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扩大筛选范围。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另一原因就是未把握好筛选范围。筛选范围的准不准与 信息筛选得全不全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而言,筛选标准的语言所在的地方就是筛 选范围,抓住它固然不错,而且应集中读、选。不过,有时,信息还在它的“前 或“后”。因此,应适当扩大一下筛选的范围,看看前后有无可再选的信息。用 个形象的比喻一一“投石探波”。石投中的地方,就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石击 起的一层层波纹有可能是信息波及的地方,适当地扩大筛选范围,这就是“投石 探波”法。如2014年高考广东卷第20题,要求筛选出罗哲文先生在古建筑保护 上的看法。“投石”,肯定要投“石心”,即访谈后半段关于“古建筑”的四次 对话,然后再看“波纹”一一前面出现“古建筑”词语的地方。再筛选出相关信 息。这样,确保全面筛选信息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 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 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 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 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 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 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 “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 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 “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 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 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 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 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 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 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 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 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 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 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 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 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 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 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 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 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
3.扩大筛选范围。 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另一原因就是未把握好筛选范围。筛选范围的准不准与 信息筛选得全不全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而言,筛选标准的语言所在的地方就是筛 选范围,抓住它固然不错,而且应集中读、选。不过,有时,信息还在它的“前” 或“后”。因此,应适当扩大一下筛选的范围,看看前后有无可再选的信息。用 个形象的比喻——“投石探波”。石投中的地方,就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石击 起的一层层波纹有可能是信息波及的地方,适当地扩大筛选范围,这就是“投石 探波”法。如 2014 年高考广东卷第 20 题,要求筛选出罗哲文先生在古建筑保护 上的看法。“投石”,肯定要投“石心”,即访谈后半段关于“古建筑”的四次 对话,然后再看“波纹”——前面出现“古建筑”词语的地方。再筛选出相关信 息。这样,确保全面筛选信息。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 钱理群 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 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 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 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 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 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 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 “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 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 “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 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 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 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 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 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 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 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 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 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 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 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 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 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 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 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 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
