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好尿布,穿袜子或纱布包裹足跟,裸全置入蓝光箱床中,登记入箱时间。3)光照结束称体重,除去护眼罩,沐浴,并检查有无皮肤破损及眼晴感染,记录灯管照射时间。(4)注意事项1)注意调节箱内温、湿度,保持箱温恒定,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537.5℃。若体温超过38.5℃时,要暂停光疗,经降温处理,体温恢复正常后再继续进行光疗。2)光照时间长短要根据病因、黄疽程度及血清胆红素的高低来决定。一般可采用持续照射或间断照射24~48小时。3)光照时患儿易哭闹、出汗、不显性失水增加40%,应及时补充水分及营养,定时喂养,两次喂乳间喂糖水1次。并记录出入量。4)患儿应经常更换体位,使全身皮肤均匀受光,避免尾部、枕骨、耳后皮肤长时间受压而引起皮损。并注意保护足跟。若单面光照每2小时改变体位1次。5)观察病情:每2小时测生命体征1次,观察黄疽消退程度(在自然光下观察)、胆红素值变化;全身情况,如有无抽插、呼吸暂停、发、有无呕吐及皮疹,大、小便性状、次数和量。因光照射易出现轻度腹泻,排深绿色稀便,泡沫多,小便深黄色,一过性皮疹等不良反应,但可随病情好转而消失。6)正确记录灯管使用时间,连用300小时即需更换。7)保持玻璃床板透明度,及时清除污物,以免影响疗效。每次使用后的光疗箱应用0.1%苯扎溴铵消毒液擦洗。要点、难点提示握蓝光疗法的目的、注意事项;照射前戴护眼罩,系好尿布,穿袜子或纱布包裹足跟。六、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考试大纲科目细目要点要求①(1)正常新生儿的特点熟练掌握?1.新生儿的特点和护理(2)正常新生儿的护理熟练掌握①掌握(3)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①(1)早产儿的特点熟练掌握2.早产儿的特点和护理?(2)早产儿的护理掌握①3.患病新生儿的护理:(1)病因及发病机制熟练掌握?新生儿黄疽、新生儿颅(2)临床表现②内出血、新生儿寒冷损(3)辅助检查了解了解②伤综合征、新生儿败血(4)预防和治疗原则?症、新生儿破伤风(5)护理熟练掌握(一)足月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1.正常新生儿的特点足月正常新生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满37~42周,体重>2500g,身长>47cm,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新生儿。(1)外表特征出生时哭声响亮;体重>2500g,身长>47cm锄,四肢肌张力高;皮肤红润,胎毛少,覆盖有胎脂;耳郭发育好;乳晕明显,可摸到结节;指甲达到或长过指端;足底皮纹多,男婴墨丸已降人阴塞,女婴大阴唇完全遮敲小阴唇。(2)皮肤黏膜皮肤薄嫩,血管丰富,易感染,脐带生后1~7天后脱落。(3)体温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差,易随外界温度变化。(4)呼吸呼吸中枢不成熟,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节律不规律,40~45次/分。心率快,约120~140次/分。且波动范围较大,在90~160次/分之问。(5)循环(6)消化胃呈水平位,贡门松弛,幽门紧张,易发生溢乳,生后24小时内开始排黑绿色胎粪,3~4天后转为黄色粪便。(7)泌尿肾功能差,易发生水肿或脱水。一般在24小时内排尿。(8)神经新生儿脑相对较大,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常出现无意识、不协调的活动
系好尿布,穿袜子或纱布包裹足跟,裸全置入蓝光箱床中,登记入箱时间。 3)光照结束称体重,除去护眼罩,沐浴,并检查有无皮肤破损及眼睛感染,记录灯管 照射时间。 (4)注意事项 1)注意调节箱内温、湿度,保持箱温恒定,使患儿体温维持在 36.5~37.5℃。若体温 超过 38.5℃时,要暂停光疗,经降温处理,体温恢复正常后再继续进行光疗。 2)光照时间长短要根据病因、黄疸程度及血清胆红素的高低来决定。一般可采用持续 照射或间断照射 24~48 小时。 3)光照时患儿易哭闹、出汗、不显性失水增加 40%,应及时补充水分及营养,定时喂 养,两次喂乳间喂糖水 1 次。并记录出入量。 4)患儿应经常更换体位,使全身皮肤均匀受光,避免骶尾部、枕骨、耳后皮肤长时间 受压而引起皮损。并注意保护足跟。若单面光照每 2 小时改变体位 1 次。 5)观察病情:每 2 小时测生命体征 1 次,观察黄疸消退程度(在自然光下观察)、胆红 素值变化;全身情况,如有无抽搐、呼吸暂停、发绀、有无呕吐及皮疹,大、小便性状、次 数和量。因光照射易出现轻度腹泻,排深绿色稀便,泡沫多,小便深黄色,一过性皮疹等不 良反应,但可随病情好转而消失。 6)正确记录灯管使用时间,连用 300 小时即需更换。 7)保持玻璃床板透明度,及时清除污物,以免影响疗效。每次使用后的光疗箱应用 0.1% 苯扎溴铵消毒液擦洗。 要点、难点提示 握蓝光疗法的目的、注意事项;照射前戴护眼罩,系好尿布,穿袜 子或纱布包裹足跟。 六、新生儿及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考试大纲 细 目 要 点 要 求 科 目 1.新生儿的特点和护理 (1)正常新生儿的特点 (2)正常新生儿的护理 (3)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熟练掌握 熟练掌握 掌 握 ① ③ ① 2.早产儿的特点和护理 (1)早产儿的特点 (2)早产儿的护理 熟练掌握 ① ③ 3.