锯凿之类,所以从来不敢去招惹它, 就是从它身边经过,也是蹑手蹑脚 ③只有到了翻耕的季节,土地的脉动才把它召回,加入到村庄的烟火中 来。祖父把它摁倒在饱满的河水里,拿一把稻草慢慢擦拭,事实上,它已经够干 净了。但祖父还是擦得很用心,反复地檫,反复地洗,连一条小缝隙都不放过。 祖父认为收拾得一尘不染之后,背回来放到院坝里,让太阳慢慢把它晒干。祖.父 拿起他那把发黑的长烟杄,装一袋烟点燃,边嗦嗦地吸着,边围着犁铧转圈,不 时用手抚摸一下,嘴里念叨着,真是一张好犁。 ④太阳满满地堆在犁铧上,犁铧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冷艳的光芒,水珠 给镜面打上稀疏的斑点,但还是能把人的眼睛剌得一塌糊涂 ⑤到第二天,祖父出去翻地,牛在前面走着,祖父和犁铧走在后面。外 边到处能听到赶牛的吆喝声。一张又一张犁铧插进村庄的泥土里。泥巴翻起来的 那一瞬,阳光正好打在劳作的犁铧上,透过浅水折射回来,周围的路上、屋顶山 上有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一张张犁铧在村庄的土地里鱼一样游动。这时的村庄
C.“神话中国”无处不在,其对象包括神话想象、文化典籍、思维潜意识、 礼仪性行为密码等。 D.中国神话以“天人关系”为核心,以“天人和谐”为最高追求,这也是中 国文化的内在肌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段根据神话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神话遗产是进入中国传统本源的 有效门径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解释了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的含义,并揭示了 二者之间的关系。 C.文章第三段以玉器为例,是为论证“玉的神话化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特有的 文化基因”的观点。 D.文章尾段论及中国神话的特点,指出梳理神话中国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传统 文化的原型编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没有产生崇拜玉、巨石、金属的文化,就必然不会出现甲骨文、金文 以及后来的文字叙事。 B.青铜礼器系统在玉礼器系统之后的出现,说明文化的象征符号体系也与人 类的技术发展有关。 C.玉器能够在极长时间、极大范围内盛行,是因为在先民神话观念中,玉代 表天、神、永生不死。 D.阅读《三国演义》会油然生起对刘备的敬仰和怀念,其中的思维潜意识是 “神话中国”的对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阳光堆在犁铧上 晓寒 ①犁铧是沿着墙角进入我的生活的,祖父说,它的年龄不知比我大了多 少倍。不过看上去它一点也不老,犁铧是一个叛逆的家伙,把自己丢在了时间之 外。它一副冷冰冰的样子,用它坚硬的目光,梳理这个村庄的筋脉,思考它的命 运和这个村庄的羁绊与纠葛。谁是谁的主宰?谁是谁的附庸? ②那时候我害怕锐利的东西,像刀斧锯凿之类,所以从来不敢去招惹它, 就是从它身边经过,也是蹑手蹑脚。 ③只有到了翻耕的季节,土地的脉动才把它召回,加入到村庄的烟火中 来。祖父把它摁倒在饱满的河水里,拿一把稻草慢慢擦拭,事实上,它已经够干 净了。但祖父还是擦得很用心,反复地檫,反复地洗,连一条小缝隙都不放过。 祖父认为收拾得一尘不染之后,背回来放到院坝里,让太阳慢慢把它晒干。祖.父 拿起他那把发黑的长烟杆,装一袋烟点燃,边嗦嗦地吸着,边围着犁铧转圈,不 时用手抚摸一下,嘴里念叨着,真是一张好犁。 ④太阳满满地堆在犁铧上,犁铧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冷艳的光芒,水珠 给镜面打上稀疏的斑点,但还是能把人的眼睛刺得一塌糊涂。 ⑤到第二天,祖父出去翻地,牛在前面走着,祖父和犁铧走在后面。外 边到处能听到赶牛的吆喝声。一张又一张犁铧插进村庄的泥土里。泥巴翻起来的 那一瞬,阳光正好打在劳作的犁铧上,透过浅水折射回来,周围的路上、屋顶山 上有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一张张犁铧在村庄的土地里鱼一样游动。这时的村庄
撕开了伪装,完成了与心灵最完美的对接,犁铧过处,枝枝节节,都在响着爆芽 的声音 ⑥到了黄昏,祖父赶着牛从地里回来,屋里已经点上了煤油灯,灯火里 的犁铧还沉浸在劳作的时态,像一条小溪一样淌着水,祖父把它轻轻放回墙角。 ⑦祖父告诉我,这张犁是他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留下来的。曾祖父小 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药铺,后来家道衰落,药铺关了,地和房子也卖了,四十 岁的曾祖父租了人家的一块地学做农活,用一张犁养活一家人。我无法想象一双 瘦弱的抓惯了药材的手怎样驾驭那张犁铧顺溜地把土地翻开。这个我从未谋面的 男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⑧虽然我知道了犁铧的来历,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但我还是怕它, 它那冰冷的雪光里,好像总带着一股腾腾的杀气 ⑨祖父慢慢老了,用不动犁铧了,父亲接了过来,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上, 次又一次把古老的泥土一页页翻开。新翻的一页泥土,就是祖父曾经翻过的 页,只是祖父的那一页已经找不到了。父亲留下的犁痕,就是祖父当年犁出的沟 壑。原来,土地和人一样,都在延续着同一条血脉 ⑩犁铧转到两个哥哥的手里时,没用上几年,村庄里的犁铧便在各种农 机的轰鸣声中败下阵来。我家的犁铧也随着大流,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路,走到 了谢幕的时刻。 1I现在,犁铧被放到一栋空房子的楼上。犁铧沦落到这步田地,很快 衰老了,锈蚀攻陷了它的眉心。 12犁铧,没有人再提起它,都把它给遗忘了。犁铧在空荡里看得到时 间的来来回回,它在时间的来回里反刍着自己的辉煌,反刍着一个村庄的来路 13村庄太小,已经容不下一张犁铧。我偶然回去,还能看到它,只是 我不再怕它,我和它默默相望,从它衰败的眉眼里,能感知到传递过来的泥土的 温度 14擦去时间堆叠的锈迹,上面有一行清晰的字:光绪二十四年 15它是我家唯一的古董,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通过叙述家中犁铧的命运变迁,以小见大,揭示了农业在现代工业社 会中逐渐衰败的宏大主题。 