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静安区二模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7分) 当代设计的危机 ①全球最近似乎迎来了“泛设计”时代,特征之一是领导人和坊问在说发展经济 和改善生活的时候,都不约而同言必称“设计”和“创意”,但很奇诡,几乎所 有人(包括消费者和设计师)都不满意当下的设计。市场经济下的设计和消费的 “偷安”,使现代设计面临着真正危机。 ②该背景下设计的“道德”研究,会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角度,“道德”在这里 只是一个托词,只是用来涵盖人与人工制造物的所有社会属性和关系。设计伦理 与其他学科的伦理学研究一样,都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但是,较之其他学科, 设计的道德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似乎均隐现在人与物的关系行为之下, 也就是说,口。那么,在设计伦理学的视野下将如何理解这个“好”呢? ③在现代主义设计中,“优良设计”概念的提出和对它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产 品功能性的强调和对大众品味的提高上。其中功能性问题,不仅是围绕“实用” 展开,同时还通过摒弃过分的装饰来实现设计的“诚实”。时至今日,由于与经 济、与技术、与社会面貌以及文化的反复渗透,设计从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其 重心也从生产转向消费、从需求转向欲求,进而商品的实用性被商品的周期性推 翻。在不以物品作为实用品的年代,设计的目的必然变得多元和模糊,其伦理规 范也就变得抽象无约束,像“以人为本”的倡导,曾有设计师以人与物的各种关 系所列出的尺度,规范了产品为人之合理使用的设计底线,然而,这些数据只能 解决人的生理需求的愿望,而更高层次的人的欲望需求将如何以“以人为本”的 概念得以补充?过去我们痛苦的是物品的短失,现在我们痛苦的是物品极大丰富 之后的选择以及物的属性的转移。 ④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对于“物的时代”有过精彩概括,他说:“我们生 活在物的时代: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所有的 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 而今天,看到物的生产、完善和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如此,设计不仅担负着 遗物的任务,同时还需要收拾物的“未来”,因为,今天的物品在投产时就已储 存了多重身份:用品、礼品、工艺品,甚至收藏品,人类的虚假性需求已经远远 超过了实质性需求。所以,人的需求在当代必将以抑制性需求呈现,设计只能在 社会和个人、团体之间的起到调和作用。 自古希腊以来“求善”和“为善”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准则之一,然而, 今天我们恐怕很难找到“优良设计”简单或不变的等式,尤其在网络已成为人的 身体和物质游离的常态,“暂时”不仅是一种生命的哲学状态,也是大众消费 “无常”的理由,如果要使得设计进取向上(其实也就是生活积极向上),就不 再只是设计师、产业经营者的问题,而走和所有的需求者密切相关。因此,现代 设计的好和坏,不再是物的伦理问题,而是生命哲学的高度问题。 1.第③段中加点词“诚实”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2.将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 ①在此关系中,我们可以用传统道德的概念来就某种决定或选择的行为加以评判 ②因为我们不会说东西诚实不诚实,通常的评判是“好”或者“不好” ③但像诚实问题放到设计伦理中就产生了麻烦 ④设计中道德不太像社会生活中的医学道德、企业道德等有着非常明确的“人 人关系
