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案21筛选并概括文中重要内容 学案略语筛选、整合并概括文本重要内容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更是实用类文 本阅读考査的重点。准确、全面是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要求,然后才是进一步 概括。在实际做题过程中,考生恰恰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好,要么筛选不全,要么 缺乏概括。因此,二轮复习仍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力求在答题过程中内容要点 提取全面、概括准确到位,以进一步强化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本能力训练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才子夏完淳 丁帆 很小就在明故宫一带玩耍,但那时不知道午朝门乃皇恩赐死之地。1647年10月 16日,就在无尽的甬道旁,走来了三十四名即将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反清复明的 儒生,这一群人均着明装,长铐脚镣,一个个怒目横眉,无半点惧色。其中有位 最年轻的白面书生,更是从容不迫地含笑赴义,他就是名扬一时而又被后人渐渐 淡忘的十六岁的松江才子夏完淳。 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短命的南明王 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反清复明的斗争中。民族危亡之 际,他舍弃了学业,投身反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 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天然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 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 社领袖钱栴。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 修养之高尚。岳父钱栴问之:“子年少,何为亦求死?”答曰:“宁为袁粲死, 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 种大气磅礴的境界中去 夏完淳的父亲就是夏允彝,是复社的领袖人物。其言传身教对夏完淳的影响极大, 尤其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所抒写的辉煌人格篇章,为夏完淳作出了楷模和榜 样。夏允彝生前为夏完淳选择的导师也是十分注重名节和气质的江南名士 夏完淳十四岁就随父从军,征战于太湖地区。父亲殉国后,他又投身于明兵部职 方主事吴易的太湖义师帐下任参谋,屡屡征战建功。后夏完淳从军中失散,吴易 被捕后壮烈殉国。这段历史同样是夏完淳刻骨铭心的人格锻打。可以说,正是在 这些腥风血雨的战斗生活中锤炼和铸造了夏完淳那颗不屈的灵魂。 夏完淳被捕后,在南京大骂投降清廷的前明崇祯兵部尚书洪承畴,其时,洪承畴 坐镇南京,帮助清廷总督军务,此举自然是惹怒了他。大多数的江南士子,虽有 性情柔弱的一面,然而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却表现了他们刚烈坚毅性格的另 面。夏完淳正是这样,以短暂的人生抒写了人性价值的高亢音符。 夏完淳的诗歌创作顶峰当然是关押在南京监狱中所作。这部分诗篇被他自题为 《南冠草》。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狱中所写诗中,有一部分是怀念母亲和 家人、爱妻的,但更多的是表现了夏完淳效死国家的人格魅力。一个十六岁花季 的少年,缘何能够克服亲情的牵扯和情窦初开的诱惑,一心报效社稷呢?我想 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是深深影响夏完淳的重要因素。 (有删改)
2015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实用类文本阅读》 学案 21 筛选并概括文中重要内容 学案略语 筛选、整合并概括文本重要内容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更是实用类文 本阅读考查的重点。准确、全面是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要求,然后才是进一步 概括。在实际做题过程中,考生恰恰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好,要么筛选不全,要么 缺乏概括。因此,二轮复习仍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力求在答题过程中内容要点 提取全面、概括准确到位,以进一步强化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本能力训练。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才子夏完淳 丁 帆 很小就在明故宫一带玩耍,但那时不知道午朝门乃皇恩赐死之地。1647 年 10 月 16 日,就在无尽的甬道旁,走来了三十四名即将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反清复明的 儒生,这一群人均着明装,长铐脚镣,一个个怒目横眉,无半点惧色。其中有位 最年轻的白面书生,更是从容不迫地含笑赴义,他就是名扬一时而又被后人渐渐 淡忘的十六岁的松江才子夏完淳。 