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市高考压轴卷语文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8分) ①“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 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 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 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如何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 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不被破坏。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使不同的非遗类 型上合天时,下接地气,左右逢源,持续发展。 ③学术层面,最早使用“城镇化”概念这一概念的,是西班牙工程师A· Serda。 他在1867年出版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中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 变的过程。到了20世纪,这一名词被世界范围的多数学者所使用;70年代后期, 引入中国学术界并被接受 ④现阶段我国政策层面的“城镇化”概念,是2014年3月17日发布的《国家新 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中提出,有序推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 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并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 就是“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即“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 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 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为 此强调: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这 就为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非遗”保护,确立了准则,指明了方向 ⑤曲艺作为“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植被依托或者说文化基础,乃是各地的方言。 不同曲种“说唱”表演的特殊美感包括语言叙述和唱腔曲调,都是从形成地及流 布地的方言土语中提炼升华、创造生成的。换言之,没有方言,就没有曲艺的独 特性、曲种的丰富性。 ⑥当今时代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趋势,包括中国正在进行的这种 “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恰恰使得各地的方言土语正被有意无意地大量稀释 挤压乃至替代、淘汰。而方言,正是曲艺所以生成和依托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 历史“文脉”。要传承和保护曲艺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各地的方言就显 得尤其迫切而且重要。 ⑦比如,苏州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发源地。有关资料显示,截至 2013年底,苏州市的人口结构,外地人已经超过一半,达到了700万,从而使 得苏州成为全国继深圳之后的第二大移民城市。这就给吴语方言的保存与使用 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与挤压,也给包括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在内的非遗 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如上海的外来人口比例也一路走高,目前外 地人占上海整个城市人口的4%,突破了1/3。这对包括上海说唱、浦东说书 上海独脚戏、浦东宣卷和上海锣鼓书等等在内的上海本土曲种的传承与保护,提 出了严峻的挑战
2015 上海市高考压轴卷语文 (满分 150 分,时间 150 分钟)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5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8 分) ①“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 一曲雄浑交响。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 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 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如何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 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不被破坏。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使不同的非遗类 型上合天时,下接地气,左右逢源,持续发展。 ③学术层面,最早使用“城镇化”概念这一概念的,是西班牙工程师 A· Serda。 他在 1867 年出版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中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 变的过程。到了 20 世纪,这一名词被世界范围的多数学者所使用;70 年代后期, 引入中国学术界并被接受。 ④现阶段我国政策层面的“城镇化”概念,是 2014 年 3 月 17 日发布的《国家新 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其中提出,有序推进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 2020 年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0%左右,户籍人口 城镇化率达到 45%左右;并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 就是“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即“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 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 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为 此强调: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这 就为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非遗”保护,确立了准则,指明了方向。 ⑤曲艺作为“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其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植被依托或者说文化基础,乃是各地的方言。 不同曲种“说唱”表演的特殊美感包括语言叙述和唱腔曲调,都是从形成地及流 布地的方言土语中提炼升华、创造生成的。换言之,没有方言,就没有曲艺的独 特性、曲种的丰富性。 ⑥当今时代日益加剧的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趋势,包括中国正在进行的这种 “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恰恰使得各地的方言土语正被有意无意地大量稀释、 挤压乃至替代、淘汰。而方言,正是曲艺所以生成和依托发展的重要文化基础、 历史“文脉”。要传承和保护曲艺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各地的方言就显 得尤其迫切而且重要。 ⑦比如,苏州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发源地。有关资料显示,截至 2013 年底,苏州市的人口结构,外地人已经超过一半,达到了 700 万,从而使 得苏州成为全国继深圳之后的第二大移民城市。这就给吴语方言的保存与使用, 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与挤压,也给包括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曲艺形式在内的非遗 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如上海的外来人口比例也一路走高,目前外 地人占上海整个城市人口的 40%,突破了 1/3。这对包括上海说唱、浦东说书、 上海独脚戏、浦东宣卷和上海锣鼓书等等在内的上海本土曲种的传承与保护,提 出了严峻的挑战
⑧苏州、上海并非个案。已有的城市发展模式包括进程指标显示,各地的方言使 用及其文化传承,在人流涌动的现代化浪潮中,正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尤其是 些超大城市的迅猛形成及发展演变,已然给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方言保 存与曲艺保护带来了困难,敲响了警钟。 ⑨这是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使用,有利于交流的顺畅和交往的绩效,但却 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和建立在方言基础之上的相关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以苏 州话为代表的吴侬软语,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的生存土壤;上海的本地方言, 也是浦东说书与上海独脚戏等的文化植被。这种超大型城市发展人口流动的急剧 加大和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作为日常交往语言的普通话一门独大,再加上 学校教育的完全普通话运用,使得就连本地的少年儿童也很少使用乃至干脆不会 讲说本地方言了。面对如此情境,学习、表演和传承、保护各地曲艺品种,便首 先要面临类似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一样的本地方言的门槛。这种通行语稀释 并替代方言的历史图景,对非遗的传承保护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⑩为此,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拿出智慧,更加清醒地认识非遗保护的严峻形势, 更加积极地应对非遗保护的时代课题,即通过保护各地方言,来为传承好各地的 曲艺培育“生态”,警惕“城镇化”切断非遗的“文脉 (选自2015年01月2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第②段加点词“文脉”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2.第④段引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内容,作者的意图是什么?(3分) 3.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要传承和保护曲艺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各 地的方言就显得尤其迫切而且重要”?(4分) 4.除保护方言外,你还能想到哪些保护地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请写出两条。