B.曾祖父以犁铧进行艰难的生存斗争,养活了一家人,因此在“我”眼中, 犁铧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 C.文章第③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再现了祖父对犁铧的擦拭过程,表达 了祖父对犁铧的敬意与喜爱。 D.第⑤段中画线处的“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 象地表现了翻耕的繁忙情景。 5.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5分) 6.文章是怎样围绕“犁铧”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 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张烁
撕开了伪装,完成了与心灵最完美的对接,犁铧过处,枝枝节节,都在响着爆芽 的声音。 ⑥到了黄昏,祖父赶着牛从地里回来,屋里已经点上了煤油灯,灯火里 的犁铧还沉浸在劳作的时态,像一条小溪一样淌着水,祖父把它轻轻放回墙角。 ⑦祖父告诉我,这张犁是他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留下来的。曾祖父小 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药铺,后来家道衰落,药铺关了,地和房子也卖了,四十 岁的曾祖父租了人家的一块地学做农活,用一张犁养活一家人。我无法想象一双 瘦弱的抓惯了药材的手怎样驾驭那张犁铧顺溜地把土地翻开。这个我从未谋面的 男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⑧虽然我知道了犁铧的来历,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但我还是怕它, 它那冰冷的雪光里,好像总带着一股腾腾的杀气。 ⑨祖父慢慢老了,用不动犁铧了,父亲接了过来,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上, 一次又一次把古老的泥土一页页翻开。新翻的一页泥土,就是祖父曾经翻过的一 页,只是祖父的那一页已经找不到了。父亲留下的犁痕,就是祖父当年犁出的沟 壑。原来,土地和人一样,都在延续着同一条血脉。 ⑩犁铧转到两个哥哥的手里时,没用上几年,村庄里的犁铧便在各种农 机的轰鸣声中败下阵来。我家的犁铧也随着大流,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路,走到 了谢幕的时刻。 11 现在,犁铧被放到一栋空房子的楼上。犁铧沦落到这步田地,很快 衰老了,锈蚀攻陷了它的眉心。 12 犁铧,没有人再提起它,都把它给遗忘了。犁铧在空荡里看得到时 间的来来回回,它在时间的来回里反刍着自己的辉煌,反刍着一个村庄的来路。 13 村庄太小,已经容不下一张犁铧。我偶然回去,还能看到它,只是 我不再怕它,我和它默默相望,从它衰败的眉眼里,能感知到传递过来的泥土的 温度。 14 擦去时间堆叠的锈迹,上面有一行清晰的字:光绪二十四年。 15 它是我家唯一的古董,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通过叙述家中犁铧的命运变迁,以小见大,揭示了农业在现代工业社 会中逐渐衰败的宏大主题。 B.曾祖父以犁铧进行艰难的生存斗争,养活了一家人,因此在“我”眼中, 犁铧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 C.文章第③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再现了祖父对犁铧的擦拭过程,表达 了祖父对犁铧的敬意与喜爱。 D.第⑤段中画线处的“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 象地表现了翻耕的繁忙情景。 5.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5 分) 6.文章是怎样围绕“犁铧”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7~9 题。 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 张烁
如果将植物的分布在世界地图上标注,青藏高原是一块少有记载的空白。 更让人忧虑的是,人类对种子的研究步伐,远远追不上植物消逝的速度………钟扬 要做的,就是为祖国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 1964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钟扬,少年早慧,勤奋刻苦。1979年,钟扬考 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谁曾想,这个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少年,因1984年被分 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而与植物结缘。 植物学中,也有“领土”。“晚清时期中国贫穷落后,缺乏种子资源保 护意识,英国人先后来华采集了几万颗种子、2000多种珍稀植物。”钟扬心中 发酸。西方人从中国拿走的珍稀种子和苗木,把英国这个只有1500种植物的岛 国装扮成世界植物的圣殿,更让西方在植物学研究中掌握话语权。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 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 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 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野外科考的艰苦超乎人们想象,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晚上,住的是 牦牛皮搭的帐篷,冬天,盖三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路上,常常被突袭的大雨 冰雹困在山窝窝里……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每走50公里,才能 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20米;一个物种,需要5000 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500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20摄氏度、湿度15%的冷库中,仿佛 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80年到120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 机。