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 (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解析:从“左右有恐吓先生者”“左右疑有埋藏者”可 以看出,有些盗贼对萧先生不是很尊敬,主要是他们的首领具有名士之气,很敬 重萧先生。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 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1、(原创)(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字画多时贤为者,曰:“乌用此玷辱书斋?”(3分) 译文: ②盗而如是,可以常盗目之哉?(4分) 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字画大多是当时有才德的人画的作品,他说:“怎么能 用这些东西玷污了书斋呢?” ②像这样的强盗,怎么可以当作平常的强盗来看待他们呢! 解析:(1)“时贤”当时有才德的人,“为”画,“乌”怎么,句子通顺,句 意明确。 (2)“如是”像这样,“可以”可以当作,“常盜”平常的强盗,“目”看待, 句子通顺,句意明确。 【思路点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用现代汉语的 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和文意相对。意译, 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 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要文意连贯,译文符合 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易懂。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南城县的萧明彝先生:他的家里世代都做显赫的大官,资产丰厚,仓库里囤积了 很多粮食。当时正是收获的季节,他带着自己宠爱的小老婆,住在乡间的别墅里 (监督着佃户)收割庄稼。一天晚上,有三个青年人从他的别墅住房上下来,他 们去打开了他家的大门,接连又有十几个人进到院里来,问道:“萧先生已经睡 了吗?”(他们进到屋里)在床塌旁边催促他起来,给萧先生穿衣服,把帽子、 鞋递给他,就像当僮子和仆人执行差役一样,很谨慎而恭敬地侍候萧先生。他们 的头头说:“先生有夫人在,男女之间有区别,不能让她看到外面发生的这些事。 请关锁她的房间。”他们迎萧先生到外间厅堂,给他设立了座位,面朝南坐下, 有人点上了蜡烛站在他的下手。头头说:“我阅读先生您写的今文古文,可以 篇篇地把它们给先生您背诵下来。”并指岀最好的是那一篇;某某篇文章之中有 哪一转折句,不经过苦想而巧安排是写不出来的。又说他曾在某位显赫的官员家 里,暗里偷看过先生饮宴,先生一次连喝了十五大杯酒,各位先生都赶不上先生 江南布政使死后的墓碑记中,只有先生的文章是绝对好的文字。这些强盗里面有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从“左右有恐吓先生者”“左右疑有埋藏者”可 以看出,有些盗贼对萧先生不是很尊敬,主要是他们的首领具有名士之气,很敬 重萧先生。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 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1、(原创)(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字画多时贤为者,曰:“乌用此玷辱书斋?”(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盗而如是,可以常盗目之哉?(4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字画大多是当时有才德的人画的作品,他说:“怎么能 用这些东西玷污了书斋呢?” ②像这样的强盗,怎么可以当作平常的强盗来看待他们呢! 解析:(1)“时贤”当时有才德的人,“为”画,“乌”怎么,句子通顺,句 意明确。 (2)“如是”像这样,“可以”可以当作,“常盗”平常的强盗,“目”看待, 句子通顺,句意明确。 【思路点拨】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用现代汉语的 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和文意相对。意译, 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 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要文意连贯,译文符合 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易懂。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南城县的萧明彝先生:他的家里世代都做显赫的大官,资产丰厚,仓库里囤积了 很多粮食。当时正是收获的季节,他带着自己宠爱的小老婆,住在乡间的别墅里 (监督着佃户)收割庄稼。一天晚上,有三个青年人从他的别墅住房上下来,他 们去打开了他家的大门,接连又有十几个人进到院里来,问道:“萧先生已经睡 了吗?”(他们进到屋里)在床塌旁边催促他起来,给萧先生穿衣服,把帽子、 鞋递给他,就像当僮子和仆人执行差役一样,很谨慎而恭敬地侍候萧先生。他们 的头头说:“先生有夫人在,男女之间有区别,不能让她看到外面发生的这些事。 请关锁她的房间。”他们迎萧先生到外间厅堂,给他设立了座位,面朝南坐下, 有人点上了蜡烛站在他的下手。头头说:“我阅读先生您写的今文古文,可以一 篇篇地把它们给先生您背诵下来。”并指出最好的是那一篇;某某篇文章之中有 哪一转折句,不经过苦想而巧安排是写不出来的。又说他曾在某位显赫的官员家 里,暗里偷看过先生饮宴,先生一次连喝了十五大杯酒,各位先生都赶不上先生。 江南布政使死后的墓碑记中,只有先生的文章是绝对好的文字。这些强盗里面有
