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8分) 说“木叶”林庚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 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 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 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 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 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 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 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 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口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 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 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 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 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髙》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 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 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 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 “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 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 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 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 “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 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 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 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 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 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 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 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 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 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 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 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 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
2015 年长宁区高三语文一模试题 一、阅读(80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 1-6 题(18 分) 说“木叶” 林庚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 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 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 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 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 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②“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 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 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 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 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 意》)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 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 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 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 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 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 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 “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 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 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 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 “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 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 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 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 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 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 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 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 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 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 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 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 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
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 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 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 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 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 “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髙木”则空阔;这就是“木” 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 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 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 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筌 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 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 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 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 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 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 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 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 艺术特征。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 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 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 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 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 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 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 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 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 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 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 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 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 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 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 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 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
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 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 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 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 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 “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 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 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④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 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 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 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 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 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 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 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 嘉树清圆。” (周邦彦《满庭芳》)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 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 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 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 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 艺术特征。 ⑤“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 “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 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 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 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 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 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 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 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 冉,落叶何翩翩。” (曹植《美女篇》)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 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 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 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 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 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 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 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 叶落依枝。” (吴均《青溪小姑歌》)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
“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 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 的性格形象。 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 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可是这样的解释并不解决问题的 ②因为一遇见“木叶”,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 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④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⑤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A.③④①②⑤B.②④③⑤①C.②⑤③④①D.③⑤①②④ 2.文中有大量的引用,对此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引用《九歌》诗句,是因为该诗句是“木叶”的源头,同时又引出本文的论 说对象。 B.引用《橘颂》以及无名氏的诗句,使“树叶”在古诗中不常见的现象更加引 人注目。 C.引用《捣衣诗》和《古意》中的诗句,主要是为了与第①段相呼应,使文章 结构严谨。 D.引用《登高》诗句,巧妙引出“木叶”与“树叶”、“落叶”区别之关键 3.第四段加点字“言筌”在文中指的是(2分 4.第三段划线句中的“无人过问”,有人认为改为“少人过问”请你联系上下 文,说说你的看法。(3分 5.文章提到“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这两个艺术特征是:(3分) (1) (2) 6.以下诗句也是千古名句 (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晗) (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 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说说为什么吴诗中的“高木”不能换成“高树”,曹诗中 的“高树”不能换成“高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 为废墟留影胡廷楣 ①一大早,我去了废墟。又见到了那只花猫。白天不见它的踪影,清晨,天微微 亮的时候,它卧在门楣上睡觉,门早就拆了,它就像是悬在空中 ②每一次,它都是被我惊醒的。醒来了,便呆呆地看着我。这是一只傻猫啊,你 以为谁都是你的旧主人吗?这里成为废墟那么多日子,还呆在那里,等着什么 ③说是废墟,其实是工地。住户搬走了,拆了好几条弄堂,只留下沿马路的那几 间,保留水电,临时给农村来的工人住着。似乎还是乡野的习惯,有人不免在瓦 砾堆里面,用铁锹开出小片的地来点豆种瓜,南瓜的藤已经蔓延到了篮球场那样 大,开出了黄花。星星点点的紫色,是扁豆的花,和无主的牵牛开在一起 ④一个妇人从地里走回来,手中是一把鲜嫩的山芋秧子,这就是时鲜菜了
“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 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 的性格形象。 ⑥“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 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②段方框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 分) ①可是这样的解释并不解决问题的 ②因为一遇见“木叶”,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 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 ④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 ⑤这当然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A.③④①②⑤ B.②④③⑤① C.②⑤③④① D.③⑤①②④ 2.文中有大量的引用,对此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3 分) A.引用《九歌》诗句,是因为该诗句是“木叶”的源头,同时又引出本文的论 说对象。 B.引用《橘颂》以及无名氏的诗句,使“树叶”在古诗中不常见的现象更加引 人注目。 C.