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 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 “种子”一一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髙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 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 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 响 16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 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 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髙等教育 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年9月25日凌晨5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 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53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 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 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链接一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 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洞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
如果将植物的分布在世界地图上标注,青藏高原是一块少有记载的空白。 更让人忧虑的是,人类对种子的研究步伐,远远追不上植物消逝的速度……钟扬 要做的,就是为祖国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 1964 年出生于湖北黄冈的钟扬,少年早慧,勤奋刻苦。1979 年,钟扬考 取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谁曾想,这个无线电专业毕业的少年,因 1984 年被分 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而与植物结缘。 植物学中,也有“领土”。“晚清时期中国贫穷落后,缺乏种子资源保 护意识,英国人先后来华采集了几万颗种子、2000 多种珍稀植物。”钟扬心中 发酸。西方人从中国拿走的珍稀种子和苗木,把英国这个只有 1500 种植物的岛 国装扮成世界植物的圣殿,更让西方在植物学研究中掌握话语权。 作为中国植物学家,钟扬立誓,要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作为对人 类负责的植物学家,他立誓,要在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的当下,为人类建一 艘种子的“诺亚方舟”。 这个想法,终因复旦大学和西藏大学的结缘成为现实。自此,钟扬背起 足有三四十斤重的双肩包,带着学生开启了为国家收集种子的征程。 野外科考的艰苦超乎人们想象,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晚上,住的是 牦牛皮搭的帐篷,冬天,盖三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路上,常常被突袭的大雨 冰雹困在山窝窝里……为了规避种子遗传之间的杂交问题,每走 50 公里,才能 采一个样;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 20 米;一个物种,需要 5000 个优质的种子。夜以继日,殚精竭虑,一个夏天,他和学生们能采 500 个样。 如今,这些种子被精心保存在零下 20 摄氏度、湿度 15%的冷库中,仿佛 坐上了一艘驶向未来的时空飞船,将在 80 年到 120 年后,为那时的人们绽放生 机。16 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 50 多万公里, 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 1/5。 这些年,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 “种子”——学生。 初始援藏,钟扬想为青藏高原盘点植物“家底”。漫长科考道路上,他 慢慢意识到,这片神奇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位生物学家,更需要一位教育工作 者,“将科学研究的种子播撒在藏族学生心中,也许会对未来产生更为深远的影 响”。 16 年艰苦磨砺,钟扬帮助西藏大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申请到 西藏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个理学博士点,为藏族培养了第一位植物学 博士,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不仅填补了西藏高等教育 的空白,更将西藏大学生物多样性研究成功推向世界。 2017 年 9 月 25 日凌晨 5 时许,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在为民族地区干部 授课途中,钟扬遭遇车祸,生命定格在了 53 岁。 钟扬的骨灰被他的学生庄严地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的 浪花会将他的骨灰送到青藏高原的每个角落,成为祖国山河的一部分,而他,永 远也不会与这片深爱的土地分离。 (有删改) 【相关链接】 链接一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近 500 块中英文展板上的文字都经他反复斟 酌。上海自然博物馆图文项目负责人鲍其洞说,当初找到钟扬,没敢奢望他会接
