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 前 试卷类型:A 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 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 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 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如 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 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受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 基一一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 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 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 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 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 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 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 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 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 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 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 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 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 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 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 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
秘密启用 前 试卷类型:A 成都市 2018 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 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 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 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如 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传承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 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受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 基一一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 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 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 市场,比如 20 世纪 80 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 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 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 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 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 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 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 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 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 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 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 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 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
让学生对汉字生爱恋、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 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 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 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才能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记录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 础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 传承。 C.我国汉字教学将拼音的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其实忽略了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 D.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而实现以字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当下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 建议 B.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观点,为证明那时对汉字产生怀疑的情况依 然存在 C.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 要性。 D.文章第五段在论证汉字教学可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时,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 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那么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 动摇。 B.“汉字落后”论者、“汉字难学”论者与“儿童识字有害”论者都主张放弃 汉字教育。 C.探索汉字教学的新途径,既有益于国内的汉字教育,也有益于汉字在海外的传 D.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都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 生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行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 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 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 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让学生对汉字生爱恋、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 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 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 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才能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记录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 础。 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 传承。 C.我国汉字教学将拼音的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其实忽略了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 点。 D.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而实现以字养 德。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当下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 建议。 B.文章引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一种观点,为证明那时对汉字产生怀疑的情况依 然存在。 C.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 要性。 D.文章第五段在论证汉字教学可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时,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 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那么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 动摇。 B.“汉字落后”论者、“汉字难学”论者与“儿童识字有害”论者都主张放弃 汉字教育。 C.探索汉字教学的新途径,既有益于国内的汉字教育,也有益于汉字在海外的传 播。 D.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都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 生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行将消逝的物语:油纸伞 李振南 每当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季节,深夜里听那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春雨时,我的 思绪便会穿越时空,抵达江南小镇的小巷和它的油纸伞。 在我的脑海里,油纸伞是江南最美丽也是最遥远的一个梦了。记得儿时,在滴滴 答答的雨帘下,我们撑开油纸伞,一爿爿烟雨葱茏的天地近在眼前,一幅幅充满 诗意的田园风光纷至沓来,让人恍然进入梦境。现在,这个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 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 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 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 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 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 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 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 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 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 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 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 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 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 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 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 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 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 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 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 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 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 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 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 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 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 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 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 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 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一个像《白蛇传》那样缠绵悱恻的故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江南春雨和江南梦境引入,一开始便营造出诗意的氛围。而现在梦境远 去,只见赝品,又给文章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油纸伞“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作者运用了拟人的 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纸伞特有的江南韵味。 C.文章写了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巧妙地表现了“乡风”,又说明 了这把油纸伞在家里人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只有在那些发黄的典籍里,还能依稀看到它们的影子,也只有在以假作真的影视 画面里,能模糊地见到它们的赝品。 油纸伞,它于何时何地发明,又是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现已无从考证。 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是在江南,被潇潇暮雨氤氲着的江南,很容易使人 产生创造的灵感。于是,一把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 是明眸皓齿的女子,或是一袭青衫的书生,静静地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 那么宁静,那么典雅。或是两把油纸伞交错磕碰而过,蓦一回首,便擦出了爱的 火花,产生了如水的柔情。正像在《雨巷》里徘徊的诗人,苦苦等待着眼睛里结 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也正像民间传说中的《白蛇传》里,是油纸伞演绎了许仙、 白娘子的一段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 油纸伞走向乡下,肯定是《白蛇传》以后的事了,这种竹木结构,用纸糊成的雨 伞,都无一例外地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那黄黄的颜色, 温暖着打伞人的心。记得,小时候乡下农人的家里,多半都是有一把油纸伞的。 现在,我想起来,我家也有一把手柄长长的油纸伞,虽然不知道使用了多少个年 头,伞面也已破旧,然而孩提时每每撑开,总会有山水的味道,有亲人的味道, 在雨中一路追随陪伴。 我家的油纸伞属于祖传或是母亲陪嫁过来的,我至今仍不得而知。按照我们这里 的乡风,油纸伞是“有子生”的谐音,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过去在闺女出阁时, 其父母总要送上一把油纸伞讨个吉利。我家门角里的这把油纸伞是不是母亲的陪 嫁物,我一直没有问过,那时也不懂得问。 过去,乡下的油纸伞,一般是妇女和儿童的用物,成年男人的遮雨工具是箬笠、 蓑衣,他们讲究的是实用,不需要诗情画意的伞。我儿时使用油纸伞都是在上学 或放学的路上,又大又笨重的油纸伞,它的重量和宽度早已压过我弱小的肩头, 有时候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撑开。在斜风骤雨中,油纸伞和人都晃荡在乡 间泥泞的土路上,这时,雨模糊了视线,风吹淡了田园的颜色,雨和伞构成一组 天然的乐器,雨在伞背叮叮咚咚地敲打着音乐,此起彼落,使寂寥中的行人有了 一份乐曲的慰藉。 油纸伞仅陪我走过童年和少年的时光,从尼龙雨衣的出现,它便被搁置在每户人 家的墙角、厨背而渐渐地破损、霉变,直到永远地消失。