引用《捣衣诗》和《古意》中的诗句,主要是为了与第①段相呼应,使文章 结构严谨。 D.引用《登高》诗句,巧妙引出“木叶”与“树叶”、“落叶”区别之关键 ——“木” 3.第四段加点字“言筌”在文中指的是 (2 分) 4.第三段划线句中的“无人过问”,有人认为改为“少人过问”请你联系上下 文,说说你的看法。(3 分) 5.文章提到“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这两个艺术特征是:(3 分) (1) (2) 6.以下诗句也是千古名句: (1)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晗) (2)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 请结合本文相关阐述,说说为什么吴诗中的“高木”不能换成“高树”,曹诗中 的“高树” 不能换成“高木”(4 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 7——12 题(20 分) 为废墟留影 胡廷楣 ①一大早,我去了废墟。又见到了那只花猫。白天不见它的踪影,清晨,天微微 亮的时候,它卧在门楣上睡觉,门早就拆了,它就像是悬在空中。 ②每一次,它都是被我惊醒的。醒来了,便呆呆地看着我。这是一只傻猫啊,你 以为谁都是你的旧主人吗?这里成为废墟那么多日子,还呆在那里,等着什么 呢? ③说是废墟,其实是工地。住户搬走了,拆了好几条弄堂,只留下沿马路的那几 间,保留水电,临时给农村来的工人住着。似乎还是乡野的习惯,有人不免在瓦 砾堆里面,用铁锹开出小片的地来点豆种瓜,南瓜的藤已经蔓延到了篮球场那样 大,开出了黄花。星星点点的紫色,是扁豆的花,和无主的牵牛开在一起。 ④一个妇人从地里走回来,手中是一把鲜嫩的山芋秧子,这就是时鲜菜了
⑤彼此寒暄。“做饭了?”“拍照吗?” ⑥我来这里己经十多次了,拍照拍得流连忘返。 ⑦一架上阁楼用的梯子,脚步挡已经凹下去了,那是赤着脚无数次上下的痕迹, 就这样扔在草丛中了。用自来水管焊接成的晒衣架,依旧像雷达的天线那样矗在 晒台上。脚桶和马桶,被称为“子孙桶”,是哪位“家主婆”当年的陪嫁?现在 遗留在断砖烂瓦之间,无人问津。有一扇磨,纹理已经不太清楚了,想来以往过 年的时候磨糯米粉的,现在倚在墙角下,和两只甏和一份购粮证的封套扔在 起……在废墟中找到的东西,大多数是未来的新房中没有位置的。即使风吹雨打, 依旧可以看出那些东西用得非常小心,大约主人丢弃时还恋恋不舍。 ⑧一开始我颇为悠闲,总是先拍几张样子,回家放大了,细细地看,然后再去重 新拍过。意识到需要只争朝夕,是因为四五天后,我找到的每一件东西,大多数 第二天就不见了。一个曙光熹微的早晨,终于发现一个拾荒老太,浑浊而敏锐的 双眼一寸寸搜索着废墟,拖着巨大沉重编织袋蹒跚而行。 ⑨酒瓶是废墟中最多的,是临时借住的农民工的弃物。我取了几只,放置于一截 破墙上,透明的,还有乳白、浅棕、墨绿的。让我诧异的是,每一次从各处找到 酒瓶,排好,拍照,第二天总是被石子击破,飞溅的碎玻璃落在乱草丛中。茫然 四顾,只见边上有一条是农民工上下班的小道,便知原来他们虽然长大,依旧有 着几分玩心。残留在墙上的半个瓶子,玻璃的裂纹被阳光一照,非常艺术,便再 拍。拾荒老太没有这等心情,她翻检碎玻璃,没有找到完整的酒瓶,扭过头来恨 恨地喃喃地骂着缺德之类。 ⑩0有一天,我在一堆草丛中发现了六辆玩具汽车。都是只有指头长的小车,很旧 了,轮子还能动。小孩都是喜新厌旧的,或许小主人已经长大,有了新的玩物, 便弃之不顾。我小心捡入塑料袋,在废墟中到处摆,总是摆不成一张照片。让六 辆车鱼贯于一双孩子的弃鞋之间,如小人国一样,又太做作了。最后找到一处断 墙,排起来好像是“悬崖勒车”,这才有点意思。有人在背后牵动着我的衣襟, 原来是妇人的孙子,他想要那些汽车。在厨房炒山芋秧的妇人,急忙将菜盛入碗 中,从里屋拿出一个畚箕,装了小汽车,准备用水去冲干净。那些小汽车在蓝色 的塑料畚箕中,很有陌生感。我便说别忙,让我再拍一张。 11废墟中的遗物,凡是年轻人留下的,都有一些几乎全新的。年轻的女郎和她 们的老公,都是太愿意扔掉东西的人。在一间积着厚厚灰尘的小屋里,找到一双 新鞋,再找,小孩的鞋,男鞋和女鞋,共有七八双。有几双女鞋,装在鞋盒之中, 简直可以重上柜台。面对这一堆弃鞋,我拍了几十张照片,都不满意。摇着头想, 没有走动的美足,鞋也不可能活泛。 12在桌上见到一顶湖蓝色的夏帽,宽边,浪漫而张扬,也必是那女郎的。她曾 经非常喜欢吧?忽然又见到了一个装着结婚照的镜框,随便扔在屋角……拿来拍 照,便可惊喜,那是最亮眼的静物。但作为守旧的老头,便又有一些愤懑,难道 结婚照也可以随便丢在废墟里的吗 13细细看着那张照片,女郎很美,稍稍丰满了一点,新郎非常英俊。他们的幸 福生活,由男鞋、女鞋和他们孩子的鞋,以及那顶帽子记载着。 14远处一个男孩走来,是一个身高约一米九、约二十岁的美国孩子。他背着沉 重的摄影包,显然有备而来。男孩是那种快手快脚拍照的人,三两下摆弄一番, 便是一张照片。两个小时,就走完了这一片不小的废墟。美国男孩很有一些匪夷 所思的想法,他将破旧的衣箱打开,里面竖上三个啤酒瓶。甚至挖出瓦砾中一个 玩偶,放在窗台上,作朱丽叶式的脉脉含情状
⑤彼此寒暄。“做饭了?”“拍照吗?” ⑥我来这里已经十多次了,拍照拍得流连忘返。 ⑦一架上阁楼用的梯子,脚步挡已经凹下去了,那是赤着脚无数次上下的痕迹, 就这样扔在草丛中了。用自来水管焊接成的晒衣架,依旧像雷达的天线那样矗在 晒台上。脚桶和马桶,被称为“子孙桶”,是哪位“家主婆”当年的陪嫁?现在 遗留在断砖烂瓦之间,无人问津。有一扇磨,纹理已经不太清楚了,想来以往过 年的时候磨糯米粉的,现在倚在墙角下,和两只甏和一份购粮证的封套扔在一 起……在废墟中找到的东西,大多数是未来的新房中没有位置的。即使风吹雨打, 依旧可以看出那些东西用得非常小心,大约主人丢弃时还恋恋不舍。 ⑧一开始我颇为悠闲,总是先拍几张样子,回家放大了,细细地看,然后再去重 新拍过。意识到需要只争朝夕,是因为四五天后,我找到的每一件东西,大多数 第二天就不见了。一个曙光熹微的早晨,终于发现一个拾荒老太,浑浊而敏锐的 双眼一寸寸搜索着废墟,拖着巨大沉重编织袋蹒跚而行。 ⑨酒瓶是废墟中最多的,是临时借住的农民工的弃物。我取了几只,放置于一截 破墙上,透明的,还有乳白、浅棕、墨绿的。让我诧异的是,每一次从各处找到 酒瓶,排好,拍照,第二天总是被石子击破,飞溅的碎玻璃落在乱草丛中。茫然 四顾,只见边上有一条是农民工上下班的小道,便知原来他们虽然长大,依旧有 着几分玩心。残留在墙上的半个瓶子,玻璃的裂纹被阳光一照,非常艺术,便再 拍。拾荒老太没有这等心情,她翻检碎玻璃,没有找到完整的酒瓶,扭过头来恨 恨地喃喃地骂着缺德之类。 ⑩有一天,我在一堆草丛中发现了六辆玩具汽车。都是只有指头长的小车,很旧 了,轮子还能动。小孩都是喜新厌旧的,或许小主人已经长大,有了新的玩物, 便弃之不顾。我小心捡入塑料袋,在废墟中到处摆,总是摆不成一张照片。让六 辆车鱼贯于一双孩子的弃鞋之间,如小人国一样,又太做作了。最后找到一处断 墙,排起来好像是“悬崖勒车”,这才有点意思。有人在背后牵动着我的衣襟, 原来是妇人的孙子,他想要那些汽车。在厨房炒山芋秧的妇人,急忙将菜盛入碗 中,从里屋拿出一个畚箕,装了小汽车,准备用水去冲干净。那些小汽车在蓝色 的塑料畚箕中,很有陌生感。我便说别忙,让我再拍一张。 11 废墟中的遗物,凡是年轻人留下的,都有一些几乎全新的。年轻的女郎和她 们的老公,都是太愿意扔掉东西的人。在一间积着厚厚灰尘的小屋里,找到一双 新鞋,再找,小孩的鞋,男鞋和女鞋,共有七八双。有几双女鞋,装在鞋盒之中, 简直可以重上柜台。面对这一堆弃鞋,我拍了几十张照片,都不满意。摇着头想, 没有走动的美足,鞋也不可能活泛。 12 在桌上见到一顶湖蓝色的夏帽,宽边,浪漫而张扬,也必是那女郎的。她曾 经非常喜欢吧?忽然又见到了一个装着结婚照的镜框,随便扔在屋角……拿来拍 照,便可惊喜,那是最亮眼的静物。但作为守旧的老头,便又有一些愤懑,难道 结婚照也可以随便丢在废墟里的吗? 13 细细看着那张照片,女郎很美,稍稍丰满了一点,新郎非常英俊。他们的幸 福生活,由男鞋、女鞋和他们孩子的鞋,以及那顶帽子记载着。 14 远处一个男孩走来,是一个身高约一米九、约二十岁的美国孩子。他背着沉 重的摄影包,显然有备而来。男孩是那种快手快脚拍照的人,三两下摆弄一番, 便是一张照片。两个小时,就走完了这一片不小的废墟。美国男孩很有一些匪夷 所思的想法,他将破旧的衣箱打开,里面竖上三个啤酒瓶。甚至挖出瓦砾中一个 玩偶,放在窗台上,作朱丽叶式的脉脉含情状
