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三)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 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 学形式:一种是“诗”,它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韵文形式;一种是 “词”,它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观念 中,诗词二字很少连用。偶然有连用的,也只能讲作“诗的文词”。因为在当时, 词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名称。 “词”字是一个古字的简体,原来是“姅”字,后来写作“辭(辞)”。所以, “诗词”本来就是“诗辞”。到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 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诗是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被谱入乐曲,可 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它就成为曲辞,或说歌辞,其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 别的。在当时,诗就是辞。不过从文学的观点定名,称之为诗;从音乐性的观点 定名,就称之为曲辞或歌辞,简称为辞,例如楚地流行的歌辞—一楚辞就是如此。 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不能唱的文学形式,于是诗 与歌辞分了家。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辞”字 这个“辞”字,晋宋以后,都简化用作“词”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凉州词 竹枝词、横江词,这一切“词”字,都只有歌词的意义而且是一个普通名词 并不表示它们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晚唐五代,新兴了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它们的句法和音节更能便于作曲,而与 诗的形式渐渐地远了,当时把这一类的歌词称为曲子词。每一首曲子词都以曲调 名为标题,例如《菩萨蛮》等。从晚唐五代到北宋,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 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晚唐牛峤《女冠子》云“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类似的词字,也都是歌词的意思。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苏东坡的词集 名为《东坡乐府》,周邦彦的词集名为《清真集》,没有一部词集称为“某某词” 的。南宋初期,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它指的是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的这些曲子 词。无论乐府、长短句或近体乐府,这些名词都反映作者仍然把词作为诗的延伸 和附属于诗的一种边缘文体。诗余这个名词,就明确地说明了当时把曲子词作为 诗的剩余产物,试图把词从诗的领域中离析出来。不久后,当时的出版商编刊了 六十家的诗余专集,绝大多数都改集名为“词”,例如《东坡乐府》改名为《东 坡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改名为《淮海词》,《清真集》先改名为《清真诗 余》,后又改名为《清真词》。从此以后,“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 固有名称被确定下来。 1.下列关于“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诗词”作为一个语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 这一观念至迟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了。 B.诗是商周时代就已产生的文学样式,词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文 学样式,我们常把它们合称为“诗词
2015 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高考模拟试卷(三)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 II 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8 题,共 150 分, 共 8 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词”二字连在一起,成为一个语词,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它表示两种文 学形式:一种是“诗”,它是从商周时代以来早已有了的韵文形式;一种是 “词”,它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韵文形式。但是在宋以前人的观念 中,诗词二字很少连用。偶然有连用的,也只能讲作“诗的文词”。因为在当时, 词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名称。 “词”字是一个古字的简体,原来是“辤”字,后来写作“辭(辞)”。所以, “诗词” 本来就是“诗辞”。到了宋代,词成为一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于 是“诗词”不等于“诗辞”了。诗是一种抒情言志的韵文形式,被谱入乐曲,可 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它就成为曲辞,或说歌辞,其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 别的。在当时,诗就是辞。不过从文学的观点定名,称之为诗;从音乐性的观点 定名,就称之为曲辞或歌辞,简称为辞,例如楚地流行的歌辞——楚辞就是如此。 到了汉代,五言诗产生以后,诗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不能唱的文学形式,于是诗 与歌辞分了家。从此以后,凡是能作曲歌唱的诗,题目下往往带一个“辞”字。 这个“辞”字,晋宋以后,都简化用作“词”字,一直到唐代,凡一切凉州词、 竹枝词、横江词,这一切“词” 字,都只有歌词的意义而且是一个普通名词, 并不表示它们是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 在晚唐五代,新兴了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它们的句法和音节更能便于作曲,而与 诗的形式渐渐地远了,当时把这一类的歌词称为曲子词。每一首曲子词都以曲调 名为标题,例如《菩萨蛮》等。从晚唐五代到北宋,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 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晚唐牛峤《女冠子》云“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 类似的词字,也都是歌词的意思。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苏东坡的词集 名为《东坡乐府》,周邦彦的词集名为《清真集》,没有一部词集称为“某某词” 的。南宋初期,出现诗余这个名词,它指的是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的这些曲子 词。无论乐府、长短句或近体乐府,这些名词都反映作者仍然把词作为诗的延伸 和附属于诗的一种边缘文体。诗余这个名词,就明确地说明了当时把曲子词作为 诗的剩余产物,试图把词从诗的领域中离析出来。不久后,当时的出版商编刊了 六十家的诗余专集,绝大多数都改集名为“词”,例如《东坡乐府》改名为《东 坡词》,《淮海居士长短句》改名为《淮海词》,《清真集》先改名为《清真诗 余》,后又改名为《清真词》。从此以后,“词”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 固有名称被确定下来。 1.下列关于“诗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现代人的文学常识中,“诗词”作为一个语词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 这一观念至迟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了。 B.诗是商周时代就已产生的文学样式,词是起源于唐、五代而全盛于宋代的文 学样式,我们常把它们合称为“诗词