(3分) [来源:学科网]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城镇化”为地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困难。 B.普通话的推广运用不利于以方言为基础的相关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来源:学 科_网ZXXK] C.不少城市的方言使用及其文化传承收到了现代化浪潮的巨大冲击。 D.面对着“新型城镇化”切断非遗“文脉”的现实,作者深表忧虑。 6.据多家媒体2015年1月27日报道,上海独脚戏通过春晚终审,如不出意外, 将以普通话的形式首次登上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春晚舞台。2月7日,又据多家媒 体报道:春晚节目亮相,上海独脚戏意外出局。有人说,这次冲击春晚失利,代 表南方曲艺即便改成普通话版本,也依然难以敲开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春晚大门 你对“独脚戏以普通话的形式冲击春晚失利”有何评价?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 说明理由。(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9分) 自己的书房 ①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多么让人感到舒畅,自由而温暖。我就坐在客厅与饭厅 的餐桌一角,读书,写稿。晚上他在家时,我们各据一方,一盏高而老的台灯, 还是朋友从地下室掏出来送给我的。古色古香的灯罩上,我自己涂上了猫狗的儿 童画。灯光一透出来,它们就活了,对我跳,对我笑。愈看愈满意自己的杰作。 ②我们再灯下看报,谈心,涂涂写写。他那不熟练的打字机声,啪啪啪的很有节 奏,但不至催我入梦,因为我正陶醉在诗词或小说里。有时念两句名句与他共享
⑧苏州、上海并非个案。已有的城市发展模式包括进程指标显示,各地的方言使 用及其文化传承,在人流涌动的现代化浪潮中,正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尤其是一 些超大城市的迅猛形成及发展演变,已然给当前“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方言保 存与曲艺保护带来了困难,敲响了警钟。 ⑨这是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与使用,有利于交流的顺畅和交往的绩效,但却 不利于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和建立在方言基础之上的相关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以苏 州话为代表的吴侬软语,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等的生存土壤;上海的本地方言, 也是浦东说书与上海独脚戏等的文化植被。这种超大型城市发展人口流动的急剧 加大和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作为日常交往语言的普通话一门独大,再加上 学校教育的完全普通话运用,使得就连本地的少年儿童也很少使用乃至干脆不会 讲说本地方言了。面对如此情境,学习、表演和传承、保护各地曲艺品种,便首 先要面临类似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一样的本地方言的门槛。这种通行语稀释 并替代方言的历史图景,对非遗的传承保护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⑩为此,就需要我们未雨绸缪,拿出智慧,更加清醒地认识非遗保护的严峻形势, 更加积极地应对非遗保护的时代课题,即通过保护各地方言,来为传承好各地的 曲艺培育“生态”,警惕“城镇化”切断非遗的“文脉”。 (选自 2015 年 01 月 28 日《光明日报》 ,有删改) 1.第②段加点词“文脉”在文中的意思是 。(2 分) 2.第④段引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内容,作者的意图是什么?(3 分) 3.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要传承和保护曲艺等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各 地的方言就显得尤其迫切而且重要”?(4 分) 4.除保护方言外,你还能想到哪些保护地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 请写出两条。(3 分) [来源:学科网] 5.下列说 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 分) A.“城镇化”为地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带来了困难。 B.普通话的推广运用不利于以方言为基础的相关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来源:学_ 科_网 Z_X_X_K] C.不少城市的方言使用及其文化传承收到了现代化浪潮的巨大冲击。 D.面对着“新型城镇化”切断非遗“文脉”的现实,作者深表忧虑。 6.据多家媒体 2015 年 1 月 27 日报道,上海独脚戏通过春晚终审,如不出意外, 将以普通话的形式首次登上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春晚舞台。2 月 7 日,又据多家媒 体报道:春晚节目亮相,上海独脚戏意外出局。有人说,这次冲击春晚失利,代 表南方曲艺即便改成普通话版本,也依然难以敲开以北方文化为主的春晚大门。 你对“独脚戏以普通话的形式冲击春晚失利”有何评价?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 说明理由。(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19 分) 自己的书房 ①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多么让人感到舒畅,自由而温暖。我就坐在客厅与饭厅 的餐桌一角,读书,写稿。晚上他在家时,我们各据一方,一盏高而老的台灯, 还是朋友从地下室掏出来送给我的。古色古香的灯罩上,我自己涂上了猫狗的儿 童画。灯光一透出来,它们就活了,对我跳,对我笑。愈看愈满意自己的杰作。 ②我们再灯下看报,谈心,涂涂写写。他那不熟练的打字机声,啪啪啪的很有节 奏,但不至催我入梦,因为我正陶醉在诗词或小说里。有时念两句名句与他共享
