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一《散文阅读》 学案13关注“分析作品结构”考点的新考向 学案略语分析作品结构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点,最常见的题点是分析句段作 用。关于这一题点,我们已有相当多的认识和充分的训练。不过,鉴于高考命题 的多变性,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一考点的两个新考向一一对散文结构思路特点的把 握和对独特段落作用的认识或赏析,并给以相应的训练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夜雨扬州千年梦 叶延滨 ①对扬州最深的印象,是梦中的扬州雨,雨中的扬州梦。 ②主人说,到了老扬州了,不要住酒店宾馆,走老街,进老院子,住住老房子。 果真是青砖青瓦的老街,窄窄的小巷从戴望舒的诗行里铺过来,高高的门牌坊, 上书“长乐客栈”四个大字。灯火朦胧,花影摇曳,空气中透出一种古木和泥土 的气味,让人想起陈年的普洱,浓浓的夜色中浸润着岁月的墨香。立在土里的青 砖砌成小道,夜色藏去花园的七色花彩,草木沁人的清香显出一派宁静。池塘不 大,足够灯火闪烁,电灯放在旧式的灯笼里,也就放低了身段,像烛火悄然为人 指路。我和散文家王巨才先生住一个小院,一进三间的青砖大屋,中间的堂屋是 共用的客厅,我们分别住进两侧厢房。进了卧室,全部摆设都是清式家具,让人 想到当年的富商之家,只是比当年多了全套的电灯、电话、电视、互联网和崭新 的卫浴。 ③历史街区是古城扬州闪亮的城市名片,长乐客栈无疑是“名片”中的点睛之 笔。到其他城市观光也好采风也好,夜里就是睡觉。而在扬州,比观光比采风更 有要紧的是做个好梦,梦中还会有另一个千年扬州 ④扬州一梦,真不知醒着的更美,还是梦里的更真? ⑤梦中的瘦西湖和眼前的竟如此相像,我问自己,来过吗?什么时候?前世还是 今生?瘦西湖真是个婀娜美女,苗条身段,随风摆动,绿水罗裙,碧波姿影,风 韵万千。只是,说的是这瘦瘦的窄小湖泊如果换一个地方,也就是一条不宽的河, 和那些流过许多普通村落的河流没有多少差别。瘦西湖美名远播,头一条是沾了 扬州的光,瘦西湖是出自名门的大家闺秀。扬州是文化名城,千年的风流百年的 富贵,不能像今天的官二代说“我爸是李刚”,那是纨绔的轻狂,也不能像时下 的富二代开着宝马去撒野,那是败家的浅薄。富甲天下的扬州偏说瘦了才美。藏 富于民的扬州不夸家产说风景,瘦西湖因瘦而美,借“西湖”而知其名,添一个 “瘦”字而藏精巧、精美、精妙,让天下人去猜去向往!正是如此,瘦西湖成了 扬州万千风情的娇宠,徐园、闵园、贺园、罗园、熊园……富甲天下的商贾,想 沾上瘦西湖的美景,沿湖买地建园子,平日里能借观赏瘦西湖的骚人墨客扬名于 世,皇帝南巡游湖时又可以邀宠。富商们就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园子,依湖而建, 瘦瘦的湖水像一条曲折回旋的绿丝带,将一个个珍珠翡翠般的园林串起来,这些 园子就像瘦西湖的首饰衣装,将瘦西湖打扮得如同天仙。如果只是如此,瘦西湖 还缺点什么。缺什么?诗人们都知道,于是有了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 月下扬州”佳句之后,扬州和瘦西湖以及挂在瘦西湖头上的月亮都成了诗人们歌 咏的主题:“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
2015 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散文阅读》 学案 13 关注“分析作品结构”考点的新考向 学案略语 分析作品结构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点,最常见的题点是分析句段作 用。关于这一题点,我们已有相当多的认识和充分的训练。不过,鉴于高考命题 的多变性,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一考点的两个新考向——对散文结构思路特点的把 握和对独特段落作用的认识或赏析,并给以相应的训练。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夜雨扬州千年梦 叶延滨 ①对扬州最深的印象,是梦中的扬州雨,雨中的扬州梦。 ②主人说,到了老扬州了,不要住酒店宾馆,走老街,进老院子,住住老房子。 果真是青砖青瓦的老街,窄窄的小巷从戴望舒的诗行里铺过来,高高的门牌坊, 上书“长乐客栈”四个大字。灯火朦胧,花影摇曳,空气中透出一种古木和泥土 的气味,让人想起陈年的普洱,浓浓的夜色中浸润着岁月的墨香。立在土里的青 砖砌成小道,夜色藏去花园的七色花彩,草木沁人的清香显出一派宁静。池塘不 大,足够灯火闪烁,电灯放在旧式的灯笼里,也就放低了身段,像烛火悄然为人 指路。我和散文家王巨才先生住一个小院,一进三间的青砖大屋,中间的堂屋是 共用的客厅,我们分别住进两侧厢房。进了卧室,全部摆设都是清式家具,让人 想到当年的富商之家,只是比当年多了全套的电灯、电话、电视、互联网和崭新 的卫浴。 ③历史街区是古城扬州闪亮的城市名片,长乐客栈无疑是“名片”中的点睛之 笔。到其他城市观光也好采风也好,夜里就是睡觉。而在扬州,比观光比采风更 有要紧的是做个好梦,梦中还会有另一个千年扬州。 ④扬州一梦,真不知醒着的更美,还是梦里的更真? ⑤梦中的瘦西湖和眼前的竟如此相像,我问自己,来过吗?什么时候?前世还是 今生?