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2018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 第工卷阅读题(共70分)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 小年,突破限制? 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而太山为小;莫寿 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 了解庄子的 意 田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 初步的。从客观 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己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雀又 皆有其实 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 御风亦有待 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 义必须从圣人 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 世界的经 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 都自尔而独 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 忘于江湖,人相忘 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 而言,则大鹏小 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虽 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 高大鹏列子彭祖 大椿,而贬低斥鹞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 年’’,这岂不是与郭 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 那里,所谓大 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 于出自比较, 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 年亦成小年
四川成都市 2018 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 第工卷 阅读题(共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3 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 小年,突破限制? 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 而太山为小;莫寿 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 了解庄子的 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然而这理解只是 初步的。从客观 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而所有现实存雀又 皆有其实 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 御风亦有待 于风。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 义必须从圣人 的修养境界上立言。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 世界的经 验描述。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 都自尔而独 化,自生自在。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 忘于江湖,人相忘 于道术”,一种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所以,从无待逍遥 而言,则大鹏小 鸟皆同。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虽 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 高大鹏列子彭祖 大椿,而贬低斥鹞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 年’’,这岂不是与郭 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因为在庄子 那里,所谓大 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正是由 于出自比较, 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 年亦成小年
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 抛却时待 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 祖为天。”既然“莫 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 实,逍遥若是 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 明白“小知 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 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 徒见其戴黄屋 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 知至至者之不 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 “出世”而未尝 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 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 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 之中,无为而 治天下,不以柱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 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 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 艺术境界。 C“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 自生自在 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 的道家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似乎反对“逍遥就是 超越小知小年,突 破限制”的猜想。 B.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 从圣人的修 养境界上来说。 我们只要同于成心的知见,落入了大小、长短、天寿、高下等对待关系之 中,就永远无 法达成逍遥。 D.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 似许由自限
了。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我们必须平齐是非, 抛却时待, 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 祖为天。”既然“莫 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其 实,逍遥若是一 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我们要 明白“小知 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 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 徒见其戴黄屋, 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 知至至者之不 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真正的圣人, “出世”而未尝 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 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 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 之中,无为而 治天下,不以柱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 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 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 艺术境界。 C“逍遥”不属于道德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 自生自在。 D.“逍遥”即是对己、功、名的去除,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 的道家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庄子在《齐物论》篇中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似乎反对“逍遥就是 超越小知小年,突 破限制”的猜想。 B.客观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要破除依待,理解逍遥,郭象认为必须 从圣人的修 养境界上来说。 C.我们只要同于成心的知见,落入了大小、长短、天寿、高下等对待关系之 中,就永远无 法达成逍遥。 D.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是因为尧身在庙堂之上而心系俗情世界,不 似许由自限
于深山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 自由的,而大鹏高 远的境界仍然值碍小鸟羡慕 B.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 小年不及大年” 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 不应认为这是 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真正的圣人,既“人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 忙碌于世俗事务, 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光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 云”,五岁时改 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 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 他突然问书 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 疑惑地说:“登第恐未 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 明要做圣贤的远 大志向 弘治十二年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 明武宗正德元年,阳明三十五岁。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 斥异己。御史 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 等人下诏狱,各 杖三十。戴铣竞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 遂逮阳明下 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折千难”,但他并未被 种种天灾人祸所 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 何道”的问题。 在一个风雨交加酌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 雀跃,“始知圣人 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 键在于领悟了“圣
