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3-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015年高考考纲解读】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2015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一个必 考点。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主要是 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主要是成语)的能力。所谓 “词语”,一是指常用词语,包括实词中的近义词、虚词和熟语;二是规范的词 语,即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词。所谓“正确使用”,一是考査“使用”是否正确 是在“使用”中考査。本专题只涉及辨析近义实词,弄清易混虚词。 1.考査重点是近义实词的辨析和使用,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 常见的命题形式包括判断词语使用正误、选出使用恰当的一组词语的选择题,直 接根据语境填空的主观题 2.既有对实词或虚词的单独考査,也有将二者合并(或与成语三者合并)考查的 形式,后者更趋成为主流。 3.特别注重考査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设题时,常故意把词 语的意义曲解得似是而非,试题的迷惑性很大 4.考查形式稳定,主要是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使用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 5.考查重点明确:一是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 中在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等方面。 6.语料均选自报刊中的时事热点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时代感强。 7.要注意熟语和实词、虚词的综合考查。 【重点、难点剖析】 、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査以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 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 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 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 异。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 1.弄清词义的侧重点 近义词有一个特点:基本上有相同的语素,同时也有不同的语素。分析不同语素 的意义,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把握各自的词义侧重点,才不会用错。如“景点” 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①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如“场面”与 “局面”都指“在一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情况”;但“场面”重在指“一定场合 下的情况”,而“局面”重在指“一个时期内事情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形势 ②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如 “沉思”“深思”“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 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 重在思考的“反复”。再如“扩大”与“扩充”都有“向外发展”的意思,但 “扩大”重在“由小到大”,“扩充”重在“增长充实 ③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方面。如“陡峭”与“峻 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冷僻”和“冷落”,前者重在 “偏僻,不熟悉”,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2.把握词义轻重
高考语文考纲解读及热点难点试题演练专题 3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015 年高考考纲解读】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 2015 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一个必 考点。能力层级为 E(表达应用)。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主要是 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主要是成语)的能力。所谓 “词语”,一是指常用词语,包括实词中的近义词、虚词和熟语;二是规范的词 语,即现代汉语中的规范用词。所谓“正确使用”,一是考查“使用”是否正确, 二是在“使用”中考查。本专题只涉及辨析近义实词,弄清易混虚词。 1.考查重点是近义实词的辨析和使用,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词语的使用。 常见的命题形式包括判断词语使用正误、选出使用恰当的一组词语的选择题,直 接根据语境填空的主观题。 2.既有对实词或虚词的单独考查,也有将二者合并(或与成语三者合并)考查的 形式,后者更趋成为主流。 3.特别注重考查考生在社会生活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设题时,常故意把词 语的意义曲解得似是而非,试题的迷惑性很大。 4.考查形式稳定,主要是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使用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 5.考查重点明确:一是熟语中的成语是考查重点,二是考查的误用类型一般集 中在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等方面。 6.语料均选自报刊中的时事热点材料,贴近现实生活,时代感强。 7.要注意熟语和实词、虚词的综合考查。 【重点、难点剖析】 一、正确使用实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要掌握和运用好近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 的意义和用法。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 效果更加鲜明生动。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但要辨异首先要求同。所谓求同 就是要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 异。辨析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词语的意义方面辨析 1.弄清词义的侧重点 近义词有一个特点:基本上有相同的语素,同时也有不同的语素。分析不同语素 的意义,找出它们的细微差别,把握各自的词义侧重点,才不会用错。如“景点” 与“景色”,“景点”侧重指景物的地点,“景色”侧重指景象、情景。 ①名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的事物现象的特点方面。如“场面”与 “局面”都指“在一定环境中呈现出来的情况”;但“场面”重在指“一定场合 下的情况”,而“局面”重在指“一个时期内事情发展变化所呈现出的形势”。 ②动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动作的方式、方法或动作的结果方面。如 “沉思”“深思”“寻思”这一组词,都有“注意力集中,仔细思考”的意思, 但“沉思”重在思考的“全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 重在思考的“反复”。再如“扩大”与“扩充”都有“向外发展”的意思,但 “扩大”重在“由小到大”,“扩充”重在“增长充实”。 ③形容词近义词的侧重点区别往往在所指状态和性质方面。如“陡峭”与“峻 峭”,前者重在“陡直”,后者重在“高峻”;“冷僻”和“冷落”,前者重在 “偏僻,不熟悉”,后者重在“不热闹,不热情”。 2.把握词义轻重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 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 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如“敬佩”与“敬仰”都表示敬重之意,但“敬仰”有 仰慕意,程度更重 诬蔑”和“诬陷”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 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 义较重。再如:“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 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 如“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3.辨明词义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词义范围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留同析异,确定词语的 适用范围,来推断正确的选项。如“时代”与“时期”、“边疆”与“边境” “局面”与“场面”、“年龄”与“年纪”等。例如:“年龄”指人或动物、植 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如“寺院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 有上千岁。”“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如“您这把年纪了还带头干 活,我们这帮小青年哪敢怠慢?”再如“天气”和“气候”,前者指“大气在不 太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变化现象”,后者则指“在较长时期内概括出来的气象特 点”。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还表现在有的词是指事物的集合体,有的则是指事 物的个体,前者如“河流”“书籍”“树木”,后者如“河”“书”“树”。 (二)从色彩方面辨析 词的色彩意义主要是指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有些词在指称客观事物或现象 时表明了人们对该事物或该现象的爱憎、褒贬等感情,这就是词的感情色彩。例 如:“果断”、“决断”、“武断”都有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的意思,但“果断” 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决断”是中性词。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 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例如:“诞 辰”与“生日”,“商榷”与“商量”,前者用于书面语,后者用于口语。不过, 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有时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也是可以活用的, 比如褒词贬用、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谐词庄用等等。这些都属修辞方面的问题, 兹不详论 1.把握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利于正确使 用词语。例如:“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之意,但“成果”指取得的成绩、 成就,为褒义词(带有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 坏的结局,为贬义词(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结果”无什么褒贬的意 义,为中性词。再如:鼓动(褒义词)、发动(中性词)、煽动(贬义词);称赞(褒 义)、奉承(贬义) 2.区分语体风格 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 (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 体等 例如:“见面”用于口语,“会见”用于书面语;普通话叫“玉米”的,不同地 方分别叫“棒子、包米、包谷”等;生活中说“土豆”,在植物学中称为“马铃 薯”;在公文中常用的词语,如“教正、奉托、笑纳、承蒙、兹、拟”等在其他
词义的轻重不同,它的用法也就不一样。一组词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适用 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表示程度深、性质重,有 的表示程度浅、性质轻。如“敬佩”与“敬仰”都表示敬重之意,但“敬仰”有 仰慕意,程度更重。 “诬蔑”和“诬陷”这两个词都有“硬说别人做了坏事”之意,但“诬蔑”指捏 造事实,破坏别人的名誉,词义较轻;“诬陷”指妄加罪名,进行人身陷害,词 义较重。再如:“妨碍”指对人或事造成一定的障碍,词义较轻,如“这么晚了 还放录音机,会妨碍别人休息的。”“妨害”指使人或事物受到损害,词义较重, 如“瓜果蔬菜上喷洒农药,会直接妨害人们的健康。” 3.辨明词义范围 有很多近义词词义范围的大小是不相同的,我们可以通过留同析异,确定词语的 适用范围,来推断正确的选项。如“时代”与“时期”、“边疆”与“边境”、 “局面”与“场面”、“年龄”与“年纪”等。例如:“年龄”指人或动物、植 物已生存的年数,词义范围大,如“寺院里的两棵银杏树,看上去它们的年龄足 有上千岁。”“年纪”专指人的年龄,词义范围小,如“您这把年纪了还带头干 活,我们这帮小青年哪敢怠慢?”再如“天气”和“气候”,前者指“大气在不 太长的一段时间内的变化现象”,后者则指“在较长时期内概括出来的气象特 点”。词义范围的大小不同,还表现在有的词是指事物的集合体,有的则是指事 物的个体,前者如“河流”“书籍”“树木”,后者如“河”“书”“树”。 (二)从色彩方面辨析 词的色彩意义主要是指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有些词在指称客观事物或现象 时表明了人们对该事物或该现象的爱憎、褒贬等感情,这就是词的感情色彩。例 如:“果断”、“决断”、“武断”都有毫不犹豫地作出决定的意思,但“果断” 是褒义词,“武断”是贬义词,“决断”是中性词。有些词语由于经常在特定的 语体中使用,便带上了某种语体所特有的色彩,这就是词的语体色彩。例如:“诞 辰”与“生日”,“商榷”与“商量”,前者用于书面语,后者用于口语。