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 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 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 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 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 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 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 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 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 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 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 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 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 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 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 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 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 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 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 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 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节选自201l年11 月5日《文汇报》) 1.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 人?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都包括“清峻”和“通 脱”两方面,而王瑶恰巧具备这两个特点。②王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 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③王瑶有一种看 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文革”中,当其他知识分子因被打成“反动 学术权威”而感觉窘迫、难堪时,王瑶却能泰然处之。 2.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①平时放任不管:从来不给学生上课,每周跟学生闲聊一回(或:无为而 治,一入学只开一个书单,任学生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②在学术研究 的关键时候点醒学生: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给予方向性的指点。③在人生 的关键阶段点醒学生:给你以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或 告诫学生要厚积薄发;教诲学生要抵制诱惑,学会拒绝” 二、在准确、全面地筛选、整合信息的基础上坚持用“上位概念”来概括 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删、减、截、留、换,还只是叫“整合”,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概括。概括要求把有关内容提升到它们的上一层次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之中 如把对天空、山川、植被等的描写称为自然景观的描写,把对建筑、道路、碑刻
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 较”这个题目。 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 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 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 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 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 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 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 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 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 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 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 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 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 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 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 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 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 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 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 1960 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 1985 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 声音。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 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节选自 2011 年 11 月 5 日《文汇报》) 1.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 人?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都包括“清峻”和“通 脱”两方面,而王瑶恰巧具备这两个特点。