2015 静安区二模语文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 l-6 题。(17 分) 当代设计的危机 ①全球最近似乎迎来了“泛设计”时代,特征之一是领导人和坊问在说发展经济 和改善生活的时候,都不约而同言必称“设计”和“创意”,但很奇诡,几乎所 有人(包括消费者和设计师)都不满意当下的设计。市场经济下的设计和消费的 “偷安”,使现代设计面临着真正危机。 ②该背景下设计的“道德”研究,会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角度,“道德”在这里 只是一个托词,只是用来涵盖人与人工制造物的所有社会属性和关系。设计伦理 与其他学科的伦理学研究一样,都是关于人的行为的研究。但是,较之其他学科, 设计的道德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似乎均隐现在人与物的关系行为之下, 也就是说,口。那么,在设计伦理学的视野下将如何理解这个“好”呢? ③在现代主义设计中,“优良设计”概念的提出和对它的认识,主要集中在对产 品功能性的强调和对大众品味的提高上。其中功能性问题,不仅是围绕“实用” 展开,同时还通过摒弃过分的装饰来实现设计的“诚实”。时至今日,由于与经 济、与技术、与社会面貌以及文化的反复渗透,设计从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其 重心也从生产转向消费、从需求转向欲求,进而商品的实用性被商品的周期性推 翻。在不以物品作为实用品的年代,设计的目的必然变得多元和模糊,其伦理规 范也就变得抽象无约束,像“以人为本”的倡导,曾有设计师以人与物的各种关 系所列出的尺度,规范了产品为人之合理使用的设计底线,然而,这些数据只能 解决人的生理需求的愿望,而更高层次的人的欲望需求将如何以“以人为本”的 概念得以补充?过去我们痛苦的是物品的短失,现在我们痛苦的是物品极大丰富 之后的选择以及物的属性的转移。 ④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对于“物的时代”有过精彩概括,他说:“我们生 活在物的时代: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而生活着,在以往所有的 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 而今天,看到物的生产、完善和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如此,设计不仅担负着 遗物的任务,同时还需要收拾物的“未来”,因为,今天的物品在投产时就已储 存了多重身份:用品、礼品、工艺品,甚至收藏品,人类的虚假性需求已经远远 超过了实质性需求。所以,人的需求在当代必将以抑制性需求呈现,设计只能在 社会和个人、团体之间的起到调和作用。 自古希腊以来“求善”和“为善”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准则之一,然而, 今天我们恐怕很难找到“优良设计”简单或不变的等式,尤其在网络已成为人的 身体和物质游离的常态,“暂时”不仅是一种生命的哲学状态,也是大众消费 “无常”的理由,如果要使得设计进取向上(其实也就是生活积极向上),就不 再只是设计师、产业经营者的问题,而走和所有的需求者密切相关。因此,现代 设计的好和坏,不再是物的伦理问题,而是生命哲学的高度问题。 1.第③段中加点词“诚实”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2 分) 2.将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2 分) ①在此关系中,我们可以用传统道德的概念来就某种决定或选择的行为加以评判 ②因为我们不会说东西诚实不诚实,通常的评判是“好”或者“不好” ③但像诚实问题放到设计伦理中就产生了麻烦 ④设计中道德不太像社会生活中的医学道德、企业道德等有着非常明确的“人一 一人关系
A.④②③①B.③①④②C.①③②④D.④①③② 3.下列有关“设计伦理”看法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A.人,设计伦理不涉及道德问题,所以“道德”是一个托词 B.设计伦理要探时人与人的关系,更探讨人与物的关系。 C.物品实用功能转移导致了设计伦理规范无法具体明确 D.现代社会设计伦理问题从本质上看是生命哲学的问题 4列举生活实例,对笫③段画线句作评析。(4分)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④段引用鲍德里亚的话在文中的作用。(3分) 6.联系全文,概括当今社会“优良设计”理想难以实现的原因。(3分) 【命题分析】 本阅读材料节选自艺术史学者曹小鸥的文章《当代设计的危机》,发表于《读书》 杂志2014年第九期,有删改。面对“泛设计”时代的到来,当代设计面临着多 重危机,作者从道德伦理、实用价值两方面展开论述,说明了当代设计要达到“优 良”困难重重。 选文上,文章体裁和题材与近年髙考的风格一致,文章整体阅读难度较大 题型方面,主要有如下特点: 1.涉及历年高考常考题型,如词句含义理解题和文章内容概括题。如第1、3、5 题,主要考査理解文章重点词句含义及其内在联系,需要考生在把握文章内容、 思路、结构的基础上,掌握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又如第6题,考查的 是筛选整合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些都是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反复联系、 重点掌握的内容。 