不过, 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有时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也是可以活用的, 比如褒词贬用、大词小用、庄词谐用、谐词庄用等等。这些都属修辞方面的问题, 兹不详论。 1.把握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有利于正确使 用词语。例如:“成果、结果、后果”都有结局之意,但“成果”指取得的成绩、 成就,为褒义词(带有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后果”往往指不好的结果、 坏的结局,为贬义词(带有否定、贬斥、憎恶的感情);“结果”无什么褒贬的意 义,为中性词。再如:鼓动(褒义词)、发动(中性词)、煽动(贬义词);称赞(褒 义)、奉承(贬义)。 2.区分语体风格 语体指为适应不同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言体式,一般分为口语(通俗)和书面语 (较庄重文雅)两大类,书面语又可分为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政论语 体等。 例如:“见面”用于口语,“会见”用于书面语;普通话叫“玉米”的,不同地 方分别叫“棒子、包米、包谷”等;生活中说“土豆”,在植物学中称为“马铃 薯”;在公文中常用的词语,如“教正、奉托、笑纳、承蒙、兹、拟”等在其他
文件中就不常用。这样的近义词,或庄或谐,或文或白,或雅或俗,在不同场合 有着不同的作用 (三)从用法方面辨析 1.词语的搭配习惯不同 在语言运用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例如: ①发扬一一优点、作风、传统;发挥一一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②改进一一工作、方法、技术;改善一一生活、关系、条件。 ③交流一一思想、经验、物资;交换一一意见、礼物、资料。 2.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 例如:①阻碍—一障碍:“阻碍”是动词,如“阻碍生产”;而“障碍”是名词, 如“排除障碍 ②壮大一一强大:前者为动词,如“壮大声势”;后者为形容词,如“强大的动 力” ③精华—一精彩:“精华”是名词,如“全书的精华”;“精彩”是形容词,如 “精彩的故事”。 ④公然—一公开:两个词语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 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当谓 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可当定语,如“公 开的秘密”。 ⑤不齿—一不耻:“齿”本为名词,指牙齿,在这里“齿”是动词,有“说到 提及、并列”之意。“不齿”指不与同列,表示鄙视。 “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如“人所不齿”。后边一般 不接其他词语,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词语前加“于”,构成“不齿于· 如“不齿于人”等。而“耻”是个形容词,有耻辱、羞愧的意思。在词中“耻” 具有意动用法,有“以……为耻”的意思。“不耻”前边不能加“所”,后边可 直接接其他词语,构成“不耻××”,表示“不以××为耻”的意思 3.适用的对象不同 例如:①爱护—一爱戴:前者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而 后者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②抚养—一奉养:前者用于长辈对晚辈,而后者用于晚辈对长辈。 【方法技巧】 1.辨别语境含义法 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 环境,也就是上下文。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 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 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情 意深长”中是“厚”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 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选择恰当词语,先把握语境的 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坦承、 坦陈)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坦承,坦白地承认;坦陈,坦率地陈述。从语境看,作为该市负责人是在说明和 交代本市存在的问题,有承认事实的意思,因而用“坦承”较为恰当
文件中就不常用。这样的近义词,或庄或谐,或文或白,或雅或俗,在不同场合 有着不同的作用。 (三)从用法方面辨析 1.词语的搭配习惯不同 在语言运用中,词和词组的搭配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任意组合。例如: ①发扬——优点、作风、传统;发挥——创造性、积极性、作用、干劲。 ②改进——工作、方法、技术;改善——生活、关系、条件。 ③交流——思想、经验、物资;交换——意见、礼物、资料。 2.词性和语法功能不同 例如:①阻碍——障碍:“阻碍”是动词,如“阻碍生产”;而“障碍”是名词, 如“排除障碍”。 ②壮大——强大:前者为动词,如“壮大声势”;后者为形容词,如“强大的动 力”。 ③精华——精彩:“精华”是名词,如“全书的精华”;“精彩”是形容词,如 “精彩的故事”。 ④公然——公开:两个词语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 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兼形容词,在句中可当谓 语,如“真相早已公开了”;可当状语,如“公开表明态度”;可当定语,如“公 开的秘密”。 ⑤不齿——不耻:“齿”本为名词,指牙齿,在这里“齿”是动词,有“说到、 提及、并列”之意。“不齿”指不与同列,表示鄙视。 “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如“人所不齿”。后边一般 不接其他词语,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词语前加“于”,构成“不齿于……”。 如“不齿于人”等。而“耻”是个形容词,有耻辱、羞愧的意思。在词中“耻” 具有意动用法,有“以……为耻”的意思。“不耻”前边不能加“所”,后边可 直接接其他词语,构成“不耻××”,表示“不以××为耻”的意思。 3.适用的对象不同 例如:①爱护——爱戴:前者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同级同辈之间;而 后者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 ②抚养——奉养:前者用于长辈对晚辈,而后者用于晚辈对长辈。 【方法技巧】 1.辨别语境含义法 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是能够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意义。语境就是词语所处的语言 环境,也就是上下文。要确定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在语境中考虑。汉语词语 有许多是多义的,但是到了一个语境中,每个词都只能有一个固定的意义(特定 的双关修辞例外),比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是“时间晚”的意思,在“情 意深长”中是“厚”的意思,在“内容深奥”中是“不易懂,难度大”的意思。 可见语境对词义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主要是看其适合语境与否。选择恰当词语,先把握语境的 特点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坦承、 坦陈)该市的环境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坦承,坦白地承认;坦陈,坦率地陈述。从语境看,作为该市负责人是在说明和 交代本市存在的问题,有承认事实的意思,因而用“坦承”较为恰当