如今,油纸伞早已被式 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它们做工精细,变化无穷,如五彩的花朵在大 街上、小巷里、阡陌中次第开放。虽然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也源于油纸伞的构想, 是油纸伞的沿袭,但已缺乏了油纸伞的诗意。因为它们已没有了木质的温润,油 纸的芬芳;没有了其张开时的热烈、坦诚和闭合时的羞涩、含情脉脉,已缺失了 一个民族的古典情怀。所以,当若诗若梦的油纸伞逝去后,我们就再已无缘读到 一首像《雨巷》那样令人心澄眼热的诗歌和一个像《白蛇传》那样缠绵悱恻的故 事。 (摘自《中国散文家》,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江南春雨和江南梦境引入,一开始便营造出诗意的氛围。而现在梦境远 去,只见赝品,又给文章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油纸伞“散发着桐油的漆味,芬芳但又有一丝丝刺鼻”,作者运用了拟人的 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纸伞特有的江南韵味。 C.文章写了对于油纸伞是母亲陪嫁物的猜测,巧妙地表现了“乡风”,又说明 了这把油纸伞在家里人心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D.作者深情追忆小时候在乡下使用过的油纸伞,特别写到了雨和伞敲打出的音 乐。这样表达既写实,又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5.文章最后一段写“自动伞”、“折叠伞”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 析。(5分) 6.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蒋兆和:为历史人物传神 1956-1966年这十年中,蒋兆和创作了几十幅现实人物画,比较好的有《纪念刘 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他本人对这一阶段 的部分作品不满意。他在这十年中,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把心血倾注 到下一代人身上了。这不免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约稿者又总是 不断,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政治热情,他每求必应,时常仓促为之,故作品有些 粗糙,甚而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的现象。 蒋兆和也走过这样一段弯路。 蒋兆和作历史人物画,是从1953年纪念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时开始的。1954 年,他又为张衡、祖冲之、僧一行等古代科学家创作了头像。这几幅头像根据史 传,想象风采,各具情态,曾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念邮票 发行。由于人物个性鲜明,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给 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由于画家在 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心目中 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为此,他曾 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 1956年,蒋兆和创作司马迁半身像,画家强调了他蕴藏智慧的高高的额头和深 邃锐利的目光,令人敬佩这位“直笔史书”家。一般现实人物画家不像写意花鸟 画家那样愈老愈精,他们的创作盛期往往在青壮年时代。那时对生活充溢着激情, 有充沛的精力解决造型等一系列复杂课题,也敢于创造新的技巧。39岁完成 生代表作《流民图》的蒋兆和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50岁以后,蒋兆和想方 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史人 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同 时,值得注意的是,蒋兆和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寥寥十数笔 简练明快,宛若有梁楷遗风。蒋兆和喜欢杜诗,也曾多次作杜甫画像。1956年 作的《杜甫》,告别京畿,牵马荒郊,面对人生,慨然长叹,诚为一幅“写心” 的力作。1959年,他再画杜甫,创造了中国画史上迄今最好的一幅杜甫肖像 他将杜甫依石而坐的上半身,处理为稳重的三角形构图,就像一尊雕塑迎风而立, 刚柔相济的衣纹,处理简练。作者精到地体会并刻画出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在外形 上的变化。以形写神、写心,入木三分 要为历史人物传神,须先熟悉历史,并能站到历史的高度评价历史人物。蒋兆和 为此看了不少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再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 然后把他对历史人物的抽象评价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艺术形象。1959年,正是 史学界对曹操展开争鸣的一年,郭沫若、翦伯赞均忙于为曹操正名,亦有不少学 者反对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此时,蒋兆和应历史博物馆之约作《曹操像》, 以画笔参加了这场讨论。在他的笔下,曹操体魄宽厚,气宇博大,倚几案而前倾 目前视而有雄风,人物的动势,面部的情绪,大红表袍与元书纸的土黄色和每
D.作者深情追忆小时候在乡下使用过的油纸伞,特别写到了雨和伞敲打出的音 乐。这样表达既写实,又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5.文章最后一段写“自动伞”、“折叠伞”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段,简要分 析。(5 分) 6.结合文本,探究“油纸伞”的丰富内涵,并简要分析。(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蒋兆和:为历史人物传神 1956-1966 年这十年中,蒋兆和创作了几十幅现实人物画,比较好的有《纪念刘 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等。他本人对这一阶段 的部分作品不满意。他在这十年中,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把心血倾注 到下一代人身上了。这不免使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约稿者又总是 不断,出于一种可以理解的政治热情,他每求必应,时常仓促为之,故作品有些 粗糙,甚而有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这恐怕是当时不少艺术家难以避免的现象。 蒋兆和也走过这样一段弯路。 蒋兆和作历史人物画,是从 1953 年纪念屈原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时开始的。1954 年,他又为张衡、祖冲之、僧一行等古代科学家创作了头像。这几幅头像根据史 传,想象凤采,各具情态,曾被印为单幅画,并多次据以制版作为特种纪念邮票 发行。由于人物个性鲜明,画出了作者深刻理解后概括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给 人们留下的印象极深,甚而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的形象依据。由于画家在 从事这种创作时,不可能有照片作为参考,能否使他们的艺术形象与人们心目中 的形象合拍,完全取决于画家对古人的认识深度和表现技巧的程度。为此,他曾 反复推敲,多次修改,以求更好。 1956 年,蒋兆和创作司马迁半身像,画家强调了他蕴藏智慧的高高的额头和深 邃锐利的目光,令人敬佩这位“直笔史书”家。一般现实人物画家不像写意花鸟 画家那样愈老愈精,他们的创作盛期往往在青壮年时代。那时对生活充溢着激情, 有充沛的精力解决造型等一系列复杂课题,也敢于创造新的技巧。39 岁完成一 生代表作《流民图》的蒋兆和基本上就属于这种情况。50 岁以后,蒋兆和想方 设法深入社会,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情,再加之他的修养和条件,作出的历史人 物画太史公,其受宫刑之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同 时,值得注意的是,蒋兆和对人物衣纹的处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寥寥十数笔, 简练明快,宛若有梁楷遗风。蒋兆和喜欢杜诗,也曾多次作杜甫画像。1956 年 作的《杜甫》,告别京畿,牵马荒郊,面对人生,慨然长叹,诚为一幅“写心” 的力作。1959 年,他再画杜甫,创造了中国画史上迄今最好的一幅杜甫肖像。 他将杜甫依石而坐的上半身,处理为稳重的三角形构图,就像一尊雕塑迎风而立, 刚柔相济的衣纹,处理简练。作者精到地体会并刻画出了诗人的内在情感在外形 上的变化。以形写神、写心,入木三分。 要为历史人物传神,须先熟悉历史,并能站到历史的高度评价历史人物。蒋兆和 为此看了不少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再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 然后把他对历史人物的抽象评价转化为可视的具体的艺术形象。1959 年,正是 史学界对曹操展开争鸣的一年,郭沫若、翦伯赞均忙于为曹操正名,亦有不少学 者反对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此时,蒋兆和应历史博物馆之约作《曹操像》, 以画笔参加了这场讨论。在他的笔下,曹操体魄宽厚,气宇博大,倚几案而前倾, 目前视而有雄风,人物的动势,面部的情绪,大红表袍与元书纸的土黄色和每一