2.句子排序题需要重点关注。此类题型在201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一中首次出现 需要考生理解语法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学生做题时,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语 法知识,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句子的逻辑关系等方面,还需要密切联系语境,根 据文章内容来进行排序。 3.出现了结合生活实际对文章观点进行评析的拓展类题型。题目要点:举生活实 例,对句子进行分析和评价。考生需紧扣文章句意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结合生活实例来论证。此类题型考査的是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分 值为4分,要拿到满分不容易 【答案】 1.产品功能的实用性 2.D 4.参考示例:画线句指出了人和物之间关系的转化,说明设计的优良需考虑人们 的欲求。当物资稀缺时,产品的实用性更为人们所关注。而物资富足之后,为人 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同时,物品的实用性、功能性也发生了变化,这给人们造成 了困惑。例如物质匮乏年代,人们最需要的是吃饱,这时一碗米饭就可以满足需 求。而当代人们可选择的餐厅多了,餐点也有各式各样的摆盘方式,实用性发生 了转移 5.(1)内容上,更好的说明了设计在发生的变化。 (2)结构上,能够更好的论证作者的观点 6.(1)人们对优秀设计需求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2)设计承担了更多的任务,只能在社会和个人,团体间起到调和的作用。 (3)设计与需求者密切相关,是生命哲学的高度问题
A.④②③①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④①③② 3.下列有关“设计伦理”看法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人,设计伦理不涉及道德问题,所以“道德”是一个托词。 B.设计伦理要探时人与人的关系,更探讨人与物的关系。 C.物品实用功能转移导致了设计伦理规范无法具体明确。 D.现代社会设计伦理问题从本质上看是生命哲学的问题。 4.列举生活实例,对笫③段画线句作评析。(4 分)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④段引用鲍德里亚的话在文中的作用。(3 分) 6.联系全文,概括当今社会“优良设计”理想难以实现的原因。(3 分) 【命题分析】 本阅读材料节选自艺术史学者曹小鸥的文章《当代设计的危机》,发表于《读书》 杂志 2014 年第九期,有删改。面对“泛设计”时代的到来,当代设计面临着多 重危机,作者从道德伦理、实用价值两方面展开论述,说明了当代设计要达到“优 良”困难重重。 选文上,文章体裁和题材与近年高考的风格一致,文章整体阅读难度较大。 题型方面,主要有如下特点: 1.涉及历年高考常考题型,如词句含义理解题和文章内容概括题。如第 1、3、5 题,主要考查理解文章重点词句含义及其内在联系,需要考生在把握文章内容、 思路、结构的基础上,掌握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又如第 6 题,考查的 是筛选整合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些都是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反复联系、 重点掌握的内容。 2.句子排序题需要重点关注。此类题型在 2014 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一中首次出现, 需要考生理解语法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学生做题时,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语 法知识,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句子的逻辑关系等方面,还需要密切联系语境,根 据文章内容来进行排序。 3.出现了结合生活实际对文章观点进行评析的拓展类题型。题目要点:举生活实 例,对句子进行分析和评价。