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点拨】文言虚词题考生可采用以下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确定选择答 案的方向,即选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一组。第二步:首先确定选自教材的句子中加 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材料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后判 断每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时,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语法 分析、句位分析、代入检验等方法,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第三步:综合检査, 确定答案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以德宗朝的事实为据,首先以奉天解围前后军情作对比,然后赞 扬德宗初行的俭约行为,说明“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的道理 B.文章开篇即从正面立论,阐明天子不应聚私财,而应本圣人的遗教“务散发 而收其兆庶之心”,并指出贪财聚货必将造成“开祸端”、“乱邦家”的严重危 害 C.在充分指陈得失、剖析利害之后,陆贽归结全文,点明旨意,希望德宗及早 罢去琼林、大盈二库,以换取收人心、平祸乱、复都邑的最大利益, D.文章创造性地融散入骈,使骈散完美结合,既保存了骈体整炼、排比、节奏 鲜明之特色,又兼有散体流美、疏畅、意气贯注之优点,是一种散文化的新骈体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A解析:先赞扬德宗初行的俭约行为,再以奉天解围前后军情作 对比 【思路点拨】分析概括文意,也是文言文测试的常考题。做这类的题目,一般程 式是按选项逐一确定答题区间,再将选项带入原文仔细对照,逐一排除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 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B.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 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C.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 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D.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 /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解析:原文为“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 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常用方法:找出“云、曰、语、言”这些说话标志词, 以确定断句;找出常用的句末语气词“也、矣、欤、焉、哉”等确定断句;找对 偶、排比、对称的句子确定断句;找“故、虽、然、盖”等表示推断、总结、假 设、因果等的词语,确定断句。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者,天子之富也。(3分) 译文 (2)试询候馆之吏,兼采道路之言,果如所虞,积憾已甚。(3分 译文 (3)绝甘以同卒伍,辍食以啖功劳。(4分) 译文:
【思路点拨】文言虚词题考生可采用以下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确定选择答 案的方向,即选相同还是不相同的一组。第二步:首先确定选自教材的句子中加 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材料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最后判 断每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时,可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语法 分析、句位分析、代入检验等方法,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第三步:综合检查, 确定答案。 7、下列各句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三段以德宗朝的事实为据,首先以奉天解围前后军情作对比,然后赞 扬德宗初行的俭约行为,说明“财散则民聚,财聚则民散”的道理。 B.文章开篇即从正面立论,阐明天子不应聚私财,而应本圣人的遗教“务散发 而收其兆庶之心”,并指出贪财聚货必将造成“开祸端”、“乱邦家”的严重危 害。 C.在充分指陈得失、剖析利害之后,陆贽归结全文,点明旨意,希望德宗及早 罢去琼林、大盈二库,以换取收人心、平祸乱、复都邑的最大利益。 D.文章创造性地融散入骈,使骈散完美结合,既保存了骈体整炼、排比、节奏 鲜明之特色,又兼有散体流美、疏畅、意气贯注之优点,是一种散文化的新骈体。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 A 解析:先赞扬德宗初行的俭约行为,再以奉天解围前后军情作 对比。 【思路点拨】分析概括文意,也是文言文测试的常考题。做这类的题目,一般程 式是按选项逐一确定答题区间,再将选项带入原文仔细对照,逐一排除。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 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B.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 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C.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 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D.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 /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原文为“岂不以勇夫恒性,嗜货矜功,其患难既与之同忧, 而好乐不与之同利,苟异恬默,能无怨咨?此理之常,固不足怪。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常用方法:找出“云、曰、语、言”这些说话标志词, 以确定断句;找出常用的句末语气词“也、矣、欤、焉、哉”等确定断句;找对 偶、排比、对称的句子确定断句;找“故、虽、然、盖”等表示推断、总结、假 设、因果等的词语,确定断句。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⑴务散发而收其兆庶之心者,天子之富也。(3 分) 译文: 。 ⑵试询候馆之吏,兼采道路之言,果如所虞,积憾已甚。(3 分) 译文: 。 ⑶绝甘以同卒伍,辍食以啖功劳。(4 分) 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査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1)译文:致力于散发钱财收服万民百姓人心的人是国君的财富。(2) 译文:试着询问在驿站投宿的官吏,并打听行人的议论,果真未出所料,臣民对 此的积怨已经很深了。 (3)译文:摒弃美好的食物来和士兵同甘共苦,省下自己享用的食物来给有功劳的 人去吃 解析:(1)“务”(致力于)、“兆庶”(兆,亿万;庶,百姓)、判断句式 “者……也”;(2)“候馆”(驿馆)、“道路”(借代,指行人)、“虞” (想到的);(3)“绝”(断绝)、“甘”(形容词做名词,美食)、“以” (表目的,来)、“功劳”(指有功劳的人)。 【思路点拨】注意翻译推测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的词义,判断出句式的特征,句子 自然就翻译 通了。