根稳重有力的线条都交织在一起,肯定了这位“文才武略,勋业彪炳”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然而,从曹操的眉宇间、唇颊间,特别是眼神 里,也透露出一些暴戾和奸诈的气质。一贯追求传神的蒋兆和,永不满足。他独 到地运用造型艺术技巧,通过微妙的艺术处理,在丹青史上首次成功地塑造了曹 操这个多侧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选自刘曦林《艺海春秋一一蒋兆和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在水墨人物 画领域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 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50年代末期,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 作,如《杜甫》《曹操》《李白》等。 蒋兆和的绘画造型精谨,笔墨精深,深刻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中国人物 画在20世纪的发展创作出了诸多代表时代的经典佳作。 (选自杨欣《蒋兆和的“不尽丹心”》)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兆和1956-1966年间的作品出现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是因他将主要精力 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从而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所致 B.蒋兆和查阅了很多有关杜甫的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所 以他创作的杜甫画像与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完全合拍 C.蒋兆和用《曹操像》参加了对曹操的争鸣,站在郭沬若、翦伯赞等人的一面, 很好地为曹操进行了正名,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 D.蒋兆和在创作历史人物画时,没有照片作参考,但仍然画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 个性特征,甚至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形象的依据。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蒋兆和创作的《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 等约稿作品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作者认为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B.蒋兆和创作的司马迁像,既强调了司马迁蕴藏智慧的髙髙额头和深邃锐利的 目光,又用其受宫刑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 C.蒋兆和为历史人物画像,不只注重细节上对人物形象的表现,还注意人物形象 的造型之精谨,像杜甫依石而坐和曹操倚几案而前倾的形象均是如此。 D.为弥补激情和精力的不足,年届五旬的蒋兆和对创作方向进行调整,由现实人 物画调整为历史人物画,并创作了一系列成就显著的历史人物画作品。 E.这篇传记选取了传主蒋兆和创作历史人物画的一些典型事件,展现了他在历 史人物画方面做出的非凡成就,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具有教育和启发作用。 9.蒋兆和为什么能出色地“为历史人物传神”?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4 分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中,巡按陕西,上安边八 事。石彪滥报首功,诏裕核实。彪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亨亦旋败 由是有强直声。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重囚二 百余人,或经十余年未判,裕旬月间决遣殆尽。大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 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
根稳重有力的线条都交织在一起,肯定了这位“文才武略,勋业彪炳”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然而,从曹操的眉宇间、唇颊间,特别是眼神 里,也透露出一些暴戾和奸诈的气质。一贯追求传神的蒋兆和,永不满足。他独 到地运用造型艺术技巧,通过微妙的艺术处理,在丹青史上首次成功地塑造了曹 操这个多侧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选自刘曦林《艺海春秋——蒋兆和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蒋兆和(1904-1986)被称为 20 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在水墨人物 画领域把中国画特有的造型魅力最大化,使中国的现代水墨人物画一跃而并立于 世界现实主义绘画的行列。50 年代末期,着重于历史以及现代人物肖像画的创 作,如《杜甫》《曹操》《李白》等。 蒋兆和的绘画造型精谨,笔墨精深,深刻生动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中国人物 画在 20 世纪的发展创作出了诸多代表时代的经典佳作。 (选自杨欣《蒋兆和的“不尽丹心”》)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蒋兆和 1956-1966 年间的作品出现概念化、贴标签的痕迹,是因他将主要精力 用于教学体系的探索,从而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所致。 B.蒋兆和查阅了很多有关杜甫的历史资料,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所 以他创作的杜甫画像与人们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完全合拍。 C.蒋兆和用《曹操像》参加了对曹操的争鸣,站在郭沫若、翦伯赞等人的一面, 很好地为曹操进行了正名,为这位“白脸奸臣”翻案。 D.蒋兆和在创作历史人物画时,没有照片作参考,但仍然画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 个性特征,甚至成为后来继续描绘这些人物形象的依据。 8.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蒋兆和创作的《纪念刘和珍君》《迎春》《马连良戏装像》《一笛横吹万户歌》 等约稿作品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作者认为走弯路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B.蒋兆和创作的司马迁像,既强调了司马迁蕴藏智慧的高高额头和深邃锐利的 目光,又用其受宫刑后的外在特征刺激人们的同情和对封建势力的愤慨。 C.蒋兆和为历史人物画像,不只注重细节上对人物形象的表现,还注意人物形象 的造型之精谨,像杜甫依石而坐和曹操倚几案而前倾的形象均是如此。 D.为弥补激情和精力的不足,年届五旬的蒋兆和对创作方向进行调整,由现实人 物画调整为历史人物画,并创作了一系列成就显著的历史人物画作品。 E.这篇传记选取了传主蒋兆和创作历史人物画的一些典型事件,展现了他在历 史人物画方面做出的非凡成就,对青年一代的成长具有教育和启发作用。 9.蒋兆和为什么能出色地“为历史人物传神”?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4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裕,字资德,丰城人。景泰五年进士,授御史。天顺中,巡按陕西,上安边八 事。石彪滥报首功,诏裕核实。彪从父亨以书抵裕,裕焚之,以实闻。亨亦旋败。 由是有强直声。都御史寇深遇僚属严,惟裕不为屈。以才擢山东按察使。重囚二 百余人,或经十余年未判,裕旬月间决遣殆尽。大岘山贼寨七十余,裕捕戮其魁, 纵胁从,除其逋负,乱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