C.虽然诗和词都采用了韵文的形式,但起初“诗词”这两个字很少连用,即使 连用,也是用来指“诗的文词” D.从字形演变的角度看,“诗词”本来等同于“诗辞”;由于宋代出现了新的 文学样式,这两个词语就不再等同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诗是抒情言志的韵文,可以谱入乐曲,配合音乐歌唱,这时的诗就是曲辞或 者说是歌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 B.汉代时,五言诗成为一种无法演唱的歌辞,从此,凡能作曲歌唱的诗的题目 下常常带有“辞”字,后来简用做“词”字。 C.唐代时,所有的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都是可以作曲歌唱的诗,这里的“词” 是指具有歌词意义的一个普通名词。 D.曲子词是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句法和音节便于作曲,以曲调名作为标题。如 《菩萨蛮》就是依“菩萨蛮”曲调填的歌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楚地民众中流行的歌辞,“楚辞”是从音乐性的观点来定名的。如果从 文学的观点来定名的话,楚辞是可以称为“楚诗”的 B.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如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可 见在当时的作者观念中,词只是诗的延伸和附属 C.南宋初期,开始用“诗余”指称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等人的曲子词。“诗 余”这一名词的出现,使词从诗的领域中脱离出来。 D.南宋时的出版商在编刊诗余专集时,将绝大多数专集都改名为“词”,应该 是意识到了“词”可以作为这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安平献王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 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性通恕,以贞白自立,未尝有怨.于 魏陈思王植有俊才,清选官属,以孚为文学掾。植负才陵.物,孚每切谏,初不 合意,后乃谢之。迁太子中庶子。魏武帝崩,太子号哭过甚。时群臣初闻帝崩 相聚号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 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孚与尚书和洽罢群臣,备禁卫,具.丧事,奉太子 以即位,是为文帝。转为中书郎。及明帝嗣位,欲用孚,问左右曰:“有兄风不? 答云:“似兄。”天子曰:“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转为度支尚书。 时吴将诸葛恪围新城,以孚进督诸军二十万防御之。孚次寿春,遣丘俭、文钦 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 争也。”故稽留月余乃进军,吴师望风而退。 及高贵乡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 奏推主者。孚与群公上表.·,乞以王礼葬,从之。孚性至慎。宣帝执政,常自 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不敢逼。后进封长乐公 及武帝受禅.,,陈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辞,执王手,流涕獻欷,不能自胜。曰: “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C.虽然诗和词都采用了韵文的形式,但起初“诗词”这两个字很少连用,即使 连用,也是用来指“诗的文词”。 D.从字形演变的角度看,“诗词”本来等同于“诗辞”;由于宋代出现了新的 文学样式,这两个词语就不再等同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是抒情言志的韵文,可以谱入乐曲,配合音乐歌唱,这时的诗就是曲辞或 者说是歌辞,和现在的歌词是没有区别的。 B.汉代时,五言诗成为一种无法演唱的歌辞,从此,凡能作曲歌唱的诗的题目 下常常带有“辞”字,后来简用做“词”字。 C.唐代时,所有的凉州词、竹枝词、横江词都是可以作曲歌唱的诗,这里的“词” 是指具有 歌词意义的一个普通名词。 D.曲子词是一种长短句的歌词,句法和音节便于作曲,以曲调名作为标题。如 《菩萨蛮》就是依“菩萨蛮”曲调填的歌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楚地民众中流行的歌辞,“楚辞”是从音乐性的观点来定名的。如果从 文学的观点来定名的话,楚辞是可以称为“楚诗”的。 B.北宋词家的集名,都不用“词”字,如苏东坡的词集名为《东坡乐府》,可 见在当时的作者观念中,词只是诗的延伸和附属。 C.南宋初期,开始用“诗余”指称苏东坡、秦观、欧阳修等人的曲子词。“诗 余”这一名词的出现,使 词从诗的领域中脱离出来。 D.南宋时的出版商在编刊诗余专集时,将绝大多数专集都改名为“词”,应该 是意识到了“词”可以作为这种新兴文学形式的名称。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 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安平献王孚,字叔达..,宣帝次弟也。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汉末丧乱,与 兄弟处危亡之中,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性通恕,以贞白自立,未尝有怨.于 人。 魏陈思王植有俊才,清选官属,以孚为文学掾。植负才陵.物,孚每切谏,初不 合意,后乃谢之。迁太子中庶子。魏武帝崩,太子号哭过甚。时群臣初闻帝崩, 相聚号哭,无复行列。孚厉声于朝曰:“今大行晏驾..,天下震动,当早拜嗣 君,以镇海内,而但哭邪!”孚与尚书和洽罢群臣,备禁卫,具.丧事,奉太子 以即位,是为文帝。转为中书郎。及明帝嗣位,欲用孚,问左右曰:“有兄风不?” 答云:“似兄。”天子曰:“吾得司马懿二人,复何忧哉!” 转为度支尚书。 时吴将诸葛恪围新城,以孚进督诸军二十万防御之。孚次寿春,遣毌丘俭、文钦 等进讨。诸将欲速击之,孚曰:“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 争也。”故稽留月余乃进军,吴师望风而退。 及高贵乡公遭害,百官莫敢奔赴,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杀陛下者臣之罪。” 奏推主者。孚与群公上表..,乞以王礼葬,从之。孚性至慎。宣帝执政,常自 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景文二帝以孚属尊,不敢逼。后进封长乐公。 及武帝受禅..,陈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辞,执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胜。曰: “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纯臣也
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 字叔达,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泰始八年薨,时年 九十三 《晋书·宗室·安平献王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披:翻阅 B.未尝有怨.于人怨:仇怨 C.植负才陵.物陵:傲慢 D.备禁卫,具.丧事具:备办。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达”是司马孚的字,古代男子行加冠礼时取字,可供平辈之间称呼,以 示尊重 B.“上表”指上奏章,“表”是古代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提出按劾的一种特殊 文体。 C.“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文中“崩”“薨”也是死的 委婉说法。 D.“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实常以禅让之名,行 夺权之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孚学识广博,好学不倦。司马孚广泛阅读经典史籍;汉朝末年政局动乱, 与兄弟身处危亡之中,粗茶淡饭,安于贫穷,而勤学不知疲倦 B.司马孚临事不乱,处变不惊。魏武帝去世,太子及群臣号哭不止,司马孚建 议及早拜继位的国君,来镇抚海内,与尚书和洽拥戴太子即位。 C.司马孚胸有谋略,胜敌有方。吴将诸葛恪入侵,司马孚督统诸军御敌,诸将 想快速进击,司马孚故意滞留一个多月才进军,吴军望风而逃 D.司马孚克尽臣节,忠于曹魏。高贵乡公被害,司马孚伏尸痛哭,和众臣奏请 追究主谋;拜别陈留王,司马孚拉着他的手,流泪叹息不止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5分) (2)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好事近蒋元龙 叶暗乳鸦啼,风定老红犹落。蝴蝶不随春去,入熏风池阁。休歌金缕劝金卮, 酒病煞如昨。帘卷日长人静,任杨花飘泊。 注:金缕,即《金缕衣》,唐时人杜秋娘所作。其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 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8.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9.清代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你认为这首词是 如何体现这 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描写苏轼与友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广阔水面的两句是