在夏完淳短暂的一生当中,其诗文的天才并没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短命的南明王 朝即将覆灭之际,夏完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反清复明的斗争中。民族危亡之 际,他舍弃了学业,投身反清大业,可见其气节之一斑。 夏完淳人格大树的长成与其天然的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他在临刑前能从容以 赴,是与其家学师道不可分割的。据说和夏完淳一起就义的还有他的岳父江南文 社领袖钱栴。他俩共赴黄泉时的一段对话,则足可洞见夏完淳的人格魅力和文化 修养之高尚。岳父钱栴问之:“子年少,何为亦求死?”答曰:“宁为袁粲死, 不作褚渊生,丈人何相待之薄耶!”正是这种人格正气将夏完淳的诗文提升到那 种大气磅礴的境界中去。 夏完淳的父亲就是夏允彝,是复社的领袖人物。其言传身教对夏完淳的影响极大, 尤其是他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所抒写的辉煌人格篇章,为夏完淳作出了楷模和榜 样。夏允彝生前为夏完淳选择的导师也是十分注重名节和气质的江南名士。 夏完淳十四岁就随父从军,征战于太湖地区。父亲殉国后,他又投身于明兵部职 方主事吴易的太湖义师帐下任参谋,屡屡征战建功。后夏完淳从军中失散,吴易 被捕后壮烈殉国。这段历史同样是夏完淳刻骨铭心的人格锻打。可以说,正是在 这些腥风血雨的战斗生活中锤炼和铸造了夏完淳那颗不屈的灵魂。 夏完淳被捕后,在南京大骂投降清廷的前明崇祯兵部尚书洪承畴,其时,洪承畴 坐镇南京,帮助清廷总督军务,此举自然是惹怒了他。大多数的江南士子,虽有 性情柔弱的一面,然而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面前,却表现了他们刚烈坚毅性格的另 一面。夏完淳正是这样,以短暂的人生抒写了人性价值的高亢音符。 夏完淳的诗歌创作顶峰当然是关押在南京监狱中所作。这部分诗篇被他自题为 《南冠草》。无情未必真豪杰,夏完淳在狱中所写诗中,有一部分是怀念母亲和 家人、爱妻的,但更多的是表现了夏完淳效死国家的人格魅力。一个十六岁花季 的少年,缘何能够克服亲情的牵扯和情窦初开的诱惑,一心报效社稷呢?我想, 江南士子在晚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是深深影响夏完淳的重要因素。 (有删改)
1.夏完淳的人格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①家学师道(或“父辈的言传身教”),②战斗生活经历,③江南士子在晚 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 2.夏完淳的“气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答案①舍弃学业投身抗清大业,②大骂投降清廷的洪承畴,③狱中作《南冠草》, ④慷慨赴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宣纸,中国书画的千年密码 王章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离不开文房四宝,在众多的手工纸中宣纸堪称“文房之首”。 吴冠中大师亦说过:“我国历代书画家对于宣纸的溺爱是令人吃惊的。”并感叹 道:“如果没有宣纸,中国书画将是怎样的面目呢?” 西方绘画注重用光影、色彩等手段,倾向于写实,而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则是 以线为主、点皴为辅,特别注重用墨,虽只是黑白,却能“墨分五色”,浓、淡 干、湿、焦,利用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共同建构出中国画的神奇世界,这 切都建立在“纸上调墨”的基础上,宣纸神奇的润墨性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宣纸的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在显微镜下可见宣纸青檀韧皮纤维纤长且均 匀,细胞壁密布着特有的皱纹,纤维横向可滞留笔痕、墨粒,纵向又导引水墨沿 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淡递减的墨阶。晚清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便称 ①“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在这个意义上,宣纸也是艺术品 的创作者。燎草的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 毛,画笔与这样的纸碰撞真是风生水起,而其他纤维如棉、桑皮、构皮等则没有 皱纹或皱纹较少,且纤维分布规律性差,一经挥毫即可判别优劣。宣纸与中国书 画血肉相融,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 东汉末年书法艺术开始兴起,粗笨的简和昂贵的丝帛并不适用,纸品质的提高成 为社会迫切的需求。及至南北朝,纸已逐步成为文人墨客的密友,梁武帝还写下 了咏纸之诗—一“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唐朝盛世更是强力刺激了造纸业 的发展。在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出现宣纸的说法,“江东地润 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一次的亮相 意味深长,它标志着宣州所造之纸作为当时最好的艺术用纸之一步入了历史殿 堂。宋代以降文人写意画开始流行,并在以后数百年间日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这类画风对一笔一画的深浅浓淡、渗透润化都极其讲究,生宣的独特润墨性被时 代青睐,得到大量生产及应用。