考生需紧扣文章句意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结合生活实例来论证。此类题型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分 值为 4 分,要拿到满分不容易。 【答案】 1.产品功能的实用性 2.D 3.A 4.参考示例:画线句指出了人和物之间关系的转化,说明设计的优良需考虑人们 的欲求。当物资稀缺时,产品的实用性更为人们所关注。而物资富足之后,为人 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同时,物品的实用性、功能性也发生了变化,这给人们造成 了困惑。例如物质匮乏年代,人们最需要的是吃饱,这时一碗米饭就可以满足需 求。而当代人们可选择的餐厅多了,餐点也有各式各样的摆盘方式,实用性发生 了转移。 5.(1)内容上,更好的说明了设计在发生的变化。 (2)结构上,能够更好的论证作者的观点。 6.(1)人们对优秀设计需求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2)设计承担了更多的任务,只能在社会和个人,团体间起到调和的作用。 (3)设计与需求者密切相关,是生命哲学的高度问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诚实”的本义是老实,联系上下文,设计 的“诚实”需要“摒弃过分的装饰”来实现,前文还提到设计功能性问题,因此 文中“诚实”应该是指产品功能的实用性 2.本题考查理解语法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学生做题时,不但要具备扎实的 语法知识,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句子的逻辑关系等方面,还需要密切联系语境 根据文章内容来进行排序。方框前提到“人与物的关系”,4个句子中,设计关 系的是第④句,由此可以排除BC。方框后提到在设计伦理学视野下理解“好” 选项中第②句提到了“好”与“不好”,由此可以确定选项D正确 答题注意:根据文意作出筛选后,还要按照选项将排序后的句子连接起来,带入 原文,看看是否通顺 3.本题属于客观题错误类型,将选项逐个与文章内容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错误的 选项。第一个选项中“设计伦理不涉及道德问题”第二项与文章第二段“较之其 他学科,设计的道德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似乎均隐现在人与物的关系行 为之下”吻合所以正确,第三项第四选项与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的内容吻合所 以正确。 4.结合生活实际对文章观点进行评析的拓展类题型。题目要点:举生活实例,对 句子进行分析和评价。考生需紧扣文章句意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合 生活实例来论证 5.考査论据的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去思考组织答案。第四 段的主要内容就是设计不仅担负着遗物的任务,而且已储存了多重身份,引用鲍 德里亚的话作为论据是为了说明这一点 6.属于信息筛选与整合。先审题,“概括当今社会“优良设计”理想难以实现的 原因”,文章三四五段都出现了相关的内容,第三段1-3句做一个概括,第四段 在最后一句“所以,人的需求在当代必将以抑制性需求呈现,设计只能在社会和 个人、团体之间的起到调和作用。”,第五段最后一句“因此,现代设计的好和 坏,不再是物的伦理问题’而是生命哲学的高度问题”做概括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落叶永井荷风 ①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了。九月的午后炎热难耐,人们还在谈论夏天是否过 去,夜间一场重霜,槲、榆、菩提树,尤其是枫树那像梧桐般硕大的叶子,仍像 夏天一样颜色没有改变,也没有刮风,但却一片片沉重而懒散地纷纷飘落下来了。 当我看到周围一派秋色,看到在朝夕砭人肌肤的风里,雨一般飘飞的落叶,我是 如何深深陷入悲哀之中啊! ②夕暮里,我独自一人坐在公园水池边的长椅上。只听到高高树梢传来松鼠觅食 的叫声,灰色的阴霾的天空,梦一般渐渐沉浸在浓重的暮色里,半夜也许会下雨 吧?周围高大的榆树梢头,不断地飘落下来成团的细小的树叶。仔细一听,仿佛 能听到树叶和树叶相互摩擦的响声。这是树叶们共同走向灭亡前的窃窃私语吧? 有的落在我的帽子、肩头和膝盖上。有的没有风的引诱,却远远飞落到水面上, 远远地,远远地流走了 ③我把手搭在长椅背上,陷入了深思。忽然想起诗人魏尔伦将人比作落叶的《秋 之歌》:“被轻薄的风儿载着,我是彷徨不定的落叶。”联想眼下,人在旅途, 我曾经多少次看到被异乡的土地埋葬的落叶啊!