下这个要求髙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 揽下了。每条不到200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 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 字一句斟酌,他的50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链接二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 次钟扬提出,现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 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 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50年,成为红树林则要100年甚至更久,种树者 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董少校《复旦钟扬:不忘初心追梦人》 链接三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 8000万英镑的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合作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 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划在2020年收集到全世界25%的植物物种 丹阳《青藏高原土的“种子方舟”》)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 丰富了种质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 性研究推向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 耗费了大量心力。 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 来上海的礼物。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 舟”,其意义不在 当下,而在未来。 B.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 钟扬为国家收 集种子的决心 C.青藏髙原是植物学硏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 钟扬着力培植 当地科研力量 D.红树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但在上海种植红树的尝试并非没有科学依 据,只是其效 用短期不可见。 E.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 布江,让他与 深爱的土地相融 9.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下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就 揽下了。每条不到 200 字的文稿,涉及天文、地质、生物、人文等学科,文字要 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和可读性,通常一天只能讨论十几块图文。钟扬常和他们 一字一句斟酌,他的 50 岁生日就是在自然博物馆的讨论会中度过的。 (颜维琦《钟扬,用一生书写种子的故事>) 链接二红树是一种适应海岸生活的植物,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一 次钟扬提出,现在气温变暖了,也许上海也能种活。这是前人不曾有过的设想。 上海的海岸线很脆弱,如果有红树,对于生态保护将大有裨益。钟扬在南汇投入 了这项尝试。从小苗长大需要 50 年,成为红树林则要 100 年甚至更久,种树者 自然看不到这一幕。但钟扬说,这是我献给未来上海的礼物。 (董少校《复旦钟扬:不忘初心追梦人》) 链接三世界范围的种质资源赛在发达国家一直不见硝烟地进行着,耗资 8000 万英镑的英国邱园“千年种子库合作计划’’就旨在以技术输出的方式纳 入各国的种质资源,并计划在 2020 年收集到全世界 25%的植物物种。 (王 丹阳《青藏高原土的“种子方舟”》)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 4000 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 丰富了种质资源。 B.在西藏大学,钟扬开创了全新的生态学科,培育了科研人才,将生物多样 性研究推向世界。 C.钟扬积极参与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设,斟酌、讨论中英文展板上的图文, 耗费了大量心力。 D.钟扬为保护上海脆弱海岸线而创造性地尝试种植的红树,是他希望献给未 来上海的礼物。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诺亚方 舟”,其意义不在 当下,而在未来。 B.过去中国缺乏种子资源保护意识,在植物学研究中缺失话语权,这坚定了 钟扬为国家收 集种子的决心。 C.青藏高原是植物学研究的空白地带,地理环境恶劣,科考道路艰辛,因此 钟扬着力培植 当地科研力量。 D.红树以往最北存活在浙江温州,但在上海种植红树的尝试并非没有科学依 据,只是其效 用短期不可见。 E.钟扬一生矢志报国,他去世后,学生们遵照他的愿望将其骨灰撒入雅鲁藏 布江,让他与 深爱的土地相融。 9.作为科学家,钟扬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