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颅 内出血、新生儿寒冷损 伤综合征、新生儿败血 症、新生儿破伤风 (1)病因及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预防和治疗原则 (5)护理 掌 握 熟练掌握 了 解 了 解 熟练掌握 ① ③ ② ② ③ (一)足月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1.正常新生儿的特点 足月正常新生儿是指出生时胎龄满 37~42 周,体重>2500g,身 长>47cm,无畸形和疾病的活产新生儿。 (1)外表特征 出生时哭声响亮;体重>2500g,身长>47cm 锄,四肢屈肌张力高;皮肤 红润,胎毛少,覆盖有胎脂;耳郭发育好;乳晕明显,可摸到结节;指甲达到或长过指端; 足底皮纹多;男婴睾丸已降人阴囊,女婴大阴唇完全遮蔽小阴唇。 (2)皮肤黏膜 皮肤薄嫩,血管丰富,易感染,脐带生后 l~7 天后脱落。 (3)体温 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功能差,易随外界温度变化。 (4)呼吸 呼吸中枢不成熟,以腹式呼吸为主,呼吸节律不规律,40~45 次/分。 (5)循环 心率快,约 120~140 次/分。且波动范围较大,在 90~160 次/分之问。 (6)消化 胃呈水平位,贲门松弛,幽门紧张,易发生溢乳,生后 24 小时内开始排黑 绿色胎粪,3~4 天后转为黄色粪便。 (7)泌尿 肾功能差,易发生水肿或脱水。一般在 24 小时内排尿。 (8)神经 新生儿脑相对较大,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常出现无意识、不协调的活动
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一些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晓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新生儿有神经系统疾病时,这些反射才能消失: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自然消失。(9)免疫可由胎盘从母体获得1gG,数月后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完善,特别是分泌型1gA缺之,故新生儿易惠各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要点、难点提示比较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的外观不同、其他特点(原始反射及免疫特点)排胎便及首次排尿时问。2.正常新生儿的护理(1)护理问题1)有体温改变的危险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有关。2)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不完善有关。3)知识缺乏家长缺乏有关喂养及护理的知识。(2)护理措施1)预防体温改变的护理保暖,将刚娩出的新生儿皮肤擦干并用温暖毛巾、小棉舞裹,外置热水袋。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对维持体温非常重要,应将新生儿置于中性温度下,即穿衣、包裹棉被、室温维持在22。24℃,在这种适宜的环境温度下,机体耗氧量多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少,又能保持正常体温,此温度又称适中温度。此外,新生儿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清新。相对湿度在55%~65%。2)预防感染的护理环境清洁卫生应湿式清扫,每日紫外线照射30分钟,工作人员须身体健康,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衣服应柔软,体温稳定后可沐浴,水温在38~40%:,每日1次,注意头颈、腋窝、手掌等皮肤皱褶处的清洗,脐部保持干燥,注意日常观察。3)健康指导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鼓励父亲参与日常护理,采用多种方式教会家长新生儿日常护理方法,强调新生儿出院后继续照顾的重要性。要点、难点提示明确适中温度的概念:掌握足月新生儿的护理措施。3.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1)生理性黄1)发生时间生后2~3天出现,4~5天最明显,足月儿10~14天自然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退。2)血清胆红素浓度足月儿≤205.2umol/L(12mg/dl),早产儿≤256.5umol/L(15mg/dl)。3)原因生后红细胞破坏较多;肝摄取、转化胆红素能力差;肝肠循环增加。(2)乳腺增大男女均可发生,多在3~5天出现,如蚕豆或鸽蛋大小,多于2~3周自然消退。(3)假月经吾部分女婴生后5~7天可见阴道流出少量的血液,持续2~3天,不必处理。(4)生理性体重下降生后数日因水分丢失过多引起,一般不超过10%。10天左右恢复。(5)脱水热少数新生儿在生后3~4天有一过性发热,体温骤升,但一般情况良等季多见。若补足水分后体温可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要点、难点提示熟悉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状态,尤其是生理性黄疽、生理性体重下降。(二)未成熟儿(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1.