明清传承,浙派、吴门派、四僧、四王、扬州八 怪等一大批书画大师将宣纸和书画的血脉进一步紧密相连,宣纸声名大振,逐渐 形成“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的局面。可以说,到了清朝,宣纸在 漫长的竞争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书画舞台,皇帝也喜欢用它挥毫泼墨,朝廷修《四 库全书》用的也是宣纸。这一切都让宣纸在清乾隆时期达到了今天“只能继承而 难以超越”的巅峰成就 宣纸的神奇不仅在于它看起来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而且其 寿命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髙的,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其百折不损、历千年而 如新的品质实在让人惊叹—一欧洲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壁画已开始龟裂脱色甚至 破旧不堪,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早已产生了“图书自毁”危机,而我国许多珍贵资
1.夏完淳的人格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 ①家学师道(或“父辈的言传身教”),②战斗生活经历,③江南士子在晚 明时代所表现出的群体人格效应。 2.夏完淳的“气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答案 ①舍弃学业投身抗清大业,②大骂投降清廷的洪承畴,③狱中作《南冠草》, ④慷慨赴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宣纸,中国书画的千年密码 王 章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离不开文房四宝,在众多的手工纸中宣纸堪称“文房之首”。 吴冠中大师亦说过:“我国历代书画家对于宣纸的溺爱是令人吃惊的。”并感叹 道:“如果没有宣纸,中国书画将是怎样的面目呢?” 西方绘画注重用光影、色彩等手段,倾向于写实,而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则是 以线为主、点皴为辅,特别注重用墨,虽只是黑白,却能“墨分五色”,浓、淡、 干、湿、焦,利用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共同建构出中国画的神奇世界,这一 切都建立在“纸上调墨”的基础上,宣纸神奇的润墨性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 宣纸的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在显微镜下可见宣纸青檀韧皮纤维纤长且均 匀,细胞壁密布着特有的皱纹,纤维横向可滞留笔痕、墨粒,纵向又导引水墨沿 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淡递减的墨阶。晚清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便称 ①“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在这个意义上,宣纸也是艺术品 的创作者。燎草的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水墨后不发翘、不起 毛,画笔与这样的纸碰撞真是风生水起,而其他纤维如棉、桑皮、构皮等则没有 皱纹或皱纹较少,且纤维分布规律性差,一经挥毫即可判别优劣。宣纸与中国书 画血肉相融,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 东汉末年书法艺术开始兴起,粗笨的简和昂贵的丝帛并不适用,纸品质的提高成 为社会迫切的需求。及至南北朝,纸已逐步成为文人墨客的密友,梁武帝还写下 了咏纸之诗——“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唐朝盛世更是强力刺激了造纸业 的发展。在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出现宣纸的说法,“江东地润 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一次的亮相 意味深长,它标志着宣州所造之纸作为当时最好的艺术用纸之一步入了历史殿 堂。宋代以降文人写意画开始流行,并在以后数百年间日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这类画风对一笔一画的深浅浓淡、渗透润化都极其讲究,生宣的独特润墨性被时 代青睐,得到大量生产及应用。明清传承,浙派、吴门派、四僧、四王、扬州八 怪等一大批书画大师将宣纸和书画的血脉进一步紧密相连,宣纸声名大振,逐渐 形成“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的局面。可以说,到了清朝,宣纸在 漫长的竞争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书画舞台,皇帝也喜欢用它挥毫泼墨,朝廷修《四 库全书》用的也是宣纸。这一切都让宣纸在清乾隆时期达到了今天“只能继承而 难以超越”的巅峰成就。 宣纸的神奇不仅在于它看起来②“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而且其 寿命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其百折不损、历千年而 如新的品质实在让人惊叹——欧洲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壁画已开始龟裂脱色甚至 破旧不堪,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早已产生了“图书自毁”危机,而我国许多珍贵资