孚虽见尊宠,不以为荣,常有忧色。临终,遗令曰:“有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 字叔达,立身行道,终始若一,当以素棺单椁,敛以时服。”泰始八年薨,时年 九十三。 《晋书·宗室·安平献王孚》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箪食瓢饮,而披.阅不倦 披:翻阅 B.未尝有怨.于人 怨:仇怨。 C.植负才陵.物 陵:傲慢。 D.备禁卫,具.丧事 具:备办。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达”是司马孚的字,古代男子行加冠礼时取字,可供平辈之间称呼,以 示尊重。 B.“上表”指上奏章,“表”是古代封建社会臣子向帝王提出按劾的一种特殊 文体。 C.“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文中“崩”“薨”也是死的 委婉说法。 D.“受禅”指王朝换代,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实常以禅让之名,行 夺权之实。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孚学识广博,好学不倦。司马孚广泛阅读经典史籍;汉朝末年政局动乱, 与兄弟身处危亡之中,粗茶淡饭,安于贫穷,而勤学不知疲倦。 B.司马孚临事不乱,处变不惊。魏武帝去世,太子及群臣号哭不止,司马孚建 议及早拜继位的国君,来镇抚海内,与尚书和洽拥戴太子即位。 C.司马孚胸有谋略,胜敌有方。吴将诸葛恪入侵,司马孚督统诸军御敌,诸将 想快速进击,司马孚故意滞留一个多月才进军,吴军望风而逃。 D.司马孚克尽臣节,忠于曹魏。高贵乡公被害,司马孚伏尸痛哭,和众臣奏请 追究主谋;拜别陈留王,司马孚拉着他的手,流泪叹息不止。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夫攻者,借人之力以为功,且当诈巧,不可力争也。(5 分) (2) 宣帝执政,常自退损。后逢废立之际,未尝预谋。(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好事近 蒋元龙 叶暗乳鸦啼,风定老红犹 落。蝴蝶不随春去,入熏风池阁。 休歌金缕劝金卮, 酒病煞如昨。帘卷日长人静,任杨花飘泊。 注:金缕,即《金缕衣》,唐时人杜秋娘所作。其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 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8.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 分) 9.清代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你认为这首词是 如何体现这 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赤壁赋》中描写苏轼与友人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广阔水面的两句是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王湾以“,”两句暗寓了昼夜轮回、季节更替、 时光流逝而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 (3)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想到雕栏玉砌犹在,但是朱颜已改, 不禁随之发出“?”的慨叹。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听妈妈的话箫子凰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 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 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 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 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的头 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 就有法子养你。听妈妈的话,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固执地说 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 16岁的儿第一次挨打……·儿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 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 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 眉头就锁紧了,说: “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 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 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师傅,这是5元钱, 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 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 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到了一个月初,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 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 “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 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师 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 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 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 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 涌出:“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 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 , ”。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王湾以“ , ”两句暗寓了昼夜轮回、季节更替、 时光流逝而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 (3)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想到雕栏玉砌犹在,但是朱颜已改, 不禁随之发出“ ? ”的慨叹。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听妈妈的话 箫子凰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 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 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缝补衣衫。 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 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 30 斤米交给食堂。 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的头, 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 就有法子养你。