15他也发现了那张结婚照,便将它靠在一把破椅子上。在瓦砾中跳来跳去,拍 了几张。他走后,我走到椅子前,光线黯淡幽秘,男孩营造的氛围,是对一场婚 姻的祭奠? 16“你见过一张结婚照吗?”行走于废墟之中的时候,一个女孩,外国的女孩问 我。我不禁惊讶来自异乡的男女青年,为什么都会对废墟里的结婚照这样感兴趣 便拿岀镜框递给她,她立刻把镜框放在一堆瓦砾之上,转着圈连着拍。拍完,她 叹了口气,说:“我会为这张照片配上诗句……” 17下了几天雨,出了大太阳,我又去废墟。花猫终于绝望地走了。南瓜地旁, 妇人叉着手,看看那些拳头大的小瓜,说:“等不到吃山芋和南瓜了。”废墟的 角,一排简易房已经搭起来了。所有人都将搬出老房子,三两天之后,这里将 夷为平地… 《文汇报》2014年10月31日) 7.自选角度,赏析第三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3分) 8.第七段虚实结合,耐人寻味,请对此做简要分析。(3分) 9.赏析第13段中加点词“记载”的精妙之处。(2分) 10.第16段中外国女孩说要为结婚照配上诗句,现在请你也为那张废墟中的结婚 照配上诗句。(你的诗句是:2-4句,不需要题目,古诗,新诗皆可)(4分) 11.以下对本文结尾不正确的评析是()(3分) A.作者写得是雨后天晴,预示着废墟所在之处必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B.作者对“花猫”,开头嗔怪中带着心疼,结尾惆怅中带着牵挂 C.面对着南瓜地,妇人满怀怅惘,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怅惘 D.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以省略号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12.本文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颇有匠心,请简要赏析。(5分) (三)默写(6分) (1)_,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欲投人处宿,。(王维《钟南山》) (3)?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5)知我者谓我心忧,。(诗经) (6)云散明月谁点缀?_。(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7)丈夫志四海,(曹植《赠白马王彪》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大学》)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三)阮籍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注】西山:殷末周初伯夷、叔齐的隐居之地 14.诗歌的前两句与一个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_(1分) 15.关于这首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有桃.李的盛极而衰道出人生的无奈
15 他也发现了那张结婚照,便将它靠在一把破椅子上。在瓦砾中跳来跳去,拍 了几张。他走后,我走到椅子前,光线黯淡幽秘,男孩营造的氛围,是对一场婚 姻的祭奠? 16“你见过一张结婚照吗?”行走于废墟之中的时候,一个女孩,外国的女孩问 我。我不禁惊讶来自异乡的男女青年,为什么都会对废墟里的结婚照这样感兴趣, 便拿出镜框递给她,她立刻把镜框放在一堆瓦砾之上,转着圈连着拍。拍完,她 叹了口气,说:“我会为这张照片配上诗句……” 17 下了几天雨,出了大太阳,我又去废墟。花猫终于绝望地走了。南瓜地旁, 妇人叉着手,看看那些拳头大的小瓜,说:“等不到吃山芋和南瓜了。”废墟的 一角,一排简易房已经搭起来了。所有人都将搬出老房子,三两天之后,这里将 夷为平地…… (《文汇报》2014 年 10 月 31 日) 7.自选角度,赏析第三段画线处的景物描写(3 分) 8.第七段虚实结合,耐人寻味,请对此做简要分析。(3 分) 9.赏析第 13 段中加点词“记载”的精妙之处。(2 分) 10.第 16 段中外国女孩说要为结婚照配上诗句,现在请你也为那张废墟中的结婚 照配上诗句。(你的诗句是:2—4 句,不需要题目,古诗,新诗皆可)(4 分) 11.以下对本文结尾不正确的评析是( )(3 分) A.作者写得是雨后天晴,预示着废墟所在之处必有一个美好的前景 B.作者对“花猫”,开头嗔怪中带着心疼,结尾惆怅中带着牵挂。 C.面对着南瓜地,妇人满怀怅惘,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怅惘。 D.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以省略号结束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12.本文在记叙顺序的安排上颇有匠心,请简要赏析。(5 分) (三)默写(6 分) 13.(1) ,一夜飞度镜湖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欲投人处宿, 。(王维《钟南山》) (3) ?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4)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 (5)知我者谓我心忧, 。(诗经) (6)云散明月谁点缀?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7)丈夫志四海, (曹植《赠白马王彪》)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大学》)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4——16 题(8 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三) 阮籍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 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 【注】西山:殷末周初伯夷、叔齐的隐居之地。 14.诗歌的前两句与一个成语有关,这个成语是 (1 分) 15.关于这首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前四句有桃.李的盛极而衰道出人生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