恐吓萧先生的人,那个强盗头头竭力制止他,说:“这位是萧先生,不可以用平 常的态度惊吓他。”他们向萧先生要酒饭吃,萧先生给他们摆设肴馔。他们吃饱 喝足,对萧先生说:“我们听到萧先生的大名已经很久了。我们不惜花费千两银 子的路费到这里,您可以拿出您口袋里的银子,用来满足我们的愿望。”萧先生 说;“昨天才卖出了稻谷得到了四百两银子,可惜你们来迟了,今天早晨我已经 派人把它送到城里去了。这里所留下的不多,仅仅是够吃饭饮酒用的钱,不过有 十七两银子、八两人参、一条玉带罢了,我愿意拿出来赠送给各位豪杰。”他 们之中有人怀疑萧先生还有埋藏的金银财宝,而他们的头头说:“这是萧先生说 的真情实话呀,不必怀疑。”他们打开了那个箱子,里面的数目和萧先生说的果 然一样。 快到半夜了,萧先生困倦,而且害怕。强盗头头说:“先生您困倦了吗?我给先 生舞剑看看。”他脱掉了外面的长衣服,里面穿的铠甲锦绣鲜艳,金光灿烂,耀 眼夺目。他拔出双剑在就厅堂里舞弄起来,他的双剑锋芒在萧先生的鼻子左右闪 耀,看他的样子,就跟项庄在鸿门宴上给刘邦舞剑,目的不是在于助酒,而是像 要谋害沛公刘邦那个当时的样子啊。他舞弄了很久才停止。萧先生对待他们越加 恭敬,而强盗也越加敬重萧先生。他们自从打开门户谈论文章,始终以礼恭敬地 对待萧先生,到最后都不敢侵犯萧先生。萧先生的别墅住房委曲宛转,四周围夜 里黑暗,他们拿着灯火环顾四周,指划着窗帘说:“这个窗户棂子应该向着某个 地方;这间小楼适合对着某个方向,可措施工的时候规划得不够。”他们登上了 小楼,要看看萧先生的藏书。看到《名臣奏议》《忠臣谱》两个集子,他们的头 头说:“我愿意得到这些书。”书斋的笔筒里原来放着两块裹头的网巾,他拿来 收在自己袖子里。字画大多是当时有才德的人画的作品,他说:“怎么能用这些 东西玷污了书斋呢?”挑选了那些不好的,都撕毁了它们。有美人图一幅,是出 自名家手笔,他说:“这是不能够多看到的。”姓罗的某君,写有小楷字的扇子 把,藏在放笔的器具旁边,这个强盗头头发现了它,说:“我和这位先生有旧 交情,应当珍藏它。”也把它拿走了。他们准备出门的时候,又邀请萧先生送他 们。萧先生挽留他们说:“你们都是些青年豪侠,等到明天再走,我回城里取来 四百两银子相送给各位怎么样?”强盗头头说:“世上从来没有这种事,我怎么 能在这里等待呢?”萧先生请问他们的姓名,他们不回答。那个头头说:“咱们 后会有期。可惜萧先生老了,如果是青壮年,应当和我们一同前往。”萧先生送 他们走出一里左右地,见有两只木船,停在溪口旁边,他们都上了船,摇橹走了。 他们说的话带着江苏苏州一带的口音。像这样的强盗,怎么可以当作平常的强盗 来看待他们呢!我想那些骗取虚名的人,多是毁灭礼义,抛弃诗书的人,反而不 如这些人对文化有深刻研究,所以管他们叫“名士强盗”。 (2)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 看杀卫玠。(《世说新语·容止》)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墙/ 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解析:结合文章大意去推断、分析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 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 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
恐吓萧先生的人,那个强盗头头竭力制止他,说:“这位是萧先生,不可以用平 常的态度惊吓他。”他们向萧先生要酒饭吃,萧先生给他们摆设肴馔。他们吃饱 喝足,对萧先生说:“我们听到萧先生的大名已经很久了。我们不惜花费千两银 子的路费到这里,您可以拿出您口袋里的银子,用来满足我们的愿望。”萧先生 说;“昨天才卖出了稻谷得到了四百两银子,可惜你们来迟了,今天早晨我已经 派人把它送到城里去了。这里所留下的不多,仅仅是够吃饭饮酒用的钱,不过有 二十七两银子、八两人参、一条玉带罢了,我愿意拿出来赠送给各位豪杰。”他 们之中有人怀疑萧先生还有埋藏的金银财宝,而他们的头头说:“这是萧先生说 的真情实话呀,不必怀疑。”他们打开了那个箱子,里面的数目和萧先生说的果 然一样。 快到半夜了,萧先生困倦,而且害怕。强盗头头说:“先生您困倦了吗?我给先 生舞剑看看。”他脱掉了外面的长衣服,里面穿的铠甲锦绣鲜艳,金光灿烂,耀 眼夺目。他拔出双剑在就厅堂里舞弄起来,他的双剑锋芒在萧先生的鼻子左右闪 耀,看他的样子,就跟项庄在鸿门宴上给刘邦舞剑,目的不是在于助酒,而是像 要谋害沛公刘邦那个当时的样子啊。他舞弄了很久才停止。萧先生对待他们越加 恭敬,而强盗也越加敬重萧先生。他们自从打开门户谈论文章,始终以礼恭敬地 对待萧先生,到最后都不敢侵犯萧先生。萧先生的别墅住房委曲宛转,四周围夜 里黑暗,他们拿着灯火环顾四周,指划着窗帘说:“这个窗户棂子应该向着某个 地方;这间小楼适合对着某个方向,可措施工的时候规划得不够。”他们登上了 小楼,要看看萧先生的藏书。看到《名臣奏议》《忠臣谱》两个集子,他们的头 头说:“我愿意得到这些书。”书斋的笔筒里原来放着两块裹头的网巾,他拿来 收在自己袖子里。字画大多是当时有才德的人画的作品,他说:“怎么能用这些 东西玷污了书斋呢?”挑选了那些不好的,都撕毁了它们。有美人图一幅,是出 自名家手笔,他说:“这是不能够多看到的。”姓罗的某君,写有小楷字的扇子 一把,藏在放笔的器具旁边,这个强盗头头发现了它,说:“我和这位先生有旧 交情,应当珍藏它。”也把它拿走了。他们准备出门的时候,又邀请萧先生送他 们。萧先生挽留他们说:“你们都是些青年豪侠,等到明天再走,我回城里取来 四百两银子相送给各位怎么样?”强盗头头说:“世上从来没有这种事,我怎么 能在这里等待呢?”萧先生请问他们的姓名,他们不回答。那个头头说:“咱们 后会有期。可惜萧先生老了,如果是青壮年,应当和我们一同前往。”萧先生送 他们走出一里左右地,见有两只木船,停在溪口旁边,他们都上了船,摇橹走了。 