②王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 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③王瑶有一种看 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文革”中,当其他知识分子因被打成“反动 学术权威”而感觉窘迫、难堪时,王瑶却能泰然处之。 2.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 ①平时放任不管:从来不给学生上课,每周跟学生闲聊一回(或:无为而 治,一入学只开一个书单,任学生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②在学术研究 的关键时候点醒学生: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给予方向性的指点。③在人生 的关键阶段点醒学生:给你以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或 “告诫学生要厚积薄发;教诲学生要抵制诱惑,学会拒绝”) 二、在准确、全面地筛选、整合信息的基础上坚持用“上位概念”来概括 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删、减、截、留、换,还只是叫“整合”,不是真正意义 上的概括。概括要求把有关内容提升到它们的上一层次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之中, 如把对天空、山川、植被等的描写称为自然景观的描写,把对建筑、道路、碑刻
等的描写称为人文景观的描写等。概括,不是简单地罗列文段中的重要词语,重 复文段中的某些内容,而是有所提升,使用较高层次的概念来概括,如已故香港 名人邵逸夫生前在电影界中建设影视基地,拍摄了不少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又 投资电视领域,开设电视台,拍摄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如果对他这些成就进行概 括,那就可以用“上位概念 影视领域成就卓越”概括。“上位概念”概 括法在实用类文本中用得特别普遍。 这个“上位概念”哪里找?有时文段内自有这种概念,摘取出来当然好。更多的 时候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的,这时特别需要整体把握,高瞻远瞩,不纠缠于细枝 末节;还要注意多个内容的相同点、相异点,这一“同”一“异”往往就是“上 位概念”。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忆夏志清 夏志清走了,在2013年的岁尾。随着他的离去,一个文学批评的夏志清时代似 乎正在隐退。 夏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一本很有态度的文学史。 在冷战时期,夏志清没有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而完全依据文学审美做出了自己 的评价。在他看来,文学的判断力至关重要。而他的判断,除了欧洲古典主义 英美形式主义的评价尺度外,还体现出敢于裁断、挑战流俗的批评勇气和言之成 理、落笔审慎的批评态度 夏志清是在阅读了乔伊斯、普鲁斯特等现代小说之后再看五四小说的,眼光颇高, 他也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四平八稳、缺乏观点,而是在书中明确表达了喜欢与 不喜欢,好小说与坏小说,甚至鲜说“之 夏志清的学生之一、著名学者刘绍铭曾说:“《中国现代小说史》让人佩服的地 方倒不在其史料丰富,而在于夏志清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的见识。他当年盛赞的 几位作家一一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周作人一一后来的文学地位日渐被重视, 到今天仍然有许多读者。” 2007年底,学者李凤亮曾在朱崇科陪同下去夏先生纽约寓所与其作了数小时学 术访谈,事后整理成两万字长稿,从洛杉矶寄给他。一个月后李凤亮接到夏志清 的修改稿,夏先生对访谈中一些过头话都作了认真仔细的修改。朱崇科回忆说: “当时已经86岁的夏先生精神矍铄,是一个坦率机智的人,“童’言无忌。不 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他都口无遮拦。他经常毫无保留地自我表扬,他经常重复 的话是‘我聪明得一塌糊涂’。” 夏先生自哥伦比亚大学退休,选中了青年学者王德威为接班人。夏先生几十年来 直对他爱护有加,大力栽培,两人情同父子。2013年12月11日,王德威去 疗养院看望了夏志清。王德威回忆说:“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在吃东西,抱怨 三明治太不好吃了。这时医生来了,他当着大家的面直截了当问医生:‘我到底 怎么样?’医生说:‘你很好。’他说:‘你别讲假话了,我们都是现代人,我 不相信这套的。我已经永垂不朽了,因为我写了《中国现代小说史》。哈哈! 夏志清的离去,留下文学批评史上一段绝唱。正是因为他激越不羁的批评个性, 形成了他批评的独到发现与巨大冲击力。今天文学批评界所缺的,不是裹脚布式 的长篇大论,恰是那种批评的真诚甚至偏见。 3.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追忆夏志清先生的?请作简要分析
等的描写称为人文景观的描写等。概括,不是简单地罗列文段中的重要词语,重 复文段中的某些内容,而是有所提升,使用较高层次的概念来概括,如已故香港 名人邵逸夫生前在电影界中建设影视基地,拍摄了不少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又 投资电视领域,开设电视台,拍摄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如果对他这些成就进行概 括,那就可以用“上位概念”——“影视领域成就卓越”概括。“上位概念”概 括法在实用类文本中用得特别普遍。 这个“上位概念”哪里找?有时文段内自有这种概念,摘取出来当然好。更多的 时候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的,这时特别需要整体把握,高瞻远瞩,不纠缠于细枝 末节;还要注意多个内容的相同点、相异点,这一“同”一“异”往往就是“上 位概念”。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忆夏志清 夏志清走了,在 2013 年的岁尾。随着他的离去,一个文学批评的夏志清时代似 乎正在隐退。 夏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一本很有态度的文学史。 在冷战时期,夏志清没有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而完全依据文学审美做出了自己 的评价。在他看来,文学的判断力至关重要。而他的判断,除了欧洲古典主义、 英美形式主义的评价尺度外,还体现出敢于裁断、挑战流俗的批评勇气和言之成 理、落笔审慎的批评态度。 夏志清是在阅读了乔伊斯、普鲁斯特等现代小说之后再看五四小说的,眼光颇高, 他也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四平八稳、缺乏观点,而是在书中明确表达了喜欢与 不喜欢,好小说与坏小说,甚至鲜说“之一”。 夏志清的学生之一、著名学者刘绍铭曾说:“《中国现代小说史》让人佩服的地 方倒不在其史料丰富,而在于夏志清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的见识。他当年盛赞的 几位作家——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周作人——后来的文学地位日渐被重视, 到今天仍然有许多读者。” 2007 年底,学者李凤亮曾在朱崇科陪同下去夏先生纽约寓所与其作了数小时学 术访谈,事后整理成两万字长稿,从洛杉矶寄给他。一个月后李凤亮接到夏志清 的修改稿,夏先生对访谈中一些过头话都作了认真仔细的修改。朱崇科回忆说: “当时已经 86 岁的夏先生精神矍铄,是一个坦率机智的人,‘童’言无忌。不 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他都口无遮拦。