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课程与教学论》是为教育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小学教育方向以及公共事业管理(师范 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近年来,国内外《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以及教学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成 果不断地更新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学科内容,两者的关系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据 此,我校1999年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在教育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师范类)专业(原 教育管理专业)中,不再单独设置《课程论》与《教学论》课程,而改设《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当时为了满足教学需要,首次制订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为了适应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特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修订出本教学大纲,既为教师 组织教学提供基本依据,也为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提供基本标准,同时还为本课程及其教材 建设以及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考虑到《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地 位,结合《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本大纲立足于使学生掌握有关课程研 制和实施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知识,使学生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 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突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特色。 (二)本课程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和依据 本课程选择教材坚持“三基”的主要原则和依据。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学科是探求新知 内容在不断扩大增长;而作为科目,内容总是有限的,决定内容选择的标准是教学目的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在高师教育系本科课程计划中的位置是“基础”,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课 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教学实践打下相应 的理论基础。这样,“课程与教学论”无论作为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基本总结,还是作为 高校本科的科目,其根本特性是基础性,因此,所选的教材必须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成果中 比较公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 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鉴于《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变化发展比较快的应用理论性学科 国内正式出版的教材比较少,而且尽管各有优点,但也各有缺陷,所以本教学大纲设计使用 黄甫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课程与教学论》为教材,以王文科著、台湾五南 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第二版的《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参考教材,并逐步编篡出《课程与教学 论教学参考资料》,从而不断改善教学资料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的建议 1、贯彻启发教学思想; 2、使用和设计问题教学法 3、组织自学基础上的课堂讨论 4、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适当结合课程与教学论的新进展和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丰富 教学内容
1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课程与教学论》是为教育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小学教育方向以及公共事业管理(师范 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近年来,国内外《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以及教学均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成 果不断地更新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学科内容,两者的关系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据 此,我校 1999 年修订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在教育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师范类)专业(原 教育管理专业)中,不再单独设置《课程论》与《教学论》课程,而改设《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当时为了满足教学需要,首次制订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大纲。 为了适应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需要,特在已有工作基础上,修订出本教学大纲,既为教师 组织教学提供基本依据,也为考核学生的学习结果提供基本标准,同时还为本课程及其教材 建设以及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考虑到《课程与教学论》的应用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必修课程地 位,结合《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本大纲立足于使学生掌握有关课程研 制和实施教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知识,使学生形成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研 究和课程研制、教学实践的科学态度、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突出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特色。 (二)本课程选择教材的主要原则和依据 本课程选择教材坚持“三基”的主要原则和依据。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学科是探求新知, 内容在不断扩大增长;而作为科目,内容总是有限的,决定内容选择的标准是教学目的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在高师教育系本科课程计划中的位置是“基础”,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课 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教学实践打下相应 的理论基础。这样,“课程与教学论”无论作为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基本总结,还是作为 高校本科的科目,其根本特性是基础性,因此,所选的教材必须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成果中 比较公认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事实。 根据上述原则和依据,鉴于《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变化发展比较快的应用理论性学科, 国内正式出版的教材比较少,而且尽管各有优点,但也各有缺陷,所以本教学大纲设计使用 黄甫全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课程与教学论》为教材,以王文科著、台湾五南 图书出版公司 1999 年第二版的《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参考教材,并逐步编篡出《课程与教学 论教学参考资料》,从而不断改善教学资料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的建议 1、贯彻启发教学思想; 2、使用和设计问题教学法; 3、组织自学基础上的课堂讨论; 4、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适当结合课程与教学论的新进展和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丰富 教学内容;