听妈妈的话,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固执地说 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 16 岁的儿第一次挨打…… 儿终于上学去了,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 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 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 眉头就锁紧了,说: “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 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 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师傅,这是 5 元钱, 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 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 着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又到了一个月初,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 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 “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 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师 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 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 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 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 涌出: “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 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 把泪,说:“我得了晩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 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 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 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 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 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 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 保密,切记切记!”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 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 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儿子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 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 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 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丕到的 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母子俩对视着, 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 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 缝补衣衫”寥寥数语,母亲的爱子之心便表现了出来。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熊师傅的形象就是在对母亲前后的不同态 度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的校长虽然出场不多,但却是一个关键人物,如果没有他减免了“儿子” 的学费、生活费,“儿子”也不可能读完高中 D.小说中的母亲、熊师傅、校长都为维护“儿子”的自尊心而隐瞒了“讨饭” 的事实,可见,在他们心中尊严要比生命还要重要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 额前”,写出了母亲的朴实,写尽了几年来母亲的艰辛 (2)请简要分析“母亲打儿子”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母亲的形象。(6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而小说的题目却是“听妈妈的话”,请结合文章分 析作者如此命题的用意。(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农民的代言人一一费孝通 在费孝通博士毕业后,中国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期。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执意要费 孝通留在英国继续钻研学问,如此难得的机遇,却被他斩钉截铁地拒绝:“我的 祖国正在经受着战争的创伤,我的同胞正在遭难,我是中国人,我必须在祖国最 危难的时刻回到她的身边去!”回国后,疾恶如仇的费孝通积极投身于反内战 反独裁,要民主、要自由的斗争中。1942年,他参加民主同盟,在报刊上发表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 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 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 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 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 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 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 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 保密,切记切记!”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 校长最终还是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 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考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 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儿子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 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 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 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 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母子俩对视着, 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 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为儿子 缝补衣衫”寥寥数语,母亲的爱子之心便表现了出来。 B.小说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熊师傅的形象就是在对母亲前后的不同态 度的鲜明对比中,逐渐凸显出来的。 C.小说的校长虽然出场不多,但却是一个关键人物,如果没有他减免了“儿子” 的学费、生活费,“儿子”也不可能读完高中。 D.小说中的母亲、熊师傅、校长都为维护“儿子”的自尊心而隐瞒了“讨饭” 的事实,可见,在他们心中尊严要比生命还要重要。 E.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 额前”,写出了母亲的朴实,写尽了几年来母亲的艰辛。 (2)请简要分析“母亲打儿子”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6 分) (3)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母亲的形象。(6 分) (4)小说的主人公是母亲,而小说的题目却是“听妈妈的话”,请结合文章分 析作者如此命题的用意。(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中国农民的代言人——费孝通 在费孝通博士毕业后,中国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期。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执意要费 孝通留在英国继续钻研学问,如此难得的机遇,却被他斩钉截铁地拒绝:“我的 祖国正在经受着战争的创伤,我的同胞正在遭难,我是中国人,我必须在祖国最 危难的时刻回到她的身边去!” 回国后,疾恶如仇的费孝通积极投身于反内战、 反独裁,要民主、要自由的斗争中。1942 年,他参加民主同盟,在报刊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