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 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文言文参考译文 圣明的国君树立教化,是卑视财物尊重礼节,远离私利崇尚廉洁。国君不问财物 有无,诸侯不论财物多少;大夫这样的人家,不留搜刮百姓的家臣。他们难道都 能够忘却那希求得到财物的心愿吗?实在是害怕财物滋生人们贪财的念头从而 打开祸端,有伤风化扰乱国家呀。因此一心聚集钱财增加钱仓积累的人,那是普 通人的财富;一心散发钱财收服万民百姓人心的人即是国君的财富。如今设立 的琼林、大盈二个财库,自古以来都没有过这种规定,从老年人那里传下来说, 都说设于开元年间。当时王鉷贪财,为用花言巧语求取玄宗皇帝的欢心,就说各 郡县缴上的贡品赋税的支出何不来个区分:赋税应当划给理财的衙门,用来供给 国家正常的开支;贡品应当划归国君,用来供给皇家私下的需求。玄宗皇帝认为 建议提得好,就新设了琼林、大盈这两个财库。骄奢淫逸之心,就从这里发芽生 根。等到长安失守,最终成了资助盗寇的东西。《礼记》说:用不正当手段弄来 的财货,也要非正常地失去。这不就是明证吗!陛下刚刚继位的时候,尽力遵 循治国之道。行为诚恳厉行节俭,排斥疏远贪婪残暴之徒。即使是先皇的私库所 藏,也没有收纳内府:并对四面八方送来的贡品,也不让进入皇宫后院。清廉风 气肃然而起,四海之内民风大变。最近因为强盗叛逆扰乱纲常,皇上被迫外逃 朝廷已经处在忧危时期,就应倍増警惕自励的诚心。我昨日奉诏出使军营,出门 经过行宫,忽然看到右边长廊的下面,挂列有琼林、大盈二财库的匾额,矍然受 惊,不知皇上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京师的道路还被堵塞,战事正盛。 对于因战乱受创痛而发出呻吟之声的百姓,朝廷还正在慰抚;对于各地忠心勤王 将士的攻城、守城之功,还未进行赏赐:却把各地进献的珍宝财物,突然积藏于 皇家的仓库,被众人看到,谁能无动于衷呢?试着询问在驿站投宿的官吏,并打 听行人的议论,果真未出所料,臣民对此的积怨已经很深了。近来德宗的卫队刚 刚开来,什么军备物资都没有储备,对外要抵御叛军,对内要防守危急的奉天城, 昼夜不停,将近五十天,寒冷和饥饿同时困扰着官兵,(虽)死伤累累,(仍) 不惜性命同心效力,终于平定了(朱泚兵围奉天的这场)大难。实在是因为陛下 没有厚待自己,没有自私自利,摒弃美好的食物来和士兵同甘共苦,省下自己享 用的食物给有功劳的人去吃,如今围困己经解除,陛下的衣食已经丰富起来,却 又谣言兴起,军人的情绪渐生隔阂,难道陛下不知道军人的性情,好财夸功,危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解)。 【答案解析】⑴译文:致力于散发钱财收服万民百姓人心的人是国君的财富。⑵ 译文:试着询问在驿站投宿的官吏,并打听行人的议论,果真未出所料,臣民对 此的积怨已经很深了。 ⑶译文:摒弃美好的食物来和士兵同甘共苦,省下自己享用的食物来给有功劳的 人去吃。 解析:(1)“务”(致力于)、“兆庶”(兆,亿万;庶,百姓)、判断句式 “者……也”;(2) “候馆”(驿馆)、“道路”(借代,指行人)、“虞” (想到的);(3)“绝”(断绝)、“甘”(形容词做名词,美食)、“以” (表目的,来)、“功劳”(指有功劳的人)。 【思路点拨】注意翻译推测出句子中的关键词的词义,判断出句式的特征,句子 自然就翻译 通了。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 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文言文参考译文: 圣明的国君树立教化,是卑视财物尊重礼节,远离私利崇尚廉洁。国君不问财物 有无,诸侯不论财物多少;大夫这样的人家,不留搜刮百姓的家臣。他们难道都 能够忘却那希求得到财物的心愿吗?实在是害怕财物滋生人们贪财的念头从而 打开祸端,有伤风化扰乱国家呀。因此一心聚集钱财增加钱仓积累的人,那是普 通人的财富;一心散发钱财收服万民百姓人心的人即是国君的财富。 如今设立 的琼林、大盈二个财库,自古以来都没有过这种规定,从老年人那里传下来说, 都说设于开元年间。当时王鉷贪财,为用花言巧语求取玄宗皇帝的欢心,就说各 郡县缴上的贡品赋税的支出何不来个区分:赋税应当划给理财的衙门,用来供给 国家正常的开支;贡品应当划归国君,用来供给皇家私下的需求。玄宗皇帝认为 建议提得好,就新设了琼林、大盈这两个财库。骄奢淫逸之心,就从这里发芽生 根。等到长安失守,最终成了资助盗寇的东西。《礼记》说:用不正当手段弄来 的财货,也要非正常地失去。这不就是明证吗! 陛下刚刚继位的时候,尽力遵 循治国之道。行为诚恳厉行节俭,排斥疏远贪婪残暴之徒。即使是先皇的私库所 藏,也没有收纳内府;并对四面八方送来的贡品,也不让进入皇宫后院。清廉风 气肃然而起,四海之内民风大变。最近因为强盗叛逆扰乱纲常,皇上被迫外逃, 朝廷已经处在忧危时期,就应倍增警惕自励的诚心。我昨日奉诏出使军营,出门 经过行宫,忽然看到右边长廊的下面,挂列有琼林、大盈二财库的匾额,矍然受 惊,不知皇上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呢?因为京师的道路还被堵塞,战事正盛。 对于因战乱受创痛而发出呻吟之声的百姓,朝廷还正在慰抚;对于各地忠心勤王 将士的攻城、守城之功,还未进行赏赐;却把各地进献的珍宝财物,突然积藏于 皇家的仓库,被众人看到,谁能无动于衷呢?试着询问在驿站投宿的官吏,并打 听行人的议论,果真未出所料,臣民对此的积怨已经很深了。近来德宗的卫队刚 刚开来,什么军备物资都没有储备,对外要抵御叛军,对内要防守危急的奉天城, 昼夜不停,将近五十天,寒冷和饥饿同时困扰着官兵,(虽)死伤累累,(仍) 不惜性命同心效力,终于平定了(朱泚兵围奉天的这场)大难。实在是因为陛下 没有厚待自己,没有自私自利,摒弃美好的食物来和士兵同甘共苦,省下自己享 用的食物给有功劳的人去吃,如今围困已经解除,陛下的衣食已经丰富起来,却 又谣言兴起,军人的情绪渐生隔阂,难道陛下不知道军人的性情,好财夸功,危
急患难的时候已经同他们共忧患,却在和平安乐的时候不和他们共享利益,如果 不是性格恬淡静默的人,怎能不心怀怨恨而口发嗟叹之声呢!这是常理,本来就 不值得奇怪。《礼记》说:“散财货就会使民心聚扰,敛财货就会使民心散尽。” 难道不是前鉴吗?陛下果真能惦念最近城围的深忧,检讨平时专利贪欲的过失 所有在琼林、大盈二库中的财物,全部拿出来赏赐给有功的人;每次获得珍奇, 先用来颁发军队的赏赐。这样一来,那么叛乱就会平定,逆贼一定会剿灭;(然 后)从从容容地坐上六匹马拉的车子,转回都城长安。国君如此的尊贵,何须忧 贫呢?这就叫散了您那小库,而成全了国家的大库;失了您二库中那点金玉小宝, 而巩固了您君位的大宝啊! 【语文卷·2015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醴陵一中三校高三联考 (20141)】J0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5-9题。(5-8题,每小题 3分;第9题10分) 文章繁简[清]顾炎武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 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病。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 之者也。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 失之矣。子曰:“辞达而已矣。”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 文亡矣。《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 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须重见而意已明。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 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瞤良人之所之也。’”“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 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 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 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其 妻疑而瞤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是故辞主乎达, 不主乎简。 