于深山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郭象认为,大鹏小鸟都是 自由的,而大鹏高 远的境界仍然值碍小鸟羡慕。 B.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天”,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 “小年不及大年” 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 不应认为这是 主张有大小对待和是非分别。 D.真正的圣人,既“人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所以,即使整天 忙碌于世俗事务, 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4~6 题。 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吴 光 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王阳明诞生于余姚一个官宦之家。幼名为 “云”,五岁时改 名“守仁”,盖取《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意。 阳明十二岁时,开始拜师读书。他经常捧书沉思,思考人生真谛。有一天, 他突然问书 塾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 疑惑地说:“登第恐未 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这个“读书学圣贤”的心愿,表达了少年王阳 明要做圣贤的远 大志向。 弘治十二年春,阳明二十八岁,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举进士出身。 明武宗正德元年,阳明三十五岁。司礼太监刘瑾专权跋扈,结党营私,排 斥异己。御史 薄彦徽等会同南京给事中戴铣,上疏请诛刘瑾等“八虎”。刘瑾大怒,逮薄、戴 等人下诏狱,各 杖三十。戴铣竞被杖死狱中。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抗疏力救,刘瑾 遂逮阳明下 诏狱,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 在贬谪龙场期间,王阳明经历了身体与心灵的“百折千难”,但他并未被 种种天灾人祸所 击垮,而是自强不息,从容应对。面对种种困境,他常常思考“圣人处此,当有 何道”的问题。 在一个风雨交加酌深夜,他突然大彻大悟《大学》“格物致知”之旨,不禁欢呼 雀跃,“始知圣人 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所谓“龙场悟道’’,其关 键在于领悟了“圣
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 着王阳明主体 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 他以民为 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另q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 捐杂税,深得 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 风归于淳厚。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阳明正 奉命到福建途 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 2-下,竞能“以万余 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也成就了王阳 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 他经历了自贬 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 个新高 度,促使他捉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正如 阳明自己总结 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 知,二字,实千古圣 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 度,更使他 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 贼”。王阳明率 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恩恩、田州地区瑶族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 息战的政策。 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剿 无效的思田之 乱宣告平息。 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 走于炎热潮湿、 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嘉靖七年十月初十日,王阳明 向朝廷上了 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 请求朝廷允许他 回乡养病,其词悲切。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师北归。 于十一月 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二十九日上 午,他已处于
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其逻辑的结论是求理于心,而非求理于外。这标志 着王阳明主体 意识的觉醒,也为他日后在讲学中形成良知心学奠定了心灵觉悟的基础。 正德五年三月,王阳明经历了两年贬谪生活后被朝廷起用,升为庐陵知县。 他以民为 本,推行了多项德政,特另 q 是冒着被罢官处分的风险蠲免了困扰境内百姓的苛 捐杂税,深得 民众拥护。同时,他敦励风俗,推行孝道,以儒家道德人文精神教化民众,使民 风归于淳厚。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反对朝廷。当时,阳明正 奉命到福建途 中,仓促闻变,立即回军吉安,调兵“勤王’’。在王阳明的精心调度与策划 2-下,竞能“以万余 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这在军事史上创下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也成就了王阳 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和文武双全的历史声名。 从正德十二年到十六年,王阳明大多时间在江西赣州和南昌。这段时期, 他经历了自贬 谪龙场以来人生最艰难险恶的时期,但种种苦难的磨砺,使王阳明的思想升华到 一个新高 度,促使他捉出了“致良知”的哲学命题,从而完成了阳明学的哲学建构。正如 阳明自己总结 的:“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我此‘良 知,二字,实千古圣 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阳明良知之教的成型,不仅使其精神境界升华到新的高 度,更使他 在复杂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气定神闲、宠辱不惊,自立于不败之地。 嘉靖六年五月,广西田州土司叛乱,数剿无效,朝廷遂命王阳明进剿“乱 贼”。王阳明率 师抵达广西以后,对恩恩、田州地区瑶族土司的武装反叛采取了安抚为主、罢兵 息战的政策。 不到半年,即促使其首领卢苏、王受率数万之众竭诚投降,使得迁延数年、屡剿 无效的思田之 乱宣告平息。 广西平乱的战事,前后经历一年多。这一年多来,王阳明以衰病之躯,奔 走于炎热潮湿、 瘴疠遍布的崇山峻岭,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嘉靖七年十月初十日,王阳明 向朝廷上了 平生最后一道奏疏,说明自己“炎毒益甚、遍身肿毒,喘嗽呕吐”的严重病况, 请求朝廷允许他 回乡养病,其词悲切。眼见病情日重,他已等不及朝廷的批复了,于是班师北归。 于十一月 二十五日抵达南安府(今大余县),二十八日晚,舟停青龙铺水面。二十九日上 午,他已处于
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八个字,瞑目而 逝。享年五十七岁 (摘编自吴光《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相关链接: “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 序格物,顾物理、吾心 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 忍性,因念圣人 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 变而始得 其门。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八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 思,终成就了 阳明之学。 B.王阳明力戴铣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 持正义、无所 畏惧的道德勇气。 C.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自我 都可追求主体 心灵的觉悟。 D.王阳明临终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寥寥八字,可视为 对王阳明人生与 学问的概括。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八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圣贤之志,不愿走人仕途,成年后却历经三次科举而 投身官场, 奔走四方,颇立功业 B.人生的艰难险恶,促使王阳明思想的升华;而思想的升华,更使他气定神 闲地面对政 治斗争中的复杂险恶。 C.阳明之学虽为王阳明首创,却是吸纳前人思想精髓所得,他曾学朱熹、佛 老,历经艰 难,方悟得良知之教。 D.本文史论结合,选取王阳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明朝这位著名哲学 家的人生轨 迹和思想行为。 E.本文直接引用《论语》《大学》的话语,是为了揭示王阳明思想的渊源和 发展过程,丰富 了传主形象。 6.王阳明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请结合文本分类概括。(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弥留之际,其弟子周积请问有何遗言,阳明只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八个字,瞑目而 逝。享年五十七岁。 (摘编自吴光《王阳明的人生与学问》) 相关链接: “先生(王阳明)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朱熹)之书,循 序格物,顾物理、吾心 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龙场)居夷处困,动心 忍性,因念圣人 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 变而始得 其门。”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八王阳明先被贬龙场,后困居江西,经受种种苦难的磨砺,始终坚持潜心苦 思,终成就了 阳明之学。 B.王阳明力戴铣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专权跋扈的刘瑾抗争,表现了他坚 持正义、无所 畏惧的道德勇气。 C.王阳明提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强调虽圣人之道遥不可及,但自我 都可追求主体 心灵的觉悟。 D.王阳明临终时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遗言,寥寥八字,可视为 对王阳明人生与 学问的概括。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八王阳明年少时便立下圣贤之志,不愿走人仕途,成年后却历经三次科举而 投身官场, 奔走四方,颇立功业。 B.人生的艰难险恶,促使王阳明思想的升华;而思想的升华,更使他气定神 闲地面对政 治斗争中的复杂险恶。 C.阳明之学虽为王阳明首创,却是吸纳前人思想精髓所得,他曾学朱熹、佛 老,历经艰 难,方悟得良知之教。 D.本文史论结合,选取王阳明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展示了明朝这位著名哲学 家的人生轨 迹和思想行为。 E.本文直接引用《论语》《大学》的话语,是为了揭示王阳明思想的渊源和 发展过程,丰富 了传主形象。 6.王阳明一生有哪些主要成就?请结合文本分类概括。(5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