早产儿的特点未成熟儿又称早产儿,是指胎龄>28周,但不满37周的活产婴儿。(1)外观特征①哭声低弱,体重大多<2500g,身长<47cm。②皮肤发亮,水肿、红嫩胎毛多。③头发呈绒线头状。④耳壳软,耳舟不清楚。@指趾)甲未达指端。③足底纹少。①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至阴囊,阴囊少皱,女婴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③颈肌软弱四肢肌张力低下。(2)体温体温中枢调节功能差,棕色脂肪少,产热能力不足;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快,体温低于正常者多见。(3)循环系统安静时,心率较足月儿快,平均120140次/分(足月儿安静时心率120次/分),血压也较足月儿低(足月儿血压平均为9.3/6.7kPa)。(4)呼吸系统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节律不规则,可发生呼吸暂停;肺部发育不
足月儿出生时已具备一些原始反射如: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新生 儿有神经系统疾病时,这些反射才能消失;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自然消失。 (9)免疫 可由胎盘从母体获得 1gG,数月后渐渐消失,而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完善,特 别是分泌型 1gA 缺乏,故新生儿易患各种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要点、难点提示 比较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的外观不同、其他特点(原始反射及免疫特 点)排胎便及首次排尿时问。 2.正常新生儿的护理 (1)护理问题 1)有体温改变的危险 与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有关。 2)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不完善有关。 3)知识缺乏 家长缺乏有关喂养及护理的知识。 (2)护理措施 1)预防体温改变的护理 保暖,将刚娩出的新生儿皮肤擦干并用温暖毛巾、小棉舞 裹,外置热水袋。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对维持体温非常重要,应将新生儿置于中性温度 下,即穿衣、包裹棉被、室温维持在 22。24℃,在这种适宜的环境温度下,机体耗氧量多 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少,又能保持正常体温,此温度又称适中温度。此外,新生儿室 应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清新。相对湿度在 55%~65%。 2)预防感染的护理 环境清洁卫生应湿式清扫,每日紫外线照射 30 分钟,工作人员 须身体健康,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衣服应柔软,体温稳定后可沐浴,水温 在 38~40%:,每日 1 次,注意头颈、腋窝、手掌等皮肤皱褶处的清洗,脐部保持干燥,注 意日常观察。 3)健康指导 宣传母乳喂养的优点,鼓励父亲参与日常护理,采用多种方式教会家长 新生儿日常护理方法,强调新生儿出院后继续照顾的重要性。 要点、难点提示明确适中温度的概念;掌握足月新生儿的护理措施。 3.新生儿的特殊生理状态 (1)生理性黄疸 1)发生时间 生后 2~3 天出现,4~5 天最明显,足月儿 10~14 天自然消退,早产儿 可延迟至 3~4 周消退。 2) 血 清 胆红 素 浓度 足月 儿 ≤205.2umol/ L(12mg / d1) , 早 产儿 ≤256.5umol / L(15mg/dl)。 3)原因 生后红细胞破坏较多;肝摄取、转化胆红素能力差;肝肠循环增加。 (2)乳腺增大 男女均可发生,多在 3~5 天出现,如蚕豆或鸽蛋大小,多于 2~3 周自 然消退。 (3)假月经 部分女婴生后 5~7 天可见阴道流出少量的血液,持续 2~3 天,不必处理。 (4)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数日因水分丢失过多引起,一般不超过 10%。10 天左右恢 复。 (5)脱水热 少数新生儿在生后 3~4 天有一过性发热,体温骤升,但一般情况良等 季多见。若补足水分后体温可于短时间内恢复正常。 要点、难点提示 熟悉新生儿几种特殊生理状态,尤其是生理性黄疸、生理性体重下 降。 (二)未成熟儿(早产儿)的特点及护理 1.早产儿的特点 未成熟儿又称早产儿,是指胎龄>28 周,但不满 37 周的活产婴儿。 (1)外观特征 ①哭声低弱,体重大多<2500g,身长<47cm。②皮肤发亮,水肿、红嫩, 胎毛多。③头发呈绒线头状。④耳壳软,耳舟不清楚。⑤指(趾)甲未达指端。⑥足底纹少。 ⑦男婴睾丸未降或未全降至阴囊,阴囊少皱襞,女婴大阴唇不能盖住小阴唇。⑧颈肌软弱, 四肢肌张力低下。 (2)体温体 温中枢调节功能差,棕色脂肪少,产热能力不足;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 热快,体温低于正常者多见。 (3)循环系统 安静时,心率较足月儿快,平均 120~140 次/分(足月儿安静时心率 120 次/分),血压也较足月儿低(足月儿血压平均为 9.3/6.7kPa)。 (4)呼吸系统 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节律不规则,可发生呼吸暂停;肺部发育不