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 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自然,() 有意于繁简,()失之矣。当日《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其 文则省于旧④。”《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两句上。” 注: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②圉圉,受困无力。③洋洋,欢乐。④前 旧,均指《旧唐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惩:劝戒制止 B.有馈生鱼于郑子产馈:赠送 C.校人烹之,反命曰反:反而 D.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郁:晦涩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解析:“反”,通“返”,“回去”的意思。 【思路点拨】判定通假字,一要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 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
急患难的时候已经同他们共忧患,却在和平安乐的时候不和他们共享利益,如果 不是性格恬淡静默的人,怎能不心怀怨恨而口发嗟叹之声呢!这是常理,本来就 不值得奇怪。《礼记》说:“散财货就会使民心聚扰,敛财货就会使民心散尽。” 难道不是前鉴吗? 陛下果真能惦念最近城围的深忧,检讨平时专利贪欲的过失; 所有在琼林、大盈二库中的财物,全部拿出来赏赐给有功的人;每次获得珍奇, 先用来颁发军队的赏赐。这样一来,那么叛乱就会平定,逆贼一定会剿灭;(然 后)从从容容地坐上六匹马拉的车子,转回都城长安。国君如此的尊贵,何须忧 贫呢?这就叫散了您那小库,而成全了国家的大库;失了您二库中那点金玉小宝, 而巩固了您君位的大宝啊! 【语文卷·2015 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攸县一中、醴陵一中三校高三联考 (201411)】J0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 5—9 题。(5-8 题,每小题 3 分;第 9 题 10 分) 文章繁简 [清] 顾炎武 韩文公作《樊宗师墓铭》曰:“维古于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 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此极中今人之病。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 之者也。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 失之矣。子曰:“辞达而已矣。”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 文亡矣。《史记》之繁处必胜于《汉书》之简处。《新唐书》之简也,不简于事 而简于文,其所以病也。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此不须重见而意已明。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 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 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 产使校人①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②焉,少则洋洋③焉, 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 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须重叠而情事乃尽,此孟子文章之妙。使入《新唐书》,于齐人则必曰:“其 妻疑而瞷之”,于子产则必曰:“校人出而笑之”,两言而已矣。是故辞主乎达, 不主乎简。 刘器之曰:“《新唐书》叙事好简略其辞,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 且文章岂有繁简邪?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 )自然,( ) 有意于繁简,( )失之矣。当日《进〈新唐书〉表》云:“其事则增于前,其 文则省于旧④。”《新唐书》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两句上。” 注:①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 ②圉圉,受困无力。 ③洋洋,欢乐。 ④前, 旧,均指《旧唐书》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惩时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 惩:劝戒制止 B.有馈生鱼于郑子产 馈:赠送 C.校人烹之,反命曰 反:反而 D.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 郁:晦涩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反”,通“返”,“回去”的意思。 【思路点拨】判定通假字,一要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 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
否是通假字。二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①同音字、形近字多 采用所通假字的声旁。“列缺霹雳”,“列”通“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 十万”,“直”通“值”。“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禽”通“擒”。②音不 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多采用共同声符。“距关,毋内诸侯”,“内” 通“纳”。“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通“嘱”。③音同、形不同。“手裁举”,“裁”通“才”。“所识穷乏者得我 欤”,“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若不出()自然,()有意于繁简,()失之矣 A.于而则B.而于则 C.因之而D.乎则者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A解析:本题主要考査虚词“于”“而”“则”的用法,“而”用 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 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 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于” 常做介词使用。1.在,从,到;2.“在……方面”“从……中”;3.由于;4 向,对,对于;5.被;6.与,跟,同;7.比。“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 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表示并列关系。 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 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4.