瘦西湖真是个婀娜美女,苗条身段,随风摆动,绿水罗裙,碧波姿影,风 韵万千。只是,说的是这瘦瘦的窄小湖泊如果换一个地方,也就是一条不宽的河, 和那些流过许多普通村落的河流没有多少差别。瘦西湖美名远播,头一条是沾了 扬州的光,瘦西湖是出自名门的大家闺秀。扬州是文化名城,千年的风流百年的 富贵,不能像今天的官二代说“我爸是李刚”,那是纨绔的轻狂,也不能像时下 的富二代开着宝马去撒野,那是败家的浅薄。富甲天下的扬州偏说瘦了才美。藏 富于民的扬州不夸家产说风景,瘦西湖因瘦而美,借“西湖”而知其名,添一个 “瘦”字而藏精巧、精美、精妙,让天下人去猜去向往!正是如此,瘦西湖成了 扬州万千风情的娇宠,徐园、闵园、贺园、罗园、熊园……富甲天下的商贾,想 沾上瘦西湖的美景,沿湖买地建园子,平日里能借观赏瘦西湖的骚人墨客扬名于 世,皇帝南巡游湖时又可以邀宠。富商们就以自己的姓氏命名园子,依湖而建, 瘦瘦的湖水像一条曲折回旋的绿丝带,将一个个珍珠翡翠般的园林串起来,这些 园子就像瘦西湖的首饰衣装,将瘦西湖打扮得如同天仙。如果只是如此,瘦西湖 还缺点什么。缺什么?诗人们都知道,于是有了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 月下扬州”佳句之后,扬州和瘦西湖以及挂在瘦西湖头上的月亮都成了诗人们歌 咏的主题:“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
教吹箫”…我不就是在这样的诗行里,一次又一次走近瘦西湖,一次又一次梦 中走进扬州月色中? ⑥梦让这急匆匆的雨脚踢醒了。这是扬州初夏的夜雨。 ⑦雨的那一头是高邮,高邮是扬州所辖的一个县级市,因保有最早的邮递驿站而 得名。比邮驿更让高邮声名远播的是高邮的双黄鸭蛋,大概水乡丰饶,鸭子能下 双黄蛋,后来经过精心筛选培育,双黄鸭蛋成了高邮的形象代表。此行高邮,见 到高邮另一个“双黄蛋”,文胆双杰!高邮有个著名的风景区叫文游台,始建于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东岳行宫,因苏轼、孙觉、秦观、王巩等文人会集于此 故得名。文游台是筑在土山顶端的高台建筑,登高四望,禾田湖天,水乡景色, 尽收眼底。最引人注意的是汪曾祺文学馆。文游台一进大门,有一尊秦观的塑像, 汪曾祺的纪念馆在塑像右 侧。从秦观像到汪曾祺纪念馆不过百步之遥,岁月却走过了千年。秦观以诗传天 下,而当代的汪曾祺以文名扬四海,一诗一文,千年之约?我最早是看了样板戏 《沙家浜》,知道这满台男女的词,都出自汪曾祺笔下。到了上世纪80年代, 先生以《受戒》等一批小说声震文坛,也就知道了先生是扬州高邮人,是秦观的 同乡。更有幸在1986年与先生一起参加“中国作家访问团”,在团长邵燕祥带 领下,在滇西高原转了半个月。此次云南之行,汪曾祺十分高兴,他在抗战时期 曾就读于昆明的西南联大。故地重游,感慨万千。那时候滇西没有机场,也没有 髙等级公路。我们的滇西之旅,大都是坐着中巴车在沙石路上颠簸。好在一路上 汪先生谈兴十足,忆旧话当年,山水说典故,让此行成了一次汪曾祺导游之行 我曾用九个字记下了此行对汪先生的印象:讲故事,喝烈酒,写好字。在汪曾祺 纪念馆里看到林斤澜先生为汪曾祺写的对联:“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 下笔如有神。”我就想到那次旅行结束时,汪先生送我的一幅字:刚日读经,柔 日读史。呜呼,眼前见字如见人,先生人却驾鹤而去!从秦少游到汪曾祺,扬州 高邮一股文脉,是怎样的在人心里穿越千年 ⑧雨声越来越大。密密的雨脚在瓦屋的顶上敲击,如小鼓棰在鼓面上舞蹈。雨水 顺瓦檐倾泻如注,一排瓦檐就成了一面小瀑布,让雨水在小院里放纵喧哗。我有 多久没有这样亲近过雨了?住进城市水泥森林的楼房,我们已经忘记了雨打芭蕉 的声音,忘记雨点敲击屋顶的韵味,更忘记雨檐流瀑的景象,我早已习惯在电视 天气预报的节目里“听雨” ⑨扬州初夏的雨将我唤醒,我醒在一场千年扬州梦里。 1.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答案内容上,用选择性的疑问句表达扬州在梦里梦外的一样的美丽。结构上, 起过渡作用,由上文对现实中扬州美丽的描写过渡到下文对扬州历史的美好回 2.文章结尾耐人寻味,请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赏析。 答 答案从结构上看,呼应开头,使整篇文章更为严谨。从内容上看,是扬州初夏 的雨“唤醒”了一个习惯于身处城市水泥森林中的现代人对扬州自然美的视而 不见,消除了对千年扬州传统文化的情韵隔绝,突出了本文标题所揭示的写作主 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水乡戏台
教吹箫”……我不就是在这样的诗行里,一次又一次走近瘦西湖,一次又一次梦 中走进扬州月色中? ⑥梦让这急匆匆的雨脚踢醒了。这是扬州初夏的夜雨。 ⑦雨的那一头是高邮,高邮是扬州所辖的一个县级市,因保有最早的邮递驿站而 得名。比邮驿更让高邮声名远播的是高邮的双黄鸭蛋,大概水乡丰饶,鸭子能下 双黄蛋,后来经过精心筛选培育,双黄鸭蛋成了高邮的形象代表。此行高邮,见 到高邮另一个“双黄蛋”,文胆双杰!高邮有个著名的风景区叫文游台,始建于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东岳行宫,因苏轼、孙觉、秦观、王巩等文人会集于此 故得名。文游台是筑在土山顶端的高台建筑,登高四望,禾田湖天,水乡景色, 尽收眼底。最引人注意的是汪曾祺文学馆。文游台一进大门,有一尊秦观的塑像, 汪曾祺的纪念馆在塑像右 侧。