他们说的话带着江苏苏州一带的口音。像这样的强盗,怎么可以当作平常的强盗 来看待他们呢!我想那些骗取虚名的人,多是毁灭礼义,抛弃诗书的人,反而不 如这些人对文化有深刻研究,所以管他们叫“名士强盗”。 (2)用分隔号(/)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 分)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 看杀卫玠。(《世说新语·容止》)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卫玠 从 豫 章 至 下 都/人 闻 其 名/观者 如 堵 墙/ 玠 先 有 羸 疾/体 不 堪 劳/遂成 病 而 死/时 人 谓 看 杀 卫 玠。 解析:结合文章大意去推断、分析。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 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 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
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 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 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 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 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语文卷·2015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J0阅读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 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 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 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 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 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 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 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 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 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 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 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 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 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 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 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 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 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谥典曰愍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绍破,以典为裨将军一一裨:副贰 B.卿欲慕耿纯邪一一慕:羡慕 C.进、典、辽皆素不睦一一素:平素 D.乃率众与辽破走权一一走:使---逃跑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 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慕:效仿。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 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 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 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 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典有良将谋略之才的一组是(3分)
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 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 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 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 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语文卷·2015 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J0 阅读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李典字曼成,山阳钜野人也。典从父乾,有雄气,合宾客数千家在乘氏。初平中, 以众随太祖,破黄巾于寿张,又从击袁术,征徐州。吕布之乱,太祖遣乾还乘氏, 慰劳诸县。布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乾,欲俱叛,乾不听,遂杀乾。太祖使乾子 整将乾兵,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从平兖州诸县有功,稍迁青州刺史。整 卒,典徙颍阴令,为中郎将,将整军,迁离狐太守。 时太祖与袁绍相拒官渡,典率宗族及部曲输谷帛供军。绍破,以典为裨将军,屯 安民。太祖击谭、尚于黎阳,使典与程昱等以船运军粮。会尚遣魏郡太守高蕃将 兵屯河上,绝水道,太祖敕典、昱:“若船不得过,下从陆道。”典与诸将议曰: “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 宜亟击之。”昱亦以为然。遂北渡河,攻蕃,破之,水道得通。刘表使刘备北侵, 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 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 守。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从围邺,邺定, 与乐进围高干于壶关,击管承于长广,皆破之。迁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典宗族部曲三千余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 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 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余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 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合肥,孙权率众围之,辽欲奉教出战。进、典、辽皆素 不睦,辽恐其不从,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 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增邑百户,并前三百户。 典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军中称其长者。 年三十六薨,子祯嗣。文帝践阼,谥典曰愍侯。(节选自《三国志·魏书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绍破,以典为裨将军——裨:副贰 B.卿欲慕耿纯邪——慕:羡慕 C.进、典、辽皆素不睦——素:平素 D.乃率众与辽破走权——走:使┅┅逃跑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理 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慕:效仿。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 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 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 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 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典有良将谋略之才的一组是 ( 3 分 )
①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②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 ③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④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 ⑤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⑥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④⑤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 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B解析:①非李典所为,⑤⑥不能体现谋略之才。 【思路点拨】这类题设题方式有:1.错位信息。这是高考设错常用的形式,常 常是非此人的行为当作了此人的行为,非此时间的事情当作此时间的事情等 2.错解词语。有些信息选项是直接对文中某些存在重点词语的句子的间接翻译, 表述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故意弄错。3.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二者不存在因果 关系强加了这种关系或将这种关系倒置。4.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透露这种信 息而无端地增加了这种信息。5.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时,负责运送军粮的李典与程昱被高蕃阻断水路, 李典等未按太祖指令转走陆路,果断渡河击败高蕃,打通了水路。 B.