【解析】 1.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诚实”的本义是老实,联系上下文,设计 的“诚实”需要“摒弃过分的装饰”来实现,前文还提到设计功能性问题,因此 文中“诚实”应该是指产品功能的实用性。 2.本题考查理解语法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学生做题时,不但要具备扎实的 语法知识,注意关联词的使用、句子的逻辑关系等方面,还需要密切联系语境, 根据文章内容来进行排序。方框前提到“人与物的关系”,4 个句子中,设计关 系的是第④句,由此可以排除 BC。方框后提到在设计伦理学视野下理解“好”, 选项中第②句提到了“好”与“不好”,由此可以确定选项 D 正确。 答题注意:根据文意作出筛选后,还要按照选项将排序后的句子连接起来,带入 原文,看看是否通顺。 3.本题属于客观题错误类型,将选项逐个与文章内容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错误的 选项。第一个选项中“设计伦理不涉及道德问题”第二项与文章第二段“较之其 他学科,设计的道德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行为似乎均隐现在人与物的关系行 为之下”吻合所以正确,第三项第四选项与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的内容吻合所 以正确。 4.结合生活实际对文章观点进行评析的拓展类题型。题目要点:举生活实例,对 句子进行分析和评价。考生需紧扣文章句意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的观点,结合 生活实例来论证。 5.考查论据的作用。答题时主要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去思考组织答案。第四 段的主要内容就是设计不仅担负着遗物的任务,而且已储存了多重身份,引用鲍 德里亚的话作为论据是为了说明这一点。 6.属于信息筛选与整合。先审题,“概括当今社会“优良设计”理想难以实现的 原因”,文章三四五段都出现了相关的内容,第三段 1-3 句做一个概括,第四段 在最后一句“所以,人的需求在当代必将以抑制性需求呈现,设计只能在社会和 个人、团体之间的起到调和作用。”,第五段最后一句“因此,现代设计的好和 坏,不再是物的伦理问题'而是生命哲学的高度问题”做概括。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7-12 题。(21 分) 落叶 永井荷风 ①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了。九月的午后炎热难耐,人们还在谈论夏天是否过 去,夜间一场重霜,槲、榆、菩提树,尤其是枫树那像梧桐般硕大的叶子,仍像 夏天一样颜色没有改变,也没有刮风,但却一片片沉重而懒散地纷纷飘落下来了。 当我看到周围一派秋色,看到在朝夕砭人肌肤的风里,雨一般飘飞的落叶,我是 如何深深陷入悲哀之中啊! ②夕暮里,我独自一人坐在公园水池边的长椅上。只听到高高树梢传来松鼠觅食 的叫声,灰色的阴霾的天空,梦一般渐渐沉浸在浓重的暮色里,半夜也许会下雨 吧?周围高大的榆树梢头,不断地飘落下来成团的细小的树叶。仔细一听,仿佛 能听到树叶和树叶相互摩擦的响声。这是树叶们共同走向灭亡前的窃窃私语吧? 有的落在我的帽子、肩头和膝盖上。有的没有风的引诱,却远远飞落到水面上, 远远地,远远地流走了。 ③我把手搭在长椅背上,陷入了深思。忽然想起诗人魏尔伦将人比作落叶的《秋 之歌》:“被轻薄的风儿载着,我是彷徨不定的落叶。”联想眼下,人在旅途, 我曾经多少次看到被异乡的土地埋葬的落叶啊!
④来美国那年正值秋天,当时我在太平洋沿岸。第二年在密苏里平原,在密执安 湖畔,在华盛顿街头……在纽约已经是第二次看到落叶了。去年刚刚看到这座城 市的落叶的时候,我是多么骄傲、得意和幸福啊!我盲目地相信自己,每个星期 日都到这个池畔眺望散步者的杂沓的身影。不久,树叶落光了,寒风吹折了枝条 雪遮蔽了草地。一一演艺界交往的时节到来了。从莎士比亚、拉辛,到易卜生 我看过各种舞台,贪婪地吞食着世界古今各种艺术作品。我不仅为能全部体味瓦 格纳的理想而自鸣得意,而且想早日成为日本未来社会新歌剧的奠基人。带着这 种心情,我听管弦乐i还时常进入美术馆大门,评论罗丹的雕塑和莫奈的绘画 很怯!,冬季就过去了。光秃秃的树梢又长出嫩芽,开满了花朵。