他就会用四川乡音朗吟起来。那倒真有点催眠作用了。讲小说故事,他是不太有 兴趣听的,因为他略微缺少点“文学想象力”。他的兴趣在“踏踏实实的生活” 上,如何改善生活,如何增进健康,是他喜欢研究的。我们虽道不同,仍可相与 谋,因为我稿费的微薄收入归他经管,他的饮食归我料理。因此,一同挑灯夜读, 仍旧其乐融融。 ③我们的书,从台湾带来一部分心爱的,来此后也陆续添了不少。但我们一直 没有买书厨,就由他的巧手用卡通箱自制,倚着墙壁一字儿排开,他编的书目分 类可使我信手抽出书来。“书橱”背上摆上各色盆花,迎着窗外的和风丽日,欣 欣向荣。屋子坐北朝南,他说风水是最好的。远处是青山绿树,近处是各型玲珑 的房屋,屋前院子里四季花木扶疏。一到晚上,那远远近近的灯光令你着迷,静 悄悄的小镇,就像属于你一个人的了。 ④我的“书房”,就是如此令我满意,尽管它是如此的简陋 ⑤说实在的,我始终未曾有过一间真正的书房,但过去每间简陋的书房,都使我 留下一段温馨的怀念。 ⑥刚到台湾时,行囊中只有《唐宋名家词选》一部小书和一本手抄的《心爱诗词 选》。工作安定以后,省吃俭用地添购了一些书。开始写作后,文友赠书渐增 心灵天地也拓宽了。 ⑦但那时我的书房,上即是办公室底层。书桌是一张有靠手的藤椅,上加一块他 自己刨制的光滑木板。木板是万能的,移来移去当餐桌,当缝纫桌,也当书桌。 书柜是三层木架,饰以绿帘。在那方寸的木板上,我有过涌泉的灵感,写下不少 篇章。在楼上的办公室里,我也理岀一角,在夜晚可以上来静静地看书写稿。白 天,即使是嘈杂的谈话声或打字机声中,我仍可抽空阅读。二十多年的公务员生 涯,我就在忙碌的工作中,不忘旧业,培养兴趣。在我心中,一直有一间“自己 的书房”。我总尽量保有“亭子小如斗,我心宽似天”的境界,我从来没有羡慕 别人富丽堂皇的房屋。 ⑧不敢说自己是淡泊,但能如此安于现状,不能不感谢童年时代那位认不得几个 大字的阿荣伯,是他给我建造了第一间书房。在那里面,我很满足地感到,方寸 之地便是自己的天地。在那里面,我早早养成了易于满足的性格。 ⑨那时,乡间房屋虽大而松散,族里来往的亲戚多,好像每一间房子都有人住, 总有人进进出出。我从小喜欢有个自己角落的人,而老师教我读书的书房又是那 么的冰冷严肃。于是巧手的阿荣伯,就为我在楼上罕有人到的走马廊一角,用木 板隔出一间小小的房间。有一面倚着栏杆,可以远眺青山溪流与绿野平畴。阳光 空气既好,又少蚊蝇来袭,有时小鸟飞来,停在栏杆上,友善地和我对望片刻时 又悠然飞走。阿荣伯叫我以小米喂它们以后,它们都停到我手背上来了。 ⑩房间里有一张小木桌、一张小木凳,一只矮木箱,里面藏的是老师不许看的小 说,与小朋友交换来的香烟画片,还有阿荣伯的木炭画(那是他用木炭在粗纸上 描的关公、张飞,这是他最敬佩的两位“神佛”。他说赵子龙太年轻了,画不好, 关公和张飞的胡子很好画)。我坐在里面,为的是逃学,偷看小说,吃花生糖、 炒米糕、橘子。那都是乘母亲不备时偷来的,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慢慢地吃。阿荣 伯给我的是田里拔来的嫩番薯、嫩萝卜,都是母亲不许生吃的。阿荣伯说吃点泥 土才会百病消除,长大得更快
他就会用四川乡音朗吟起来。那倒真有点催眠作用了。讲小说故事,他是不太有 兴趣听的,因为他略微缺少点“文学想象力”。他的兴趣在“踏踏实实的生活” 上,如何改善生活,如何增进健康,是他喜欢研究的。我们虽道不同,仍可相与 谋,因为我稿费的微薄收入归他经管,他的饮食归我料理。因此,一同挑灯夜读, 仍旧其乐融融。 ③ 我们的书,从台湾带来一部分心爱的,来此后也陆续添了不少。但我们一直 没有买书厨,就由他的巧手用卡通箱自制,倚着墙壁一字儿排开,他编的书目分 类可使我信手抽出书来。“书橱”背上摆上各色盆花,迎着窗外的和风丽日,欣 欣向荣。屋子坐北朝南,他说风水是最好的。远处是青山绿树,近处是各型玲珑 的房屋,屋前院子里四季花木扶疏。一到晚上,那远远近近的灯光令你着迷,静 悄悄的小镇,就像属于你一个人的了。 ④我的“书房”,就是如此令我满意,尽管它是如此的简陋。 ⑤说实在的,我始终未曾有过一间真正的书房,但过去每间简陋的书房,都使我 留下一段温馨的怀念。 ⑥刚到台湾时,行囊中只有《唐宋名家词选》一部小书和一本手抄的《心爱诗词 选》。工作安定以后,省吃俭用地添购了一些书。开始写作后,文友赠书渐增, 心灵天地也拓宽了。 ⑦但那时我的书房,上即是办公室底层。书桌是一张有靠手的藤椅,上加一块他 自己刨制的光滑木板。木板是万能的,移来移去当餐桌,当缝纫桌,也当书桌。 书柜是三层木架,饰以绿帘。在那方寸的木板上,我有过涌泉的灵感,写下不少 篇章。在楼上的办公室里,我也理出一角,在夜晚可以上来静静地看书写稿。白 天,即使是嘈杂的谈话声或打字机声中,我仍可抽空阅读。二十多年的公务员生 涯,我就在忙碌的工作中,不忘旧业,培养兴趣。在我心中,一直有一间“自己 的书房”。我总尽量保有“亭子小如斗,我心宽似天”的境界,我从来没有羡慕 别人富丽堂皇的房屋。 ⑧不敢说自己是淡泊,但能如此安于现状,不能不感谢童年时代那位认不得几个 大字的阿荣伯,是他给我建造了第一间书房。在那里面,我很满足地感到,方寸 之地便是自己的天地。在那里面,我早早养成了易于满足的性格。 ⑨那时,乡间房屋虽大而松散,族里来往的亲戚多,好像每一间房子都有人住, 总有人进进出出。我从小喜欢有个自己角落的人,而老师教我读书的书房又是那 么的冰冷严肃。于是巧手的阿荣伯,就为我在楼上罕有人到的走马廊一角,用木 板隔出一间小小的房间。有一面倚着栏杆,可以远眺青山溪流与绿野平畴。阳光 空气既好,又少蚊蝇来袭,有时小鸟飞来,停在栏杆上,友善地和我对望片刻时 又悠然飞走。阿荣伯叫我以小米喂它们以后,它们都停到我手背上来了。 ⑩房间里有一张小木桌、一张小木凳,一只矮木箱,里面藏的是老师不许看的小 说,与小朋友交换来的香烟画片,还有阿荣伯的木炭画(那是他用木炭在粗纸上 描的关公、张飞,这是他最敬佩的两位“神佛”。他说赵子龙太年轻了,画不好, 关公和张飞的胡子很好画)。我坐在里面,为的是逃学,偷看小说,吃花生糖、 炒米糕、橘子。那都是乘母亲不备时偷来的,装在一个小盒子里慢慢地吃。阿荣 伯给我的是田里拔来的嫩番薯、嫩萝卜,都是母亲不许生吃的。阿荣伯说吃点泥 土才会百病消除,长大得更快