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有宫内窘迫史者,易发生吸人性肺炎。(5)消化系统责门括约肌松弛,胃底发育差,呈水平位,而幽门括约肌较发达,容易发生溢乳: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胆酸分泌较少,不能将脂肪乳化,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较差:肝脏发育不成熟,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较低,生理性黄疽程度较足月儿重,持续时间也长;肝内糖原储存少,蛋白质合成不足,易发生低血糖和低蛋白血症:胎粪形成较少和肠蠕动无力,胎粪排出时间延迟。(6)神经系统胎龄越小,反射越差,原始反射很难引出或引出不完全;易发生缺氧,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室管膜下存在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易导致颅内出血。(7)其他吸能力较弱,食物耐受力差,出生1周内能量供给应低于需要量。早产儿皮质醇及降钙素分泌较高,终末器官对甲状旁腺素反应低下,易有低钙血症发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发育不够完善,免疫球蛋白含量较低,特别是分泌型IgA缺乏,易患感染性疾病:生长速度比足月儿快,对铁、钙等矿物质及各种维生素需求大,易发生楼病和贫血。2.早产儿的护理(1)护理问题1)体温调节无效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健全,体内产热能力不足有关。2)喂养困难与吸晓无力、吞咽功能不良有关。3)有感染的危险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4)潜在并发症呼吸暂停。5)潜在并发症出血。(2)护理措施1)维持体温的护理室温维持在24~26℃,相对湿度55%~65%。晨护时增至2728℃②体重低于2000g,予暖箱保温,体重越轻,暖箱温度越高。③头部应戴绒布帽,以降低耗氧和散热量。④各种操作应集中,并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③每4小时测体温1次,观察体温变化。2)合理喂养的护理①出生体重在1500g以上,无发结,可在出生后2~4小时喂10%葡萄糖水2ml/kg,无呕吐者,可在6~8小时喂乳。出生体重在1500%以下或伴有发者,可适当延迟喂养时间。②喂乳量出生后1周内,每日供能80~120kg/kg,液体量,50ml/kg。20天后,根据消化和吸收能力增至500~580kJ/kg,液体量150ml/kg。③喂养方式最好用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有吸晓无力及吞咽功能不良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必要时静脉补充高营养液;③喂养后,患儿宜取右侧位,并注意观察有无发、溢乳和呕吐现象发生。③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日晨起空腹测体重1次,并记录。3)预防感染的护理分室居住,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1~2次,每次30分钟:每月空气培养一次;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每日沐浴1次,脐带未脱落者,沐浴后.用2.5%碘酐和75%乙醇消毒局部皮肤,保持脐部皮肤清洁、干燥:每日口腔护理12次:制定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进入病室前应更换清洁工作服、鞋、洗手,工作人员接触早产儿时,接触前后均应洗手。4)预防呼吸暂停的护理①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呼吸暂停时,拍打足底、托背呼吸、放置水床,帮助恢复规律的自主呼吸:③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氧气浓度30%40%,持续吸氧最好不超过3天。预防视网膜病变或晶体后纤维增生导致的失明。5)预防出血的护理①按医补充维生素K,预防出血。②密切观察病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3)健康指导
成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有宫内窘迫史者,易发生吸人性肺炎。 (5)消化系统 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底发育差,呈水平位,而幽门括约肌较发达,容易 发生溢乳;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胆酸分泌较少,不能将脂肪乳化,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较差; 肝脏发育不成熟,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较低,生理性黄疸程度较足月儿重,持续时间也 长;肝内糖原储存少,蛋白质合成不足,易发生低血糖和低蛋白血症;胎粪形成较少和肠蠕 动无力,胎粪排出时间延迟。 (6)神经系统 胎龄越小,反射越差,原始反射很难引出或引出不完全;易发生缺氧, 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室管膜下存在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易导致颅内出血。 (7)其他 吸吮能力较弱,食物耐受力差,出生 l 周内能量供给应低于需要量。 早产儿皮质醇及降钙素分泌较高,终末器官对甲状旁腺素反应低下,易有低钙血症发 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发育不够完善,免疫球蛋白含量较低,特别是分泌型 IgA 缺乏, 易患感染性疾病;生长速度比足月儿快,对铁、钙等矿物质及各种维生素需求大,易发生佝 偻病和贫血。 2.早产儿的护理 (1)护理问题 1)体温调节无效 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健全,体内产热能力不足有关。 2)喂养困难 与吸吮无力、吞咽功能不良有关。 3)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4)潜在并发症 呼吸暂停。 5)潜在并发症 出血。 (2)护理措施 1)维持体温的护理 ①室温维持在 24~26℃,相对湿度 55%~65%。晨护时增至 27~28℃. ②体重低于 2000g,予暖箱保温,体重越轻,暖箱温度越高。 ③头部应戴绒布帽,以降低耗氧和散热量。 ④各种操作应集中,并在远红外辐射床保暖下进行。 ⑤每 4 小时测体温 1 次,观察体温变化。 2)合理喂养的护理 ①出生体重在 1500g 以上,无发绀,可在出生后 2~4 小时喂 10%葡萄糖水 2ml/kg, 无呕吐者,可在 6~8 小时喂乳。出生体重在 1500%以下或伴有发绀者,可适当延迟喂养时 间。 ②喂乳量 出生后 1 周内,每日供能 80~120kg/kg,液体量.50ml/kg。20 天后, 根据消化和吸收能力增至 500~580kJ/kg,液体量 150ml/kg。 ③喂养方式最好用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 ④有吸吮无力及吞咽功能不良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必要时静脉补充高营养液; ⑤喂养后,患儿宜取右侧位,并注意观察有无发绀、溢乳和呕吐现象发生。 ⑥准确记录 24 小时出入量,每日晨起空腹测体重 1 次,并记录。 3)预防感染的护理 分室居住,病室每日紫外线照射 1~2 次,每次 30 分钟:每月空气 培养一次;加强口腔、皮肤及脐部的护理,每日沐浴 1 次,脐带未脱落者,沐浴后.用 2.5% 碘酊和 75%乙醇消毒局部皮肤,保持脐部皮肤清洁、干燥;每日口腔护理 1~2 次;制定严 密的消毒隔离制度,进入病室前应更换清洁工作服、鞋、洗手,工作人员接触早产儿时,接 触前后均应洗手。 4)预防呼吸暂停的护理 ①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呼吸暂停时,拍打足底、托背呼吸、放置水床,帮助恢复规律的自主呼吸: ③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氧气浓度 30%~40%,持续吸氧最好不超过 3 天。预防 视网膜病变或晶体后纤维增生导致的失明。 5)预防出血的护理 ①按医嘱补充维生素 K,预防出血。 ②密切观察病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3)健康指导
1)鼓励父母尽早探视及参与照顾早产儿,提供父母接触、拥抱、与早产卫说话和照顾早产儿的机会。2)指导并示范护理早产儿的方法。阐明保暖、喂养及预防感染等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护理早产儿前后必须洗手,减少他人探视,家中有感染性疾病者避免接触早产儿。3)指导早产儿出院岳应定期到医院门诊检查:指导生后2周开始使用维生素D制剂,生后2个月补充铁剂,预防伺楼病和贫血;按期预防接种:以后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要点、难点提示毒悉未成熟儿的定义、特点、护理措施。(三)惠病新生儿的护理1.新生儿黄血浆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被染成黄色的现象称为黄疽。(1)病因及发病机制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①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每日生成的胆红素为成人的2倍以上,主要属手未结合胆红素。②肝功能不成熟新生儿生后5天内,肝细胞内缺乏Y蛋白和Z蛋白,对胆红素摄取能力差: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含量和活力不足,不能将未结合胆红素(问接胆红素)有效转换成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肝脏排泄胆红素能力差。③肠壁吸收胆红素增加(肠肝循环)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人肠道的胆红素转化为胆素原排泄掉,并且易将肠道内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壁重吸收,经肝门静脉达肝脏,加重肝的负担。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极易出现黄疽。2)分类①生理性黄疽约60%的足月儿和80%以上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疽。a.发生时问生后2~3天出现,4~5天最明显,10~14天自然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退。b.血清胆红素浓度足月儿≤205.2umol/L(12mg/dl),早产儿≤256.5umol/L(15mg/dl)。