从秦观像到汪曾祺纪念馆不过百步之遥,岁月却走过了千年。秦观以诗传天 下,而当代的汪曾祺以文名扬四海,一诗一文,千年之约?我最早是看了样板戏 《沙家浜》,知道这满台男女的词,都出自汪曾祺笔下。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 先生以《受戒》等一批小说声震文坛,也就知道了先生是扬州高邮人,是秦观的 同乡。更有幸在 1986 年与先生一起参加“中国作家访问团”,在团长邵燕祥带 领下,在滇西高原转了半个月。此次云南之行,汪曾祺十分高兴,他在抗战时期 曾就读于昆明的西南联大。故地重游,感慨万千。那时候滇西没有机场,也没有 高等级公路。我们的滇西之旅,大都是坐着中巴车在沙石路上颠簸。好在一路上 汪先生谈兴十足,忆旧话当年,山水说典故,让此行成了一次汪曾祺导游之行。 我曾用九个字记下了此行对汪先生的印象:讲故事,喝烈酒,写好字。在汪曾祺 纪念馆里看到林斤澜先生为汪曾祺写的对联:“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 下笔如有神。”我就想到那次旅行结束时,汪先生送我的一幅字:刚日读经,柔 日读史。呜呼,眼前见字如见人,先生人却驾鹤而去!从秦少游到汪曾祺,扬州 高邮一股文脉,是怎样的在人心里穿越千年…… ⑧雨声越来越大。密密的雨脚在瓦屋的顶上敲击,如小鼓棰在鼓面上舞蹈。雨水 顺瓦檐倾泻如注,一排瓦檐就成了一面小瀑布,让雨水在小院里放纵喧哗。我有 多久没有这样亲近过雨了?住进城市水泥森林的楼房,我们已经忘记了雨打芭蕉 的声音,忘记雨点敲击屋顶的韵味,更忘记雨檐流瀑的景象,我早已习惯在电视 天气预报的节目里“听雨”…… ⑨扬州初夏的雨将我唤醒,我醒在一场千年扬州梦里。 1.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答案 内容上,用选择性的疑问句表达扬州在梦里梦外的一样的美丽。结构上, 起过渡作用,由上文对现实中扬州美丽的描写过渡到下文对扬州历史的美好回 忆。 2.文章结尾耐人寻味,请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赏析。 答: 答案 从结构上看,呼应开头,使整篇文章更为严谨。从内容上看,是扬州初夏 的雨“唤醒”了一个习惯于身处城市水泥森林中的现代人对扬州自然美的视而 不见,消除了对千年扬州传统文化的情韵隔绝,突出了本文标题所揭示的写作主 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水乡戏台
祝勇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 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 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 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 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 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 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 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 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 凌驾在河面上一一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 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岀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 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 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 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 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 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 他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 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 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 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 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 例外一一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 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 