5、改善教学环节,至少安排一次中小学课程的研制见习和一次中小学课堂教学见习; 6、逐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本课程的学时分配 本教学大纲,适用的教学总课时为80课时,分为课堂教学6课时,课堂讨论6课时, 复习考试4课时,见习6课时,机动2课时 (五)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性质与结构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学校和院系据以管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文件,是教师组织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基本标准。 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本文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学时数分配,二是教学目标,三是教学内容 四是教学难点和重点,五是教学要求,六是考核目标。本教学大纲自2005-2006学年度上学 期开始执行 二、本文 第一章绪论 、教学时数:4课时。 二、教学目标: 本章是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的概述,主要组织学生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 体系,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对象、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对课程与 教学论的认识,初步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动机,并使学生清楚本学科的范围和本课程的 教学内容范围以及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任务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 (五)《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结构和教学设计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 五、教学要求: (一)首先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任务,深入地分析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联系 实际揭示课程与教学论的问题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课程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介绍学术界存在的几种不同观 点,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地研究问题 (三)对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整个教育发展史的 大背景下来学习和把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线索,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四)可以通过征求学生意见的方式来介绍和确定本课程的内容范围,让学生主动的参 与教学设计,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考核目标 (一)识记:课程与教学问题,常识问题、科学问题,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各阶段及其 特点、标志和代表人物
2 5、改善教学环节,至少安排一次中小学课程的研制见习和一次中小学课堂教学见习; 6、逐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本课程的学时分配 本教学大纲,适用的教学总课时为 80 课时,分为课堂教学 62 课时,课堂讨论 6 课时, 复习考试 4 课时,见习 6 课时,机动 2 课时。 (五)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性质与结构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学校和院系据以管理《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的文件,是教师组织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基本标准。 本课程教学大纲的本文分为六个部分,一是学时数分配,二是教学目标,三是教学内容, 四是教学难点和重点,五是教学要求,六是考核目标。本教学大纲自 2005-2006•学年度上学 期开始执行。 二、本文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时数:4 课时。 二、教学目标: 本章是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的概述,主要组织学生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和 体系,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对象、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对课程与 教学论的认识,初步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动机,并使学生清楚本学科的范围和本课程的 教学内容范围以及教学的基本环节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任务;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四)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 (五)《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结构和教学设计。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二)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产生和发展。 五、教学要求: (一)首先教学课程与教学论的主要任务,深入地分析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联系 实际揭示课程与教学论的问题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对课程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介绍学术界存在的几种不同观 点,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科学地研究问题。 (三)对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整个教育发展史的 大背景下来学习和把握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线索,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四)可以通过征求学生意见的方式来介绍和确定本课程的内容范围,让学生主动的参 与教学设计,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考核目标: (一)识记:课程与教学问题,常识问题、科学问题,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各阶段及其 特点、标志和代表人物