①小书房曾一度被父亲命令拆除,阿荣伯再为建造。我那时还不到十岁,因母亲 的忧郁感染着我,常觉得做人好苦,而萌逃世之念。阿荣伯说“把心思放在一件 事情上,定一个心愿去做就快乐了。” ⑩他的话很有道理,我就专心看小说,也背书,比在老师教我读书的真正书房里 专心的多,因为这是我喜欢的地方,它使我有遗世独立之感。 ①我长大了,要出门求学,不能永远待在那间小书房里。可是小书房一直是我留 恋记挂的。多少年后回到家乡,赶紧跑到楼上走马廊的一角看看,木板屋尚未拆 除,里面小桌小凳都已不知去向,木箱仍在,里面还剩了一本《西游记》。我呆 呆地站在那里,小时候的情景一幕幕想起来。木板小屋是阿荣伯的手艺,是他为 我建造的书房。我的童年在此度过。阿荣伯教我的话,我也仍牢记心头。我虽不 能再坐在这里面读书,但这间书房将永远在我心中 ⑩今天,我清清静静地坐在书桌边,抬眼望窗外艳阳下的好风景,童年时代的第 间书房便涌现心头。它启示我如何排除忧患,知足常乐。 7.文章第⑩段中的“遗世独立”的意思是。(2分) 8.请对第⑨段划线句进行赏析。(3分) 9.对第⑨⑩①⑩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书房的美源之于与自然美好景色的和谐相融。 B.阿荣伯质朴的木炭画给了作者丰富的艺术灵感。 C.阿荣伯吃泥土百病消除之说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 D.阿荣伯是作者人生途中一位重要的生活良师 10.文章题为“自己的书房”,其含义有 (3分) 11.文章写了多间书房,似乎有些散,似乎也没有突出重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 的?(4分) 12.作者曾说,人要有复杂的脑筋和单纯的心,结合文章,予以解析。(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六空作答;超过六空,按前六空评分】 (1),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2)是处红衰翠减,。(柳永《八声甘州》) (3)可堪狐馆闭春寒,。(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落花水乡茅舍晚,。(马致远《远浦帆归》) (5)令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荀子《劝学》 (7),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8)不应有恨,。(苏轼《水调歌头》)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秋日众哲馆对竹 许浑
⑪小书房曾一度被父亲命令拆除,阿荣伯再为建造。我那时还不到十岁,因母亲 的忧郁感染着我,常觉得做人好苦,而萌逃世之念。阿荣伯说“把心思放在一件 事情上,定一个心愿去做就快乐了。” ⑫他的话很有道理,我就专心看小说,也背书,比在老师教我读书的真正书房里 专心的多,因为这是我喜欢的地方,它使我有遗世独立之感。 ⑬我长大了,要出门求学,不能永远待在那间小书房里。可是小书房一直是我留 恋记挂的。多少年后回到家乡,赶紧跑到楼上走马廊的一角看看,木板屋尚未拆 除,里面小桌小凳都已不知去向,木箱仍在,里面还剩了一本《西游记》。我呆 呆地站在那里,小时候的情景一幕幕想起来。木板小屋是阿荣伯的手艺,是他为 我建造的书房。我的童年在此度过。阿荣伯教我的话,我也仍牢记心头。我虽不 能再坐在这里面读书,但这间书房将永远在我心中。 ⑭今天,我清清静静地坐在书桌边,抬眼望窗外艳阳下的好风景,童年时代的第 一间书房便涌现心头。它启示我如何排除忧患,知足常乐。 7.文章第⑫段中的“遗世独立”的意思是 。(2 分) 8.请对第⑨段划线句进行赏析。(3 分) 9.对第⑨⑩⑪⑫段的内容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书房的美源之于与自然美好景色的和谐相融。 B.阿荣伯质朴的木炭画给了作者丰富的艺术灵感。 C.阿荣伯吃泥土百病消除之说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 D.阿荣伯是作者人生途中一位重要的生活良师。 10.文章题为“自己的书房”,其含义有 。(3 分) 11.文章写了多间书房,似乎有些散,似乎也没有突出重点。对此你是如何理解 的?(4 分) 12.作者曾说,人要有复杂的脑筋和单纯的心,结合文章,予以解析。(4 分) (三) 默写(6 分) 【任选六空作答;超过六空,按前六空评分】 (1) ,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 (2)是处红衰翠减, 。(柳永《八声甘州》) (3)可堪孤馆闭春寒,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4)落花水乡茅舍晚, 。(马致远《远浦帆归》) (5)令其智乃反不能及, ?(韩愈《师说》) (6)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荀子《劝学》) (7)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8)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 14-16 题。(8 分) 秋日众哲馆对竹 许浑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来源:学.科.网]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14.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 B.2 C.3 D.4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初,越寯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 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 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②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 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 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 用法明也;是以扬干①乱法,魏绛②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 何用讨贼邪 ③谡之未败也,裨将军巴西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及败,众尽星散,惟平所 领千人鸣鼓自守,张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 士而还。