表示转折、 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反而”;表示让步时, 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 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 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 来”“原来已经” 【思路点拨】文言虚词的辨析六法:①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 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②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 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 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③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 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 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④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 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⑤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 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⑥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 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 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 失之矣 B.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 失之矣
否是通假字。二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①同音字、形近字多 采用所通假字的声旁。“列缺霹雳”,“列”通“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 十万”,“直”通“值”。“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②音不 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多采用共同声符。“距关,毋内诸侯”,“内” 通“纳”。“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属予作文以记之”,“属” 通“嘱”。③音同、形不同。“手裁举”,“裁”通“才”。“所识穷乏者得我 欤”,“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若不出( )自然,( )有意于繁简,( )失之矣。 A. 于 而 则 B. 而 于 则 C. 因 之 而 D. 乎 则 者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 B 级(理解)。 【答案解析】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虚词“于”“而”“则”的用法,“而”用 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 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 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示因果关系,8.表示目的关系。“于” 常做介词使用。1.在,从,到;2.“在……方面”“从……中”;3.由于;4. 向,对,对于;5.被;6.与,跟,同;7.比。“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 “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表示并列关系。这 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 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4.表示转折、 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反而”;表示让步时, 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 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 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 来”“原来已经”。 【思路点拨】文言虚词的辨析六法:①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 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②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 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 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③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 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 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④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 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⑤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 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⑥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 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 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 失之矣 B.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 失之矣
C.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 之矣 D.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 失之矣 【知识点】本题考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 析综合) 【答案解析】B解析:抓住“此”“若”“则”等词来断句。 【思路点拨】断句前先要读几遍要断的文段,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可 以从以下八个方面突破:①从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 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②看虚词,定句读。“夫、盖、凡、窃、请 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 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 虚词就有助于句读。③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 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④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 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 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⑤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 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⑥由对话,定句读。