(二)理解:1、课程与教学论的三大任务; 2、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关系的几种不同观点 3、为什么说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 (三)应用:1、学习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是什么? 2、提出一个课程与教学问题并进行分析说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本质论 、教学时数:4课时。 二、教学目标 本章是关于课程与教学概念的内涵的基本知识,主要组织学生学习影响课程与教学因素 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的材料、课程与教学的层次、课程与教学的要素和课程与教学的本 质涵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课程与教学概念的内涵,掌握关于影 响课程与教学因素、课程与教学的材料、层次、要素和定义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把握课程 与教学概念实质的意识和哲学视角,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和研究的动机和兴 、教学内容 (一)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因素 (二)课程与教学的材料; (三)课程的层次 (四)课程与教学的要素: (五)课程与教学的定义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课程的层次; (二)课程与教学的要素 (三)课程与教学的定义。 五、教学要求: (一)阐明影响课程与教学因素的概念,分析和把握影响课程与教学因素的种类和主要 因素; (二)介绍构成课程与教学的材料以及结构层次 (三)深入分析和理解课程与教学要素 (四)引导学生考察和把握课程与教学的有代表性的定义,帮助学生用辩证本质观来分 析把握课程与教学概念的内涵 六、考核目标 (一)识记: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因素、课程的层次、历时态课程与教学要素、共时态课 程与教学要素、课程与教学的材料、课程、教学 (二)理解:1、为什么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五类? 2、课程与教学材料的实质是什么?课程与教学材料有哪些? 3、简述课程运行的六个层次。 4、简述课程与教学的历时态要素 5、简述课程与教学的共时态要素 (三)应用:1、分析课程定义的“包容观”。 、用课程与教学本质理论,分析并论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系统性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价值论(自学)
3 (二)理解:1、课程与教学论的三大任务; 2、关于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关系的几种不同观点; 3、为什么说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 (三)应用:1、学习和研究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是什么? 2、提出一个课程与教学问题并进行分析说明。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本质论 一、教学时数:4 课时。 二、教学目标: 本章是关于课程与教学概念的内涵的基本知识,主要组织学生学习影响课程与教学因素 的基本概念、课程与教学的材料、课程与教学的层次、课程与教学的要素和课程与教学的本 质涵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课程与教学概念的内涵,掌握关于影 响课程与教学因素、课程与教学的材料、层次、要素和定义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把握课程 与教学概念实质的意识和哲学视角,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与教学论学习和研究的动机和兴 趣。 三、教学内容: (一)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因素; (二)课程与教学的材料; (三)课程的层次; (四)课程与教学的要素; (五)课程与教学的定义。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课程的层次; (二)课程与教学的要素; (三)课程与教学的定义。 五、教学要求: (一)阐明影响课程与教学因素的概念,分析和把握影响课程与教学因素的种类和主要 因素; (二)介绍构成课程与教学的材料以及结构层次; (三)深入分析和理解课程与教学要素; (四)引导学生考察和把握课程与教学的有代表性的定义,帮助学生用辩证本质观来分 析把握课程与教学概念的内涵。 六、考核目标: (一)识记: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因素、课程的层次、历时态课程与教学要素、共时态课 程与教学要素、课程与教学的材料、课程、教学。 (二)理解:1、为什么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五类? 2、课程与教学材料的实质是什么?课程与教学材料有哪些? 3、简述课程运行的六个层次。 4、简述课程与教学的历时态要素。 5、简述课程与教学的共时态要素。 (三)应用:1、分析课程定义的“包容观”。 2、用课程与教学本质理论,分析并论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系统性。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价值论(自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本章是关于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观,是对课程与教学价值有关知识内容的简要概括和介绍, 通过教学后使学生识记课程与教学价值的基本概念、理解“文化本位”课程与教学、“社会本 位”课程与教学和“儿童本位”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形式教育”与“实质 教育”的基本理论,初步形成分析和把握课程与教学实质的价值观念和基本思维方法。 、教学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价值概念; (二)课程与教学价值选择; (三)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课程与教学价值选择 (二)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联系与分歧 五、教学要求 一)首先阐明价值、课程与教学价值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观察课程与教学问题 的价值观念 (二)对“文化本位”课程与教学、“社会本位”课程与教学和“儿童本位”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启发学生把握三种主张的基本立场、价值取向和核心观点 (三)深入分析和比较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把握两者之间的同一性 六、考核目标: (一)识记:价值、课程与教学价值 (二)理解:1、文化本位课程与教学、社会本位课程与教学以及儿童本位课程与教学 相互之间的基本区别 2、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三)应用:1、试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什么? 2、分析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矛盾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突出表 第四章教学过程 教学时数:4课时。 二、教学目标 本章是关于课程与教学的认识观,是人们对教师、学生和课程与教学的认识论关系的认 识成果的简要概括和介绍,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课程与教学认识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的课 程与教学认识方式,掌握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认识概述 (二)课程与教学认识方式 (三)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 四)教学过程的本质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课程与教学认识方式 (二)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五、教学要求