b.婴儿一般情况良好。②病理性黄疽a.黄疽出现时间早,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疽,并迅速加重。b.血清胆红素高于295umol/L(12mg/dl)或每日上升>85umlo/L(5,g/dl)。C.黄疽持续时间长,消退时问迟(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黄疽退而复现。d.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umol/L(20mg/d1)易引起胆红素脑病或称核黄疽,一般发生在生后2~7天,早产儿尤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典型临床表现可分为4期:警告期:嗜睡、尖声哭叫、肌张力下降、吸晓力弱,约0.5~1.5天:挛期:双眼凝视、发热抽描、角弓反张、呼吸不规则,约0.5~1.5天或致死亡;恢复期:抽描减少至消失,可正常吃奶并体重增加;后遗症期:多在生后2个月左右,患儿出现手足徐动、耳聋、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智力落后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后遗症。(2)病理性黄疽的临床表现1)新生儿溶血病因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I蜘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以ABO血型系统不合最为多见,母亲为O型,婴儿为A或B型易发生;母亲为AB型或婴儿为O型不会发生。其次是Rh血型系统不合。主要临床表现为:①水肿病情严重者,出生时全身水肿,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及心力衰竭,如不及时抢救大多死亡,严重者为死胎,常见于Rh溶血病。②黄疽Rh溶血者大多在24小时内出现黄疽,ABO溶血大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疽发展迅速。③贫血Rh溶血者一般贫血出现早且重,重症易发生心力衰竭,ABO溶血者多无明显贫血。肝脾肿大严重溶血时出现,Rh溶血病较ABO溶血病更明显。③胆红素脑病
1)鼓励父母尽早探视及参与照顾早产儿,提供父母接触、拥抱、与早产卫说话和照顾早 产儿的机会。 2)指导并示范护理早产儿的方法。阐明保暖、喂养及预防感染等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及 注意事项;护理早产儿前后必须洗手,减少他人探视,家中有感染性疾病者避免接触早产儿。 3)指导早产儿出院岳应定期到医院门诊检查;指导生后 2 周开始使用维生素 D 制剂, 生后 2 个月补充铁剂,预防佝偻病和贫血;按期预防接种;以后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 要点、难点提示 毒悉未成熟儿的定义、特点、护理措施。 (三)患病新生儿的护理 1.新生儿黄疸 血浆中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巩膜、皮肤、黏膜、体液和其他组织 被染成黄色的现象称为黄疸。 (1)病因及发病机制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①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 每日生成的胆红素为成人的 2 倍以上,主要属手未结合胆红 素。 ②肝功能不成熟新生儿生后 5 天内,肝细胞内缺乏 Y 蛋白和 Z 蛋白,对胆红素摄取能 力差;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DPGT)的含量和活力不足,不能将未结合胆红素(问 接胆红素)有效转换成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肝脏排泄胆红素能力差。 ③肠壁吸收胆红素增加(肠肝循环)新生儿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人肠 道的胆红素转化为胆素原排泄掉,并且易将肠道内结合胆红素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 壁重吸收,经肝门静脉达肝脏,加重肝的负担。 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 1%~2%,极易出现黄疸。 2)分类 ①生理性黄疸约 60%的足月儿和 80%以上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 a.发生时问生后 2~3 天出现,4~5 天最明显,10~14 天自然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 3—4 周消退。 b.血清胆红素浓度足月儿≤205.2umol/L(12mg/dl),早产儿≤256.5umol/L(15mg/dl)。 b.婴儿一般情况良好。 ②病理性黄疸 a.黄疸出现时间早,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 b.血清胆红素高于 295umol/L(12mg/d1)或每日上升>85umlo/L(5,g/d1)。 c.黄疸持续时间长,消退时问迟(足月儿超过 2 周,早产儿超过 4 周),或黄疸退而复现。 d.当血清胆红素超过 342umol/L(20mg/d1)易引起胆红素脑病或称核黄疸,一般发生在 生后 2~7 天,早产儿尤易发生。 