料和书画因用宣纸而安然无恙,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张即之写经册距今已有 约800年历史,细观纸面仍是光滑洁白,完好如初。 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复杂繁琐,足有一百多道手工工序。且耗时漫长,有“片纸 两年得”之说,堪称传统手工纸中制作最为繁复严格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 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宣纸制造也曾引入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加工等工艺, 将部分工序生产周期缩短为几天。特别是改用化学漂白剂后只需百十小时即可得 到“白皮”。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化学漂白使纸张呈酸性,极易早衰,而机械打 浆对纤维的损伤更大,有研究者认为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可能会使“千年纸”只 能“健康存活”几十年,润墨性也差了许多。正因如此,今天用传统手工工艺生 产的传统宣纸虽其价格比普通书画纸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仍供不应求,而一些 质量更为优秀的明清古宣更是价格不菲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了宣纸的什么特点?(4分)★ 答 4.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6分)★ 答: 问题反思 1.信息筛选题经常出现遗漏要点、要点不准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2.概括除了语言简洁外还有哪些要求?如何对提取出来的内容进行概括呢?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1.题目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了宣纸的什么特点?(4分)[原文 见“自我诊断”] 得分现场失分答案失分剖析 该答案第①点答出“细 腻”得1分;第②点虽答出 洁白”点,但答出两点才 分 得1分,故不给分。该题所 给材料很明确,只要认真阅 读两处画线句子即可,不可 剖析 过度答题 现场 该答案第①点答出“纯熟 失分 细腻”得1分,第②点答出 答案 光滑”“洁白”两点,得 1分,仍存在答题点不全问 分 题。问题还是出在没有细读 上,如“轻似蝉翼白如雪” 句已经告诉你 “轻”“白”两个特点, 什么作答时不抓住“轻” 呢?
料和书画因用宣纸而安然无恙,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张即之写经册距今已有 约 800 年历史,细观纸面仍是光滑洁白,完好如初。 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复杂繁琐,足有一百多道手工工序。且耗时漫长,有“片纸 两年得”之说,堪称传统手工纸中制作最为繁复严格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 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宣纸制造也曾引入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加工等工艺, 将部分工序生产周期缩短为几天。特别是改用化学漂白剂后只需百十小时即可得 到“白皮”。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化学漂白使纸张呈酸性,极易早衰,而机械打 浆对纤维的损伤更大,有研究者认为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可能会使“千年纸”只 能“健康存活”几十年,润墨性也差了许多。正因如此,今天用传统手工工艺生 产的传统宣纸虽其价格比普通书画纸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仍供不应求,而一些 质量更为优秀的明清古宣更是价格不菲。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了宣纸的什么特点?(4 分)★ 答: 4.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6 分)★ 答: 问题反思 1.信息筛选题经常出现遗漏要点、要点不准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答: 2.概括除了语言简洁外还有哪些要求?如何对提取出来的内容进行概括呢?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1. 题目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了宣纸的什么特点?(4 分) [原文 见“自我诊断”]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0 分 该答案第①点答出“细 腻”得 1 分;第②点虽答出 “洁白”点,但答出两点才 得 1 分,故不给分。该题所 给材料很明确,只要认真阅 读两处画线句子即可,不可 过度答题。 2 分 该答案第①点答出“纯熟 细腻”得 1 分,第②点答出 “光滑”“洁白”两点,得 1 分,仍存在答题点不全问 题。问题还是出在没有细读 上,如“轻似蝉翼白如雪” 一句已经告诉你 “轻”“白”两个特点,为 什么作答时不抓住“轻” 呢?