4 一、教学时数:2 课时。 二、教学目标: 本章是关于课程与教学的价值观,是对课程与教学价值有关知识内容的简要概括和介绍, 通过教学后使学生识记课程与教学价值的基本概念、理解“文化本位”课程与教学、“社会本 位”课程与教学和“儿童本位”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形式教育”与“实质 教育”的基本理论,初步形成分析和把握课程与教学实质的价值观念和基本思维方法。 三、教学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价值概念; (二)课程与教学价值选择; (三)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课程与教学价值选择; (二)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联系与分歧。 五、教学要求: (一)首先阐明价值、课程与教学价值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观察课程与教学问题 的价值观念。 (二)对“文化本位”课程与教学、“社会本位”课程与教学和“儿童本位”课程与教学 的基本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启发学生把握三种主张的基本立场、价值取向和核心观点。 (三)深入分析和比较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基本观点,把握两者之间的同一性, 六、考核目标: (一)识记:价值、课程与教学价值。 (二)理解:1、文化本位课程与教学、社会本位课程与教学以及儿童本位课程与教学 相互之间的基本区别; 2、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三)应用:1、试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什么? 2、分析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矛盾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的突出表 现。 第四章 教学过程 一、教学时数:4 课时。 二、教学目标: 本章是关于课程与教学的认识观,是人们对教师、学生和课程与教学的认识论关系的认 识成果的简要概括和介绍,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课程与教学认识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的课 程与教学认识方式,掌握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 (一)课程与教学认识概述; (二)课程与教学认识方式; (三)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 (四)教学过程的本质。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课程与教学认识方式; (二)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五、教学要求:
(一)首先阐明课程与教学认识的基本概念和课程与教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与教学认识方式的涵指,掌握四种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认识 方式的内涵。 三)然后帮助学生解剖各种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的基本结构,认识整合性课程与教学 认识模式的可能性。 (四)最后引导学生了解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观点,深入学习掌握“特殊认识”说 “发展”说和“认识-发展统一”说的基本原理。 六、考核目标 (一)识记:课程与教学认识、教学过程本质的七种不同观点。 (二)理解:1、四种课程与教学认识方式的基本内容 2、八种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的基本结构; 3、整合性的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 4、关于“特殊认识”说、“发展”说和“认识-发展统一”说的要点。 三)应用:1、试分析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占支配地位的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 2、怎样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建构整合性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 第五章课程结构 教学时数:4课时 二、教学目标: 本章是对课程结构的现象和本质认识成果的系统概括和介绍,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课 程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课程横向结构的实质,理解科目中心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 论和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把握课程纵向结构的实质,理解直线型课程、 螺旋型课程以及阶梯型课程的内涵和特性 三、教学内容 (一)课程结构概述 (二)课程横向结构 (三)课程纵向结构。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课程横向结构 (二)课程纵向结构。 五、教学要求: (一)首先阐明结构和组织的概念,进而揭示课程结构的基本含义和特性 二)在阐明课程横向结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介绍科目中心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 合理论和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 三)在阐明课程纵向结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和阶梯 型课程的基本内涵和主张。 六、考核目标: )识记:课程结构、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和阶梯型课程 (二)理解:1、科目中心整合理论 2、儿童中心整合理论; 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 4、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与阶梯型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三)应用:试用课程整合理论分析我国中小学课程横向结构存在的基本问题和对策
5 (一)首先阐明课程与教学认识的基本概念和课程与教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 (二)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与教学认识方式的涵指,掌握四种基本的课程与教学认识 方式的内涵。 (三)然后帮助学生解剖各种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的基本结构,认识整合性课程与教学 认识模式的可能性。 (四)最后引导学生了解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观点,深入学习掌握“特殊认识”说、 “发展”说和“认识-发展统一”说的基本原理。 六、考核目标: (一)识记:课程与教学认识、教学过程本质的七种不同观点。 (二)理解:1、四种课程与教学认识方式的基本内容; 2、八种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的基本结构; 3、整合性的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 4、关于“特殊认识”说、“发展”说和“认识-发展统一”说的要点。 (三)应用:1、试分析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占支配地位的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 2、怎样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中建构整合性课程与教学认识模式? 第五章 课程结构 一、教学时数:4 课时。 二、教学目标: 本章是对课程结构的现象和本质认识成果的系统概括和介绍,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课 程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课程横向结构的实质,理解科目中心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合理 论和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把握课程纵向结构的实质,理解直线型课程、 螺旋型课程以及阶梯型课程的内涵和特性。 三、教学内容: (一)课程结构概述; (二)课程横向结构; (三)课程纵向结构。 四、教学难点和重点: (一)课程横向结构; (二)课程纵向结构。 五、教学要求: (一)首先阐明结构和组织的概念,进而揭示课程结构的基本含义和特性。 (二)在阐明课程横向结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介绍科目中心整合理论、儿童中心整 合理论和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 (三)在阐明课程纵向结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和阶梯 型课程的基本内涵和主张。 六、考核目标: (一)识记:课程结构、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和阶梯型课程。 (二)理解:1、科目中心整合理论; 2、儿童中心整合理论; 3、注重学科与儿童心理统一的整合理论; 4、直线型课程、螺旋型课程与阶梯型课程的联系和区别。 (三)应用:试用课程整合理论分析我国中小学课程横向结构存在的基本问题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