胆红素脑病典型临床表现可分为 4 期:警告期:嗜睡、尖声哭叫、肌张力下降、吸吮力 弱,约 0.5~1.5 天;痉挛期:双眼凝视、发热抽搐、角弓反张、呼吸不规则,约 0.5~ 1.5 天或致死亡;恢复期:抽搐减少至消失,可正常吃奶并体重增加;后遗症期:多在生 后 2 个月左右,患儿出现手足徐动、耳聋、眼球运动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智力落后等中 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后遗症。 (2)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1)新生儿溶血病 因母婴血型不合,母血中对胎儿红细胞的免疫抗体 I 蜘通过胎盘进 入胎儿循环,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以 ABO 血型 系统不合最为多见,母亲为 O 型,婴儿为 A 或 B 型易发生;母亲为 AB 型或婴儿为 O 型不 会发生。其次是 Rh 血型系统不合。主要临床表现为: ①水肿 病情严重者,出生时全身水肿,常有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及心力衰竭,如 不及时抢救大多死亡,严重者为死胎,常见于 Rh 溶血病。 ②黄疸 Rh 溶血者大多在 24 小时内出现黄疸,ABO 溶血大多在出生后 2~3 天出现, 黄疸发展迅速。 ③贫血 Rh 溶血者一般贫血出现早且重,重症易发生心力衰竭,ABO 溶血者多无明显 贫血。 ④肝脾肿大 严重溶血时出现,Rh 溶血病较 ABO 溶血病更明显。 ⑤胆红素脑病
2)胆道闭锁生后2~3周黄疽逐渐加重,主要为结合胆红素,皮肤呈黄绿色。尿色深黄,大便灰白色。肝脏明显增大,质地硬,于3~4个月后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3)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6一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我国南方多见。4)新生儿肝炎起病较慢,于生后1~3周或更晚出现黄疽,持续不退,大便色浅、有时为灰白色,惠儿厌食,体重不增,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5)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感染早期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随感染的发展黄疽逐渐加重,或生理性黄疽退而复现并加重。6)其他①母乳性黄疽:生后47天出现黄疽,2~3周达高峰,停止喂母乳24~72小时后胆红素开始下降,持续喂母乳1~4个月胆红素亦可降至正常。②药物性黄疽:如维生素K、新生霉素、樟脑丸(萘)等引起。③胎粪排出延迟、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均可加重黄疽。(3)预防及治疗原则1)对因治疗。2)保暖,提早喂养,供给足够热量,保持大便通畅。3)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可采取蓝光疗法,给予酶诱导剂、血浆或白蛋白、中药等方法。必要时考虑换血疗法。4)预防控制新生儿感染,不使用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的药物。5)纠正缺氧,调节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4)护理1)护理问题①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②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新生儿黄疽的病因和护理知识。2)护理措施①密切观察病情a.观察黄疽出现的时间、颜色、范围及程度等,以协助医生判断病因,并估计血清胆红素浓度,判断其进展情况:皮肤黄疽通常先在面部,血清胆红素达到85.5~119.7umol/L(5~7mg/dl),皮肤可见黄疽;当血清胆红素达到307.81umol/L(18mg/dl),驱干呈橘黄色;手足心转为橘黄色时:血清胆红素达到342umol/L(20mg/d1)。b.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哭声、吸力和肌张力等变化,及时判断有无核黄疽发生。c.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②保暖、合理喂养③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a.光照疗法及护理。b.换血疗法及护理。c.遵医嘱输血浆或白蛋白,使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以预防核黄疽的发生:使用苯巴比妥以诱导肝蛙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加速未结合胆红素转化。d.去除其他诱因,及时纠正缺氧、酸中毒,预防和控制感染。3)健康指导①对新生儿溶血病惠儿和家长,应作好产前咨询及孕妇预防性服药。②母乳性黄疽者,可鼓励继续母乳喂养,若患儿黄疽严重,可暂停母乳喂养,黄疽减轻再恢复母乳喂养。③红细胞6一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者,应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禁用樟脑丸,避免使用抑制或竞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药物。④发生胆红素脑病者,及时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要点、难点提示列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比较生理性黄疽与病理性黄疽的特点;当胆红素超过342umoL/L(20mg/d1)时,易引起核黄疽;黄疽病情观察等护理措施。2.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损伤性疾病。早产儿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差。(1)病因及发病机制缺氧、产伤