李典随夏侯惇阻击刘备时,夏侯惇不听李典劝阻,受刘备引诱,误中埋伏, 多亏留守的李典率部及时施救,刘备望见救兵赶到,这才撤军 C.李典伯父李乾在世时,即与宗亲宾客数千人定居乘氏,后来李典为替太祖充 实郊野地区,主动申请移民魏郡,并最终率宗族一万三千人移居邺。 D.李典年龄虽小,但在军中被奉为长者,与他的道德修养、处事作风不无关联, 如合肥一战,他大公无私,主动请战,与张辽并力击退孙权。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 (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主动请战”不恰当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査,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 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 (2)“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军队中可以不执行内廷的命令,如果对国家有利 自己拿主意是可以的,应该尽快攻打他们 这是国家大事,只看将军的计谋是怎样的,我怎能因为个人恩怨而忘了国家大义 解析:(1)关键词:内御,内廷的命令;利,对……有利;专,自己;亟,尽 快;句子通顺,专译成“独断专行”亦可
①与诸将击兰、封。兰、封破②蕃军少甲而恃水,有懈怠之心,击之必克 ③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④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 ⑤好学问,贵儒雅,不与诸将争功⑥敬贤士大夫,恂恂若不及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④⑤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 C 级(表达运 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①非李典所为,⑤⑥不能体现谋略之才。 【思路点拨】这类题设题方式有:1.错位信息。这是高考设错常用的形式,常 常是非此人的行为当作了此人的行为,非此时间的事情当作此时间的事情等。 2.错解词语。有些信息选项是直接对文中某些存在重点词语的句子的间接翻译, 表述时将重点词语的意思故意弄错。3.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二者不存在因果 关系强加了这种关系或将这种关系倒置。4.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透露这种信 息而无端地增加了这种信息。5.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时,负责运送军粮的李典与程昱被高蕃阻断水路, 李典等未按太祖指令转走陆路,果断渡河击败高蕃,打通了水路。 B.李典随夏侯惇阻击刘备时,夏侯惇不听李典劝阻,受刘备引诱,误中埋伏, 多亏留守的李典率部及时施救,刘备望见救兵赶到,这才撤军。 C.李典伯父李乾在世时,即与宗亲宾客数千人定居乘氏,后来李典为替太祖充 实郊野地区,主动申请移民魏郡,并最终率宗族一万三千人移居邺。 D.李典年龄虽小,但在军中被奉为长者,与他的道德修养、处事作风不无关联, 如合肥一战,他大公无私,主动请战,与张辽并力击退孙权。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 (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主动请战”不恰当。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 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 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 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 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 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军不内御,苟利国家,专之可也,宜亟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 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军队中可以不执行内廷的命令,如果对国家有利, 自己拿主意是可以的,应该尽快攻打他们。 这是国家大事,只看将军的计谋是怎样的,我怎能因为个人恩怨而忘了国家大义 呢! 解析:(1)关键词:内御,内廷的命令;利,对……有利;专,自己;亟,尽 快;句子通顺,专译成“独断专行”亦可
(2)判断句1分,关键词:顾,只;可以,可以因为:私憾,个人恩怨;各1 分,句子通顺。 【思路点拨】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 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 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 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 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 关文字。 【参考译文】 李典字曼成,是山阳钜野人。李典的叔父叫李乾,有英雄气概,在乘氏聚合了几 千家宾客。初平年间,带领众人追随太祖,在寿张击败黄巾军,又跟随太祖打击 袁术,征讨徐州。吕布作乱,太祖派李乾回到乘氏,慰劳当地各县。