该答案第②点答得很好,第 ①点答出了前半句的特点 3分 后半句“水墨落纸如雨入 沙”用比喻句到底想说明 宣纸的什么特点,这个问题 未答准。 得分现场满分答案满分赏析 该答案要点准而全,体现了 较好的细读能力,尤其值得 解读 欣赏的是本题难点解得好。 现场 水墨落纸如雨入沙”这 满分 满分 比喻句到底想说明什么 答案 分 特点,还要结合语境看, 润墨性”在上下文中反 复出现。看来,“句内”问 题“句外”解决的意识必 须具备。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①说明了宣纸纯熟细腻、润墨性强的特点。②说明了宣纸轻、薄、白、 软的特点。(答对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建议“宣纸纸性纯熟细腻”,宣纸特点答到“纯熟细腻”或“细腻”得1 分;“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宣纸特点答到“润墨性强(良好,好)”“具有独特 的(良好的)润墨性”得1分;全部答出给3分。“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 闻声”,宣纸特点答到“轻”“白”“薄”“软”“滑”“不易破损”中任意两 个特征得2分,答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得3分。 2.题目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6分)[原文见 “自我诊断” 得分现场失分答案失分剖析 该答案第①点答出了宣纸的特性可 得1分,但未进一步指明其作用:第 ②点无中生有,任意发挥;第③点是 阁析分 任意摘抄,没有整体把握。文章第二 四、五段分别介绍了宣纸的特性 场分案分 失 及其作用,如果能把握这一点,就不 会胡乱抄录第四段中的句子了 该答案第①点未扣住宣纸特性谈作 用,无“特性”只有“作用”,答案 分 表述不完整,仅得1分。第②点有 “特性”(纸寿千年),有作用(“保 存”),得2分。本该得3分,可能 是审题不细或者书写有遗漏,只答出
3 分 该答案第②点答得很好,第 ①点答出了前半句的特点, 后半句“水墨落纸如雨入 沙”用比喻句到底想说明 宣纸的什么特点,这个问题 未答准。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得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满分 4 分 该答案要点准而全,体现了 较好的细读能力,尤其值得 欣赏的是本题难点解得好。 “水墨落纸如雨入沙”这 个比喻句到底想说明什么 特点,还要结合语境看, “润墨性”在上下文中反 复出现。看来,“句内”问 题“句外”解决的意识必 须具备。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 ①说明了宣纸纯熟细腻、润墨性强的特点。②说明了宣纸轻、薄、白、 软的特点。(答对一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建议 “宣纸纸性纯熟细腻”,宣纸特点答到“纯熟细腻”或“细腻”得 1 分;“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宣纸特点答到“润墨性强(良好,好)”“具有独特 的(良好的)润墨性”得 1 分;全部答出给 3 分。“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 闻声”,宣纸特点答到“轻”“白”“薄”“软”“滑”“不易破损”中任意两 个特征得 2 分,答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得 3 分。 2. 题目 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6 分) [原文见 “自我诊断”]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5 分 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1 分 该答案第①点答出了宣纸的特性可 得 1 分,但未进一步指明其作用;第 ②点无中生有,任意发挥;第③点是 任意摘抄,没有整体把握。文章第二、 三、四、五段分别介绍了宣纸的特性 及其作用,如果能把握这一点,就不 会胡乱抄录第四段中的句子了。 2 分 该答案第①点未扣住宣纸特性谈作 用,无“特性”只有“作用”,答案 表述不完整,仅得 1 分。第②点有 “特性”(纸寿千年),有作用(“保 存”),得 2 分。本该得 3 分,可能 是审题不细或者书写有遗漏,只答出
“画”的作用,未涉及题干中的 “书画”二字,故扣掉1分。 该答案第①点答出“特性”,“作 用”答错了;第②点答出“特性” 分 “作用”答错了(不是“利于流 传”):第③点是针对第四段答的, 作用”答准了,而相应的原文第 段的内容未体现,以致丢掉了要点 答案每个要点都是“特性+作 用”,要点齐备,也分别答出了第二 、五段的内容要点,可不知为什么 对第四段大段文字视而不见,以致丢 掉了本该得满分的一个要点。 得分现场满分答案满分赏析 解读 该答案依次从原文第二、三 四、五 现场 满分满分 段提取出要点,又把三、四段整合为 答案 6分 点,每点都是“特性+作用”,要 点齐备,概括准确,又照应题干中 “书画”一词。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② 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催生了一批书画大师。