穿着沉重外套 的人又换上轻快的春装。我也和世人一样买了新衣新鞋新帽 ⑤我歪戴着帽子,一手拄着拐杖,腋下夹着一本诗集,对着镜子打量一番,这才 出了大门,向着春天午后游人如织的公园走去。我照例在池畔转了一圈儿,然后 来到南}列着莎士比亚、司各特和彭斯铜像的广阔的林荫大道,坐在长椅上。这 时,和暖的春阳照在身上,仿佛进入恍惚的梦境,感到自己也加入了不朽的诗圣 们的行列。悄然遥望四周,道路两旁一捌二排大树长出了美丽的嫩叶。树梢上面 的蓝天一碧如洗,道路左右海洋般广阔的草地一派滚绿,令人神清气爽。 ⑥不断有轻装的青年女子或驾马车或骑在马上从我眼前通过。我只觉得她们都是 朝我这边眺望着微笑着走过去的。当我看到年轻中更加年轻、美丽中更加美丽的 女人的笑脸,就无端幻想着幸福的恋情……我用完满的英语一写了一部作品,读 了我的书的女子慕名来访a我们一起谈人生’谈诗,终于说出了各自的秘密。然 后我们结了婚,在长岛或新泽西州海边的乡村建立了家庭’从纽约往来只需一两 小时。这是一个小小韵村庄,周围有樱花 和苹果园。穿过后面的森林 就是广阔的牧场,从这里可以遥望大海。我在春或夏的午后,秋日的傍晚,冬天 的白昼,横勇尚在窗前的长椅上读书。倦了,就昏昏沉沉地睡去。这时,从邻室 缓缓传来优美的李斯特的奏呜曲。我从妻子弹奏的钢琴曲里蓦然醒来……回到现 实之中,我发现自己依然坐在黄昏冷风扑面的长椅上口 ⑦在这样的白日梦里,我度过了春天,也走过了夏天,如今又是秋季a看到纷飞 的落叶’我好似失落了一场昔日的恋情。 ⑧树叶不久就要落光了。戏剧节和音乐节将伴随寒冷的北风一起到来。街头十字 路口和停车场的墙壁将到处贴满剧场的广告和音乐家的肖像。然而,我还能和去 年一样,作为一个肆无忌惮的幸福的观察者而存在吗?明年春天我还能再次陶醉 于如烟的梦境中吗? ⑨沉醉,是人类的生命。我们在不断地追逐爱情、追逐成功的关梦a但是我们并 不是真的指望所有关梦都能成真,只是不断地追求着空洞的幻影,并在想象和希 望中自我沉醉罢丁。波德莱尔说过:“醉,这是唯一的问题。”为了不去感到时 间那可怕的重负,让它不至于使您屈膝于地,您就应该不停地陶醉。美酒、诗歌 道德,什么都行。当你在宫殿的石阶上,在山谷问的草地上,或者在寂静的房间 里,突然醒来,那么请你去问问:风、波浪、星星,鸟群,或者向钟表以及一切 可以飞动、旋转、歌唱、说话的东西发问:现在是什么时候?风、波浪、星星、 乌群、钟表会这样回答:现在是应该沉醉的时候,如果你不愿做‘时间’的痛苦 的奴隶,你就应该无休止地沉醉下去。” ⑩四周早已是黑夜。树林.暗了,子里在电灯照耀下频频飞散的树叶。天空暗了, 池水暗了。我仍然没有离开长椅,一直眺望着林
④来美国那年正值秋天,当时我在太平洋沿岸。第二年在密苏里平原,在密执安 湖畔,在华盛顿街头……在纽约已经是第二次看到落叶了。去年刚刚看到这座城 市的落叶的时候,我是多么骄傲、得意和幸福啊!我盲目地相信自己,每个星期 日都到这个池畔眺望散步者的杂沓的身影。不久,树叶落光了,寒风吹折了枝条, 雪遮蔽了草地。一一演艺界交往的时节到来了。从莎士比亚、拉辛,到易卜生, 我看过各种舞台,贪婪地吞食着世界古今各种艺术作品。我不仅为能全部体味瓦 格纳的理想而自鸣得意,而且想早日成为日本未来社会新歌剧的奠基人。带着这 种心情,我听管弦乐 i 还时常进入美术馆大门,评论罗丹的雕塑和莫奈的绘画。 很怯!,冬季就过去了。光秃秃的树梢又长出嫩芽,开满了花朵。穿着沉重外套 的人又换上轻快的春装。我也和世人一样买了新衣新鞋新帽。 ⑤我歪戴着帽子,一手拄着拐杖,腋下夹着一本诗集,对着镜子打量一番,这才 出了大门,向着春天午后游人如织的公园走去。我照例在池畔转了一圈儿,然后 来到南}列着莎士比亚、司各特和彭斯铜像的广阔的林荫大道,坐在长椅上。这 时,和暖的春阳照在身上,仿佛进入恍惚的梦境,感到自己也加入了不朽的诗圣 们的行列。悄然遥望四周,道路两旁一捌二排大树长出了美丽的嫩叶。树梢上面 的蓝天一碧如洗,道路左右海洋般广阔的草地一派滚绿,令人神清气爽。 ⑥不断有轻装的青年女子或驾马车或骑在马上从我眼前通过。我只觉得她们都是 朝我这边眺望着微笑着走过去的。当我看到年轻中更加年轻、美丽中更加美丽的 女人的笑脸,就无端幻想着幸福的恋情……我用完满的英语一写了一部作品,读 了我的书的女子慕名来访 a 我们一起谈人生'谈诗,终于说出了各自的秘密。然 后我们结了婚,在长岛或新泽西州海边的乡村建立了家庭'从纽约往来只需一两 小时。这是一个小小韵村庄,周围有樱花 和苹果园。穿过后面的森林 就是广阔的牧场,从这里可以遥望大海。我在春或夏的午后,秋日的傍晚,冬天 的白昼,横勇尚在窗前的长椅上读书。倦了,就昏昏沉沉地睡去。