吕布手下的 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降李乾,想让他一起叛乱,李乾没有听从,他们就杀了李 乾。太祖让李乾的儿子李整带领李乾的兵马,与其他将领一起攻打薛兰、李封, 薛兰、李封被打败后,李整跟随太祖平定兖州各县立了功,慢慢地升迁为青州刺 史。李整死后,李典调任颍阴县令,任中郎将,带领李整的军队,后升任离狐太 守 当时太祖和袁绍在官渡对垒,李典率领宗族和部下向太祖军中输送粮食布匹。袁 绍被打败后,太祖任命李典为副将军,驻军于安民。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 人,让李典和程昱等人率领宗族和部下用船运送军粮。适逢袁尚派魏郡太守高 蕃带兵驻扎在黄河上游,断绝了李典程昱运粮的水道,太祖命令李典和程昱:“如 果船只不能通过,就下船从陆路运送。”李典与将领们商议说:“高蕃的军队铠 甲少却依仗占据着水道,他们心理懈怠,攻打他们一定会取得胜利。军队中可以 不执行内廷的命令,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拿主意是可以的,应该尽快攻打他 们。”程昱也认为正确。于是,李典率军向北渡过黄河,攻打髙蕃,打败了他, 水道因此恢复畅通。刘表让刘备向北扩张,刘备到了叶城,太祖派李典跟随夏侯 惇抵抗他们。刘备一天早晨烧毁营地离去,夏侯惇带领各部追击刘备,李典说: “贼人无故退却,怀疑他们一定有埋伏。南边道路狭窄,草木深长,不能追啊, 夏侯惇不听,与于禁一起追击刘备,李典留守军营。夏侯惇等人果然陷入敌人的 伏击圈,作战不利,李典率军前往救援,刘备望见对方的救兵到了,才解散包围 离去。李典随太祖围攻邺城,邺城平定后,与乐进一起在壶关包围了高干,在长 广攻打管承,都打败了对方。升任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李典的宗族和部下三千多户人家,都居住在乘氏,他自己请求将宗族和部下家属 迁往魏郡。太祖笑着说:“你想效仿耿纯吗?”李典谢恩说:“我驽笨怯懦,功 劳微薄,但是蒙受的恩宠和封赏过于丰厚,实在应该让全宗族人都出力:再说征 伐之事还没有平息,应该充实都城,以便(随太祖)控制天下,不是郊仿耿纯 于是把宗族和部下一万三千多人移居到邺城。太祖嘉奖他,提拔他任破虏将军。 他同张辽、乐进驻扎在合肥,孙权率众包围了他们,张辽想领命出战。乐进、李 典、张辽平时不和睦,张辽担心他们不答应,李典慷慨地说:“这是国家大事, 只看将军的计谋是怎样的,我怎能因为个人恩怨而忘了国家大义呢!”带领部众 与张辽一起打退了孙权。于是他又获得一百户的封地,连同以往的,共三百户
(2)判断句 1 分,关键词:顾,只;可以,可以因为;私憾,个人恩怨;各 1 分,句子通顺。 【思路点拨】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 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 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 言虚词。 “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 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 关文字。 【参考译文】 李典字曼成,是山阳钜野人。李典的叔父叫李乾,有英雄气概,在乘氏聚合了几 千家宾客。初平年间,带领众人追随太祖,在寿张击败黄巾军,又跟随太祖打击 袁术,征讨徐州。吕布作乱,太祖派李乾回到乘氏,慰劳当地各县。吕布手下的 别驾薛兰、治中李封招降李乾,想让他一起叛乱,李乾没有听从,他们就杀了李 乾。太祖让李乾的儿子李整带领李乾的兵马,与其他将领一起攻打薛兰、李封。 薛兰、李封被打败后,李整跟随太祖平定兖州各县立了功,慢慢地升迁为青州刺 史。李整死后,李典调任颍阴县令,任中郎将,带领李整的军队,后升任离狐太 守。 当时太祖和袁绍在官渡对垒,李典率领宗族和部下向太祖军中输送粮食布匹。袁 绍被打败后,太祖任命李典为副将军,驻军于安民。太祖在黎阳攻打袁谭、袁尚 二人,让李典和程昱等人率领宗族和部下用船运送军粮。适逢袁尚派魏郡太守高 蕃带兵驻扎在黄河上游,断绝了李典程昱运粮的水道,太祖命令李典和程昱:“如 果船只不能通过,就下船从陆路运送。”李典与将领们商议说:“高蕃的军队铠 甲少却依仗占据着水道,他们心理懈怠,攻打他们一定会取得胜利。军队中可以 不执行内廷的命令,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拿主意是可以的,应该尽快攻打他 们。”程昱也认为正确。于是,李典率军向北渡过黄河,攻打高蕃,打败了他, 水道因此恢复畅通。刘表让刘备向北扩张,刘备到了叶城,太祖派李典跟随夏侯 惇抵抗他们。刘备一天早晨烧毁营地离去,夏侯惇带领各部追击刘备,李典说: “贼人无故退却,怀疑他们一定有埋伏。南边道路狭窄,草木深长,不能追啊。” 夏侯惇不听,与于禁一起追击刘备,李典留守军营。夏侯惇等人果然陷入敌人的 伏击圈,作战不利,李典率军前往救援,刘备望见对方的救兵到了,才解散包围 离去。李典随太祖围攻邺城,邺城平定后,与乐进一起在壶关包围了高干,在长 广攻打管承,都打败了对方。升任捕虏将军,封都亭侯。 李典的宗族和部下三千多户人家,都居住在乘氏,他自己请求将宗族和部下家属 迁往魏郡。太祖笑着说:“你想效仿耿纯吗?”李典谢恩说:“我驽笨怯懦,功 劳微薄,但是蒙受的恩宠和封赏过于丰厚,实在应该让全宗族人都出力;再说征 伐之事还没有平息,应该充实都城,以便(随太祖)控制天下,不是郊仿耿纯。” 于是把宗族和部下一万三千多人移居到邺城。太祖嘉奖他,提拔他任破虏将军。 他同张辽、乐进驻扎在合肥,孙权率众包围了他们,张辽想领命出战。乐进、李 典、张辽平时不和睦,张辽担心他们不答应,李典慷慨地说:“这是国家大事, 只看将军的计谋是怎样的,我怎能因为个人恩怨而忘了国家大义呢!”带领部众 与张辽一起打退了孙权。于是他又获得一百户的封地,连同以往的,共三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