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 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 行丞相事。 ④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云敛众固守,故不大伤,云亦坐.贬为镇军将 军。亮问邓芝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 芝曰:“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 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 赐。”亮大善之。(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三》) 【注释】①扬干:晋悼公之弟。②魏绛:晋悼公时,担任司马,执掌军法。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张郃绝其汲道()(2)亮进无所据() (3)平特见崇显()(4)云亦坐贬为镇军将军()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君其察之张郃绝其汲道B.以谡为参军而以谡督诸军在前 C.谡之未败也亮大善之D.何为有赐须十月为冬赐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来源:学科网ZXK] 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 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20.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3分)
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 疏影月移壁,寒声风满堂。 卷帘秋更早,高枕夜偏长。[来源:学.科.网] 忽忆秦溪路,万竿今正凉。 14.本诗对仗联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 分) A.1 B.2 C.3 D.4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叠词“萧萧”,生动地突显竹子“凌霜”的神韵美。 B.“异”字,写众哲馆竹色彩不同于三湘竹的变化美。 C.首联写竹傲寒而立,翠绿凌霜,描摹竹林的静态美。 D.颔联写风动起寒声,竹影爬墙,描绘竹林的动态美。 16.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颈联和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5 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 17-21 题。(17 分) ①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汉昭烈临终谓亮曰: “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 谈论,自昼达夜。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 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 ②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 为之流涕,抚其遗孤,恩若平生。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文公喜可知也。 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 用法明也;是以扬干①乱法,魏绛②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 何用讨贼邪!” ③谡之未败也,裨将军巴西王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及败,众尽星散,惟平所 领千人鸣鼓自守,张郃疑其有伏兵,不往逼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 士而还。亮既诛马谡及将军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 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亮上疏请自贬三等,汉主以亮为右将军, 行丞相事。 ④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云敛众固守,故不大伤,云亦坐.贬为镇军将 军。亮问邓芝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 芝曰:“赵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馀绢, 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库,须十月为冬 赐。”亮大善之。 (选自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三》) 【注释】①扬干:晋悼公之弟。②魏绛:晋悼公时,担任司马,执掌军法。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⑴张郃绝其汲道( ) ⑵亮进无所据( ) ⑶平特见崇显( ) ⑷云亦坐贬为镇军将军(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君其察之 张郃绝其汲道 B.以谡为参军 而以谡督诸军在前 C.谡之未败也 亮大善之 D.何为有赐 须十月为冬赐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 分) [来源:学科网 ZXXK] 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扬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 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20.简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