③宣纸品质百折不损, 利于书画作品的长久保存 评分建议(1)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宣纸的特性1分),可以使书画创作达 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对书画的作用1分)。②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1 分),催生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大师(1分)。③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宣纸的特点1分), 利于书画作品的永久保存(对书画的作用1分)。(2)参考答案6个小点,答对1 点1分,答案中只写到“书法”或“画”,不按题目的要求写“书画”的,在答 案总分中扣1分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准确、全面地筛选重要信息 1.吃透信息筛选标准。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准确把握信息筛选的标准。信息筛 选,第一步是明确筛选标准,弄清需要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因此,需要对筛选标 准一字一词地读,彻底弄清其含义。 2.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前提下细读相关文字。 筛选信息,必须整体把握全文,否则,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危险。实 用类文本结构较固定,思路较清晰,内容较浅显,利于快速地掌握全文,然后 对信息所在的句段仔细阅读。只要留心、细心,就能搜集到散见信息,挖掘出隐 含信息。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复杂的 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全面、正确地 把握文本信息
了“画”的作用,未涉及题干中的 “书画”二字,故扣掉 1 分。 3 分 该答案第①点答出“特性”,“作 用”答错了;第②点答出“特性”, “作用”答错了(不是“利于流 传”);第③点是针对第四段答的, “作用”答准了,而相应的原文第三 段的内容未体现,以致丢掉了要点。 该答案每个要点都是“特性+作 用”,要点齐备,也分别答出了第二、 三、五段的内容要点,可不知为什么 对第四段大段文字视而不见,以致丢 掉了本该得满分的一个要点。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得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满分 6 分 该答案依次从原文第二、三、四、五 段提取出要点,又把三、四段整合为 一点,每点都是“特性+作用”,要 点齐备,概括准确,又照应题干中 “书画”一词。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 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② 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催生了一批书画大师。③宣纸品质百折不损, 利于书画作品的长久保存。 评分建议 (1)①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宣纸的特性 1 分),可以使书画创作达 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对书画的作用 1 分)。②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1 分),催生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大师(1 分)。③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宣纸的特点 1 分), 利于书画作品的永久保存(对书画的作用 1 分)。(2)参考答案 6 个小点,答对 1 点 1 分,答案中只写到“书法”或“画”,不按题目的要求写“书画”的,在答 案总分中扣 1 分。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准确、全面地筛选重要信息 1.吃透信息筛选标准。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准确把握信息筛选的标准。信息筛 选,第一步是明确筛选标准,弄清需要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因此,需要对筛选标 准一字一词地读,彻底弄清其含义。 2.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前提下细读相关文字。 筛选信息,必须整体把握全文,否则,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危险。实 用类文本结构较固定,思路较清晰,内容较浅显,利于快速地掌握全文,然后, 对信息所在的句段仔细阅读。只要留心、细心,就能搜集到散见信息,挖掘出隐 含信息。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复杂的 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全面、正确地 把握文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