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 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 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 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 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 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 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 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 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 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 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 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 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 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
祝 勇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 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 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 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这里 把戏台称为“万年台”。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 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 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 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它们 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 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 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鉴湖上有座钟 宴庙戏台,至今留存。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 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 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 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 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 他们真正的停泊之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 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 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 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 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 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 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透过鲁迅的目光,无 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戏台上的 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 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 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 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 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 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 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 出奇妙的声响。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作为北方 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我想象 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 说爱;“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 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 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
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水乳交融。(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3.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 答 答案①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的作品中有关戏台的故 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 自己的戏”做铺垫(是文章由对戏台的实写转入虚写的转折点);③表达效果上, 增加文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4.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6分)★ 答 问题反思 关于句段方面的知识,你储备了哪些?你认为在运用这些储备知识答句段作 用题时常出现哪些问题? 答 2.你对一篇散文的结构思路是怎样梳理的?你能看出它在构思上的特点吗?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题目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6分)[原文见“自我诊断”] 得分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该答案没有审清题意,或者 分 对这方面题目不知如何去 答,结果写成了对全文写作 思路的梳理。 剖析 该答案比上面的0分答案更 现场 进一步的是在梳理全文写 失分 分 作思路的基础上概括出 案 “思路”特色,得2分,可 惜未能全面认识本文的构 思特色。 该答案能从线索、思路两 角度准确分析其特色,较 分 好,但遗憾的是遗漏要点 未能全方面地分析其特色 得分现场满分答案满分赏析 该答案从三个角度分析 构思特色”,第①点是从 现场 组织材料的线索角度,第② 满分 分分 点是从写作思路角度,第③ 点是从选取材料的角度。尤 其是第③点,写别人之未 写,充分体现了该生对全文 构思全面而深入的把握
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 水乳交融。(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3.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 答: 答案 ①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的作品中有关戏台的故 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 自己的戏”做铺垫(是文章由对戏台的实写转入虚写的转折点);③表达效果上, 增加文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4.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6 分)★ 答: 问题反思 1.关于句段方面的知识,你储备了哪些?你认为在运用这些储备知识答句段作 用题时常出现哪些问题? 答: 2.你对一篇散文的结构思路是怎样梳理的?你能看出它在构思上的特点吗? 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 题目 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6 分) [原文见“自我诊断”] 剖析 现场 失分 答案 得分 现场失分答案 失分剖析 0 分 该答案没有审清题意,或者 对这方面题目不知如何去 答,结果写成了对全文写作 思路的梳理。 2 分 该答案比上面的 0 分答案更 进一步的是在梳理全文写 作思路的基础上概括出 “思路”特色,得 2 分,可 惜未能全面认识本文的构 思特色。 4 分 该答案能从线索、思路两个 角度准确分析其特色,较 好,但遗憾的是遗漏要点, 未能全方面地分析其特色。 解读 现场 满分 答案 得分 现场满分答案 满分赏析 满分 6 分 该答案从三个角度分析 “构思特色”,第①点是从 组织材料的线索角度,第② 点是从写作思路角度,第③ 点是从选取材料的角度。