2.留同析异比较法 近义实词辨析主要是弄清近义实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近义实词的特点是“同中有 异”或“大同小异”。留同析异,仔细辨别,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 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细微差别。 例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 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装饰、打扮的意思,但“装”有服装义,“化装” 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化妆”就是打扮,使自己容颜美 丽,因而应选“化装”。 3.习惯用语联系法 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不能通过语素比较鉴别,从词语本身的意义、 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 同,再选合适的一个。 例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的意思。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 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中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 请他帮忙,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 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根据语境应选“犹 豫 二、正确使用虚词 常考的虚词有连词、介词和副词,在使用时的错误类型具体如下 (一)连词 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高考主要考査关联词的用法。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 组成部分,由连词、副词充当。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 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的正确 使用是靠语境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常存在如下错误: 1.错用关联词语 例:①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斗鸡,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 (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②尽管学习怎么紧张,他还坚持天天锻炼身体。(“尽管”和“不管”是不完全 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 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你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得不易。(“只有” 与“才”搭配,所以应把“就”改为“才”)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 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 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二)介词 介词用于名词、代词或短语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 表示时间、处所、方式等。介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有: 1.滥用介词
2.留同析异比较法 近义实词辨析主要是弄清近义实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近义实词的特点是“同中有 异”或“大同小异”。留同析异,仔细辨别,注意辨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在意义、 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细微差别。 例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化装、化妆)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 语境意义是明显的,是指她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阔太太。“化装”与“化妆”,相 异语素是“装”与“妆”。都有装饰、打扮的意思,但“装”有服装义,“化装” 就是改变自己的服饰而装扮成某种身份的人;“化妆”就是打扮,使自己容颜美 丽,因而应选“化装”。 3.习惯用语联系法 有些近义词没有相同或相异的语素,不能通过语素比较鉴别,从词语本身的意义、 功用又辨析不清,那就把所辨析的词语放入日常习惯用语中,由此而区分出其异 同,再选合适的一个。 例如:他(迟疑、犹豫)不决地伫立着,缓缓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迟疑”“犹豫”都有“一下不能判定”的意思。迟疑不决、犹豫不决,这些词 语都正确。只有放到日常习惯语境中去体味其差异,才能判定应选哪一个。“我 请他帮忙,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跟我走了。”“我请他帮忙,他犹豫了一下,同 意了。”“迟疑”常指行动而言,“犹豫”常指态度而言,因而根据语境应选“犹 豫”。 二、正确使用虚词 常考的虚词有连词、介词和副词,在使用时的错误类型具体如下: (一)连词 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高考主要考查关联词的用法。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 组成部分,由连词、副词充当。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 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的正确 使用是靠语境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常存在如下错误: 1.错用关联词语 例:①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斗鸡,就把一个流氓抬举为殿师太尉。 (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②尽管学习怎么紧张,他还坚持天天锻炼身体。(“尽管”和“不管”是不完全 相同的。“尽管”是用于让步转折句,“不管”是用于无条件式的条件复句。应 把“尽管……还”改为“不管……都”。)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你只有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得不易。