这时,从邻室 缓缓传来优美的李斯特的奏呜曲。我从妻子弹奏的钢琴曲里蓦然醒来……回到现 实之中,我发现自己依然坐在黄昏冷风扑面的长椅上口 ⑦在这样的白日梦里,我度过了春天,也走过了夏天,如今又是秋季 a 看到纷飞 的落叶'我好似失落了一场昔日的恋情。 ⑧树叶不久就要落光了。戏剧节和音乐节将伴随寒冷的北风一起到来。街头十字 路口和停车场的墙壁将到处贴满剧场的广告和音乐家的肖像。然而,我还能和去 年一样,作为一个肆无忌惮的幸福的观察者而存在吗?明年春天我还能再次陶醉 于如烟的梦境中吗? ⑨沉醉,是人类的生命。我们在不断地追逐爱情、追逐成功的关梦 a 但是我们并 不是真的指望所有关梦都能成真,只是不断地追求着空洞的幻影,并在想象和希 望中自我沉醉罢丁。波德莱尔说过:“醉,这是唯一的问题。”为了不去感到时 间那可怕的重负,让它不至于使您屈膝于地,您就应该不停地陶醉。美酒、诗歌、 道德,什么都行。当你在宫殿的石阶上,在山谷问的草地上,或者在寂静的房间 里,突然醒来,那么请你去问问:风、波浪、星星,鸟群,或者向钟表以及一切 可以飞动、旋转、歌唱、说话的东西发问:现在是什么时候?风、波浪、星星、 乌群、钟表会这样回答:现在是应该沉醉的时候,如果你不愿做‘时间’的痛苦 的奴隶,你就应该无休止地沉醉下去。” ⑩四周早已是黑夜。树林.暗了,子里在电灯照耀下频频飞散的树叶。天空暗了, 池水暗了。我仍然没有离开长椅,一直眺望着林
【注】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作家。本文是作者游历欧美归国后所做的《美 利坚物语》中的一篇。陈德文译,有删改。 7.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3分) 8.下面的景物描写与第②段有相通之处,请从形象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这两段文 字。(4分) 寂寞地停留在河边的卖宵夜的纸灯,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木叶, 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 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叮亲,于执都是可怀。(选自永井荷 风((我爱浮世绘》) 9.第③段画线的诗句有两种译文,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赏析 (3分) 我,宛如转蓬被轻薄的风儿载着 听凭恶风我是彷徨不定的落叶 送我漂泊 海北天南 像一片 桔叶(向轩译) 10.对第⑨段的“沉醉”评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沉醉”是追逐爱情和成功而无法实现 B.“沉醉”于美好的景致和事物,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重负。 C.作者希望以“沉醉”来脱俗,可又处在无法离俗的矛盾中 D.作者借波德莱尔的话感叹“沉醉”,其实不过是一种逃避 1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以“落叶”作为本文标题的理由。(4分 12.第⑧段画线句是作者提出的问题,请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对作者的问题进 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4分) 【命题分析】 这篇阅读选文偏难,对作者和文章背景有一定了解有助于理解文章思想。文末注 给了极大的提示作用:“本文是作者游历欧美归国后所做的《美利坚物语》中的 篇”,这提醒我们,在阅读时也需要注意文章的“注”。 本文选自永井荷风的散文集《美利坚物语》。永井荷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 表作家。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开始全盘西化。1903年,永井荷风奉父命只身前 往美国游学、工作,在深刻地了解了美国及美国文化的同时,他也重新思考了日 本人的精神和现实是否经得住“西方化”的冲击、美国式的社会模式是否能让明 治时期的日本人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和生活上的富足。