尤 其是第③点,写别人之未 写,充分体现了该生对全文 构思全面而深入的把握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 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每点2分)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强化句段作用题的阅读训练,避免答题贴标签 句段作用题几乎是散文阅读中的必考题型,经过强化训练,考生几乎形成了答案 定势:作用不外乎“内容加结构”,答题无非是“术语加套路”。其实,这种把 答案标签化,把“作用”虚假、空泛化的现象背后,还是读得不到位,或者根本 不愿读,或者读得囫囵吞枣。因此,对这种重点题型,必须要在“读”和“思” 上狠下功夫。 读,要在对全文内容、思路有了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对所给句子、段落读细、读懂 读透,把握其内容、层次、表达方面的特点。思,要思考所给句子、段落与标题 全文内容、主旨和结构方面的联系,要会从内容(包括主旨和情感)、结构(思路)、 表达和读者等角度思考,做到准确使用术语,不可不分什么内容都答上“点题、 引起下文、呼应、铺垫”这类术语。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秋天之约 夏海涛 秋天画着美丽的半圆来到了面前。这是泰山的秋天。细细算来,我已经等了整整 39个年头 我坐在寂寂的汶河之阳,看流水,听风声,掰着手指细细计算你的归期 那是你吗?我听到你的裙裾窸窣拖地的金银铃声,我看到白垩纪的化石在踊动 着,好像你苍白的身影;沉入大海复又隆起的泰山见证了沧海桑田的轮回。我无 言,身后的泰山亦不语。你画着美丽的半圆赶来,远在星空的距离之外,我就感 到了你那凌厉的步伐! 这是怎样的一块土地啊!有人在世纪之外仰视太空,用玛雅人的细心计算着四季 的脚步;有人抬起巨大的石头,把棺木建成展翅欲飞的金字塔;还有无数的歌者 背对太阳,高声吟唱大地的赞美诗,把岁月折进羊皮或者厚厚的竹简… 黄菊、桂花和着月亮的节奏展开歌喉,大声唤着南归的翅膀。包孕万物的秋天, 成熟毁灭的秋天,画着美丽的半圆凌波而至 个遥远的声音在呼唤,在诱惑,我好像走进了生命的秋天,去赴一场早已命定 的前世之约。没有人能看穿一切,包括你脚下的这一草一石 我是这个世界的一粒尘埃。我姗姗来迟的生命包含着太多的必然与无奈,诞生在 泰山下不是我的选择。我错过了来泰山封禅的72位中国先帝,又坐失了聆听孔 孟夫子讲学的良机,甚至我面前的这条大汶河也不是先人们踏入的同一条河 流……所有的一切都在流动中逝去,唯有春秋四季的变化,如此亘古不变地存在 着,注视着每一个匆匆过客 秋天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约会,它画着美丽的半圆,像刀锋,像圆舞,走过我们的 身边,只是有人感觉到了,有人却浑然不知。(有删改)
完善 你的 答案 参考答案 ①将叙写主体“戏台”放在地域、历史、文化的背景下描写;②以“戏 台”为贯穿全文的线索;③结构上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实入虚。(每点 2 分) 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 一、强化句段作用题的阅读训练,避免答题贴标签 句段作用题几乎是散文阅读中的必考题型,经过强化训练,考生几乎形成了答案 定势:作用不外乎“内容加结构”,答题无非是“术语加套路”。其实,这种把 答案标签化,把“作用”虚假、空泛化的现象背后,还是读得不到位,或者根本 不愿读,或者读得囫囵吞枣。因此,对这种重点题型,必须要在“读”和“思” 上狠下功夫。 读,要在对全文内容、思路有了宏观把握的前提下对所给句子、段落读细、读懂、 读透,把握其内容、层次、表达方面的特点。思,要思考所给句子、段落与标题、 全文内容、主旨和结构方面的联系,要会从内容(包括主旨和情感)、结构(思路)、 表达和读者等角度思考,做到准确使用术语,不可不分什么内容都答上“点题、 引起下文、呼应、铺垫”这类术语。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秋天之约 夏海涛 秋天画着美丽的半圆来到了面前。这是泰山的秋天。细细算来,我已经等了整整 39 个年头。 我坐在寂寂的汶河之阳,看流水,听风声,掰着手指细细计算你的归期。 那是你吗?我听到你的裙裾窸窣拖地的金银铃声,我看到白垩纪的化石在踊动 着,好像你苍白的身影;沉入大海复又隆起的泰山见证了沧海桑田的轮回。我无 言,身后的泰山亦不语。你画着美丽的半圆赶来,远在星空的距离之外,我就感 到了你那凌厉的步伐! 这是怎样的一块土地啊!有人在世纪之外仰视太空,用玛雅人的细心计算着四季 的脚步;有人抬起巨大的石头,把棺木建成展翅欲飞的金字塔;还有无数的歌者 背对太阳,高声吟唱大地的赞美诗,把岁月折进羊皮或者厚厚的竹简…… 黄菊、桂花和着月亮的节奏展开歌喉,大声唤着南归的翅膀。包孕万物的秋天, 成熟毁灭的秋天,画着美丽的半圆凌波而至。 一个遥远的声音在呼唤,在诱惑,我好像走进了生命的秋天,去赴一场早已命定 的前世之约。没有人能看穿一切,包括你脚下的这一草一石。 …… 我是这个世界的一粒尘埃。我姗姗来迟的生命包含着太多的必然与无奈,诞生在 泰山下不是我的选择。我错过了来泰山封禅的 72 位中国先帝,又坐失了聆听孔 孟夫子讲学的良机,甚至我面前的这条大汶河也不是先人们踏入的同一条河 流……所有的一切都在流动中逝去,唯有春秋四季的变化,如此亘古不变地存在 着,注视着每一个匆匆过客。 秋天与我们每个人都有约会,它画着美丽的半圆,像刀锋,像圆舞,走过我们的 身边,只是有人感觉到了,有人却浑然不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