文言文 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 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 答者,明辨句读。⑦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 见的修辞方法。⑧由句式,定句读。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开头段提出了全文的观点,并例举了《史记》《新唐书》等来证明。 B.作者认为言辞以达意为主,没有必要空泛地讨论语言的繁与简的问题,否则 好文章就不会出现了。 C.文章在第三段中以齐人妻与校人的话为例,将《孟子》与《新唐书》的写法 作了对比,意在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 D.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新唐书》所谓的“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其 实不是优点而恰恰是缺点。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 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C解析:“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错误,对比的用意是引出“辞 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的观点。 【思路点拨】筛选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①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在文言文信 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 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 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②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 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 涉对象的一致性上。③明确信息的意乂指向。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 选信息打下的两个漂亮的外围歼灭战,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 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④梳理文意句意。对所选文句所 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
C.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失 之矣 D. 作书须注/此自秦汉以前可耳若今日/作书而非注不可解/则是求简而得繁/两 失之矣 【知识点】本题考查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及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级(分 析综合)。 【答案解析】B 解析:抓住“此”“若”“则”等词来断句。 【思路点拨】断句前先要读几遍要断的文段,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可 以从以下八个方面突破:①从名词(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 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②看虚词,定句读。“夫、盖、凡、窃、请、 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 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 虚词就有助于句读。③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 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④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 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语言 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⑤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 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⑥由对话,定句读。文言文 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 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 答者,明辨句读。⑦察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 见的修辞方法。⑧由句式,定句读。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开头段提出了全文的观点,并例举了《史记》《新唐书》等来证明。 B.作者认为言辞以达意为主,没有必要空泛地讨论语言的繁与简的问题,否则, 好文章就不会出现了。 C.文章在第三段中以齐人妻与校人的话为例,将《孟子》与《新唐书》的写法 作了对比,意在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 D.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新唐书》所谓的“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其 实不是优点而恰恰是缺点。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 能力,能力层次为 C 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C 解析:“ 提倡写作时使用繁笔”错误,对比的用意是引出“辞 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的观点。 【思路点拨】筛选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①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在文言文信 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 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 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②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 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 涉对象的一致性上。③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 选信息打下的两个漂亮的外围歼灭战,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 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④梳理文意句意。对所选文句所 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