《美利坚物语》一书共24 篇散文,正是表现了作者的这些反观和反思。 本篇属于抒情散文,以“落叶”为线索,写了作者在长椅上看着落叶产生了对 “美国梦”的浮想联翩,同时也对前路产生了困惑。文章结构: 从题型上看,这次模考对文学文本阅读的考査向2014年的上海高考题看齐,具 有以下特点 1.文章内容理解题比重较大,包括对重点词语、句子和标题的理解。比如第 题对文章首句的分析,第10题对重要词语“沉醉”的理解,第11题对标题《落 叶》的分析。这些都是往年高考的常考、必考题,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散文中 的重点词句,包括词句的本意、内涵和效果、作用等
【注】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作家。本文是作者游历欧美归国后所做的《美 利坚物语》中的一篇。陈德文译,有删改。 7.第①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美国的树叶最经不住秋天”?(3 分) 8.下面的景物描写与第②段有相通之处,请从形象和情感两个角度赏析这两段文 字。(4 分) 寂寞地停留在河边的卖宵夜的纸灯,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木叶, 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 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叮亲,于执都是可怀。(选自永井荷 风((我爱浮世绘》) 9.第③段画线的诗句有两种译文,你更喜欢哪一种?请从语言形式的角度赏析。 (3 分) 我,宛如转蓬被轻薄的风儿载着 听凭恶风我是彷徨不定的落叶 送我漂泊 海北天南 像一片 桔叶(向轩译) 10.对第⑨段的“沉醉”评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沉醉”是追逐爱情和成功而无法实现 B.“沉醉”于美好的景致和事物,可以让人忘记时间的重负。 C.作者希望以“沉醉”来脱俗,可又处在无法离俗的矛盾中。 D.作者借波德莱尔的话感叹“沉醉”,其实不过是一种逃避。 11.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以“落叶”作为本文标题的理由。(4 分) 12.第⑧段画线句是作者提出的问题,请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对作者的问题进 行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4 分) 【命题分析】 这篇阅读选文偏难,对作者和文章背景有一定了解有助于理解文章思想。文末注 给了极大的提示作用:“本文是作者游历欧美归国后所做的《美利坚物语》中的 一篇”,这提醒我们,在阅读时也需要注意文章的“注”。 本文选自永井荷风的散文集《美利坚物语》。永井荷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 表作家。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开始全盘西化。1903 年,永井荷风奉父命只身前 往美国游学、工作,在深刻地了解了美国及美国文化的同时,他也重新思考了日 本人的精神和现实是否经得住“西方化”的冲击、美国式的社会模式是否能让明 治时期的日本人获得精神上的安宁和生活上的富足。《美利坚物语》一书共 24 篇散文,正是表现了作者的这些反观和反思。 本篇属于抒情散文,以“落叶”为线索,写了作者在长椅上看着落叶产生了对 “美国梦”的浮想联翩,同时也对前路产生了困惑。文章结构: 从题型上看,这次模考对文学文本阅读的考查向 2014 年的上海高考题看齐,具 有以下特点: 1.文章内容理解题比重较大,包括对重点词语、句子和标题的理解。比如第 1 题对文章首句的分析,第 10 题对重要词语“沉醉”的理解,第 11 题对标题《落 叶》的分析。这些都是往年高考的常考、必考题,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散文中 的重点词句,包括词句的本意、内涵和效果、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