2)胆道闭锁生后 2~3 周黄疸逐渐加重,主要为结合胆红素,皮肤呈黄绿色。尿色深 黄,大便灰白色。肝脏明显增大,质地硬,于 3~4 个月后发展为胆汁性肝硬化。 3)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 6 一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陷,我国南方多见。 4)新生儿肝炎起病较慢,于生后 l~3 周或更晚出现黄疸,持续不退,大便色浅、有时 为灰白色,患儿厌食,体重不增,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 5)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他感染感染 早期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晚期以结合胆红素 增高为主,随感染的发展黄疸逐渐加重,或生理性黄疸退而复现并加重。 6)其他 ①母乳性黄疸:生后 4~7 天出现黄疸,2~3 周达高峰,停止喂母乳 24~72 小时后胆 红素开始下降,持续喂母乳 1~4 个月胆红素亦可降至正常。 ②药物性黄疸:如维生素 K、新生霉素、樟脑丸(萘)等引起。 ③胎粪排出延迟、低血糖、酸中毒、缺氧、体内出血和失水等均可加重黄疸。 (3)预防及治疗原则 1)对因治疗。 2)保暖,提早喂养,供给足够热量,保持大便通畅。 3)降低血清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可采取蓝光疗法,给予酶诱导剂、血浆或白蛋白、 中药等方法。必要时考虑换血疗法。 4)预防控制新生儿感染,不使用对肝细胞有损害作用的药物。 5)纠正缺氧,调节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4)护理 1)护理问题 ①潜在并发症 胆红素脑病。 ②知识缺乏 缺乏有关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和护理知识。 2)护理措施 ①密切观察病情 a.观察黄疸出现的时间、颜色、范围及程度等,以协助医生判断病因,并估计血清胆 红素浓度,判断其进展情况:皮肤黄疸通常先在面部,血清胆红素达到 85.5~119.7umol /L(5~7mg/d1),皮肤可见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达到 307.81umol/L(18mg/dl),躯干呈橘 黄色;手足心转为橘黄色时.血清胆红素达到 342umol/L(20mg/d1)。 b.监测生命体征、体温、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等变化,及时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c.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大便及胆 红素排出。 ②保暖、合理喂养 ③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 a.光照疗法及护理。 b.换血疗法及护理。 c.遵医嘱输血浆或白蛋白,使未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以预防核黄疸的发生;使用 苯巴比妥以诱导肝蛙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加速未结合胆红素转化。 d.去除其他诱因,及时纠正缺氧、酸中毒,预防和控制感染。 3)健康指导 ①对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和家长,应作好产前咨询及孕妇预防性服药。 ②母乳性黄疸者,可鼓励继续母乳喂养,若患儿黄疸严重,可暂停母乳喂养,黄疸减轻 再恢复母乳喂养。 ③红细胞 6 一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者,应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禁用樟 脑丸,避免使用抑制或竞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药物。 ④发生胆红素脑病者,及时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要点、难点提示 列出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比较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当胆红素超过 342umoL/L(20mg/d1)时,易引起核黄疸;黄疸病情观察等护理措施。 2.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是一种严重的脑损伤性疾病。早产儿发病率较 高,预后较差。 (1)病因及发病机制 缺氧、产伤