他经常毫无保留地自我表扬,他经常重复 的话是‘我聪明得一塌糊涂’。” 夏先生自哥伦比亚大学退休,选中了青年学者王德威为接班人。夏先生几十年来 一直对他爱护有加,大力栽培,两人情同父子。2013 年 12 月 11 日,王德威去 疗养院看望了夏志清。王德威回忆说:“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在吃东西,抱怨 三明治太不好吃了。这时医生来了,他当着大家的面直截了当问医生:‘我到底 怎么样?’医生说:‘你很好。’他说:‘你别讲假话了,我们都是现代人,我 不相信这套的。我已经永垂不朽了,因为我写了《中国现代小说史》。哈哈!’” 夏志清的离去,留下文学批评史上一段绝唱。正是因为他激越不羁的批评个性, 形成了他批评的独到发现与巨大冲击力。今天文学批评界所缺的,不是裹脚布式 的长篇大论,恰是那种批评的真诚甚至偏见。 3.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追忆夏志清先生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生活态度上:童真乐观,直面人生,幽默风趣,较为自负。②学术研究 上:西为中用,见解独特,治学严谨,奖掖后进。 学案22分析文本特色:句段作用和表现手法作用 学案略语分析文本特色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其命题角度有二:一是 常见的句段作用分析,二是文本主要表现手法作用分析。这两个角度一般不会同 时出现在一篇文本里考查,不过,二轮复习有必要对这两种题型进行全面的强化 训练。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回忆钱钟书先生 张金言 我最初知道钱钟书的名字大约是在1947年。记得当时自己去西单商场书肆闲逛 见到开明书店印行的一本讲文论的书,书名叫《谈艺录》。初读之后留给我的最 深印象便是作者学问的渊博,在古文与好几种外文中任意驰骋,左右逢源。这令 我对作者钱钟书很好奇,因为一般使用文言写书的人多半不长于西文,而专攻西 学的人通常不会用文言著书立说。能够兼备这两种能力的人实在是少而又少, 1950年,我听清华外语系学生说钱先生讲课如何精彩,于是转投清华外语系三 年级。虽被录取,但终因舍不得离开北大燕卜荪教授而未去清华报到。未曾听过 钱先生讲课,也算是一件憾事。1952年,北大、清华、燕大有一部分外语系毕 业生于暑假后临时调到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工作,我被分配到笔译处。当 时许多英语专家如朱光潜、钱钟书、许国璋、萧乾、卞之琳、杨宪益、李赋宁 杨周翰等人也来此担任翻译工作。朱光潜和钱钟书分别是英译中、中译英的最后 定稿人。记得一天下午,当时有些专家正在为一个定冠词是否该用而难以决定 碰巧钱先生(此时只有四十多岁)精神奕奕走了进来,只听他说了一句“怎么不能 用”,全室的人顿时鸦雀无声,不再议论。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大家对钱先生学 识的信赖。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钱先生本人 时光一晃便到了六十年代。大约在1964年,我去东城乾面胡同看望卞之琳先生 不巧卞先生下农村参加四清运动去了。于是我便打听到钱先生的住所,冒昧登门 拜访。在这位仰慕已久的学者面前,我请教了很多问题。我当时正在翻译英国哲 学家罗素的著作《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当我提到该书的书名时,他不 假思索即刻用英文解释说:“ What it includes and what it excludes.”一下 子就把 Scope和 limits两个词的涵义点活了。他还讲到罗素清晰明白( lucidity) 的文章风格。在谈到当前西方文学批评时,他说新批评派人物布鲁克斯与维姆扎 特合著的《文学批评简史》一书中有几章写得很好。在谈到维姆扎特与毕尔兹利 在其《文字的摹象》中所标榜的“意图的谬误”时钱先生就指出此说在十九世纪 意大利批评家德·桑克提斯著作中早有类似的论述。可惜这些美国新批评派似乎 并不知道,也就从未提及。至于文学概论,他认为最好的要首推维勒克与瓦伦的 《文学理论》和凯赛的《语言艺术作品》。他很赞赏《文学理论》后面列举的大 量参考书目。他也谈到燕卜荪在1960年发表的《弥尔顿的上帝》。由燕卜荪又 谈到他的老师李恰兹;由此上溯到柯勒律治和休谟。谈到当代哲学,他特别讲到 新康德学派代表人物卡西勒,说他的三大卷德文版《象征形式哲学》在北大图书 馆中多年来竟未曾有人借阅。由此又谈到受卡西勒影响的苏珊·朗格,顺便说到 她的《哲学新解》。从这次谈话中可以看出钱先生阅读范围之广泛,而且很注意 新的著作
答案 ①生活态度上:童真乐观,直面人生,幽默风趣,较为自负。②学术研究 上:西为中用,见解独特,治学严谨,奖掖后进。 学案 22 分析文本特色:句段作用和表现手法作用 学案略语 分析文本特色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其命题角度有二:一是 常见的句段作用分析,二是文本主要表现手法作用分析。这两个角度一般不会同 时出现在一篇文本里考查,不过,二轮复习有必要对这两种题型进行全面的强化 训练。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回忆钱钟书先生 张金言 我最初知道钱钟书的名字大约是在 1947 年。记得当时自己去西单商场书肆闲逛, 见到开明书店印行的一本讲文论的书,书名叫《谈艺录》。初读之后留给我的最 深印象便是作者学问的渊博,在古文与好几种外文中任意驰骋,左右逢源。这令 我对作者钱钟书很好奇,因为一般使用文言写书的人多半不长于西文,而专攻西 学的人通常不会用文言著书立说。能够兼备这两种能力的人实在是少而又少。 1950 年,我听清华外语系学生说钱先生讲课如何精彩,于是转投清华外语系三 年级。虽被录取,但终因舍不得离开北大燕卜荪教授而未去清华报到。未曾听过 钱先生讲课,也算是一件憾事。1952 年,北大、清华、燕大有一部分外语系毕 业生于暑假后临时调到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工作,我被分配到笔译处。当 时许多英语专家如朱光潜、钱钟书、许国璋、萧乾、卞之琳、杨宪益、李赋宁、 杨周翰等人也来此担任翻译工作。朱光潜和钱钟书分别是英译中、中译英的最后 定稿人。记得一天下午,当时有些专家正在为一个定冠词是否该用而难以决定, 碰巧钱先生(此时只有四十多岁)精神奕奕走了进来,只听他说了一句“怎么不能 用”,全室的人顿时鸦雀无声,不再议论。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大家对钱先生学 识的信赖。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钱先生本人。 时光一晃便到了六十年代。大约在 1964 年,我去东城乾面胡同看望卞之琳先生, 不巧卞先生下农村参加四清运动去了。于是我便打听到钱先生的住所,冒昧登门 拜访。在这位仰慕已久的学者面前,我请教了很多问题。我当时正在翻译英国哲 学家罗素的著作《人类的知识:其范围与限度》。当我提到该书的书名时,他不 假思索即刻用英文解释说:“What it includes and what it excludes.”一下 子就把Scope和limits两个词的涵义点活了。他还讲到罗素清晰明白(lucidity) 的文章风格。在谈到当前西方文学批评时,他说新批评派人物布鲁克斯与维姆扎 特合著的《文学批评简史》一书中有几章写得很好。在谈到维姆扎特与毕尔兹利 在其《文字的摹象》中所标榜的“意图的谬误”时钱先生就指出此说在十九世纪 意大利批评家德·桑克提斯著作中早有类似的论述。可惜这些美国新批评派似乎 并不知道,也就从未提及。至于文学概论,他认为最好的要首推维勒克与瓦伦的 《文学理论》和凯赛的《语言艺术作品》。他很赞赏《文学理论》后面列举的大 量参考书目。他也谈到燕卜荪在 1960 年发表的《弥尔顿的上帝》。由燕卜荪又 谈到他的老师李恰兹;由此上溯到柯勒律治和休谟。谈到当代哲学,他特别讲到 新康德学派代表人物卡西勒,说他的三大卷德文版《象征形式哲学》在北大图书 馆中多年来竟未曾有人借阅。由此又谈到受卡西勒影响的苏珊·朗格,顺便说到 她的《哲学新解》。从这次谈话中可以看出钱先生阅读范围之广泛,而且很注意 新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