(“只有” 与“才”搭配,所以应把“就”改为“才”) 3.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规律:各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各分句的主语不同时, 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前面。 例:由于国棉一厂长期以来不抓革新,总落在国棉二厂后面。产量不是比国棉二 厂低,就是质量比国棉二厂差。(分句主语不同,“产量”应放在“不是”之后) (二)介词 介词用于名词、代词或短语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 表示时间、处所、方式等。介词使用中的常见错误有: 1.滥用介词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 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例:①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 (“在”是多余的,应删去 ②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从… 里”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2.误用介词 (1)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例:①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 给”) ②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 (2)介词同后面的介词宾语不搭配 例: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里搬出来。(错用“将” 使前后文不搭配。“将”应改为“从”) ②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根据”不能同“大熊 猫”搭配,应改为“根据大熊猫的习性”) (三)副词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语气等。它可作状语,有 些能起关联作用。副词使用的常见错误 1.不明词义,该用甲(副)词而用了乙(副)词。 例:①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员工。(“更”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 两个经理既然“一样”,就不能用“更”,可改为“很 ②刚刚厂里开会,你参加了吗?(混用了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应改为“刚才” 2.错把副词当形容词用 例:①行军途中,碰到了一件很猛然的事情,首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略。(“猛 然”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突然”) ②元朝政府曾一度把一些秘密结社改变为公然的组织,使他们的活动符合统治阶 级的利益。(“公然”改为“公开”) 3.多重否定运用错误 运用多重否定时,如果不小心,就会把话说反。 例:①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就是“大家都承认”,应去掉 后 ②难道能否认雷锋精神在现代社会过时吗?(三重否定:“否认”是一次否定, “过时”也是一次否定,反问语气又是一次否定,想强调“雷锋精神在现代不过 时”,但说反了,应在“过时”前加一个“不”,或把“否认”改为“承认”) 4.注意时态,正确选用表示已然、未然的副词 例: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 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再”改为“又”,因为“了”表示已然语 气) 【特别提醒】 1.把握词性,区分用法 不同的词性意味着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和功能,在选择使用时可根据词语在句中 的位置,结合近义词语的词性进行辨析。如“固然/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 词,后者除作连词外,还可作副词。例如:
介词在语言组合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做到当用则用,不当用的时 候不可滥用。滥用介词不但会使表达啰嗦,而且有时还会使表达混乱,造成语病。 例:①他们试制了十九个心脏瓣,从而填补了我国在生物瓣替换领域的空白。 (“在”是多余的,应删去) ②从这个故事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从…… 里”使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 2.误用介词 (1)该用这个介词而误用了那个介词 例:①一月三十日夜,本市普降大雪,对城市交通带来不便。(“对”应改为 “给”) ②对于金沙江,我曾听人讲过不少优美的故事。(“对于”应改为“关于”) (2)介词同后面的介词宾语不搭配 例: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次指示我们将占用的校舍里搬出来。(错用“将”, 使前后文不搭配。“将”应改为“从”) ②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根据”不能同“大熊 猫”搭配,应改为“根据大熊猫的习性”) (三)副词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语气等。它可作状语,有 些能起关联作用。副词使用的常见错误: 1.不明词义,该用甲(副)词而用了乙(副)词。 例:①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员工。(“更”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 两个经理既然“一样”,就不能用“更”,可改为“很”) ②刚刚厂里开会,你参加了吗?(混用了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应改为“刚才”) 2.错把副词当形容词用。 例:①行军途中,碰到了一件很猛然的事情,首长及时调整了作战方略。(“猛 然”是副词,应改为形容词“突然”) ②元朝政府曾一度把一些秘密结社改变为公然的组织,使他们的活动符合统治阶 级的利益。(“公然”改为“公开”) 3.多重否定运用错误 运用多重否定时,如果不小心,就会把话说反。 例:①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转的。(就是“大家都承认”,应去掉 后一个“不”) ②难道能否认雷锋精神在现代社会过时吗?(三重否定:“否认”是一次否定, “过时”也是一次否定,反问语气又是一次否定,想强调“雷锋精神在现代不过 时”,但说反了,应在“过时”前加一个“不”,或把“否认”改为“承认”) 4.注意时态,正确选用表示已然、未然的副词。 例: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上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 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再”改为“又”,因为“了”表示已然语 气) 【特别提醒】 1.把握词性,区分用法 不同的词性意味着具有不同的语法特点和功能,在选择使用时可根据词语在句中 的位置,结合近义词语的词性进行辨析。如“固然/诚然”,前者只能作转折连 词,后者除作连词外,还可作副词。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